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
家乡故亊老安源煤矿的百年豪宅---“东南西北院”今安在?

家乡故亊老安源煤矿的百年豪宅---“东南西北院”今安在?安源曾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沟。
1898年因张之洞与盛宣怀在此创办中国最早采用现代采矿技术的萍乡煤矿(安源煤矿)而蜚声中外。
1898年张之洞与盛宣怀在此开采煤炭炼焦,开创了中国煤矿“北有开平,南有萍乡”的格局。
盛宣怀于1908年奏请清政府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组建成“汉冶萍公司”,成为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图片转自图游华夏网)。
从此,安源煤矿不仅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先驱,而且孕育了中国工人运动,谱写了“红色安源”的光辉篇章。
创办初期,当时负责督办的洋务派重要人物、邮传大臣盛宣怀决定采用西方近代设备和技术开发建设煤矿,从国外引进和聘用了一大批洋矿师、技术专家(图片摄自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据史记载:当时盛宣怀高薪聘请了德国籍开采师赖伦为总矿师(图中左一),主持建矿工程及机械化开采方面的工作,合同期为20年;还先后聘用了德、英、美、比利时等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为这些洋矿师、技术专家修建了东南西北院,共计四栋别墅府邸(图片摄自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洋矿师、技术专家当年住的东南西北院、四栋别墅府邸还在吗?带着这些疑问,近日,我们俩个手机拍客,前往安源矿区探个究竟。
原来,老安源煤矿区的“东南西北院”,坐落矿区内八方井后山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总平巷、盛公祠、公务总汇(谈判大楼)相邻,四周有百株同龄古樟相映,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别墅府邸建筑群体。
虽历经百年风雨,但魅力犹存。
下面跟着我们两个手机拍客的镜头去看一看吧。
东院:英国化学师史戴德团队的府邸东院坐北向南,高7米,建筑面积1307.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二层结构。
是1898年盛宣怀为英国化学师史戴德构建的洋房。
1897年,经英国化学师史戴德化验,认定萍乡的煤质甚洁净,极适合炼焦炭,用洋炉炼焦炭可与英国上等焦炭一样,但若用萍乡土炉炼成的焦炭更好,其质量将远远超过英国上等焦炭。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老照片:80年代的河南郑州,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展开全文这是一组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郑州市的老照片,通过这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那时的郑州。
图为郑州市花园路口,放眼望去这座城市被绿树环绕,难怪郑州有“绿城”之称了。
图为那时郑州市二七区的一个百货摊点摆设区,道路两旁都是服装店铺,这条不宽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二七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这里是郑州市的中心城区。
图为郑州国棉一厂大门前。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
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
随后郑州又建了五大棉纺厂,依靠六大国棉厂郑州也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纺织业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郑州街头的无轨电车。
1979年5月1日,郑州市第一条电车线101路正式运营。
这种车顶拖两条连接电线的“辫子”,当时又被称为“大辫子车”。
这些大辫子车承载着很多老郑州人的记忆。
图为郑州人民公园内的小吃一条街,这里留下很多人的美食记忆。
人民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北二七路西侧,这里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
图为那时的郑州火车站。
郑州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49年5月,改称郑州站;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改扩建后的车站投入使用;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郑州站主站楼投入使用。
图为郑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业的全省首个离退休干部星期日市场,右边那个推自行车的老爷爷穿着很时尚啊!身穿风衣的他在人群中很是显眼。
图为从空中俯瞰郑州市区,那时的二七纪念塔周边和如今已经大不一样了。
如今的二七纪念塔附近,高楼林立,商场遍布,成为商业繁华区。
1987,正安300“娘子军”

68Z'Magazine 丨2021丨CULTURE 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说黔·责任编辑丨陈 涛1987,正安300“娘子军”文丨■ 高 山1987年2月25日,正安县大礼堂前的操场上,鞭炮齐鸣,喇叭欢响。
当年参与送行的老人说,那场面,比正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送兵还要壮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广东大大小小的工厂开始遍地开花,一时间处处都在缺工人。
而另一边的正安县,沉默着、落后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1985年,时任正安县委副书记的李国士,受贵州省委、省政府派遣,到番禺挂职。
发现当地劳动力紧缺的情况后,就有了一个大胆想法:把正安的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番禺来打工。
1986年12月,广东番禺县和贵州正安县签订协议,由正安向番禺输出300名女青年做合同工。
一个月后,600多人报名。
县劳动服务公司从中筛选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00人,整编成队。
由县劳动局干部带队,组成了第一批正安劳务“娘子军”。
但对于这300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姑娘们来说,沿海炎热潮湿的生活环境,让大家极不适应。
饮食不同、语言不通,再加上技术不熟练,收入低,女工们的日子不好过。
两三个月后,最初的300人中,留在番禺的只剩112人。
当时,正安县关于此事有各种议论蔓延,县委、县政府压力巨大。
面对流言,正安县逐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此问题在省劳动局办公室上报的《情况反映》上引起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高度重视。
胡锦涛同志在批示中对正安县劳务输出工作做了肯定和支持,正安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顶住了压力,坚定了信心。
省委书记的肯定和支持,给予正安莫大的鼓励,县委及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番禺,解决问题。
一个月后,随着劳动熟练程度的增加,留下来的112名女工工资大幅提高,最高达到了400多元,最低也有100多元。
而当时就连县里的干部工资也才65元。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
“走出一人,带富一家,带动一个村”,劳务输出出现了“滚雪球”效应。
越来越多的正安农民老乡将自己的兄弟姐妹、乡邻乡亲带上了打工之路。
一百年前的大同老照片

