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康复家庭训练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一、家长要接纳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瑰宝,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缺点,父母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上的问题,往往在集体中会受到他人的歧视与嘲笑,会缺乏自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
”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你行,你真行!”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
二、家长要引导自己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对待自己,正确的对待他人。
家长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在认知上、心理上逐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地学会生活自理能力,要让孩子在生活上养成自理的习惯。
家长要让孩子逐渐地学会与他人交往,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地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因为溺爱孩子而忽略孩子的缺点与不足。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什么是不足,并让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让孩子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五、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爱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爱,这种爱是真诚的、无私的、伟大的。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是最可爱的。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了自己可以付出一切,可以牺牲一切。
这种爱是真诚的、无私的、伟大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
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只有这样才能让智障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关爱与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智障人士的生活和教育。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1. 引言这份智障儿童康复训练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案,帮助智障儿童获得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通过针对智障儿童个体差异的考虑,并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并促进其社交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2. 背景智障儿童通常面临一系列发展和研究困难,包括认知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的欠缺。
他们需要特殊的训练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几个核心领域的康复训练:- 认知训练- 运动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情绪管理训练3.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认知训练策略:- 使用视觉和听觉辅助工具,如图片、图表和音频材料,帮助智障儿童理解和记忆信息。
- 利用游戏和互动活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
- 分解复杂任务为简单的步骤,逐步引导智障儿童研究和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
4.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智障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力量和平衡感。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运动训练策略:- 进行简单的体操运动,如伸展、弯曲和转动动作,以帮助智障儿童锻炼肌肉和提高灵活性。
- 利用游戏和戏剧活动,鼓励智障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团队活动,增强他们的合作和竞争能力。
- 提供适当的运动器材和设施,以确保智障儿童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
5.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智障儿童研究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策略:- 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智障儿童研究适应不同社交场合和情境,并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 鼓励智障儿童参与群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帮助他们发展友谊和合作能力。
- 提供清晰和简洁的指导,教授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
6.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有助于智障儿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提高他们的情感稳定和自我控制能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情绪管理训练策略:- 教授智障儿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绘画、写作和口头表达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表达情感。
对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对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方法1、感知能力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要求: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大运动(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运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
精细运动(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
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
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头、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识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入厕等自理能力),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媒介,它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智力落后儿童精细动作的特点1、肌张力异常:肌张力过低,持物不稳,或肌张力过高,手指不能自如开合;2、精细动作发展缓慢:从一种动作的掌握发展到第二种动作,所需的时间比正常儿童多几倍;3、双手协调能力差:需要双手协调才能完成的技巧很难掌握,即使掌握也不能自如应用,看起来动作笨拙,其中也有手眼协调差的原因;4、手眼协调能力差:视觉不能有效控制调节手的行动,或是手不能按视觉的要求行动;动作速度缓慢,动作反应迟钝;5、手部本体感觉较差,在做精细动作时需要视觉辅助。
智障儿童康复工作方案

智障儿童康复工作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智障儿童康复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智障儿童是指由于遗传、生理、环境等因素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的儿童。
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康复工作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融入社会。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智障儿童康复工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智障儿童康复工作的重要性。
智障儿童康复工作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康复工作,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增强家庭的幸福感和稳定性。
因此,智障儿童康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智障儿童康复工作的原则。
1. 个性化原则,因为每个智障儿童的情况不同,所以康复工作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综合性原则,康复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康复工作。
3. 早期干预原则,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要尽早开始,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因此,早期干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4. 家庭参与原则,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康复环境。
三、智障儿童康复工作的内容。
1. 医学治疗,包括对智障儿童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2. 康复训练,包括康复理疗、康复锻炼等,提高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 语言训练,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语言训练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言语治疗、语言训练等方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智力训练,通过智力训练,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 社会适应训练,通过社会适应训练,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
6. 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还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学会更好地照顾和教育智障儿童。
四、智障儿童康复工作的实施步骤。
1. 评估,首先需要对智障儿童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智力水平、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内容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内容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发育不全或低于平均水平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会对个体的认知、学习和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智力障碍者,康复训练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智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一、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患者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常用的认知训练方法包括:记忆游戏、智力拼图、逻辑推理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刺激患者的语言能力,促进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常用的语言训练方法包括:口语训练、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增强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三、生活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生活。
常用的生活技能训练方法包括:自理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生活环境适应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照顾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社会参与训练社会参与训练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促进患者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常用的社会参与训练方法包括:社区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兴趣爱好培养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职业技能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五、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智力障碍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也是智力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心理困扰,建立积极的心态。
