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新生物制剂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希望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点击数:53 更新时间:2006-12-26 美国胃肠病学会2006科学年会不久前在美国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举行。会议交流了胃肠病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的治疗进展。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节段性局限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伴有溃疡、肉芽肿、瘢痕形成和关节炎等病理变化。本病虽然以消化道病变为主,但因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疾病,故常有其他器官系统病变,治疗较为困难。在临床感到棘手之时,新的生物制剂的出现为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英利昔单抗应用带来变化作为治疗克罗恩病的第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物制剂英利昔单抗(Infliximab)进入临床后,已经使克罗恩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虽然临床试验已经使我们比较了解最有效和最安全应用英利昔单抗的方法,这种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也已将近10年,但是与其有关的信息仍然在不断更新。就在今年5月,该药出现了新的安全性问题,但是在儿童克罗恩病和新发克罗恩病中进行的重要研究已经证实该药在这些患者中具有很好的疗效,提示我们现在有能力来改变此病的自然病程,因此该药在临床上仍然受到欢迎。随着较新抗TNFα生物制剂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重要的数据呈指数增长不断显现。在此次年会中,与会学者介绍了新近报告的抗TNFα治疗该病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此外,一些靶向炎症介质/途径的生物制剂已经进入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后期临床试验。■应用阿达木单抗可减少类固醇的

使用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是一种完全的人IgG1抗TNFα单克隆抗体,美国FDA已批准将其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该药采用皮下给药的方式。全人抗体阿达木单抗用于克罗恩病缓解维持(CHARM)试验是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多中心为期56周的研究,评价阿达木单抗用于维持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疗效与安全性。在该研究中,所有患者在0周接受阿达木单抗80毫克的开放标记诱导;在2周时接受40毫克;在4周时,患者根据临床应答进行分层。在56周中,患者分别接受阿达木单抗每隔一周40毫克,或者每周40毫克,或者安慰剂治疗,有499例随机化的应答者。主要研究终点是26周和56周的临床缓解诱导。研究发现,在26周时,接受阿达木单抗每隔一周和每周40毫克的患者达到的缓解率大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其数据分别为40%、47%和17%;在56周接受积极治疗与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缓解率仍然明显较高。阿达木单抗在CHARM试验中的耐受性良好,其安全范围与原先采用阿达木单抗和其他抗TNFα制剂研究报告一致。在此次会议上,还有学者介绍了CHARM试验的一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亚组分析。在一项分析中,根据调查人员的判断,允许临床缓解的患者在8周开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剂量。研究结果显示,在56周时,接受阿达木单抗维持治疗的患者(随机应答者)至少90天无类固醇缓解的比率明显大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由此证明阿达木单抗具有与英利昔单抗报告相当的减少类固醇应用效果。 Hanauer和同事们还证实,不管是否伴

随免疫抑制治疗或者有抗TNF治疗史,阿达木单抗对克罗恩病患者的持续临床缓解均有效。纳入CHARM研究的患者将近50%原先接受过英利昔单抗治疗。在没

有接受过TNF拮抗剂和曾接受过TNF拮抗剂治疗的两部分患者中,积极治疗组的临床缓解率都要高于安慰剂组。在26周时,采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随机应答者)缓解率要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在56周时的缓解率各个组与26周时的相似。来自大型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分析和采用阿达木单抗的开放标记报告已经表明,在对英利昔单抗失去应答或发生输注反应的患者,可以安全和有效地应用其他抗TNF治疗。英利昔单抗无应答者检验阿达木单抗效果(GAIN)研究,是一项3期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325例中度-重度克罗恩病患者中,对英利昔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接受随机化治疗,在0周采用阿达木单抗160毫克皮下注射和两周时80毫克皮下注射,或者采用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是4周时临床缓解率。结果在4周时,采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21%达到缓解,而安慰剂组只有7%;对于临床应答的次要终点也观察到明显差异。■塞托珠单抗临床应答和缓解率增高塞托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连接到聚乙二醇的抗TNFFab片段单克隆抗体,它采用皮下注射给药。一项名为“聚乙二醇化抗体片段治疗克罗恩病的安全性与疗效评价研究”(PRE鄄CiSE)是一项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是评价塞托珠单抗对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应答。共有668例患者接受此项试验,他们随机接受塞托珠单抗400毫克在0、2和4周皮下注射或安慰剂。结果显示,在

