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2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颗粒溶解之外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
① 颗粒间接触由点 线,随深度加大而变紧密.
表 现
② 塑性变形.火山岩屑、泥质岩屑、云母等柔性组分
形 式
变形呈假杂基挤入颗粒空间.
③ 破裂.刚性颗粒发生破裂,出现小裂缝.
④ 颗粒定向排列,石英拉长具优选方位.
压溶作用
压溶是指在压应力作用下,由骨架颗粒在接触点的 溶解所引起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过程.
a 石英自生加大
b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石英自生加大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2〕成岩后生作用
②溶解作用:
使物性变好,可产生溶蚀孔隙. 特别是有机质热成熟产生的有机 酸和CO2可使储集层中的碳酸盐 胶结物及铝硅酸盐颗粒大量溶解, 从而有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2、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物源和沉积条件 ——微观因素的控制〔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 储集性比长石砂岩好.原因: a长石的润湿性比石英强; b长石比石英的抗风化能力弱.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
粒度越大,φ、K大;分选 程度好, φ、K大. a.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 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K与粒度 呈正比.
第二节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
目前发现的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可归为三类:
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 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 其他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
据世界546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统计,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集 层所储油气占总量99.8%,其中碎屑岩中的储量占57.1%,碳酸盐 岩中占42.7%.其中,碎屑岩储集层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储集层类 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二章油、气、水的综合识别

总之,含油性和不含可动水是油、气 层的两个重要特征,并在事实上构成了判 断油、气、水层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含 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依据,分析产层的 可动水则能把握油、气层的变化和界限, 而对油、气层的最终评价则取决于对地层 油、气、水相渗透率的分析.★★
1、选择测井系列的主要原则
➢ 能够确定岩性的成分、清楚的划分渗透层; ➢ 至少能够比较完整的提供下列主要参数:孔隙度、含油饱和 度、束缚水饱和度、可动油量和残余油饱和度、泥质含量以及 渗透率的近似值等;
➢ 能够比较清楚的区分油层、气层、水层,确定有效厚度和计 算地质储量;
➢ 能够尽量的较少和克服井眼、围岩和钻井液侵入的影响,至 少在通常情况下,不使测井信息失真;
只含“不动水” 不含“可动水”
油、气层
(三)储集层的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水 各项的相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当单向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 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
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2 bt a / bQ K (P1 P2 )F L
短电极视电阻率为高阻,长
电极为低阻;
感应曲线为高电导值;
水 层
声波时差中等,呈平台状。
4、快速直观显示油、气、水层的方法
A、声波时差-中子伽马曲线重叠
一、评价油、气层的地质依据
(一)含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依据
习惯概念:以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作为划分油、气、 水层的主要标准
特殊情况: 1、低渗透砂岩油气层含油性普遍解释偏低 2、高渗透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
1、低渗透率砂岩油气层
低渗透产层的特点: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四章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2

横剖面由钻井资料编制获得。
利用构造横剖面绘制构造图的主要步骤:
⑴ 在剖面上按选定的等高距作平行与海平面的若干平行线 ⑵ 把平行线与制图标准层的交点垂直投影到水平基线上,
并注明各投影点的海拔标高; ⑶ 将各剖面水平基线上的投影点移到对应的剖面线上; ⑷ 最后,把同一翼相同标高的各点连成平滑曲线。
用剖面法编制构造图
主要步骤: ⑴ 在剖面上按选定的等
高距作平行与海平面的若 干平行线
