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辐射化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电离辐射及其医学应用

第八章 电离辐射及其医学应用

8.2.4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中子分类
慢中子 (0~1 keV)、中能中子 (1 keV~500 keV)、快中子 (0.5 MeV~10MeV)以及高能中子(大于10MeV)。
慢中子: 又可分为热中子 (平均能量0.025eV)、超热中子 (能量1~10eV)、 共振中子(1 eV~1 keV)。 散射:弹性散射 & 非弹性散射 (2)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核反应 (a) 弹性散射 中子损失的能量与相互作用原子核的质量有关。原子 核质量越小,获得能量越大。通常采用含氢的水、含 氘的重水、石墨或有机化合物作为中子的慢化剂。中 子用于治疗时,其与氢原子的作用不容忽视。
(3) 跃迁与内转换电子
① 跃迁:处于激发状态的核,跃迁到较低的激发态 直至基态,发射出 射线。
② 内转换电子:在某些情况下,原子核从激发态向较 低能态跃迁时,产生的能量直接交给内层电子, 使该电子脱离原子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内转换占11%
射线占89%
(4) 俄歇电子 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和发射内转换电子的情况下,核
8.1.1 基于非核过程的电离辐射 一、X射线 (1) X射线发生装置 普通X射线机包括:电子源,球形真空管,加速电场 和阳靶。
T:高速电子动能(~100keV) Z:靶原子序数(74W, 42Mo) 碰撞损失热量 辐射损失X射线
(2) X射线的强度和硬度 X射线的强度(intensity)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与X射线传 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辐射总能量。
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 :放射学、核医学、放射免疫分析 (1) 放射学:包括诊断用的放射影像技术、治疗用的放射
治疗技术,以及作为介入手术导引的数字减影技术。
(2) 核医学:利用含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药物,通过其在

辐射化学2-1

辐射化学2-1

高分子辐射化学
辐射接枝共聚合:采用辐射引发某个主链聚合物与不饱和 单体或者均聚物进行接枝反应,改善高分子的某些性能。 辐射接枝是用电离辐射照射聚合物,在聚合物链上生成自 由基或离子,以引发接枝反应
Key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 Institut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 Institut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高分子辐射化学
Key Laboratory of Radiation 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 Institut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辐射与固态无机物的作用 晶体中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热运动,当某些 具有比平均能量大的原子,其能量足够大时,可以 离开平衡位置,进入晶格的间隙成为间隙原子,原 来的晶格位置变成空位,形成缺陷。
③结构损伤,活性细胞内的亚细胞水平结构,包括染色体 以及溶酶体等亚细胞器、内皮网、细胞膜等,与细胞功能密 切相关,辐射损伤它们的组成分子,对生物功能有即刻的影 响; ④多酶系统,辐射损伤多酶系统,影响着各步代谢的反应 速率,虽都不显著,但各步的损伤呈加和或相乘效果,导致 最终出现明显的损伤扩大。以上四种损伤扩大过程相互作用, 形成可观察到的宏观辐射生物效应。

放射化学知识点整理

放射化学知识点整理

放射化学第一章绪论1.1898年M. Curie用化学方法发现放射性元素钋;2.1910年,英国的Cameron提出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3.放射化学诞生于1898年。

4.1956年北大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

5.195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招收放射化学专业本科生。

6.1981年,放射化学专业成为国家批准建立的首批博士点之一。

7.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的一门科(基础8.放射化学:研究放射性化学的物理化学行为和状态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原理)9.放射化学包括的内容:核化学,核药物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同位素生产及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

10.辐射化学和放射化学的区别:放射化学侧重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而辐射化学主要研究辐射(射线)对物质的作用11.放射化学的主要特点:放射性;不稳定性;微量性1-7第二章基础知识1.核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Z、相同的中子数N、处于相同的能态且寿命可测的一类原子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核素。

