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 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

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

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学案)

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学案)

第2讲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学案一、知识重构1.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1)氧化性是指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失电子的性质(或能力)。

(2)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如:Na-e-===Na+,Al-3e-===Al3+,但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比Al活泼,更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Al的还原性强。

从元素的价态考虑: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F2 Cl2 O2 Br2 I2 S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3)根据电化学装置中电极反应进行判断①原电池: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其还原性:负极>正极。

②电解池:用惰性电极电解混合溶液时,在阴极先放电的阳离子的氧化性较强,在阳极先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4)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反应条件和产物价态高低进行判断①与同一物质反应,一般越易进行,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反应,Al与水加热反应也不明显,所以还原性:Na>Mg>Al;非金属单质F 2、Cl 2、Br 2、I 2与H 2反应,F 2与H 2暗处剧烈反应并爆炸,Cl 2与H 2光照剧烈反应并爆炸,Br 2与H 2加热到500①才能发生反应,I 2与H 2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缓慢发生反应,且为可逆反应,故氧化性:F 2>Cl 2>Br 2>I 2。

①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一般条件越容易,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判断方法为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

2.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概念之间关系如图二、知识讲解考点1:电子得失守恒及应用1.规律内容: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2.得失电子数目的计算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表达为a×be-,b为一个原子发生变化时得(失)电子个数,表现为反应前后该元素的化合价差;a为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元素原子个数或物质的量。

步骤:①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②找准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

(注意化学式中粒子的个数)③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

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

3.应用(1)确定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例: (NH4)2PtCl6晶体受热完全分解,生成氮气、氯气氢气体、氯化铵和金属铂。

在此分解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2B.1∶3C.2∶3 D.3∶2选C。

(2)确定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例:用Na2SO3还原MnO4-,如果还原含有2.4×10-3mol MnO4-的溶液时,消耗0.2mol/L的Na2SO3溶液30mL,则锰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A.+1 B.+2 C.+4 D.+50.2 mol/L×30×10-3L×2=2.4×10-3 mol×(7-n),得n=2,选B。

(3).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例:配平反应 C + HNO3(浓) → CO2↑+ NO2↑+ H2O1标价分析1 C + 4 H N O3(浓) === C O2↑+ NO2↑+ H2O↑ 4×1 ↓1×43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1 C + 4 H N O3(浓) === 1C O2↑+ 4 NO2↑+ H2O4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1 C + 4 H N O3(浓) === 1C O2↑+ 4 NO2↑+2 H2O考点2:价态规律1.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规律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例外)最低负化合价= -(8-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2.高低规律:简单地表述为“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第一课时主备人:陈翠平【教学目的】1、掌握氧化还原法应规律及其应用2、掌握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的方法一、氧化还原反应四规律1、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例1(1993年高考题)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

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3 B.2∶3 C.1∶1 D.4∶3设有n摩电子得失,则得到氧化产物N2为n/6摩,还原产物SO2为n/2摩,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n/6∶n/2=1∶3,故选(A)。

2、价态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例2在下列物质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铁B.硫C.铁和硫D.氧和铁答案:B。

(练习)请判断下列几个问题的正误:①H2S只具有还原性?②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③元素或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只完全取决于元素的价态,有时还受浓度、酸度、温度等影响(练习)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只有还原性的是()A、Fe、Cl-、S2-B、Cl-、CO、Na+C、Fe2+、SO42-、NO3-D、Fe3+、O2、H2S 3、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例如1993年全国高考化学题中涉及到NaBr、H2SO4、MnO2之间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知道,浓H2SO4,可氧化Br-,MnO2也可氧化Br-,究竟是发生反应2NaBr+3H2SO4(浓)+MnO2 2NaHSO4+MnSO4+2H2O+Br2↑,还是2NaBr+3H2SO4(浓)=2NaHSO4+SO2↑+2H2O+Br2↑?这就要分析浓H2SO4、MnO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些。

§1-1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轮复习教案)

§1-1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轮复习教案)

§1-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能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方法3、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定性判断方法及其应用4、掌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方法,理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教学重点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两种方法及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定性判断方法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两条线)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两种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 表示电子转移(得或失)与化合价的变化(降或升)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2、单线桥法 —— 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单线桥必须标在方程式的上方) 例如:CuO +O+1CuO + H 2Cu + H 2O+10-分析物质: CuO 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为Cu (还原产物是Cu ) H 2 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H 2O (氧化产物是H 2O ) 分析元素:(必须指明元素所在的物质及该元素的存在价态) CuO 中2+Cu 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为Cu 中0Cu H 2 中0H 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被氧化为H 2O 中1+H归纳小结:氧化还原不可分,电子转移是根本,判断查看化合价,价降价升是特征; 失升氧和得降还,倘若问剂两相反,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转化紧联系。

失去电子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得到电子 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氧化剂被还原。