第26周时,临床应答在塞托珠单抗组达63%,安慰剂组为36%;临床缓解在塞托珠单抗组达48%,安慰剂组为29%。在该临床试验中,C反应蛋白(CRP)被作为活动性炎症的标记,结果显示,不管基线CRP的水平如何,这两个治疗组之间的临床应答和缓解率均有明显差异。关于塞托珠单抗的安全性,该研究显示,此药大多数的不良事件为轻到中度,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在药物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之间相当;与克罗恩病无关的严重感染很少。■早期采用生物制剂治疗更加有益年会上一项研究显示,克罗恩病病程小于1年的患者在26周应答和缓解率分别为89.5%和68%,这与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大于5年患者26周的应答与缓解率分别为57%和44%。这一数据提示,克罗恩病患者早期采用抗TNF制剂干预可更好地改善病情。该结果使人联想起最近兴起的“自上而下,阶梯治疗”研究,这一研究是调查对克罗恩病采用生物制剂治疗如何选择适当时间。克罗恩病的主流治疗策略是“阶梯“途径——治疗从5-氨基水杨酸开始,经过抗生素和类固醇向免疫调节剂逐步推进,最后为采用抗TN Fα治疗。有学者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疗策略,这一策略是在早期就应用生物制剂(抗TNFα)治疗。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在病程早期就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效果,可能延迟或阻止疾病的进展。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133例较早期(病程在4年以内)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进行自上而下治疗策略与经典的阶梯策略的作用比较。患者随机接受自上而下的治疗,即采用英利昔单抗(在0、2和6周时输注3次)和硫唑嘌呤(Azathioprine)2~2.5毫克/

千克/天治疗;或者接受阶梯治疗,即按上述流程开始采用强的松40毫克/天。在自上而下组,对复发的患者采用英利昔单抗输注和皮质类固醇重复治疗;在阶梯治疗组,在加用硫唑嘌呤之前允许患者将两种类固醇剂量逐渐减少,在患者对免疫抑制无应答之后仅给予英利昔单抗。研究结果发现,在6个月时,自上而下组患者缓解率达60%,而阶梯组仅为36%;12个月时两组分别为62%和42%。在12个月时,阶梯治疗组17%的患者仍然接受皮质类固醇,而自下而下组则没有患者接受。研究发现,自上而下组和阶梯组之间的作用差异在60周之后开始变小,因为阶梯治疗组患者开始接受硫唑嘌呤和英利昔单抗。在两年后,采用内窥镜检查发现,接受自上而下治疗的患者71%溃疡完全消失,而接受阶梯治疗的患者这一数字仅为30%。因此,在6个月时的治疗成功率和整个研究期皮质类固醇用量减少方面,采用英利昔单抗的自上而下治疗优于采用常规制剂的阶梯治疗,在两年时肠道黏膜愈合较好。

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_黏膜愈合

胃肠病学2011年第16卷第2期 ·临床实践·克罗恩病治疗新目标:黏膜愈合 胡品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510080)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黏膜愈合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克罗恩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早期积极的药物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高的黏膜愈合率这一事实正逐渐得到认同。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可能有助于改变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Crohn病;治疗;黏膜愈合 New Goal for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HU Pinj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80) Abstract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mostly could not achieve the goal of mucosal healing,however,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biological agents have changed the concept.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ucosal healing and the clinical recurrence rate,as well as reduction of operation rate of Crohn’s disease.Mucosal healing is now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end point in clinical trial and is also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Early and intensive medical treatment could achieve high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mucosal healing rate and has gradually reached a consensus.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mucosal healing might be helpful for chang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Crohn’s disease.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ohn Disease;Therapy;Mucosal Healing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一直以来,黏膜愈合(mucosal healing)是UC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就CD而言,直至上世纪90年代,CD的治疗仍仅以临床症状缓解为目标。原因是,传统治疗大多无法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因而看似临床症状缓解与黏膜愈合缺乏必然的关系,也就更难判别黏膜愈合对CD自然病程的影响。生物制剂的应用改变了这一观念,因为生物制剂不但能迅速缓解症状,而且还能促进并维持黏膜愈合。进一步研究发现,黏膜愈合与CD的临床复发率以及手术率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系。将黏膜愈合作为CD治疗的新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黏膜愈合已逐渐成为CD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日常临床实践的客观指标[1],黏膜愈合也为最终实现改变CD自然病程带来新的希望。 一、CD内镜活动指数和黏膜愈合的定义 目前主要以结直肠镜检查评估CD结肠和回肠末段病变严重程度和治疗后的改变。CDEIS (the 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2]被视为评价CD内镜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具有可重复性,且与反映CD临床活动的指标—— —CD疾病活动指数(CDAI)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其计算方法复杂,尤其是在估计溃疡或病变黏膜的面积以及区分深溃疡与浅溃疡等方面较为困难。简化的CD 内镜评分系统(simple endoscopic score for Crohn’s disease,SES-CD)[3]与CDE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对其进行评估的研究尚少。Rutgeerts评分系统[4]用于评价回肠末段或回结肠切除术后新的回肠末端或吻合口病变严重程度,对临床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黏膜愈合目前尚无公认的内镜标准。溃疡是CD肠黏膜炎症的主要表现,近年对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促进黏膜愈合疗效的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标准是治疗后所有溃疡完全消失或瘢痕化[5,6]。该标准简单易行,但存在以下问题:假如患者原有的很多深的大溃疡都已消失,仅存一个小的浅溃疡,按此标准则被列为无效,这可能会导致 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1.02.001 65··