3.异位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为同中子:。

4.同质异能素: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且其寿命可以用仪器测量的同一种原子核5.同质异位素:不存在相邻的稳定的6.元素质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和827.元素中子数的幻数:2, 8, 20, 28, 50, 82,和1268.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9质子和中子是核子的两种不同状态10.核力:核子间存在的短程强相互作用(吸引)11.原子核的核力作用半径大于电荷分布半径12.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核的质量数成正比13.原子核的核子密度约:1038核子•cm-314.核物质的密度约:1.66 ⨯1014(g•cm-3)15.位于中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为零;16.位于质子滴线上的核素,其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为零;17.核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18.对任一元素,质量数越大,α衰变能越小,质量数越小,α衰变能越大19.相对于β稳定线,中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质子过剩的核素发生β+衰变;20.只有在衰变能大于1.02MeV的情况下才能发生β+衰变21.放射性活度:每秒钟放射出的粒子个数(A) Bq(贝可), Ci(居里), 1居里=3.7⨯107Bq.22.质子:1H的原子核23.规定1u等于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24.核物质:由无限多等量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密度均匀的物质称为核物质。

第八章X射线

第八章X射线

• 2、X射线摄影术
• 特点:分辨率高、可以长期保存。
• • • • •
3、造影检查 软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相差很小,很难分辨。 采用人工注入造影剂的方法改变吸收系数。 如肠胃检查可 食用“钡餐”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 • • •
二、治疗 1、癌症的治疗 利用生物效应 2、X—刀: 定向照射治疗
• 普通X摄影的特点:重叠、密度分辨率低 • CT无论从成像原理、成像装置和图像重建, 还是从图像处理和图像的诊断上,都与传 统的X射线有很大不同。
• 一、X-CT装置 • 一般CT成像装置主要由X射线管、准直器、 检测器、扫描机构、测量电路、计算机、 监视器等部分组成
扫描机构
1、将出射强度装变为电信号 2、处理电信号,得到数字矩阵 3、图像重建 计算机系统
i 1 n
Ni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射线方向垂直的单位 面积的能量为hvi的光子数
增加X射线强度的方法: 增加管电流,使单位时间内轰击阳极靶的高速 电子数目增多,从而增加所产生的光子数目N 增加管电压,使每个光子的能量hv增加 管电压一定时,通常用管电流的毫安数(mA) 来间接表示X射强度大小,称为毫安率。而管电 流的调节是通过调节灯丝电流的方法实现的
低压电源
高压电源
阴极
I I
阳极
mI
X射线管
几十—几百kV
阴极灯丝加电压5 — 10V,电流使其炽热而发 射热电子,电流越大,灯丝温度越高,单位时 间内发射的电子越多。两极间电压几十 —几百 kV(直流),热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奔向 阳极。到达靶面的高速电子,运动突然受阻, 其动能部分转变为辐射能,以 X 射线的形式放 出
X射线是电磁波,波长范围:0.1~10nm

传热学第八章辐射换热的计算

传热学第八章辐射换热的计算

02
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辐射换热的基本公式
斯蒂芬-玻尔兹曼方程
描述了物体在任意温度下的辐射功率,是辐射换热的基本公式。
辐射力方程
表示物体发射和吸收的辐射能与物体表面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之间 的关系。
辐射传递方程
表示在给定温度和光谱发射率下,物体表面发射和吸收的辐射能与 物体表面温度之间的关系。
辐射换热的角系数法
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测定或经验公式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需要考虑表面粗糙度和涂层的影响。
表面传热系数的应用
适用于简化模型或近似计算中的辐射换热计算。
辐射换热的积分方程法
积分方程的建立
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方程和边界条件建立积分方程。
积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采用数值方法求解积分方程,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 法等。
太阳能利用
通过优化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提高太阳能辐射的吸收和 转换效率,降低太阳能利用成本,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 消耗和碳排放。
05
辐射换热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新型材料的辐射换热特性研究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对新型材料的辐射换热特性研究成为当 前热点。
详细描述
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辐射换热特性 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研究这些新型材料的辐射换热特性有助于发现新的传热 机制,提高传热效率。
感谢观看
THANKS
传热学第八章辐射 换热的计算
目 录
• 辐射换热的基本概念 • 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 辐射换热的实际应用 • 辐射换热的优化与控制 • 辐射换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辐射换热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第8章大气辐射学

