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完美

合集下载

方剂学表格式笔记

方剂学表格式笔记

逍遥散用当归芍, 苓术草加姜薄, 柴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痛泻要方用陈皮, 芍防风共成剂, 术 肠鸣泄泻腹又痛, 治在泻肝与实脾。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半夏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
1
方名或方类
功 用
主 治
证治要点
方 歌
第 1 章 解表剂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发汗就·祛湿,兼清 里热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解表散寒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辛凉解肌,清泄里热 辛凉解肌,解毒透疹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助阳散寒,散寒解表 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外感风寒湿邪内 有里热证 外感风寒, 气郁不 舒证 外感风寒内有气 滞证 外寒内饮证 风邪犯肺证 外感风寒轻证 温病初起 风温初起, 表热轻 证 表邪未解, 肺热咳 喘证 感冒风寒, 邪郁化 热证 麻疹初起未发, 或 发而不透 气虚外感表湿证 阳气虚弱, 感冒风 寒证 虚人外感风寒有 痰饮 素阳虚, 外感风寒 或暴哑 素体阴虚, 外感风 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 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发热恶寒或恶风, 头痛无汗身疼肢楚, 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 苔薄白,脉浮。 咳嗽咽痒,微恶风寒,苔薄白 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 数。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 疹出不畅,身热舌红,脉数。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 之无力。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神 疲懒言,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胸 膈满闷,怠倦乏力,苔白脉弱。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太少两感)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舌 赤脉数。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 九味羌活 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羌活 香苏散内草陈皮, 苏 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 寒热无汗胸脘痞。 加味香苏陈草风, 荆艽姜蔓与川芎, 恶风身热头项痛, 胸脘满闷服之松。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麻桂 止嗽散用百部菀 白前桔草荆陈研, 部菀, 宣肺疏风止咳痰, 姜汤调服不必煎。 部菀 正柴胡 柴胡饮平散方, 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 表寒轻证服之康。 柴胡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银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菊饮中桔杏翘, 仲景麻杏甘石汤, 麻 石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陶氏柴葛 柴葛解肌汤, 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 羌膏解表清热良。 柴葛 阎氏升麻 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 解肌透疹此方良。 升麻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羌独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含, 细辛煨姜大枣入, 阳虚无汗法当谙。 参苏饮内用陈皮, 苏 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 气虚外感最相宜。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 寒重热轻脉沉良。 麻黄 加减葳蕤 葳蕤用白薇, 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 薄荷共八味, 滋阴发汗此方魁。 葳蕤 薄荷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热解毒之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症痈疡内消法。

或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剌酒煎佳。

组成:穿山甲(用代用品)、甘草、防风、没药、赤芍药各一钱,白芷六分,归梢、乳香、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

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

若上身,食后服。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本方常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仙方活命饮,是外科第一方,历来把它认为是治疗阳证疮疡肿毒的首选方,它是指的初起,也是一种初起,初起的内服方剂。

那作为阳证的痈疡肿毒初起,往往有内在的这种蕴热,外来的外邪引起感染,有两方面的机制。

所以初步发生的时候,除了局部红肿热痛,也可以有身热凛寒,一阵地发生发冷发热这个特点,但是主要的是热邪搏结气血,形成红肿热痛。

当然初起是红肿热痛,后来可以化腐成脓。

所以一般都是热毒聚结在局部以后,《内经》上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是形成痈疡的一个原因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发散,初期能够透邪外达,同时清热解毒,是阳证痈疡肿毒主要治法。

红肿热痛形成,要采取活血消散止痛。

从初期这样,如果脓已经形成了,尽可能快的破溃,溃坚透脓,当然脓出来了,那要后期生肌收口。

那这个方用在初期为主,经过变化也可以用在中期成脓,也可以。

因为它里边有透脓通络,透脓溃坚的,像穿山甲、皂刺这一类了。

但整体把它看作它是用于初起的,痈疡肿毒初起的一个首选方,也是历来一个名方了。

从这张方作用来说,我们刚才讲清热解毒是为主的,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但初起,在初起阶段,要有一定的散邪,所以有的又把它这疏散表邪也归结在里边,所以这个方里,像白芷、防风这一类,它不仅仅在于对消肿有作用,也有散邪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汗法和吐法(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对于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出汗,并不把出汗当作一个主要的目的,这需要明确。