⑵ 把平行线与制图标准 层的交点垂直投影到水平 基线上,并注明各投影点 的海拔标高;
⑶ 将各剖面水平基线上 的投影点移到对应的剖面 线上;
⑷ 最后,把同一翼相同 标高的各点连成平滑曲线。
剖面图
构造图
由于构造东翼发育逆断层,造成等高线交错,下盘 中被断层遮挡部分的等高线以虚线表示。
六、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应用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表示油气田地下构造、地层和含 油气情况的基础图件。图中的内容不宜包括太多,否则重点 不突出,不够清晰。矿场常根据需要,突出主要部分,去掉 次要部分,编制不同类型的剖面图,如构造剖面图、地层剖 面图、油气层剖面图及岩相剖面图等。
油层剖面图在油矿上应用十分广泛。它对分析油气藏类 型、油气层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断层产状、不整合、特别 设计新井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角网法编制构造平面图(据LeRoy,1977) (a)忽视地质条件的构造图
根据井点所提供的倾 角和走向资料,经过构造 的形态分析后编绘的。在 井点稀疏时,区域构造的 性质和特征将有助于对地 下构造的解释。
内插法编制构造平面图(据LeRoy,1977) (b) 考虑到地质因素编制的构造图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油田地质剖面图

H 界 Li cos ai (h界 Li ) cos a n1
i 1 i 1
n
n
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测 井 钻遇地 井 井口 完钻 点 间距 方位 地层 井深 斜 层断层 α 号 海拔 井深 斜 (米) 角 走向 角 深度 号 1 0 0 N1层顶 2 200 200 3 70 245 345°
H 顶 Li cos ai (h顶 Li ) cos an1
i 1 i 1
h顶——数据表中地层界面深度
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④断点的垂直井深:
H 断 Li cos ai (h断 Li ) cosa n1
i 1 i 1 n n
⑤油水界面的垂直井深:
i
Si
Hi
N1层顶
1.5 5.2 199.9 242.9
1 230 950 3 400
4 600 5 800 6 950
200
200 200 150
5
7
70 E层顶
60 645
4 13.9 199.5 E层顶
6 20.9 198.9 617.1 10 34.7 197.0 J层顶 14 36.3 145.5 793.0
7
胜北油田地质剖面图
海 拔
S1 S3 S4 S5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比例尺1:50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图 例
制图单位 制 图 人 制图日期
8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习题四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石油地质学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 (2)通道作用
• 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 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 面而散失。
• 图为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油田,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藏,后因垂直构 造轴线发生一条大断距的断层,将东侧油层抬升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
大 构造圈闭 类
1.背斜圈 闭
亚 2.断层圈 闭
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
1.岩性圈 闭
2.不整合 圈闭
1.构造鼻和阶 地型水动力圈 闭
2.单斜型水动 力圈闭
复合圈闭
1.构造-地层复合 圈闭
2.水动力-构造复 合圈闭
类 3.裂缝性 背斜圈闭
4.刺穿圈 闭
5.多因素 构造圈闭
3.礁型圈 闭
4.沥青封 闭圈闭
•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 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 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 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syncline
• 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 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 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 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 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为 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 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 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 层面“回倾”而形成。
(4)背斜圈闭的另一个特点是圈闭向下往往垂直延伸穿 过厚度相当大的沉积岩层。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
②重复褶皱;
③平行褶皱;
④不协调褶皱;
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