一百年前的大同老照片(45P)
九龙壁,应该是还没有搬迁之前,还是代王府的照壁
旧时的城楼
这个,应该是100年前的云冈石窟,还没有围起来,没有保护,现在的满目苍凉千疮百孔或许有了解释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上面的烽火台还在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应该是四牌楼吧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远处的城楼不知是哪一个
这个真心不知道是哪了求真相帝
龙壁,大同的龙壁还真是多啊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
钟楼,可惜已经不在了
依稀可见牌匾上文庙两个大字
鼓楼,对于鼓楼的保存下来,真的很庆幸
100年前的大同老街,应该是四牌楼附近
不知道是哪了?求真相帝
这是代王府。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改朝换姓后的苍凉
远处的群山,大同盆地
大同城外孤独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个牌坊
明城墙
大同府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留下的的只剩下仇恨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
100年前的云冈石窟
被拆掉的钟楼
九龙壁,应该是还没有搬迁之前,还是代王府的照壁。
镇海红棉厂 纺织女工学哲学 - 今日镇海数字报-一版要闻

【老镇海】编辑!组版成桂平!电话"#$%&'%(7$()*+*+))!星期五三年困难时期,布匹需求量大,因此土布、土纱极有市场。
于是,顾德英在梓荫山脚下铁观音寺设了个车间,采用废棉、下等棉花等,先纺棉成纱,年,顾德英发觉土布逐渐过气,想转产搞精纺。
于是向汇丰纱厂借了一个技术人员,专门搞精纺设备。
此前,精纺设备是由国家统一安排调配那名技术人员到上海纺织厂,通过一定的关系协调,把别人报废的机器拿了回来。
之后重新改建,做出了一台“新”机器。
精纺机器宽约1米,长10多米。
生产程序包括清花,即用头道棉花做棉卷,接下来是钢丝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和打包等。
生产能力大大增加。
这时,红棉厂的老车间被翻造成新车间,生产纱锭,职工人数逐渐增加到了300名。
生产条件、环境等均有所改善。
镇办———大集体,走过了三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厂里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平均增加到了30元/月。
年代,省“空心锭花线机及花色织物”鉴定会在红棉厂召开,厂里推出用圈圈绒做花色织物的生产技术,迎来了省纺织局、镇海工业局高立民出示了一张照片,是那次鉴定会的视察现场。
几个人围着细纱机观看,细纱机便是纺圈圈绒的设备。
机子上方是粗纱,下方出来的是圈圈绒“现在的人不太知道圈圈绒是什么了,圈圈绒是棉纱生产的一个插曲。
”高立民说。
照片中,墙上挂有工人自己制作的红色消防桶。
工余学习“红宝书”《纺织女工学哲学》这几张照片是由姚忠甫于1970—1971年拍摄的。
姚忠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镇海的第一代影像人,在他的手下,拍摄了许许多多的镇海本土新闻题纺织女工学哲学之一纺织女工学哲学之二。
100张宁夏珍贵老照片看哭一代人

100张宁夏珍贵老照片,看哭一代人!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影像定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1958年银川南门广场庆“五一”集会宁夏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塔绿树成荫的银川郊外银川钟鼓楼景色优美的银川中山公园当年宁夏第二大城市--吴忠永宁县清真寺西吉县清真寺灵武县的清真寺同心县的清真寺中卫沙漠驼运队银川承天寺塔野外勘察的地质工作者石嘴山煤矿工人石嘴山煤矿基建局新建的火力发电站银川电厂的回汉工人银川磷粉厂,当年每日可生产30吨磷粉银川毛纺厂女工银川面粉厂,当年每日可处理小麦12000多斤隆德县榨油厂车间吴忠皮毛加工厂银川亚麻原料加工厂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飞机撒药消灭吸浆虫固原回汉农民人工消灭小麦吸浆虫农业社分粮刮水稻田永宁农业试验场,试种优良品种,试成后在全区推广田边小憩的农民农业大跃进时的西吉马连川水库工地中宁跃进渠修成后的放水典礼泾源老龙潭修水渠场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农业大跃进时固原制造的风力水车农业大跃进时制成的太阳能灶灵武园艺试验场畅销全国的宁夏滩羊皮供销社收购的大宗皮毛中宁枸杞同心发菜银川养鱼场技术人员检查鲤鱼怀孕情形银川郊外鸭群河南移民在贺兰团结乡火星社参加农业生产外地移民在宁夏安家落户农业社的托儿所固原的山区公路黄河渡口那些以往时光里的斑驳碎影一张张不经意的掀过以往井然相扣的历史经过瞬间定格都变作斑驳陆离的流光碎影在眼前闪烁跃动伸手可触倾耳可闻影像定格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958年包兰铁路通过中卫外地运到宁夏的物资银川邮电局话台银川广播站银川清真食品公司银川百货公司的小顾客固原百货公司民族特需商品专柜银川农业机械化学校宁夏卫生学校扫盲运动中中宁县兴办的农业大学吴忠师范师生试制沼气和养蚕当年宁夏各地到处扫盲在北京学习的宁夏回族学生同心县妇幼保健站给孕妇检查农业社的中医院取药处自治区医院手术室各种群众体育活动农村小学生做广播体操宁夏日报印刷厂新华书店中宁康滩乡平均每三户有一份报纸是当年宁夏的读报典型平罗县前进农业社图书馆银川工人俱乐部银川电影院满族皮影艺人银川中山街群众业余剧团排练新戏银川街头宣传少先队员热爱解放军叔叔自治区医院外景。
老照片, 一组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民

