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辐射高分子材料的进展
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摘要:高分子化工材料在化工材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化学材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在许多行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化工材料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专业人士对聚合物化工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从根本上满足了多元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高分子;化工材料;应用现状;发展趋势1高分子化学材料的应用现状1.1在军工领域的应用与其他材料相比,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是特殊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取代金属材料。
同时,聚合物材料还具有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便携性特点。
高分子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发展也很有前景。
1.2 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聚合物化学材料主要用于建筑领域的室内。
由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磨性和抗压性,因此可以很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高分子材料还可以有效降低材料成本,对提高装修质量和档次起到重要作用,对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3 在民用领域的应用高分子化工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轮胎、绝缘防护套管等方面。
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受到民用领域的欢迎。
2常见的高分子化工材料2.1 高分子智能材料目前,聚合物智能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行业。
这种材料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大多数聚合物智能材料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
大多数聚合物智能材料在寒冷天气下呈固体形状,在炎热天气下可以通过90%的光和热[2]。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材料也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2.2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催化材料作为一种常见的高分子化工材料,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大多数稀土催化材料都是以稀土元素为基础的,以提高整个材料的性能。
20世纪以来,大多数研究人员开始对催化材料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类型的稀土化合物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聚合物材料。
美国的深空探测宇宙飞船用什么电缆?

卫星飞船火箭等各种外太空专用宇航电缆深空探测宇宙飞船专用电缆-SiO2电缆(一)针对宇航太空的特殊情况,二氧化硅电缆有如下的优点:•很宽的温度工作范围:-273℃至+1000℃,特高温结构甚至可以达到+1300℃,短时间内,温度可以承受更高!•最高级别的耐辐射性能,超过所有有机塑料电缆10000倍。
•无机械和电气老化特性,恶劣环境中的寿命:40年-60年!,工作海拔高度:无限制。
•重量轻,比通常的有机塑料电缆节省30%至85%的重量,弯曲半径小,更容易安装在狭小的空间。
•高抗震性,能承受的加速度为:45g(地面)或110g(太空),高抗拉强度。
高抗磨性能,不锈钢的外护套能承受更高的摩擦力。
•低电容,低损耗,低噪音,高屏蔽,抗干扰性能非常优异。
在不同温度下,有高度稳定的电性能指标。
•在高温下有很高的绝缘电阻特性。
•抗化学腐蚀性,不锈钢护套电缆对于盐雾,液压油,航空煤油,环氧清除剂等有很好的抵抗性。
•和氧化镁电缆对比:1。
高温下的电阻比氧化镁高1-2个数量级(二氧化硅绝缘在1000℃达到10^6欧姆以上)。
2。
有更低的介质损耗,电容和传输衰减,更高的传输速率。
3。
如果要工作在微波频段,则只能选择二氧化硅电缆(氧化镁电缆的衰减太大)。
(二)二氧化硅电缆在卫星飞船火箭等各种外太空专用宇航电缆的用途。
1。
因为二氧化硅电缆有着上面的极其有特色的,所以在美国的航天项目中应用广泛,下面是其中的某些项目:•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SKYNET卫星网。
•三叉戟和MX战略导弹。
•太空飞船。
•“新地平线”冥王星宇宙探测飞船。
•其他。
2。
二氧化硅电缆的最新应用:“新地平线”冥王星宇宙探测飞船NASA网址:/“新地平线”宇宙探测飞船是第一个飞往银河系最远的行星:冥王星的飞船,因为实在太远了,所以该飞船从2006年1月19日发射后,以75,200公里/小时的速度,需要飞行约10年的时间(现在还正在飞行的途中。
),在2015年7月14号到达冥王星,因为能接收的太阳能实在太弱了,所以飞船上有一个核反应堆,携带了11公斤的钚作为燃料,以维持飞行及运行的所有能量,飞船到达冥王星后,也需要4小时25分钟才能把信号以光速发射回地球。
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何创新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何创新应用航空航天领域一直以来都是科技的前沿阵地,对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类具有独特性能的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不断创新,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高分子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绝缘性好等诸多优点,这使得它们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飞机制造中,高分子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机身结构。
传统的金属材料虽然强度高,但重量较大,增加了飞机的燃油消耗。
而高分子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了燃油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高分子材料也有着创新应用。