⑥不对称褶皱;
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
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 成的);
⑨不整合前的变形; ⑩逆掩断层(或推覆体)下 的背斜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1。
地质井:;盆地普查阶段,为取得基础工业质资料而钻的井。
以一级构造单元+“D”命名2。
参数井:盆地区域勘探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地质情况而钻的井.井名带“参”字。
3。
预探井:圈闭预探阶段,以发现油气为目的而钻的井。
以二级构造带单元名称加1—2位数字命名.4.评价井:在已获得工业油流的圈闭上,为查明含油气规模而钻的井。
取油气田名称为名,3位数编号。
5。
开发井:采油井和注水井,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方式和井网密度而钻的井,以高效果科学地采出地下石油为目的.6。
调整井:油气田开采一段时间后,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的井8。
综合录井技术:是一项随钻石油勘探技术,在钻井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对石油地质、钻井工程及其他随钻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目的是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层和实时监控钻井施工过程。
技术特点:录取参数多,采集精度高,资料连续性强,资料处理快,应用灵活,服务范围广。
8。
地下的岩石被钻头破碎后,随泥浆被带到地面上,这些岩石碎块叫岩屑,又常称为“砂样”。
9。
通过岩心分析,可以获取如下资料或信息:▲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关系研究;▲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位置▲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11说明岩心含水实验的分级特征与分级标准Ⅰ)、含水观察:直接观察岩心新鲜面湿润程度。
湿润程度可分为3级:▲湿润:明显含水,可见水外渗;▲有潮感:含水不明显,手触有潮感;▲干燥:不见含水,手触无潮感。
Ⅱ、滴水试验法滴一滴水在含油岩心平整的新鲜面上,观察水滴的形状和渗入速度,以其在1分钟之内的变化为准分为4级:渗:滴水立即渗入→含油水层▲缓渗:水滴呈凸镜状,浸润角<60°,扩散渗入慢→油水层▲半球状:水滴呈半球状,浸润角60~90°之间,微渗→含水油层▲珠状:水滴不渗,呈圆珠状,浸润角>90°→油层12说明岩心含油实验的分级特征与分级标准主要依靠含油面积大小和含油饱满程度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油比重0.9598 粘度 = 784.8cp So = 50%
第二节 膏盐剖面油气水层的判断
膏盐剖面:由盐岩, 石膏(gypsum), 硬石膏 (anhydrite)以及少量碳酸盐岩和砂泥岩组成的 剖面
1.划分渗透层 2.油水层判断
1.划分渗透层
(1)以自然伽马指示渗透层,以微侧向曲 线确定深度和厚度
低电阻油层孔隙分布实例
二.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点
1. 储层岩性细,颗粒比表面大,吸附水能 力强, 束缚水含量高; 2. 粘土含量高,呈分散状分布,产生附加 导电性; 3.孔隙结构复杂, 孔喉窄, 微孔隙多, 排驱压 力大, 渗透率低; 4. 岩石具有润湿性, 亲水憎油,导致储层电 阻率低;
5. 砂泥岩互层频繁
2lg(Sw/Sxo) = lg (Rxo/Rt) - lg (Rmf/Rw)
油层
油水同层 水层
三.疑难层分析
1.高阻油水同层与水层 2.含稠油的高阻层
1.高阻油水同层与水层 特点: (1)渗透率K高 (2)电 阻率R高, 在相同R, So时 粒度粗:水层 粒度细:油水同层 成因:岩性粗,Swi低, 电阻率R高
一.概述 二.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点 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一.概述
1.概念:Sw ≥50%, I≤3
2.成因: Sw高,特别Swi高, Krw=0
因Rw低, 导致油气层低电阻率
出现在三类地层中: 1.粘土含量少的细粉砂岩地层; 2.泥质砂岩地层; 3.砂泥岩薄互层;
二.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点
1. 储层岩性细,颗粒比表面大,吸附水能力 强, 束缚水含量高;薄膜滞水:与岩石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有关 毛细管滞水:与岩石润湿性和毛细管作用力有关
(4)岩性密度测井(litho-density log)
(5)咝声测井(sibilation log) (6)井温测井(temperature log)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1)裂缝识别测井FIL(fracture identific
2.快速直观特征( fast-looking)
(3)自然电位重叠法
Archie公式: Rt/Ro = I, I=1/Swn
Ro=F Rw Swn=Ro/Rt Swn =F Rw/Rt 对冲刷带: Sxon =F Rmf/Rxo
Sw n F Rw / Rt Rxo / Rt Sxo F Rmf / Rxo Rmf / Rw
Cycle skipping
二.油气水层的判断 2.快速直观特征( fast-looking) 可动油法(moveable oil)
可动水法
自然电位重叠法
2.快速直观特征( fast-looking) (1) 可动油法(Smos) φxo - φw = φmos
φT
φxo φw
φT φT
φ mos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6)井温测井(temperature log)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3.储层的储集性,产出性及孔隙类型 (1) φT,φs ,φf φf=φT - φs