第8章大气辐射学

色彩名称 紫 蓝 青 绿 黄 橙 红
波长范围 0.40~0.43微米 0.43~0.47微米 0.47~0.50微米 0.50~0.56微米 0.56~0.59微米 0.59~0.62微米 0.62~0.76微米
(2) 描述辐射场的物理量
辐射通量(radiant flux):指单位时间能通过某一平面(或虚拟平面)的 辐射能,也称辐射功率,单位J/S或W。辐射通量也可指单位时间内某个表面 发射或接收的辐射能。以ф表示辐射通量。
E W 4π r2
r
在大气辐射中,把来自太阳的直 接辐射看作平行辐射(平行光)
(2) 描述辐射场的物理量
• 辐射源
面辐射源:面辐射源的特点是它可以向2π立体角中发射辐射能。对面辐射源首
先关心的是其辐出度,即通过单位面积在面源的法线方向射出的能量大小(辐射
出射度)或辐射率。以F表示,其单位是W m2。对于某一波长,可写成 F,并
B(
,T
)
1 π
FB

,T
)
C1
π5
(e
C2
/T
1)
1
• B(,T)称为普朗克函数,也常写为B(T)。
32
(2)平衡辐射基本规律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 1879年斯蒂芬由实验发现,1884年波尔兹曼由热力学理论得出:绝对黑 体的积分辐出度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即
FT T 4
• σ称为斯蒂芬 – 波尔兹曼常数
灰体 :如果物体的吸收率不随波长变化,但小于1。例如,地面对于长 波辐射的吸收率近于常数,故认为地面为灰体。
2 辐射的物理规律
(2)平衡辐射基本规律
自然界任何物体都通过辐射过程交换能量。当物体放射出的辐射能恰好等于 吸收的辐射能时,该物体处于辐射平衡。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1)本质与特征 辐射是电磁波传递能量的现象。按照产生电 磁波的不同原因可以得到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例如高频振荡电路产 生的无线电波,此外还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 X射线、及γ 射线等各种电磁波。热辐射是由于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辐射。
热辐射的电磁波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状态改变时激发 出来的。辐射是物体的固有特性,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零度( 0k) ,物体总是不断的把热能转变为辐射能,向外发出热辐射。同时, 物体亦不断地吸收周围物体投射到它上面的热辐射,并把吸收的辐 射能重新转变成热能。辐射换热就是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的总 效果。当物体与环境处于热平衡时,其辐射换热量为零,但其表面 上的热辐射仍在不停的进行。
对于太阳辐射( 5800k),主要能量集中在 0.2~2μm的波长范围 内。可见光区段占有很大的比重。
第八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
4
辐射特性
如果把太阳辐射包括在内,热辐射的波长区段可放宽为0.1~100μm。
红外线又有远红外线和近红外线之分(波长在25μm以上的红 外线称为远红外线)。远红外线加热技术就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 发射出的以远红外线为主的电磁波对物料进行加热。微波炉就是利 用远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的。远红外线可以穿过塑料、玻璃及陶瓷制 品,但却会被像水那样具有极性分子的物体吸收,在物体内部产生 内热源,从而使物体比较均匀地得到加热。各类食品中的主要成分 是水,因而远红外线加热是比较理想的加热手段。
(3)电磁辐射波谱 见图8-1
第八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
3
辐射特性
电磁辐射波谱
图7-1
在工业的温度范围内( 2000k),有实际意义的热辐射波长位于 0.38~100μm之间。且大多数能量位于红外线区段的( 0.76~20μm) 范围内,可见光区段(0.38~0.76μm)热辐射能量的比重不大。