三、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两个一定两部分)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类型1、 物质间的氧化还原(1)物质间不同价态、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如:2H 2S + SO 2 2H 2O + 3S Fe + 2Fe 3+ 3Fe 2+(若归中到单质,则其一为负价,另一为正价,该元素必为非金属-金属无负价) (2)物质间不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Cu + 2Fe 3+Cu2++ 2Fe 2+Fe + Cu 2+Cu 2+ + Fe 2+2、 物质内的氧化还原反应(1)物质内不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 2KClO 3 2KCl + 3O 2↑ (2) 物质内不同价态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如:催化剂△5NH 4NO 3△2HNO 3 + 4N 2↑+ 9H 2O(3)物质内相同价态同种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如: 3Cl 2 + 6NaOH5NaCl + NaClO 3 + 3H 2O 五、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定性判断及应用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 (强)氧化剂(反应物 高价)>(弱)氧化剂(生成物 高价) 还原性 (强)还原剂(反应物 低价)>(弱)还原剂(生成物 低价)归纳: 氧化性,找高价,还原性,找低价;反应物,呈强性,生成物,呈弱性。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类型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4. 实验操作: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示例实验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应用四、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你们是否知道氧化还原反应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给出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或离子之间电子的转移导致物质氧化或还原的过程。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详细讲解: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阐述氧化和还原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清楚。

b.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c.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物质的氧化数变化。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类型a. 教师介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如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元素与化合物的反应、酸与碱的反应等。

b. 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其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a. 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腐蚀、电池、电解等。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中的潜力。

实验操作:介绍一个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案例,并给学生展示实验操作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并观察反应现象、记录数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反应类型和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并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的学习过程。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案例,并撰写一篇作文,介绍该应用的原理、过程和意义。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

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

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有关氧化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过,因此有较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可以把通过比较和归纳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探究习惯。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教案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1.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1.4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第二章: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2.1 氧化性还原性的定义2.2 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原则2.3 常见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2.4 氧化性还原性的应用第三章:标准电极电势3.1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3.2 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3.3 标准电极电势的应用3.4 常见金属的的标准电极电势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4.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定义4.2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判断4.3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计算4.4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影响因素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5.1 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的应用5.2 氧化还原反应在金属腐蚀中的应用5.3 氧化还原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5.4 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操作6.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的基本操作6.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的注意事项6.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案例分析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生活7.1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7.2 氧化还原反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7.3 氧化还原反应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7.4 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生活领域的应用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的现代分析方法8.1 氧化还原反应与现代分析方法的关系8.2 紫外-可见光谱法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的应用8.3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的应用8.4 电化学分析法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的应用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的案例分析9.1 氧化还原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案例9.2 氧化还原反应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案例9.3 氧化还原反应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9.4 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案例第十章: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训练10.1 氧化还原反应题目的设计与解析10.2 氧化还原反应的解题技巧与策略10.3 氧化还原反应的综合训练题目10.4 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训练题目的解答与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解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的基础概念,理解其定义、实质、特征和分类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整理归纳】一、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判断
对于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如:Fe+CuSO4=FeSO4+Cu,则有:
氧化性:CuSO4>FeSO4;还原性:Fe>Cu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2Fe +Cl 2=====点燃2FeCl 3 Fe +I 2=====△
FeI 2
氧化性:Cl 2>I 2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如: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小结】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2)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Na +。

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如F -。

【例题分析】1.根据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判断Fe 2+、Cu 2+、Fe 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2FeCl 3+Cu=2FeCl 2+CuCl 2,
②CuCl 2+Fe=FeCl 2+Cu
A .Fe 3+>Fe 2+>Cu 2+
B .Fe 2+>Cu 2+>Fe 3+
C .Cu 2+>Fe 3+>Fe 2+
D .Fe 3+>Cu 2+>Fe 2+
【解析】由反应①可得出氧化性:Fe 3+>Cu 2+;由反应②可得出氧化性:Cu 2+>Fe 2+;故综合可知:Fe 3+>Cu2+>Fe 2+,选D 。

【整理归纳】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即失电子数=得电子数。

2、价态规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只针对该元素),如Fe3+等;
(2)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只针对该元素),如S2-等;
(3)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等。

3、先后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强者优先。

即氧化性(或还原性)强,优先发生反应。

4、不交叉规律
即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相邻价态不反应,发生反应时化合价向中间靠拢,但不交叉。

【小结】
(1)通常利用电子守恒规律,即n(失)=n(得)来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题。

(2)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中有的只有氧化性如F2,有的只有还原性如H2,有的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S、Cl2。

【例题分析】2.在KClO3+6HCl(浓) =KCl+3Cl2↑+3H2O的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

A.1∶6 B.6∶1
C.1∶5 D.5∶1
【解析】由氧化还原反应“不交叉”规律,可知KCl中的氯元素来自HCl,而不是KClO3,故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用双线桥法表示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
故反应中被氧化的氯与被还原的氯的原子个数比为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