发动机内部的高温环境对材料的耐热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一些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如聚酰亚胺(PI),具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能够用于制造发动机的密封件、隔热部件等。
这些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发动机的重量,还提高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另外,高分子材料在航天器的防护方面也表现出色。
太空环境中存在着各种辐射和微小颗粒的撞击,对航天器的表面材料造成损害。
高分子涂层材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具有良好的耐磨损、耐腐蚀和抗辐射性能,可以有效地保护航天器的表面,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航空航天电子设备中,高分子材料同样不可或缺。
高分子绝缘材料能够确保电子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短路和漏电等问题。
同时,高分子封装材料可以保护电子元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智能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例如,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可以根据外界刺激(如温度、电场等)改变自身形状,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可变形结构、智能展开机构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高分子泡沫材料也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创新应用之一。
这种材料具有轻质、隔热、吸能等特点,可用于飞机和航天器的座椅、内饰、缓冲部件等,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高分子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提升

高分子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提升在当今的材料科学领域,高分子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紫外线的存在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高分子材料在紫外线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研究其抗紫外线性能的提升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分子材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导致其性能下降。
例如,紫外线能够引发高分子材料的化学键断裂,使其分子量降低,力学性能变差;同时,紫外线还会导致材料的颜色变化、表面老化、脆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外观和使用寿命。
为了提升高分子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剂是一类能够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无害低能辐射的物质。
常见的紫外线吸收剂包括苯并三唑类、二苯甲酮类等。
这些吸收剂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中均匀分散,当紫外线照射到材料表面时,吸收剂分子能够迅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通过分子内的能量转换将其消耗掉,从而减少紫外线对高分子材料的损害。
在选择紫外线吸收剂时,需要考虑其吸收波长范围、稳定性、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高分子材料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紫外线吸收剂,以达到最佳的抗紫外线效果。
二、添加光稳定剂光稳定剂是一类能够抑制或减缓高分子材料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氧化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光稳定剂包括受阻胺类光稳定剂(HALS)等。
HALS 能够捕获自由基,终止光氧化反应的链式进程,从而保护高分子材料不受紫外线的破坏。
光稳定剂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除了捕获自由基外,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发挥作用,如分解过氧化物、猝灭单线态氧等。
与紫外线吸收剂相比,光稳定剂的作用往往更加持久和稳定。
三、采用高分子材料的共混改性通过将具有良好抗紫外线性能的高分子材料与需要改性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共混,可以显著提高共混物的抗紫外线性能。
例如,将聚碳酸酯(PC)与具有良好紫外线稳定性的聚苯乙烯(PS)共混,可以有效提高 PC 的抗紫外线能力。
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环境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环境治理中的创新应用探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辐射技术是一种能够以原子、分子、离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为处理对象的技术,利用辐射能量对材料进行改性处理的方法。
在高分子材料改性方面,辐射技术可以在材料分子链上引入新的基团或断裂分子链,以此来提高材料的特性。
而在环境治理方面,辐射技术可以被用来治理某些有害的物质或者是污染源。
一、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方面的应用1. 辐射交联法辐射交联法是一种在高分子材料分子链上引入交联点的方法,主要使用β射线、γ射线或电子束这些高能的粒子流对材料进行处理。
辐射交联一般用于热塑性材料、胶体或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味、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等问题的物料。
此法具有韧性、耐热性、耐辐照性能好、剪应力强度、弹性及耐摩擦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汽车配件、管道、化工设备和医用材料等领域。
2. 辐射引入法辐射引入法是一种通过辐射能量来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不同的偶联剂或引发剂的方法,进而改善其高温稳定性、耐辐照性和力学性能。
