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合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增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现辖四区五县(市),土地面积1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63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519美元。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3636.6 15.4 第一产业208.2 3.5 第二产业2002.2 19.8 工业1560.4 22.4 建筑业441.7 10.8 第三产业1426.2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4 10.2 批发和零售业281.6 16.9 住宿和餐饮业48.9 11.3 金融业179.6 5.1 房地产业219.1 9.4 营业性服务业301.0 11.5 非营业性服务业247.6 13.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烟酒类、居住类价格均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6年03月14日【字号:大中小】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农业生产保持增长态势。

2005年,在取消农业税、对良种水稻给予资金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仍保持扩大之势。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3.8%;油菜籽播种面积扩大2.2%;蔬菜播种面积扩大3.7%。

但是受气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市主要农产品产量与2004年丰产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7年03月21日信息来源:市统计局网站【字号:大中小】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合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1.76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59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1.51亿元,增长13.7%。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6.3%提升到17.5%。

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320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3%。

0.9%。

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食品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0%、2.6%、1.9%、1.8%和1.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5%、1.8%、1.9%。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0.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4个和1.8个百分点。

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指标指数(以上年为100)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9食品 101.8其中:粮食 102.295.6菜类 106.6烟酒及用品 101.9衣着 98.2家庭设备及用品 10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5交通和通讯工具 9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8.1居住 103.0,基础仍不扎实;工业投资有待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面临压力。

业113.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淄博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00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淄博市统计局)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加大改革与调整力度,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成绩,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4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0%。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7.30亿元、377.39亿元和217.51亿元,分别增长4.10%、11.90%和11.30%,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7.3:58.8:33.9。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资金紧张;地方投资增长缓慢;市场物价低幅运行;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一、农业全市积极稳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0亿元,增长4.75%。

粮食生产受春秋严重干旱和播种面积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33.10万吨,比上年下降17.77%,其中夏粮总产下降10.17%,秋粮总产下降23.73%;全年粮食单产每亩375公斤,比上年减少33公斤。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除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外,其他主要作物产量均有增加。

与上年相比,油料产量增加2604吨,蔬菜产量增加50.32万吨,瓜类产量增加4.04万吨,烤烟产量增加1144吨,水果增加8.26万吨;棉花减少2018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2000年│比上年±%│├────────────┼───────────┤│粮食133.10万吨│-17.77│├────────────┼───────────┤│其中:夏粮63.86万吨│-10.17│├────────────┼───────────┤│秋粮69.24万吨│-23.73│├────────────┼───────────┤│棉花1.15万吨│-14.9│├────────────┼───────────┤│油料1.94万吨│15.5│├────────────┼───────────┤│蔬菜321.83万吨│12.71│├────────────┼───────────┤│水果30.25万吨│37.6│└────────────┴───────────┘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头市统计局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保持稳定,化解矛盾中前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九五”计划主要任务。

“九五”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1997年,我市再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名列41位。

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0.95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7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41.32亿元,为1.18倍。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占75%。

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五年进出口总值27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2.79亿美元。

利用外资全方位展开,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77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1.34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5%和3.0%,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7%。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

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

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01.97亿元,增长8.5%。

财政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8:42.3。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全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29元,比上年增长2.5%,按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2937元,增长8.4%。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2702.517.5第一产业132.63.5第二产业1457.622.3工业1122.623.8建筑业335.016.2第三产业1112.3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214.1批发和零售业228.920.9住宿和餐饮业36.77.2金融业151.16.4房地产业139.7-2.2营业性服务业201.516.7非营业性服务业247.215.3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200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局2001年2月19日2000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也是“九五”时期的最后一年。

面对世纪之交经济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地区间竞相发展的新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围绕全年的目标任务,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加强城乡环境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各项改革和发展的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经济发展2000年,全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上了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0.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7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已超过3200美元。

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5:56.2:37.3调整为6:56.4:37.6。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58.27亿元,比上年净增48.89亿元,增长44.7%,是增量最多、增速最快的一年。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以压缩粮棉种植面积、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生产规模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3%。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7:33调整为54:46;养殖业的比重达到48.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农民运销人、经纪人队伍继续扩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经营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5年08月08日【字号:大中小】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项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

全市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全市经济总量在1996年跨上200亿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突破300亿。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增长12.6%,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1:47.7:41.2,第三产业上升0.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资产重组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区财政分税制改革顺利实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开始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货币化分房全面启动。

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世纪之交的重要一年。

”九五”期间,我市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建设现代化的大城市”的工作大局,面对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等多重压力,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使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各项改革推向纵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九五”计划提出的”人民生活达小康,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建成大城市框架”的三大任务基本完成。

五年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3%。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8%。