放射生物学中的辐射化学

放射生物学中的辐射化学
R
3) 电子俘获反应: e-aq被有机分子俘 获引起后者的损伤。 e-水合+RS*SR→RSSRRSSR- → RS ·+ RS4) 歧化反应:发生在自由基或自由基 与有机分子之间的单电子转移反应。 O2- · + O2- ·+ 2H+→H2O2 + O2 O2- ·+ H2O2→O2 + · OH + OH-
二)氧增强比
(oxygen enhancement ratio,OER)
1、概念
缺氧条件下引起一定效应所需辐射剂 量与有氧条件下引起同样效应所需辐射 剂量的比值。 衡量氧效应的大小
(OER)
1) Culture Cells 4) irradiate under oxic or hypoxic conditions
许多正常生化反应受到干扰;DNA
修复开始。
此时许多辐射变化都可以用适当方
法防止,照后治疗可以开始.
早期生物阶段(数秒至数小时)
辐射次级反应生成的O2¯ .的反应继续 进行;照射细胞的有丝分裂延迟;生物 大分子的损伤引起能量供应紊乱;生物 合成的前体物质供应不足;细胞质膜、 核膜被破坏;细胞的辐射生物效应开始 出现。 辐射效应的防止或纠正措施同生物 化学阶段
未被捕获时,可吸收若干水分子而形成 水合电子
Schematic diagram of aqueous electrons
刺团或团(spur or blob)
水的原初辐射反应并非平均分布于空 间,一般是在小的体积内成簇发生的, 这种小的反应体积称为刺团(spur)或 团(b段(10-12~ 10-3 S)
DNA和RNA的损伤开始;酶的激活 和灭活发生;细胞内巯基含量下降;脂质 过氧化开始;因辐射损伤而产生的稳定和 亚稳定的异常产物的毒性开始出现。 细胞内正常存在的或于照射前给予 的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可有部分防护 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锌(Z=30)的Kα X线,其能量为8.6keV。29Cu和28Ni的
K吸收限分别为9.0和8.3keV。因此,镍是锌的Kα X线的 良好吸收体,而铜不是。另一方面,镓(Z=31)的Kα X 射线的能量为9.2keV,所以强烈地被镍和铜吸收,但K吸 收限为9.7keV的锌对镓Kα X射线的吸收很差。
第八章 辐射化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 第二节 辐射化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第三节 水和水溶液的辐射化学 第四节 辐射与其它物质的作用 第五节 辐射化学的应用
课程要求
了解辐射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主要射线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
掌握辐射化学的基本过程的特点,熟悉各阶段所 发生的化学反应
——X射线的临界吸收
✓ 从原子中发射出X射线,是由外层电子跃迁到具有较高结 合能的内层的一个空穴(如从L层跃迁到K层)所引起的。
✓ 而某一电子壳层中的光电效应,只有当光子能量高到足 以使该壳层中的一个电子提升到一个空的能级时才能发 生。这意味意着,光子的能量高到几乎能使该电子从原 子中除去。
✓ 因此,元素不易吸收它本身放的X射线)的能量等 于K层和L层的电子结合能之差,所以该能量不可能使 一个K电子提升到同一元素的一个外层空穴中。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子由于不带电,所以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小,由中子引 起的初级电离效应可完全忽略不计。所以中子与物质的相 互作用仅限于核效应,包括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核反 应以及裂变。
β辐射的作用
与α相互作用机理相似,但程度弱得多,比电离为4—8
离子对/mm。所以射程比相同能量的α粒子的射程大得多。
同时,由于撞击粒子和反冲粒子的质量相同,β辐射在
碰撞过程中方向有很大偏转,从而使它的慢化途径呈锯 齿形。
由于β粒子的电离作用较弱,所以其自吸收效应比α小,
可用吸收法测能量最高的β辐射或转换电子。而低能β其 吸收很严重,所以只能用气相测量法或液闪法进行测量。