材料依照分子量、交联密度不同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3. 辐射助剂法辐射助剂法是通过将添加有机或无机助剂到高分子材料中,在辐照过程中通过与放射线相互作用的方式,选择性地发生不同的反应来改变材料的性质。
这种方法可在不引入或轻微引入交联的情况下,显著改善高聚物的性质。
二、辐射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1. 污染源清除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以及各类制造生产过程中都产生了许多有害分子,例如含有卤素、酰胺、亚胺、硫醇等特异的物质。
辐射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染源治理手段来处理这些不良物质。
通过辐射这些废物,可以将其杀灭或化学转换成更少的污染物质。
2. 污染物处理一些重金属污染,例如铬、镉等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辐射技术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或其他方式使污染物转换为更少有害的化合物,或将污染物粉碎成较小的部分,以此来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高分子材料的现状和发展

高分子材料的现状和发展高分子材料是指一类相对分子量较高(通常大于1000),在一定温度下为固体或半固态、可塑性较强、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结构性质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质的大分子化合物。
近年来,由于其多样性、可调性、可塑性等优良特性,高分子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医学、建筑、电子、能源、环保等。
本文将就高分子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讨论。
1. 成果丰硕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多元化产品,其性能和用途千变万化,既可以作为新材料的制备原料,也可以作为传统材料的改性剂和增强剂。
因此,在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高分子材料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材料,比如PTFE、PU、PA、PEEK等等,这些新材料的性能不断提升,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2. 应用领域广泛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广泛,从医疗和生命科学到工程和构建,从新能源和环保到电子和信息技术,都有其广泛的应用。
比如,高分子材料可以用于电子设备中的电气绝缘、塑料包装材料、医用外科手术器械、化妆品、颜料、纺织品、涂料等等。
在军事等特殊领域,高分子材料更是被用于防弹材料、导弹燃料、火箭绝缘、前沿预警系统等严苛应用条件下。
3. 热度持续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需求不断增加,高分子材料在这方面的优势也不断突显。
比如,高分子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可行的电池应用,可以为新能源和节能提供保障。
另外,高性能塑料的研究发展也在不断加强。
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将会继续扩大,这将促进其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保等问题的关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多功能化随着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分子材料也需要逐渐向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具备防腐蚀、耐高温、防辐射、自修复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合的需求。
2. 绿色化环保成为各行各业所关注的热点。
高分子材料绿色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绿色高分子材料应该是能回收、降解或生物降解的,不会污染环境或人类身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
电磁屏蔽高分子材料简介(扫盲贴)

电磁屏蔽及微波吸收高分子材料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牙齿晒太阳(QQ240942134)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数字化、高频化的电子电器设备如计算机、无线电通讯设备等不断的普及应用,它们在工作时电压迅速变化,向空间辐射了大量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由此而引起的电磁干扰,也称作电磁污染(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问题越来越严重,电磁辐射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后的又一大严重污染[1,2]。
首先,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电磁辐射源如移动电话、计算机、微波炉、电视机等由于距离人体甚近,产生的强辐射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最新的研究发现,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而产生的症状包括失眠、神经过敏、头痛、褪黑激素分泌减少以及脉搏减慢等,同时电磁波还会引起白血癌、脑癌、中枢神经癌以及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电磁波容易影响精密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如导致误动、图像或声音障碍等,降低设备使用寿命。
据估计,全世界电子电气设备由于电磁干扰发生故障,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
再者,电磁波会导致信息泄漏,使计算机等设备无信息安全保障,直接危害国家信息安全。
有资料表明,在1000m范围内,普通计算机辐射带信息的电磁波可以被窃取并复原[3-6]。
使用屏蔽材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抑制EMI的方法,传统的屏蔽材料通常使用标准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它们存在着缺乏机械加工性、价格昂贵、重量大、易腐蚀及屏蔽波段不易变换等缺点。
其屏蔽作用主要来自于反射损耗,金属的高反射虽然达到了屏蔽效果,但反射回来的高能量会对仪器本身造成一定的干扰,尤其在屏蔽阵地武器装备上仪器的电磁辐射时,更要考虑这种负效应,限制了它们在某些要求以吸收为主的领域内的应用。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开发和树脂成型工艺的日益完善,工程树脂制件以其价廉、质轻、加工性好、生产效率高等独特的优势在电子工业中倍受青睐,正在愈来愈多的取代原来的金属材料,作为电子电气设备的壳体、底板等结构件。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