财政收入连续跨越20亿、30亿、40亿元大关,200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比199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五年间累计完成投资488亿元,经过基建和技改,我市能源、交通、邮电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供水、供电、煤气、邮政、电信、公交等公用事业有新的发展。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九五”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亿元,年均增长13.6%。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200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9.09亿美元,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和基地作用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5年增长37.2%,年均增6.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八五”末增长51.9%,年均增长8.7%。

200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1995年末增长1.3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需求不足等。

二、农业2000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江淮分水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4.44亿元,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4%,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全年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旱涝灾害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积极抗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全年粮食产量下降,油料和棉花产量上升,畜牧业生产形势喜人。

主要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产量如下:2000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142.98万吨 -22.4油料产量27.07万吨3.0棉花产量1.22万吨17.2肉类总产量22.9万吨8.0 #猪牛羊肉13.38万吨5.3猪年末存栏108.8万头2.0大牲畜年末存栏19.3万头 -3.3水产品10.27万吨0.8牛奶1.18万吨14.8禽蛋7.94万吨3.9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269公顷,全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613公顷,育苗980公顷,四旁植树1639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200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7.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农用拖拉机11.32万台,比上年增长11.2%;农用运输车6113辆,比上年增长1.5倍;排灌动力机械25259台,比上年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1%;全年农村用电量23432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9%。

农田水利设施力度加大,有效灌溉面积继续扩大,2000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8.55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2000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五个十”企业骨干作用加强。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0.71亿元,增长18.3%,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逐步调整,轻工业产值占总额的比重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生产逐步摆脱困境,形势明显好转,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快速增长。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支柱产品和名优产品增幅较大。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0年比上年增长% 电视机87.59万部35.4 #彩色电视机86.55万部41.7家用洗衣机131.7万台 -9.6家用电冰箱136.09万台25.2合成洗涤剂2092吨2.4卷烟25.54万箱27.5啤酒3.39万吨 -60.6塑料制品7.56万吨10.8纱2.76万吨29.1钢63.99万吨 -2.7钢材52.22万吨 -7.8铝1164吨 -20.1水泥34.93万吨 -21.4纯碱5.85万吨8.8农用化肥24.7万吨20.6轮胎外胎573.93万条1.8倍发电量17.67亿千瓦时10.1挖掘机1411台12.0叉车6195台49.4汽车10.15万辆20.6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全市358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6.07,比上年提高9.72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如下:产品销售率99.9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26%,资本保值增值率107.48 %、资产负债率56.57%、成本费用利润率2.85%、资金周转次数1.2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48089元/人年。

建筑业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推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制,生产经营保持较快发展。

2000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8.2%,占GDP的6.9%。

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为5081个,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045.7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加115.3万平方米; 房屋竣工面积536.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0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我市继续抓住国家实施加大投入、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项目,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8.81亿元,增长12.4%。

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0.81亿元,增长7.2%;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8.06亿元,增长18.7%;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05亿元,增长0.2%。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全年邮电通讯业投资12.2亿元,增长70.6%。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68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0年,全市国家、省和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9个,完成投资35.21亿元,其中29个基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3亿元。

南淝河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市政府广场改造和胜利广场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开工、续建城市道路12条,修建小街巷21条。

合肥二电厂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增城市供水管网42.5公里,新增燃气用户2万户。

城市供电、供水、煤气、公交等公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五、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

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349578万人公里,增长32.9%,货物周转量226481万吨公里,下降6.7%。

全年各种运输形式交通客、货运量完成情况如下:货物运输量计量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长% 铁路万吨185.17 27.4公路万吨1157.4 6.3水运万吨289.5 3.0民航吨25148 1.5旅客运输量铁路万人484.99 9.6公路万人4464.6 35.8民航万人153.42 4.4邮电通信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迅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81亿元(不含寻呼),比上年增长22.4%。

城市电话年末到达户数47.71万户,增长41.2%,农村电话年末到达户数20.38万户,增长73.3%,移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31.99万户,增长1倍。

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78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2000年,受”假日经济”的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7亿元,增长10.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总量、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一。

分城乡市场看,城市市场实现零售总额125.27亿元,增长10.9%,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总额23亿元,增长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64.98亿元,占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3.8%,比上年下降1.7 %,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分别增长13.7%、47.1%和22.9%,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 .1亿元,占全市的23%,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稳步增长,餐饮业增长较快,增长25.4%,占全市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

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20.5亿元,增长9.1%。

商品交易成交活跃,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135.58亿元,其中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46.76亿元,增长11.6%。

物价保持小幅上升。

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上升1.3%。

2000年(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3 #食品97.3衣着95.9家庭设备及用品99.1医疗保健99.8交通和通讯工具85.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95.7居住102.8服务项目120.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