裂缝型储层fracture reservoir
孔隙型储层porous reservoir
φT ,φf
2.其它测井方法
(1)裂缝识别测井FIL(fracture identification log)
4条微电导率曲线 2条井径曲线 2
1
4 Cal2-4>>cal1-3 3
μ--1号极板方位角 β--1号极板相对磁北方向的相对方位角 δ--井斜角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2)深浅侧向-----冲洗带电阻率测井 深侧向LLD 浅侧向LLS 冲洗带电阻率Rxo
二.储集层的划分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常规测井特征 其它测井方法
二.储集层的划分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1.常规测井特征
三低 电阻率, 中子伽马,自然伽马
二高
声波时差,中子孔隙度
一小
密度
二.储集层的划分
(二)裂缝性储层(fractured reservoir)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1)裂缝识别测井fracture identification log (2)深浅侧向-冲洗带电阻率测井 (3)井下声波电视
φT
φxo
油O 水W 基质M
Sxo - Sw = Smos
水层 Sxo = Sw
油层,气层 Sxo-Sw=Smos>0
φor φmos φw M
Smos =0
2.快速直观特征( fast-looking)
(2) 可动水法(Sw, Swi) 油层, 气层: Sw=Swi, Krw 0, Smw 0 水层: Sw > Swi, Krw>0, Smw≠ 0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3)井下声波电视
缝 洞
致 密 层
钻时降低 GR低 扩径
t高
R低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4)岩性密度测井 (litho-idensity log)
光电截面Pe高有裂缝
(二)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特征
2.其它测井方法
(5)咝声测井 (Sibilation log)
4.自然伽马GR(Gamma ray logging) : 反映泥质含量
5.井径CAL(Caliper log):缩径
二.油气水层的判断
1.定性解释qualitative interpretation
2.快速直观fast-looking
二.油气水层的判断 1.定性解释(qualitative interpretation)
Sw>>Swi, 水层
第四节 碳酸盐岩剖面油气水层的判断
一.碳酸盐岩的储集类型 二.储集层的划分 三.裂缝-基质孔隙型油水层的评价
一.碳酸盐岩的储集类型
1.孔隙型; 2.孔洞型; 3.裂缝-基质孔隙型
裂缝系统 基质-孔隙系统
二.储集层的划分
(一)地质录井特征
1.钻具放空,钻时下降; 2.岩屑中次生方解石含量高; 3.钻井过程中发生井喷和井漏; 4.岩心中缝洞发育; 5.储层基质φ, K低; 6.横向上井喷层位差异大,纵向及横向上 非均质性强
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1.可动水原理 2.参数的求取 3.Sw-Swi直观显示油气水的方法
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1.可动水原理
Sw Swi Krw 1 Swi
m
n
Sw Swi Sw Swi j Kro 1 ) 1 ( 1 Sor Swi 1 Sor Swi
2.参数的求取 (2)Swi Swi=f(Md, Vsh, K,φe)
Swi=f(Md, φe)
2.参数的求取 (2)Swi A. φe≥20%砂岩地层
lgSwi=Ao-(A1•Md+A2)lgφe/A3
A1≈1.5, A2≈3.6, Ao=0.18-0.36, 随胶结程度变弱, φe 及亲水性 而 A3=0.08-0.2,随胶结程度变弱, φe 及亲水性 而
Swi
0.5
低产油层
油水同层
油层 水层
0
0.5 Sw
1.0
(2)Sw-Swi重叠图
油 层:Sw≈Swi, Smos>0 低产油层:Swi ≤75%, So ≥25% 干 层:Swi>75% 油水同层Sw>Swi, Swm>0 水 层:Sw>>Swi, Swm>0
Sw=Swi
Sw,Swi均很高,干层
纯粉砂岩地层: Md=0.1mm
△GR=0, C0=lgMd=lg0.1=-1
泥岩地层:Md=0.018mm, △GR=1
C0+C1=lgMd, C1=-0.75 lgMd=-1-0.75 △GR
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3.Sw-Swi直观显示油气水的方法 (1)Sw-Swi交会图
1.0
干层
泥岩点
淡水泥浆(fresh water mud) Cm<Cw 视电阻率: 油气层----高值, 减阻侵入, Ri<Rt 水 层----低值, 增阻侵入, Ri>Rt SP 自然电位: 油气水层均为负异常
水层
油层
微电极:油气水层均为正幅度差 声波时差interval transit time:气层周波跳跃,呈现高值
2.利用油水界面标高判断油水 层
3.Swi- Φ交会图
三.裂缝、 溶洞型油水层的评价
1.径向电阻率重叠法(Rt,Rxo)
油层----减阻侵入,Rt>Rxo
水层----增阻侵入,Rt<Rxo
致密层 Rt,Rxo重叠, 高阻,低GR 泥岩层 Rt,Rxo重叠, 低阻,高GR
2.参数的求取 (2)Swi B. φe <20%砂岩地层
lg(1-Swi)=B0+(B1lgMd+B2)•lg(1-φe)/B3
B0=0-0.15, B1=9.8, B2=3.3-1.0 B3=0.68-0.78
2.参数的求取
(3)粒度中值Md的求取
lgMd=C0+C1△GR
GR - GRmin GR GR max GR min
微侧向 自然伽马
1.划分渗透层
(2)多种测井曲线特征定性划分
NG 盐岩层
Density 2.1
Cal 易溶,扩径
△t
φN 0
渗透层
2.1-2.5
缩径
25-35%
2.油水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