汗法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出汗,汗法作用不仅仅是发汗,开腠理发汗,调畅营卫,宣发肺气这类远远不止发汗的范围。

不仅能祛邪,还能调正。

这是全面正确看待汗法的要求。

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的表证,最多的当然是感冒。

不管是风寒风热之类,是外感六淫引起的。

除此之外,汗法常多用于这样几个方面:麻疹初期,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这水肿初起多指的,也有外邪因素的这种风水证,所以往往以上部为主,甚至于头面开始。

风水证来势比较急,那是由于外邪束表这个因素,往往基础体内也有水道不畅。

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障碍,水湿泛滥,以上部为主。

一般水肿初起,往往风水证在这方面运用。

常用分类:形成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在使用注意上,首先辨清病邪的性质,风寒风热这个最基本的阴阳先要分清楚。

其次汗法使用注意是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第三、不宜久煎,这个是煎服方法当中非常影响疗效的。

特别是辛凉的,不适合久煎。

(二)吐法这个吐法作为定义来讲,就是其三个对象、三个部位,吐,吐什么?通过涌吐方法,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饮、宿食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类治法。

三个东西,痰饮、宿食、毒物。

那从部位来讲,中焦以上,偏于上部了,咽喉、胸膈、胃脘,在定义里提,这个很简单,因为这个方法现在运用较少。

当然吐法,有时候学习当中要注意一个止吐方法很重要。

止吐的方法,有的时候一吐引起胃气上逆以后一直吐不可收拾。

那就要采取措施,你比如用一点冷开水、冷稀饭,吃一点可以止吐。

或者姜汁,冲服可以止吐。

严重的用很少一点、一厘两厘的麝香冲服,它可以止吐。

适应病证的特点,从临床来看,历来运用吐法适应的病证,包括比如中风的痰涎壅盛;包括像癫痫发作,风痰壅塞胸脘、咽喉;包括食物中毒。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寒下之大承气汤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用病证。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浓朴八两,枳实五枚。

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无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有形气药。

热毒传入阳明胃府,痞、满、燥、实、坚全见,杂证、三焦实热,并须以此下之。

胃为水谷之海,土为万物之母。

四旁有病,皆能传入胃府,则不复传他经矣。

陶节庵曰∶伤寒热邪传里,须看热气浅深用药,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

这是这类治法的一个重点,一类方。

大承气汤它这个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了。

它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称它,阳明嘛,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

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

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症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

因为从主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这些可以见到这个阳明腑实证者。

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

胃家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了。

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

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

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那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

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

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

一看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

《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就是没胃气,像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

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

所谓七方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这个实际上是《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一种设想,也反映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病证分类法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包括《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三、主方分类法祖方(主方),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就是治法。

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里最早提出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到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的功效,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

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法结束了,到达遣药组方阶段,这个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第二个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熟练的配伍技巧,配伍应当是我们方剂学的,方剂复方是配伍,应该是方剂学教学、研究讨论的重要任务之一。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把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

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

那作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作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各自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一种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的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一贯煎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一贯煎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阴之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合制而成。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并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出自魏玉璜的《续名医类案》,他的这六个药是没有用量的,这也就涉及到后来对君药,哪些是君药,或者一个基本结构的争论。

由于这个方长期以来临床疗效很好,所以对他这个思路也可以说是填补了在这之前的一种治肝肾阴虚、肝郁这种治法的一个空白,人们都说他这个思路很新颖,当时很赞赏。

过去作为肝脾、肝胃这两个系统来说,以逍遥散这种调和为一个代表,所以从这个药物反映出来,和他药物的配伍特点来看,在治法方面实际上开了个先河,所以意义比较大。

从一贯煎证的主症的病机分析来看,它的基础是肝肾阴虚这是公认的。

但肝肾阴虚中间是肝阴不足、肾阴不足,还是肝血不足,哪个是为主的?这个历来有一些讨论。

所以从它肝肾阴虚大家公认的共性出发,肝肾阴虚是本、是基础;有肝郁气滞是标,由此又造成了肝胃不和。

所以抓病机是三点:基础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以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脏非常强调阴阳平衡了。