✓ 然而,电子的结合能随Z的减小而减小,因此一个原子 序数为Z的元素所放出的Kα射线之能量,相当接近(但 稍大于)原子序数稍低于Z的某元素的K吸收限,则该 Kα线便可被那个元素强烈吸收,但并不被比那个元素的 原子序数大1的元素强烈吸收。于是,这两个相邻元素 对该X射线有很不同的吸收系数,那个有强烈吸收作用 的元素称为该X射线的临界吸收体。临界吸收也可用于 L线,尤其是重元素的L线。
辐射化学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放化研究的对象本身就处于自身产生或其它核素所产生 的辐射场中。如气体状态下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其辐射 的作用容易形成气溶胶;在固体状态下,晶格中的放射 性核素产生衰变,会产生晶格缺陷;在γ射线下,核素 可能发生价态变化;水溶液中,水辐解产生的氧化性和 还原性产物会引起放射性核素的状态和行为变化。
另外对于不同能量的β辐射,还可用切连科夫计数器、
磁谱仪等进行测量。同时在测量源的制备时还应考虑托 片材料,校正托片材料引起的反散射。
γ辐射的作用
γ辐射在一次事件中就可能把全部或大部分能量进行转移。
但它的辐射作用很弱,即它的穿透作用很强,所以射程 比α、β辐射的射程远得多。
γ辐射的吸收严格遵守指数定律:
I = I0·e-μd
常用半厚度(g/cm2)来表征γ辐射的穿透能力,它是使
辐射强度降低一半时的吸收层厚度。
γ射线用闪烁探测器或半导体探测器测量
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由三种相互 独立、物理本质不同的效应引起——光电 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形成效应。
光电效应—γ光子在一次碰撞中把全部能量给予一个壳层
概述
辐射化学研究在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辐射化学的发展与放射化学、核工艺、辐射防
护的研究有密切联系。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辐射化学的研究成果对其它领域的理论研究作
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自由基化学的内容,促 进了微观及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辐射 化学应用脉冲辐照技术,确证了水化电子的存 在,并研究了其系列反应,这对电化学、光化 学及生物化学中的单电子还原作用的研究起着 重要作用。
所以,在处理强放射性物质(如从废核燃料元件中回收 U和Pu)时,必须考虑辐射化学效应对放射性物质(如 Pu)的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能直接引起电离, 如α和β辐射;也可能间接引起电离,如γ辐 射。但其辐射的测定都通过对与物质的相互 作用进行测定。
α辐射的作用
α辐射与物质有强的相互作用,因而它很容易被完全吸收:
三种效应在总吸收中的贡献取决于γ光子的能量和吸收剂的 原子序数。
比如:相对Pb来说,在低能区( Eγ <0.5Mev),光电效 应是主要的;而0.5MeV<Eγ<4MeV时,主要是康普顿散 射;当Eγ>4MeV时,电子对形成效应占主要。
除了三种效应外,高能量的γ还有可能引起( γ , n)反应
X射线的作用
一张薄纸或几厘米空气就足够将它定量吸收。
α粒子穿过物质时几乎全部通过与原子壳层电子的静电相
互作用丢失能量,具很高的比电离。
与电子碰撞时,重的α粒子的运动方向实际上不受影响,
因而α粒子是做“直线飞行”。
用磁谱仪可以测得精确的能量值。 在绝对测量中α源必须制成很薄的源,厚度在μg/cm2范围,
并需置于真空。
熟悉水及水溶液中产生的各种辐射化学反应,了 解其影响因素
了解辐射对各种物质的作用及辐射化学的发展现 状等
第一节 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
第四部分 辐射化学
试想一下核电厂材料的工作条件!
• 高温:290--320℃ • 高压:15.5 MPa • 温度梯度:2000--4000 ℃/cm • 强辐射: α、β、γ、中子、裂变产物 • 腐蚀:腐蚀介质、水的辐照分解产物
电子,放射的光电子能量等于γ光子能量Eγ 减去电子的结合能。
康普顿效应—γ光子把部分能量给予一个壳层电子, γ光
子本身发生散射。能量符合经典物理学中的 碰撞定律,康普顿电子具有连续的能谱。
电子对效应—当γ光子能量高于1.02MeV(两个电子的静
止质量)时,一个光子在原子核电场内生成 负电子-正电子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