内科辅导: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2010年内科辅导: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法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rohn病,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 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及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一般给高营养低渣饮食,要素饮食在补充营养同时,还能控制病变的活动性。肠外营养仅用于严重营养不良、肠瘘及短肠综合征者,应用时间不宜太长。合并感染者给予广谱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毗啶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美沙拉嗪能在小肠、结肠定位释放,对病变在小肠和结肠均适用。但这类药物的疗效不肯定。 (2)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比较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 一般主张使用时初量要足、疗程偏长。剂量如泼尼松为30~40mg/d、重者可达60mg/d,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至停用。不主张应用激素做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长期依赖激素的患者可试加用免疫抑制剂,然后逐步过渡到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病情严重者可静脉给予激素,病变局限在左半结肠者可用激素保留灌肠,布地奈德全身不良反应少,可选用。 (3)免疫抑制剂:近年研究确立了免疫抑制剂在克罗恩病的应用价值。硫唑瞟呤或巯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剂量为硫唑嘌呤1.5~2mg/(kg.d)或巯嘌呤1~1.5mg/(kg.d),该类药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维持用药一般1~2年以上(或更长)。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甲氨蝶呤注射用药显效较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快,必要时可考虑使用,但需注意毒副作用。 (4)抗菌药物:某些抗菌药物如甲硝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本病有一定疗效。一般与其他药物联合短期应用。 (5)其他:抗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期克罗恩病可能有效,重复治疗可能取得长期缓解,近年已开始用于临床,但需注意副作用及禁忌证。 3.手术治疗 本病具有复发倾向,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严格。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肠梗阻(纤维狭窄引起的机械梗阻)、内科治疗失败的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不能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教学文案

一、生物制剂作用靶点 1、TNF-α:①英夫利昔单抗、②依那西普、③阿达木单抗、④戈利木单抗 2、IL-12: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 3、IL-17:①苏金单抗、②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③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 4、IL-23: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②古塞库单抗Guselkumab、 ③蒂尔他昔单抗Tildrakizumab、④BI-655066 5、小分子磷酸二酯酶:①阿普斯特apremilast 6、CD6单抗:①伊曲珠单抗Itolizumab 7、GM-CSF:①奈米布单抗MT203/Namilumab 二、生物制剂名称 1、 2、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类克):TNF-α受体拮抗剂 3、 4、依那西普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恩利):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TNF-α抑制剂 5、

6、 7、戈利木单抗Golimumab:全人源化TNF-α抑制剂 9、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修美乐):TNF-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p55、p57) 10、 11、 12、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IL-12、IL-23(共同的p40) 13、 14、苏金单抗Cosentyx(secukinumab):IL-17 15、 16、 17、托法替尼Tofacitinib: 口服JAK抑制剂(Janus激酶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蛋白 激酶,有4个家族成员分别是JAK1、JAK2、TYK2和 JAK3。) 19、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Taltz):IL-17A 20、 21、 22、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Siliq):IL-17 23、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特发性、无法治愈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透壁性炎症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进而导致炎症、纤维狭窄和穿透性病变。CD的疾病程度可变,患者可能需要慢性免疫抑制药物和手术治疗。2020年7月,美国结肠和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发布了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指南,主要针对CD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指导建议。 1 手术适应证 ?药物难治性疾病 1.对于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发生并发症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患者,一般应考虑手术治疗。(1C) ?炎症 1.对于严重急性结肠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或存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穿孔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1C) ?狭窄 1.对于短节段、无炎症、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扩张。(1C)