所以阴血不足,疏泄功能会减退,所以继发造成肝气郁滞。

那肝郁又挟阴虚,阴虚可以有阴血不足,可以有燥热,所以还有一个可能它也可以造成肝胃不和。

肝热影响到胃的和降,那从它的表现来看,呕吐吞酸,有胃气上逆,又加上吞酸的特点是肝胃不和。

所以临床使用的话,针对它这个证候,只要有阴虚肝郁就可以,有肝胃不和的话更适合,它是这样的特点了。

作为阴虚,阴虚有一定的虚热,所以咽干口燥,特别是舌象、脉象。

用一贯煎在临床上,舌象是很重要的,舌红偏干;脉可以像虚弦,或者偏弱,也可以弦细数,那是看它虚热的程度。

这肝气郁滞主要反映在胸脘胁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

(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

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方解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

——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

2、本证的病因病机、服用方法。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白芷细辛黄芩生地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羌活:散表寒,祛风湿,止痹痛。

(太阳)——君防风:祛风散寒除湿。

苍术:发汗祛湿健脾。

(太阴)——臣川芎:(厥阴、少阳)细辛:(少阴)白芷:(阳明)祛风散寒,行气活血,宣痹止痛。

黄芩、生地:清泻里热。

(治、制)——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配伍特点升散药与清热药同用,使升者不峻,寒者不滞;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2、本方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

书中记载:“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所以应用本方要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小青龙汤《伤寒论》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麻黄芍药甘草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

——君干姜:温脾肺之寒。

细辛:解表温肺散寒。

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臣芍药五味子养阴敛肺防止汗散太过伤津耗气——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配伍特点一以麻黄、桂枝解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敛阴,制麻黄、桂枝而使散中有收;二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在肺之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脉浮。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

阴虚干咳无痰,口渴,舌苔黄,脉数者不宜使用。

4、加减: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桂枝,可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黄,+少量炙麻黄胸满,痰多,气急不得卧: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其降逆下气,温化寒痰之功。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

2、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甘草苇根(用法中加入)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君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

芥穗、豆豉:解表散邪,防止凉遏太过。

(制性取用)——臣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

——佐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佐使配伍特点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外散风热,兼清热毒,芳香辟秽的清疏兼顾之剂。

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2、《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3、使用注意: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禁用。

4、加减:本方也可用于风疹发热和麻疹初起。

麻疹初起,透发不齐+浮萍、蝉蜕等以透疹达邪;疹色红赤,有热入营份现象+生地、赤芍等以清营凉血解毒。

治疗痈疮初起而有风热表证者+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作用。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配伍特点。

2、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桑菊饮《温病条辨》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表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

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君杏仁:肃降肺气。

桔梗:开提肺气。

——臣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疏散风热。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2、本方较银翘散力量较弱,故被称为“辛凉轻剂”。

3、使用注意:风寒咳嗽者禁用;肺热甚者应加味使用本方,否则药轻病重,必不奏效;本方均为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方歌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凉;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方解麻黄:宣肺散表。

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君杏仁:利肺气平喘咳。

——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本方是麻黄汤之变剂,麻黄汤可治喘咳,但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得宣降之寒喘,故用麻黄、桂枝配伍,以散风寒。

本方证之喘是热壅于肺的热喘,绝对不能用辛温之剂,故配伍石膏,且其用量要大于麻黄,确保辛凉之剂之旨。

与麻黄汤相比,本方麻黄用量增多一两,杏仁少20个,炙甘草多一两。

因为本方减掉了桂枝,所以相应增加了麻黄的用量。

又因重用了石膏,石膏质重而降,故减少了杏仁。

甘草防止石膏伤胃,且二药甘寒可以生津,故加大用量。

两方只差一味药物,可性能和功效却迥然不同。

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2、加减:可治麻疹之疹毒内陷+大青叶、连翘、黄芩;痰阻气急+葶苈子、枇杷叶;痰黄稠+瓜篓、贝母等。

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2、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局方》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柴胡:辛散解肌——臣(散表邪)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佐(利肺气)人参:扶助正气以祛邪;散中有收不伤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