核辐射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近年来,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和核电站的建设,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核辐射的危害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和应用核辐射防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核辐射的基本知识。
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和粒子,主要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
这些辐射能够穿透物质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因此,核辐射防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就是为了减少人体和环境对辐射的暴露。
在核辐射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中,一项重要的成果是研究和应用新型防护材料。
传统的防护材料主要是铅和混凝土,但它们存在重量大、体积大的缺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防护材料,即高分子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防护性能,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散射辐射。
此外,高分子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可以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使用。
因此,新型防护材料在核电站和核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除了新型防护材料,核辐射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包括辐射监测和辐射防护设备的研发。
辐射监测是指对核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技术。
传统的辐射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存在监测效率低、监测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提高辐射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辐射监测设备,即无人机辐射监测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搭载辐射探测器的无人机,实现对核辐射水平的快速监测和评估。
无人机辐射监测系统具有监测范围广、监测效率高的优势,可以在核事故和核电站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核辐射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还包括辐射防护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辐射防护装备是指用于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的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护面具等。
传统的辐射防护装备存在重量大、透气性差的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了提高辐射防护装备的舒适性和防护性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辐射防护服。
这种防护服采用了轻质材料和透气性好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并提供良好的防护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辐射高分子材料的进展*
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
江平开** 贾少晋 张军 韦平 汪根林 刘飞 陈健
一、引 言
高分子材料经高能射线辐射后,容易产生自由基或和空气中的原子氧产生反应,导致材料裂解,交联,支化等,影响材料的性能。
而随着核电站,宇航仪器,核分析和核材料的生产的大规模需求,都需要优良的耐辐射高分子材料用做电线电缆,控制电缆和其它包装材料上。
提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耐辐射性的方法主要由以下两方面:(1)捕获自由基,主要是加入抗氧剂,但在惰性气氛下有效,而在氧气存在时效果不佳。
(2)加入材料能吸收辐射能经某种中间态后转化成热能, 苯环通常有这个作用。
故过去常在PVC, PE, EPDM等材料中加入含苯环的高分子材料或添加剂.曾被大量采用。
一些无机材料也有这个作用,但尚无法从机理上加以解释.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核工业标准的提高,新的方法和材料都得到研究和应用[1-7]。
二、耐辐射高分子材料的进展
1、聚酰亚胺
含苯环的聚合物通常可以通过内转换将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聚酰亚胺,成果因为它含有高含量的多个苯环的体系,可以清除H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Kapton@,但它由于对其他光谱段的强吸收性而受到限制,因为这个原因其它种类的聚酰亚胺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例如才用增加扭接破坏其分子链排序,或在两个酰亚胺环中加入两个独立的多苯环组,更为进一步的是加入三氟甲基和残余的二亚胺基反应,增强电子的来减少复杂的给配效应.聚酰亚胺材料的电线和电缆虽然已得到应用,但更为广泛的选择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2、Si4N3纤维
Si4N3纤维做为一种优良的耐辐射和高温电气绝缘材料广泛地用于核电站和炼钢厂,它可以用在耐温10000C以上和航天应用上,它是由一种聚炭硅烷合成而得到的。
3、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物
碳化硅复合物由于其优良的热稳定性,耐辐射性,耐腐蚀性也一之被应用,而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物可制得极为重要的材料.它通常是采用浸泡-热解的方法,在工艺流程和新的材料的选择上面临不少需提高的问题。
4、等离子沉积
通过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涂一层保护层,而是其不受射线的影响也是经常才用的方法,等离子沉积是最有效和受关注的手段之-,如在材料表面覆盖一层类金钢石的涂层.