2.对于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患者,不能接受药物治疗和/或内镜扩张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C) 3.对于结肠狭窄不能充分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应该考虑切除治疗。(1C) ?穿透性疾病 1.游离穿孔患者应接受手术切除穿孔节段肠管。(1B.) 2.对于穿透性克罗恩病伴有脓肿形成患者,可应用抗生素联合或不联合引流,然后根据临床情况和患者偏好进行择期选择性切除手术或药物治疗。(2B) 3.如果患者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后仍存在肠瘘,则应考虑手术治疗。(1C) ?出血 1.稳定性胃肠道出血患者可应用内镜和/或介入放射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不稳定患者,尽管采取复苏措施,通常还要进行手术探查。(1C) ?结直肠发育不良和癌症 1.长期克罗恩结肠炎至少存在1/3结肠或超过1个节段受累患者,应定期进行内镜监测。(1B) 2.内镜下完全切除的可见非典型增生患者通常应进行内镜监测。如果异常增生不适合内镜切除,在周围平坦黏膜中也有发现,或为多灶性,或诊断为结直肠腺癌,一般建议进行全结肠切除术或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参考文献完成的)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及不良反应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它不仅影响皮肤,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1984年大规模流行调查,患病率为1.23‰,发病率为0.1‰,患病率虽然较西方国家低,但我国人口众多,目前患者至少有400~500万,银屑病仍然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皮肤病之一。 目前银屑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分为:(1)局部治疗:糖皮质激素、地蒽酚、维生素D 类似物、他扎罗汀、窄波紫外线或PUV A光化学疗法;(2)系统治疗:口服维甲酸、甲氨蝶呤(MTX)、环孢素及生物制剂。泛发银屑病及特殊型的患者应得到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处理,如采用联合或轮换等方法治疗。近期国外学者认为,银屑病治疗中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的因素包括:年龄、银屑病的类型、皮损波及的部位及程度、过去的治疗和合并的疾病。上述的药物都有各自的特点,短期使用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由于传统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副作用常常不得不中断治疗,换用其他可以更长时间缓解病情的药物。例如,维甲酸在红皮病型和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使用1-2周时常发生急性反应。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但是PUVB和甲氨喋呤,环孢素A在反复交替进行治疗后有发生皮肤恶性肿瘤的危险性。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见表1[1]。 表1 传统药物的使用时限和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时限不良反应 甲氨喋呤2年做第一次肝活检,之后每两年检查1次肝毒性,骨髓抑制,致畸性,免疫抑制, 致癌性,肺炎 环孢素美国使用时限1年,英国2年神经毒性(美国使用时限1年),高血压, 免疫抑制,致癌性 PUVB 治疗次数控制在200次以内免疫抑制,致癌性 维甲酸致畸性,高脂血症 生物制剂和传统治疗方法的原理不同,所以两者可以协同作用;并且生物制剂没有明显的肝毒性,神经毒性和骨髓抑制,可以和传统治疗方法安全地联合应用。 一.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 由于银屑病临床上表现为覆有厚层状鳞屑的斑块,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增生,角化不全和颗粒层缺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还集中在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和增殖上。当发现器官抑制的银屑病患者在用环孢素治疗后银屑病皮损明显改善后,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才被认识到。环孢素可以抑制T细胞合成细胞因子,所以环孢素改善银屑病皮损就提示银屑病是一种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但是分布至表皮的环孢素同时具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所以还不能明确这个观点[2]。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合成了一种白介素-2和白喉毒素的融合蛋白denileukin diftitox,可以选择性地杀死T淋巴细胞,使银屑病在临床上和组织学上都得到缓解,这就明确了T淋巴细胞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中心地位[3]。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如下图示。如图示,银屑病的发病可以由5个步骤来解释:(1)APC 被抗原激活并迁移至淋巴结中;(2)APC通过信号1和信号2和激活的原始CDRA45+T细胞相互作用;(3)激活的原始CDRA45+T细胞分泌炎症前细胞因子并增殖/分化成T1中心效应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细胞在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的辅助下可以通过血循环进入皮肤组织;(4)炎症部位释放的化学趋化因子吸引T细胞并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引起T细胞漏出;(5)局部浸润的T细胞分泌的炎症前细胞因子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产生更多的化学趋化因子[4]。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 克罗恩病:中医标本兼治妙方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克罗恩(以前叫克隆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性肉芽性疾病,原因至今不明。病变可发生于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但以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临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沈舒文根据本病腹痛、腹泻、便血、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主要临床特征,从宏观辨证层面采用分病期、辨虚实、标本兼治,在胃肠道肉芽肿的微观病理层面兼用消痰散结。他认为在疾病的活动期腹痛、腹泻、结肠溃疡、血便、发热突出,为气滞、痰结、毒蕴、肠络受伤,病以标实为主,治标实根据上述症状以行气、散结、解毒、凉血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因实致虚,标实缓解,贫血、溃疡、消瘦乏力本虚显露,病呈虚实兼夹之变,在祛邪治标的同时兼补其虚,以治其本。尤其坚持一个补虚治本的较长疗程,防止病情复发。现举3例。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案司某,男,52岁。2013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右下腹疼痛,

