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剂学笔记总结

注:本文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本科教材(方剂学)及本人课堂笔记综合整理而成,有助于中药类(士、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中药类研究生考试等多门学科复习使用。
方剂学笔记总结第一章解表剂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川芎治少阳厥阴头痛,细辛少阴,白芷阳明。
分经论治。
5、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荆芥穗、淡豆豉去幸存用。
6、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石膏倍于麻黄。
8、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
生痰之源-茯苓,贮痰之器-前胡,气顺痰消-桔梗+枳壳。
人参亦属佐药,一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逆流挽舟。
9、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黄芪、人参为君药。
煨生姜温胃,大枣滋脾,合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调和营卫而助汗出,是佐使之品。
10、加减葳蕤汤: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和葳蕤共为君药。
11、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
不仅四时感冒者可服,妇女经期感冒风寒者亦可服。
12、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白芍、甘草、生姜)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轻证。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13、升麻葛根汤:(升麻、赤芍、炙甘草、葛根)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
赤芍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解血络热毒。
1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病机: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用法:先煮麻黄。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
麻桂相须,辛温发汗常用。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及营卫不和证病机:外感风寒,卫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
示胃气已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
全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强营弱,营卫不调,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调。
“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肺胃失和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解肌发汗之总方”卫不和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病机:风寒外束肌表,寒饮迫肺外溢,肺失宣降,兼阳弱津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祛邪护正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病机:外感风寒湿邪,邪束肌表,滞于经络,阳郁蕴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表寒里热)配伍特点:分经论治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妇女经期感冒风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1-第二节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病机:肺经风热,肺卫失宣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配伍特点:1.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卫表郁闭,肺失清肃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配伍特点:方义:荆芥穗、淡豆豉微温,“去性取用”;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1.“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2.辛凉平剂麻杏辛凉疏表石甘汤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壅盛证病机:肺热壅盛,无以宣泄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配伍特点:1.石膏:麻黄2:12.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方义:麻黄,先煮,宣肺气以散里热,“火郁发之”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辛凉重剂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扶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汤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发汗解表外感风寒麻黄宣肺平喘表实证解肌发表外感风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表虚证外感风寒湿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发汗祛湿酸楚疼痛,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九味羌活汤兼清里热邪,内有蕴热急汗热服缓汗温服治杂病:1 2 3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辛凉透表银翘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 辟秽化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散疏风清热风温初起,表桑菊饮宣肺止咳热轻证辛凉宣泄辛凉平剂(+寒热浊并用)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辛凉重剂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散寒祛湿气虚,外感败毒散益气解表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人参:1 扶正以驱邪外出 2 驱邪不伤正(护正)泻下剂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峻下热结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下药先后痞(枳实),满(厚朴燥(芒硝))。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实(大黄)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十枣汤润肠泻热肠胃燥热之行气通便便秘证攻逐水饮悬饮,实水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笔记第一单元概述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2.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适用范围: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
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②九味羌活汤(9味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③小青龙汤(8味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①银翘散(10味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组成】连翘、银花各一两,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六钱,竹叶、芥穗各四钱,淡豆豉、生甘草各五钱【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4味药)——辛凉疏表,清肺平喘【组成】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半斤【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或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
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而滑。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③柴葛解肌汤(11味药)——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①败毒散(12味药)——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用法】散剂。
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正气素虚,风寒湿邪袭于肌表所致)喻嘉言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故称此为“逆流挽舟”法。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②麻黄细辛附子汤(3味药)——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神疲欲寐,脉微细。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第三单元泻下剂适用范围热结——寒下寒结——温下燥结——润下水结——逐水积滞+正虚——攻补兼施应用注意事项1.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一、寒下①大承气汤(4味药)——峻下热结【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哺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轻)②大黄牡丹汤(5味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组成】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主治】肠痈初起,尚未成脓,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加剧,右足屈而不伸,伸则腹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瓤,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温脾汤(7味药)——攻下冷积,温补脾阳【组成】大黄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疼痛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秘腹痛疗。
三、润下①麻子仁丸(6味药+炼蜜为丸,二仁一芍小承气)——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主治】脾约证(肠胃燥热之便秘证)。
肠胃燥热,津液不布,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②济川煎(6味药)——温肾益精,润肠通便【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主治】肾虚精亏之大便秘结。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枳壳宽肠下气,升麻轻宣升清。
两药相伍,使清阳升,浊阴降,有“欲降先升”之妙。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四、逐水十枣汤(4味药)——攻逐水饮【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五、攻补兼施黄龙汤(10味药)——攻下热结,补气养血。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黑,脉虚。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第四单元和解剂一、和解少阳①小柴胡汤(7味药)——和解少阳【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主治】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 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②大柴胡汤(8味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鉴别】大柴胡汤兼能内泻热结,用治少阳、阳明合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为主证;小柴胡汤功专和解少阳,又能扶正,用治少阳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为主证。
二、调和肝脾①四逆散(4味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组成】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②逍遥散(8味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组成】甘草(炙)半两当归白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各一两【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胀痛,神疲食少,口燥咽干,头痛目眩,或寒热往来,或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鉴别】逍遥散与四逆散均具疏肝理气之功。
四逆散专于疏泄肝郁,主治阳郁厥逆或肝脾不和之证。
逍遥散除疏肝解郁外,又有养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证。
③痛泻要方(4味药)——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组成】白术三两白芍药二两陈皮一两五钱防风一两【主治】肝郁脾虚之痛泻。
肠鸣腹痛,痛则泄泻,痛泻不止,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三、调和肠胃①半夏泻心汤(7味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组成】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胃气不和,心下痞,但满不痛,或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肠鸣下利,舌苔黄腻,脉弦数。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第五单元清热剂应用注意事项1.辨热证部位2.辨热证真假3.辨热证虚实。
4.邪热炽盛者注意反佐5.要注意顾护脾胃一、清气分热①白虎汤(4味药)——清热生津【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②竹叶石膏汤(7味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二、清营凉血①清营汤(9味药)——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组成】犀角三钱(水牛角代)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带心)二钱【主治】热入营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