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掌握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2. 能够分析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气候的影响因素。

2. 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提问:“空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空调调节了室内的气温和湿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3. 引出本课主题:气候的影响因素。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讲解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师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分布规律,讲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3. 教师出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降水的影响。

4. 教师出示洋流图,引导学生观察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如暖流和寒流对气温的影响。

5. 教师总结: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我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 教师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候的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世界气候分布图,并标注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 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导入自然。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教师评析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教师评析

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

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评析一下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优秀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进步和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简单来说,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主要涉及全球位置、气候、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些知识点上,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评析一下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优秀教案。

我们看到的是教师要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全球位置的概念,能够熟练使用地图,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教师要将这些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让学生逐渐接受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师还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全球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地图等工具,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全球位置概念。

在教学气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让学生对比和总结,从而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不仅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一个优秀的教案还应该注重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例如开展小测验、采用测评工具等。

通过及时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优秀教案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注重评估教学效果。

这些教学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落实的课程标准中国地理(一)疆域与人口(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三)经济与文化(四)地理差异二、知识结构三、内容简析“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所要落实的课标①疆域与人口• 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落实课标的建议(位置优越)• 可运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地图和教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说出中国的地理位置;• 通过教材中安排的三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①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③ 最后概括总结落实课标的建议(国土辽阔)• 可指导学生通过面积的比较,了解我国国土的辽阔;• 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按教材安排的四个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进一步认识我国疆域的辽阔。

可让学生讨论:位置的优越与国土辽阔的关系落实课标的建议(34个省级行政区)•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明确我国三级行政区划;•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为了实现民族自治,但这些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课文,使学生了解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意义;• 通过按教材有顺序的四个活动,使学生熟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所要落实的课标②疆域与人口(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知道我国的人口国策。

•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 运用民族分布图,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经济与文化(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落实课标的建议(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点是说出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所获得的人口总数;• 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数据(例如每年新增人口数与一些国家人口总数的比较)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70年代前,年平均增长人口约1500万,而近年来已下降至1200万(结合读图),使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增长正在趋缓;• 在学生说出我国人口国策的基础上,结合活动,明确人口过多的负面影响,以使学生了解这项国策的意义。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亚洲地理特征》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二节“亚洲”的内容。

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旨在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对世界各大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亚洲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洲,其地理特征复杂多样,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2. 教学难点:亚洲地形的特点,亚洲气候的多样性。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地理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经济发展等特征。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观察分析:展示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亚洲典型国家的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对教材做一个详细的分析,会让你在八年级地理的教学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八年级地理的教材分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一)一、关于区域的选择八年级下册地理讲述的是中国的区域地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人教版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其他版教材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人教版教材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而其他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中把中国每一个省级行政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就为老师在教学与毕业会考的复习中留有较大的空间。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所选的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

这样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逻辑结构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

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

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材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

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教材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

八年级地理《辽阔的疆域》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辽阔的疆域》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辽阔的疆域》的教学反思初二上册地理说课稿教学一:辽阔的疆域篇一初二上册地理说课稿教学模板一: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课标分析】: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2、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3、知道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4、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1、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问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2、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和保护建设,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学习的自然资源。

本节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所学知识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阶段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利用大量的地图导学,让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资源意识的形成,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

学生发现身边破坏耕地的情况,由此引导学生培养资源保护的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本节课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个问题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小品“土地爷爷生病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作为“耕地”科的医生,为病人开出有效的处方。

角色体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思考了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

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感情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绩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要津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商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3、使学生认识到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打算: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商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放开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搜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与思考
• 教材解读 • 教学实践 • 教学感悟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中国地理区域差异

的宏观介绍


域 中国的区域具体差
地 异(案例形式)

四大地理区域
省级区域 省内区域 跨省区域
全书结束语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重视章节内容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联系: (案例1 中国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中国 地理 位置
八年级下册内容安排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
学习兴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台湾 的硅谷新竹)
• 4.“活动”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可以是通过设计有探 究性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可以是小制作、小实验或绘制简易图 表等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地理技能;可以是野 外考察、访谈调查、角色讨论材料搜集与分析等方法 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以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量课文内容不直接提供 结论 通过活动自主建构知识 。
教材解读
一、明确知识脉络,理解结构逻辑关系
二、研读教材,了解知识内容的表达形式和 特色 三、对照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理念
八上 知识结构

从世界看中国

地 理
中国的自然环境

论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疆域政区 人口民族
地形 河流
气候 湖泊
土地 水
交通 农工
八下 知识结构
• 5.重视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且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 发性。(苗苗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计划、解决维吾尔族老 大爷烦恼的建议)
• 2.教材体系的构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拘泥 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 人文差异)
B 教材特色
---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特色
• 3.内容的选择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 气息。(水资源的家庭用水调查、西气东输、出口创汇 农业、上海对长江三角洲的带动作用)
• 4.重视地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地理实践能力及创新 能力的培养。教材摒弃面面俱到、注重典型个案的讲述, 借助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 本技能。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与思考
中宁县第六中学 马玉红
八年级上册内容安排
•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 第三节 多民族的家庭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案例3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P31图2.13、P32 P33图2.15、P32 图2.14及阅读 图2.14及阅读
气温 分布 规律
温 度 带
影 响
P34活动2
降水 干 分布 湿 规律 区
P35图2.16、 P36图2.17 P35阅读
影 响
P37活动
气候 复杂 多样
P42图2.26
• 2.“图像”系统直观形象,各种地图、景观图、素描图 、示意图、统计图表琳琅满目,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 部分,改变了图像作为课文插图、配图的地位,使图 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材相比,图像 更丰富、更活泼、更大器、更洋气。
A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特色
• 3.“阅读”是正文内容的拓展与补充,其目的是丰富学 生的视野,介绍新颖的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多样的活动探究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 们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A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特色
教科书的内容由“正文”、“图像”、“阅读” 和 “活动”四部分组成。每个栏目承担了不同的功能, 各有互补。
• 1.“正文”内容言简意赅,与课标的吻合度较好,地理 专业体系及语言表述较严谨。(但正文少,增大了教师 教学设计的难度)。
(保护自然资源的倡议书、保护家乡土地的调查报告、台湾的三类产业、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小实验、角色体验、黄土高原是否全部退耕的辩论等)
B 教材特色
---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特色
• 1.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 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出发(怎样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不强调知识 点的全面性、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趣味性 (漫画),学生的身体力行性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自然资源只选取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略去了 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南北方的自然与人文差异)
影响
P43活动 及阅读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纬度 位置
海陆 位置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
P38图 2.19、20
季风 气候
特点 影响
P40活动1 P40活动2、3
案例4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材解读
二、研读教材,了解知识内容的表达形式和 特色。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些 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 理过程的组照和组画(以图释文、以图代文)。
纬度位置
P2图1.1
海陆位置
P2图1.1
评价 评价
优越性
P3活动
优越性
P3活动

----解读教材,明确知识脉络
案例 2 地形和地势的活动题
标出三级阶梯 西高 东低的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流向的影响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节阶梯落差会有什么 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的交通往来产生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