间断便血1月余。现病史:患者1月前因劳累后出现右下腹疼痛,便血,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行结肠镜检查报告示小肠多发溃疡及黏膜缺损样改变;取活检病理报告示(回盲部位)黏膜组织慢性炎症伴炎性渗出及肉芽组织增生。诊断为克罗恩病,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静脉点滴,继后口服强的松、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治疗,腹痛减轻而出院。出院1周后出现大便带血,腹痛,排便时痛甚,大便隐血(+++)。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76g/L,血沉23mm/h,超敏C反应蛋白3.24mg/L。患者面色晄白,困倦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克罗恩病;继发性贫血。中医诊断:腹痛;便血。辨证:脾不统血,痰结肠络。治法:补脾统血,消散痰瘀。方药:生晒参10克(另煎),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鹿角胶15克(烊化),白及15克(冲服),炮姜12克,侧柏炭20克,三七粉4克(冲服),浙贝母15克,土贝母20克,川楝子12克,赤芍15克,炙甘草6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二诊(2013年4月11日):自诉便血次数减少,仍感右下腹疼痛,困倦乏力好转,食欲增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调整方药:上方去侧柏炭、三七粉、浙贝母、川楝子、赤芍,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花蕊石30克,地锦草20克,白芍30克。12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三诊(2013年4月28日):自诉右下腹疼痛消失,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克罗恩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克罗恩病(ICD-10:K50),行小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61-45.62),大肠部分切除术(ICD-9-CM- 3:45.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临床表现: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胀,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体征:消瘦体质,脐周轻压痛,常伴肠鸣音亢进,偶可有腹部或肛周边界清的包块或外瘘口。 3.辅助检查:建议检查顺序:肠镜、CTE/MRE、钡剂灌肠及钡剂小肠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CTE或MRE可明确诊断,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确诊需要病

理结果支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基本治疗:包括纠正代谢紊乱、心理支持及对症处理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水杨酸制剂,病情重时改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生物制剂及生物类药物,肠道继发感染时加用广谱抗菌药物。处于缓解期和活动期的患儿首选肠内营养药物治疗。 3.有手术指征时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0克罗恩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 1患者常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泻每日2-10余次,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 2.可伴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 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外 痿管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粪潜血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2?领剂小肠造影或领剂灌肠:病变呈节段牲分布,多累及回 肠及结肠。可见黏膜皱嬖紊乱、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 隙状溃疡或裂沟、痿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3 纵行或阿 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 腔内肿块或脓肿。 4.CT检查:肠壁增厚,肠管狭窄,窦道和痿管,炎性包 块和脓肿形成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伴有腹块或狭窄。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或痿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要点(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 (6)3项(3)3、(2)、(1)项者,只要加上(4)中之任何 一项可确诊。有第 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诊断举例CD小肠型、中度、活动期、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以肠外营养,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2.药物治疗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一、生物制剂作用靶点 1、TNF-α:①英夫利昔单抗、②依那西普、③阿达木单抗、④戈利木单抗 2、IL-12: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 3、IL-17:①苏金单抗、②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③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 4、IL-23: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②古塞库单抗Guselkumab、 ③蒂尔他昔单抗Tildrakizumab、④BI-655066 5、小分子磷酸二酯酶:①阿普斯特apremilast 6、CD6单抗:①伊曲珠单抗Itolizumab 7、GM-CSF:①奈米布单抗MT203/Namilumab 二、生物制剂名称 1、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类克):TNF-α受体拮抗剂 2、依那西普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恩利):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TNF-α抑制剂 3、戈利木单抗Golimumab:全人源化TNF-α抑制剂 4、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修美乐):TNF-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p5 5、p57) 5、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IL-12、IL-23(共同的p40) 6、苏金单抗Cosentyx(secukinumab):IL-17 7、托法替尼Tofacitinib: 口服JAK抑制剂(Janus激酶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蛋白 激酶,有4个家族成员分别是JAK1、JAK2、TYK2和 JAK3。) 8、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Taltz):IL-17A 9、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Siliq):IL-17 10、古塞库单抗Guselkumab:IL-23(p19) 11、蒂尔他昔单抗Tildrakizumab:IL-23(p19) 12、BI-655066:IL-23(p19)