5、加入有机金属化合物
其他方法虽然都很有效,但成本高,近来加入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受到关注。
金属受到氧原子得攻击后,产生一层氧化膜,保护了高分子基材,而且磨损后,有可以自我修复,产生新的保护膜,目前还主要局限在有机铝和有机锡。
6、金属基高分子材料
受到加入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启示,目前该方法尚在探讨之中。
三、辐射交联聚合物及其工业应用
聚合物材料经辐射交联后,聚合物大分子之间形成一定的交联点, 使聚合物的分子量提高,并形成一种三维网状结构的分子,对聚合物的各项物理性能产生影响:
(1)提高热稳定性(包括高温特性及热氧老化性);
(2)提高抗张强度和减少弹性;尤其是提高在高温下的抗张强度。
辐射交联后可提高材料的抗张强度、耐磨性等机械性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尤其是对半结晶高聚物, 到一定交联程度后, 交联聚合物的抗张强度会下降。
除此之外,辐射还可改善聚烯烃耐环境应力撕裂性、低温脆性等,但最主要的是改善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3)交联聚合物不能为溶剂所溶解,只能为溶剂所溶胀。
辐射交联与化学交联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
(1)无须添加热引发剂,可避免混料过程中的预交联。
(2)交联在常温下进行,可节约能源和避免环境污染。
(3)交联工艺简单,交联过程容易控制,交联度可通过调节辐射剂量来控制。
(4)应用范围大,如PP,氯化聚乙烯(CPE),氟材料等。
(5)效率高,成本低。
(6)改善电性能: 蒸汽交联的PE电缆在高压蒸汽下不可避免会将蒸汽渗入PE层,造成许多微孔,若沾污物浓度高,电缆在使用中易发生“电树现象”,而交联剂的引入使材料的高频特性受到损失。
采用辐射交联可避免或消除这些微孔、污秽或鼓突,并消除“水树”及“电树”现象,保证绝缘层的均匀性和高纯度,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高频特性及长期性能。
所以,人们又把辐射加工誉为继机加工、热加工、电加工后的又一次工业革命。
(7)辐射交联特别适用于生产小线,可以高速挤出后交联,比化学交联小线的生产速度要高。
辐射交联加工中最广泛的产品是交联聚乙烯(XPE)。
PE辐射交联后,在电线电缆材料中,它的最大工作温度可从140℃提高到250℃ [23] 。
另一个特点就是“记忆效应” ,利用这个特点已制成热收缩材料而大规模使用[24]。
在有机PTC(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electricity))材料中,当温度超过高分子材料熔点时,会出现NTC(负温度系数)效应,而辐射交联PE/CB材料不仅可以减少乃至消除NTC效应,而且可以保持有机PTC材料在多次电热循环后的稳定性。
我国辐射加工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尤其是功率超过50kW以上大功率的电子加速器和10万居里以上的60Co源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辐射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
辐射交联电线电缆是辐射加工的支柱产业。
聚烯烃经辐照后,显著改善了其作为电缆料的各种性能,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在计算机控制、家用电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层建筑、电子电器产品等领域有特殊作用。
随着石油勘探、宇航、计算机、通讯、交通以及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研制出能耐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的优质电缆。
很多研究所、化工厂、高校都相继进行了辐射化学的理论研究与辐射交联聚烯烃等的应用基础研究及材料配方研究。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研制的电线电缆热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而且品种较少,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耐热150℃的辐射交联聚烯烃电线电缆和耐辐射电缆还没有完全过关,致使我国该类产品的消耗只能以昂贵的氟塑料绝缘电线替代或进口,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的外汇。
LDPE与一些表面活性物质接触时,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所以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许多场合,LDPE已不能满足材料的使用要求,必须用HDPE,如中温自限温加热电线电缆和更高温度等级的电线电缆材料。
故而以HDPE为基材的交联材料的研究也很重要。
而且辐照后HDPE与LDPE 的降解机制也可能有所不同。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需要,对材料要求愈来愈高,人们一方面开发新的高分子材料,一方面利用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
研究表明,共混高分子材料在受到高能射线辐照时,各组份是相互影响的,除了本身的因素外,主要决定于相容性[6]。
聚烯烃的共混体系辐射改性已被研究了很久,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
不仅可改善其性质还可控制加工过程中的形态。
参考文献:
[1]Th. Randoux a, J.-Cl. Vanovervelt , H. Van den Bergen a, G. Camino b,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45 (2002) 281–289
[2]L. Gao, W.X. Chen, H.S. Jia, Proceeding of 7th China-Jap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Radiation Chemistry, 426 (1996)
[3] H.L. Wang, W.X. Che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69, 2649(1998)
[4] S. Kamimura et al. / 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 54,575 (1999),
[5] K.J. Park, E.Y. Chin /, 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68 , 93,(2000)
[6] R.L. Kiefer et al. , Nucl. Instr. and Meth. in Phys. Res. B 208 300–302,(2003)
[7] Y. Katou, et al, Journal of Nuiclear Materials, 289,42(2001)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邮编: 200240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项目号:045211024
** 通讯联系人:江平开,教授,博导;Email: pk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