常用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训练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是为了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智力障碍,实现自我独立和自主发展。
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认知训练、社会交往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相关的训练内容和技巧。
1.认知训练:认知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智力残疾人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游戏训练:通过各种游戏培养智力残疾人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数字训练:通过数字游戏、计算训练等提高智力残疾人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记忆训练:通过记忆游戏、背诵练习和记忆策略的培训,提高智力残疾人的记忆力。
-专项训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训练、眼手协调训练等。
2.社会交往训练:社会交往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智力残疾人的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智力残疾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模仿不同的社交情境,学习正确的交流方式和礼仪规范。
-社交技巧训练:通过模拟社交活动、情境研讨等方式,教授智力残疾人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解决冲突、表达自己等方面的技巧。
-团体训练:组织智力残疾人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生活自理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智力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技能,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常用的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个人卫生、饮食管理、穿衣整理、居室整理等方面的培训。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教授智力残疾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包括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乘坐交通工具的方法、购物理财等方面。
-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能力和兴趣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进行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个体化训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注重培养其个体优势和特长。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上传: 彭琅更新时间:2012-12-28 12:27:15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智力残疾人的康复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康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党中央提出: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就拿我们学校的智残教育来说,也推行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育模式。
早期康复对智残孩子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智残孩子的康复场所最理想的莫过于家庭,而家长则是最适合的康复师。
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数来自社区康复协调员,你们的职责就是指导好家长如何进行家庭康复,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能。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一、智力残疾的概念(一)智力残疾的定义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残疾是智力落后于普通人的一种症状。
说它是症状,因为它不是疾病,而是由各种病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神经系统的发展发生停滞,而表现出的大脑功能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儿童)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成人)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老人)(二)认识智力残疾1.智力发展的不平衡:任何一个智力残疾在他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组成智力的各个方面的残疾程度和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了解智力残疾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残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需要为他们设计个别康复训练方案。
2. 智力的高低没有绝对界线:轻度智力残疾与普通人之间确实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有许多智力残疾人,需要人们稍稍的帮助就可以走上健全人的生活道路。
尤其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这种帮助就更为重要。
但若残疾程度很重,则终生需要帮助。
(三)智力残疾的分级及各级特征每个智残儿童彼此之间各不相同,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智残儿童分成4级。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1.个体化原则:智障儿童的程度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训练方案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康复训练师和专业医护人员应详细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能力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2.全面性原则:康复训练应从多个方面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康复、认知训练、社交技能培养和情绪管理等。
综合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综合发展水平,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
3.渐进性原则:智障儿童的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以适当的难度进行训练,以帮助他们逐渐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巩固和复习已学习的内容,确保孩子能够牢固掌握。
4.动态性原则:智障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他们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训练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确保训练一直保持有效性。
5.全参与原则:康复训练需要与智障儿童的家长和学校等相关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制定训练目标和计划,并及时交流和反馈训练效果。
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参与对儿童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和支持。
6.引导性原则:在康复训练中,训练师和专业医护人员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合适的引导和激励,帮助儿童积极参与训练。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
7.适应性原则:康复训练应根据智障儿童的具体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不同年龄段、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案和方法,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训练内容和方式,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8.连续性原则: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
训练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家庭和学校等支持儿童的长期参与和坚持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障康复 2008-10-28[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亲爱的家长: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
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
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
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
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
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
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2.锻炼记忆力训练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异常行为矫正训练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3.塑造4.条件强化5.惩罚智能障碍的定义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一、什么叫时期干预"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
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
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
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训练方法目标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年龄:2-3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方法: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
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
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
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目标:模仿刷牙方法: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
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
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方法: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
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方法: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
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病理原因: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
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
智能障碍,发育迟缓。
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
感知训练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
(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辨色能力训练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
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
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
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
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
(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
(如:拉锯、打锤、洗衣)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
混合区别训练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
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