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4-05-04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韦明明朱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迄今尚无彻底治愈方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在CD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改善CD患者营养状态,而且对CD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有重要作用。 1 CD 的发病与营养风险 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自然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病变可累及肠壁全层,肠黏膜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发热、体重下降,晚期出现溃疡穿孔、肠瘘形成及肠梗阻。 CD营养不良表现突出,75%成人患者及90%儿童患者有体重下降,50%以上患者存在负氮平衡,50% 患者存在贫血,25%~50% 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40%儿童CD患者存在生长发育迟滞。印度的一项研究表明,活动期和缓解期C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82.8% 和38.9%;国内调查发现,住院患者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5.4%,其中缓解期为48.7%,轻度活动期85.7%,中度活动期88.2%,重度活动期100%,活动期CD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明显升高。 营养不良可以影响组织修复及细胞功能;导致CD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以及青春期延迟;使拟手术治疗的CD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增加。EN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EN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下调炎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对CD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有重要作用。EN是儿童CD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成年CD尤其是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或因其他原因无法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EN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 CD营养不良的机制 CD发生营养不良的机制:(1)食欲减退、药物的胃肠道反应等因素导致食物摄入减少及饮食限制;(2)营养吸收不良:如肠道炎症,外科切除术以及瘘管形成导致吸收面积减少; (3)肠道营养丢失增加:如肠道黏膜损伤、出血;(4)发热和炎症状态所致机体代谢加速,营养需求增加;(5)药物: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导致负氮平衡;某些药物如甲硝唑影响患者的食欲;柳氮磺胺吡啶抑制空肠叶酸结合酶,影响叶酸吸收。由于CD常累及小肠,出现营养不良的概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的治疗与病因

克罗恩病的治疗与病因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而且很多疾病都是有遗传性的,最让人难以分解的就是克罗恩病,这种疾病属于疑难杂症,在我国很多的科学家都没有研究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接下来的文章当中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克罗恩病的治疗和遗传原因是什么原因? 克罗恩病的病因 迄今为止尚未确定。近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一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一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道,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发病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 病的发病率高于那些同一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

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道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发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一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具有过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以及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种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 对于克罗恩病的治疗,很多的科学家们相对来说还没有研究出来,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发育,甚至是在患者不断的成长过程当中虽说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呢,观点和理念都会发生变化。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 75年前,Penner而和Crohn最先描述了肛瘘为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之一。据调查,20%的克罗恩病患者并发肛瘘,其中30%的患者会反复发作。克罗恩病诊断1年时,肛瘘的发生率为12%,当诊断时间达20年时,其发生率翻倍。 肛瘘给患者带来巨大负担,然而目前关于肛瘘的文献十分有限,为此,来自荷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组成了一个工作组,搜罗了4680篇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得出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于2014年6月7日在线发表在 Gut 杂志上。 分类及评分 1、一般分类和评分 (1)一套临床实用的克罗恩病肛瘘分类有助于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推荐级别:1C。 (2)克罗恩病肛瘘活动评分必须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 推荐级别:1C。 讨论:目前已有好几套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来定量评价克罗恩病肛瘘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共识推荐最好分别制定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制定分类标准时,应考虑解剖学因素;制定评分标准时,应评估肛瘘活动情况,并且能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然而,其分类及评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2、肛瘘活动 肛瘘活动的评估必须同时参考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 推荐级别:2C。 讨论:肛周疾病活动评分(PDAI)是根据患者生活质量(疼痛程度、活动及性生活受限)、肛周疾病的严重程度(瘘管流出情况、肛周疾病类型及硬化程度)制定的李克特五分量表。当PDAI>4分为界值来判定瘘管引流及局部炎症活动时,其准确性为87%。 “瘘管引流评价”最初在英夫利昔单抗相关的一项RCT研究中用来定量评估瘘管愈合情况。瘘管闭合定义为无引流(手指轻压除外);有反应定义为连续两次随访时引流量降低50%以上;缓解指连续两次随访时未发现任何瘘管。然而之后的RCT研究中,也发现其存在一些缺点。 MRI研究显示内瘘愈合较临床愈合迟滞12个月左右,为了将瘘管的解剖学位置及炎症活动情况的影像学表现相结合,van Assche等设计了一套基于MRI的评分。解剖学因素包括瘘管的数目及走形,活动程度则包括T2相高信号、脓肿及直肠炎来反映。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胃肠病学2007年第12卷第5期 近年来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我国似有增高的趋势,其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需临床医师有足够的认识。 一、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数CD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隐匿,病程进展较缓慢,无特异的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加上小肠部位检查较困难以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断达数月甚至数年。因此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较为困难。 CD的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便血、腹块、肠瘘、肛门疾病等,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患者应怀疑本病,如出现肛门疾病和CD的肠外表现或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则更应怀疑有CD。 对疑诊患者应选择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检查。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病变的诊断很重要,发现多发的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肠壁增厚、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和鹅卵石改变将有助于诊断。CT和B超检查能了解肠壁病变和肠外并发症。为排除肠结核还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为了解CD的活动程度,还应行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检查。 消化科医师应熟悉CD的内镜下特点。早期CD肠黏膜可见散在的白色、浅表、小圆形溃疡,形似阿弗他溃疡。进展期可见:①形态不规则的深大、纵行溃疡,溃疡周围黏膜球状或颗粒样增生性隆起,有的呈铺路石样隆起,称为卵石征;②当病变段肠壁肌肥厚以及广泛纤维化后,肠壁显示僵硬、肠段环形狭窄,出现梗阻症状;③多节段肠段的跳跃性病变,可涉及小肠和结肠,病变肠段之间的黏膜正常。具有上述改变的全部或者两项,才能有把握诊断CD。 病理检查对确诊CD很重要,一旦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即可诊断。我院近年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见本期267~269页)显示,CD患者中发现肉芽组织的仅占29.3%(12/41),其余的仅为淋巴组织增生、黏膜组织慢性炎,因此很难仅仅通过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作出CD诊断。 CD的诊断标准[1]:①非连续性或区域性病变; ②卵石征表现或纵行溃疡;③全层炎症性病变(肿块或狭窄);④类肉瘤样非干酪性肉芽肿;⑤裂沟或瘘孔;⑥肛门部难治性溃疡和肛裂。具有①②③者为疑诊CD,再加上④⑤⑥中的一项即可确诊,如有④者,则只要①②③中的两项即可确诊CD。总之C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加病理检查、小肠造影检查以及治疗后的反应,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诊断。 CD的鉴别诊断亦非常重要。据我院资料(见本期267~269页)统计,CD发病部位最多见于小肠和结肠,小肠和结肠均有病变者占48.8%(20/41),回盲部受累占17.1%(7/41),单独累及结肠占14.6%(6/41)。无论是CD、肠结核还是肠淋巴瘤,其主要病变部位均为末端回肠,因此需了解患者末端回肠的情况,并与原发性肠淋巴瘤、肠结核、肠Behcet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病等鉴别。有文献[2,3]报道,CD与原发性肠淋巴瘤难以鉴别,血小板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增高是活动期CD的标志,但大部分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也有这些改变,故不能作为个体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肠淋巴瘤,特别是溃疡型淋巴瘤在内镜下可能会被误诊为CD,但淋巴瘤的肠段黏膜呈连续性增厚,其圆形大溃疡亦与CD内镜下表现不同,如能得到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即可明确诊断。CD与肠结核也难以鉴别,2006年在南京举行了两次消化疑难病例讨论,一次是CD被误诊为肠结核,另一次是肠结核被误诊为CD,说明两病的鉴别较为困难,需要经验的积累。两病的内镜下表现不同,肠结核以环行溃疡为主,而CD的溃疡深大,呈纵行。 在诊治CD的过程中要对诊断提出疑问,尤其是对急性单次发病、以急性发病而诊断、近期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抗生素、老年人突然发 ?述评?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徐肇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8) 257??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生物制剂作用靶点 1、TNF-α:①英夫利昔单抗、②依那西普、③阿达木单抗、④戈利木单抗 2、IL-12: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 3、IL-17:①苏金单抗、②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③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 4、IL-23:①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②古塞库单抗Guselkumab、 ③蒂尔他昔单抗Tildrakizumab、④BI-655066 5、小分子磷酸二酯酶:①阿普斯特apremilast 6、CD6单抗:①伊曲珠单抗Itolizumab 7、GM-CSF:①奈米布单抗MT203/Namilumab 二、生物制剂名称 1、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类克):TNF-α受体拮抗剂 2、依那西普Etanercept(益赛普、强克、恩利):重组人I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抗体融合蛋白——TNF-α抑制剂 3、戈利木单抗Golimumab:全人源化TNF-α抑制剂 4、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修美乐):TNF-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p5 5、p57) 5、优特克单抗/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IL-12、IL-23(共同的p40)

6、苏金单抗Cosentyx(secukinumab):IL-17 7、托法替尼Tofacitinib: 口服JAK抑制剂(Janus激酶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蛋白 激酶,有4个家族成员分别是JAK1、JAK2、TYK2和 JAK3。) 8、伊西贝单抗Ixekizumab(Taltz):IL-17A 9、布罗达单抗Brodalumab(Siliq):IL-17 10、古塞库单抗Guselkumab:IL-23(p19) 11、蒂尔他昔单抗Tildrakizumab:IL-23(p19) 12、BI-655066:IL-23(p19) 13、阿普斯特apremilast:小分子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14、伊曲珠单抗Itolizumab(Alzumab):CD6单抗(印度) 15、奈米布单抗MT203/Namilumab: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23 中重度银屑病的联合疗法

中重度银屑病的联合疗法 根据银屑病皮损的面积大小,美国国家银屑病基金会将银屑病分为:轻度—受累皮损面积<2%;中度—受累皮损面积在2%~10%之间(两者PASI评分均<12);重度—受累皮损面积>10%(或PASI评分≥12)。在作上述分型时,也应考虑皮损所造成的伤残度,如发生在手足部的银屑病,受累范围虽小,但仍被列为重度银屑病。 对于中重度的银屑病要到达和维持皮损的缓解可能比较困难,在治疗时既需要有很快起效的药物,也需要有长期维持的药物。目前各种常用的治疗中,用单一种方法治疗往往存在疗效不甚满意或疗效与安全性呈反比的情况。为了提高本病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对中重型银屑病往往需要用联合疗法来治疗,据AL-Suwardan等对22例病人的分析,用单一种疗法治疗皮损的清除率仅2~86%,而联合治疗则高达39~100%。 目前可用作本病联合治疗中作全身治疗的第一线药物(或疗法)有阿维A、PUV A、甲氨喋呤(MTX)、UVB和环孢素A,第二线药物有羟脲、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6-硫鸟嘌呤,外用药包括卡泊三醇、他扎罗汀、地蒽酚、焦油和糖皮质激素等,此外,新型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霉酚酸酯以及新型生物制剂近来也已加入到本病的联合治疗中来. 对中重度银屑病的联合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常规的联合治疗(conventional combination therapy):1994年由Menter提出,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或方法)同时应用,具有协同或补充作用,并使每种药物均应用最小剂量,以减少毒性。具体的方法包括光疗+光疗(联合光疗);光疗+内用药;光疗+外用药;内用药+内用药;外用药+外用药以及内用药+外用药。 二、交替治疗(rotational therapy):最初由Weinstein和White(1993)提出,为另一种联 合治疗的方式,病人先用一种药物(或方法)单一治疗,以后转换成另一种单一治疗,以减少各种药物总的累积剂量,从而防止毒副反应的发生。常用的有UVB+焦油、PUV A、MTX、阿维A和环孢素A等的交替。 三、序贯治疗(sequential therapy):1999年由Koo提出,其方式为最初用尽可能有效和 快速的治疗,然后再改用安全的维持药物。其方法包括:㈠皮损清除期——用强有力和快作用的药物如环孢素A,常用最大的有效量;㈡过度期——用耐受性好、安全的维持药物,如阿维A,此时强有力的药物逐渐减量;㈢维持期——此期仅用维持药物(必要时可加用PUV A或UVB)。 各种联合疗法介绍 1.阿维A和光疗: 阿维A是美国FDA批准的系统治疗银屑病的三种第一线药物(另两种为MTX 和环孢素A)中最安全的一种,尤其是考虑到病人需长期服用许多年时尤为合适, 它仅有的可能因累积造成的危险为播散性特发性骨骼肥厚综合征和轻度骨质疏 松,但均发生在很少的病人。 同时应用阿维A和UVB(或PUV A)被称为reUVB或rePUV A。阿维A可增加 病人对光疗的敏感性,减少光疗的量和治疗时间;联用也可减少阿维A的用量(单 用时需≥50mg/d,而联用时仅需10~25mg/d),联用的另一个好处是可预防光疗 可能诱发的皮肤癌。 1.1 reUVB:UVB是一种最简单和最方便的光疗方法,最常用于对外用药物治疗抵抗 的严重病人。用reUVB时,小剂量阿维A(10~25mg/d)应先于UVB治疗前2周 应用。Ruzicka的对照研究发现用reUVB可使PASI记分减少79%,而单用UVB 仅减少35%。ReUVB对中重度银屑病是最安全的疗法之一,不会产生长期的不良

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

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 47(3):213-215.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3.017 本学组在2008版银屑病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商讨,对原版指南进行补充、修订,形成2014版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参加编写人员:郑志忠、郑敏、方栩、冯捷、晋红中、刘晓明、顾军、潘祥龙、杨雪琴、张锡宝、孙青、杨斌、何焱玲、张安平。 银屑病为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自觉症状及皮肤损害,尽量避免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给予联合、替换或序贯治疗。提出以下治疗原则:①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种治疗方法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不能为追求近期疗效而忽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③个体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全面考虑银屑病患者的病情、需求、耐受性、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并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一、外用药治疗 皮损< 体表面积3%的限局型银屑病,可单独采取外用药治疗;对于严重、受累面积大者,除外用药外,还可联合物理疗法和系统治疗。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他扎罗汀联合和序贯疗法常为临床一线治疗。替换疗法即一种 外用药使用一段时间,在其出现不良反应之前换用另一种药;如先用超强效糖皮质激素,炎症改善后再换用低级别的糖皮质激素,可避免快速耐受。注意事项:急性期应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外用药物,稳定期和消退期可应用作用较强的药物,且从低浓度开始;同时加强润肤剂的应用,可减少局部刺激症状和药物用量。二、物理疗法 窄谱UVB主要波长为311 nm,目前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主要物理疗法。 窄谱UVB的有效性与光化学疗法(PUVA)的早期阶段相同,但缓解期较短。 窄谱UVB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外用制剂或内用药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