老照片, 一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的人
民
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治病劳动两不误的赤脚医生茶田里辛勤劳作的女青年机械装备车间里辛勤劳作的的女职工火车司机汽车装配车间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们卫生室给娃看病的赤脚医生参加集体劳动的赤脚医生红旗渠上的铁姑娘女石匠科学种田的女青年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阳光!灿烂!纺织工人提高警惕,保家卫国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纺织工人科学种田科学种田科学种田化工战线的工人田间地头做实验航空战线的工人生产训练两不误生产训练两不误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张再坤说史。
逐渐消失的行业

消失职业之十:电话总机 作为声音的二传手,电话总机尽管是工人编制,在很长时间都是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手段,做梦也想当上总机。但我发 现总机大都是有燕语之声的年轻女人,估计还有点姿色。 以前,由于电话难打,体制内的电话总机听多了上司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冒火:“接哪里? 说清楚,你耳朵聋了吗?”对这种命令,人们已经习惯,必须忍受,就以温柔款款的语调,让沙哑的声带播送出来:“小姐,您是总 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由于总机执行全天候值班,拼命打毛线,瞌睡没有睡醒,偶尔深夜来电话,总机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哪里?我说哪里?哦,是张 股长啊,接哪里?没什么,哪里,哪里,没关系!”这一惊一乍,人也清醒了,就全神贯注地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像成《永不消逝的电 波》里的人物…… 以前的总机并不要求一定要讲普通话,后来大型的私营公司从节约出发也设立总话台,就要求必须说普通话,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春 风般温暖。但由于电话进出都很艰难,再温情恐怕也无济于事,而公司要的就是这么一种美好的形式。 随着电话的普及,内线都可以转为程控电话,连电话总机也不需要了。但有的单位还是雇佣个把人,像要木头一样守着机器。干什么? 防盗呗!
消失职业之二:补锅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 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 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 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 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 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 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企业管理论文
老照片里的昔日“百工”
笔者在十几年老照片的收集中,发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照片,记录了如今已消声匿迹的民风民俗、各种行当和物件等等。
透过这些泛黄、甚至是残缺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寻他们的生存轨迹和来龙去脉。
剃头挑子一头热,街头巷尾揽顾客剃头业的兴起是在满清入关之后。
1645年6月15日,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剃发令”:“限各省令到之日起十日内,官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斩。
” 当时汉人的习俗是,未成丁者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
满人要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
当时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如江阴因护总发为髻起义,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清军破城后连杀十天,17万多人死于清军屠刀之下,全城仅53名老小幸免。
刚开始,清军在街头路口设卡,强行为过往行人剃发,后来官方又在道旁搭设席棚,旁边竖一旗杆,上面挂着“剃发令”的圣旨,组织民众前往剃发。
拒不剃者斩首,把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
后来竟逐渐演变成了经营性的,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一头是个带竖杆的木制脸盆架,下面放一小火炉,上面坐着盛热水的洗脸盆;旁边杆上挂着毛巾和罩布,另一头是带小抽屉的梯形坐凳,小抽屉里盛着剃头工具,顾客坐在上边,剃头师傅站一旁为其剃头、刮脸。
这个行当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一些小城镇或集市上仍能见到。
清末民初时期,记录剃头挑子的老照片为数不少。
修脚师傅手艺巧,上门服务脚病消一张罕见的清末民初修脚师傅上门服务的照片,展示的是这一古老行业灵活的服务方式。
修脚在中国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在早年考古发掘出的殷商甲骨文里,就有周文王因脚趾甲患病,行动不便,请来
一位叫“冶公”的人,用“方扁铲”(可能是修脚专用工具)为他修治好了的记载。
修脚技法多种多样,且特别强调精准。
操作持刀有三法:即捏刀、逼刀、长刀;持脚有八法:支、抠、捏、卡、拢、攥、挣、推;修治也有八法:枪、断、劈、片、挖、撕、分、刮。
具体修治要因病制宜,综合运用,多能手到病除。
修脚的项目包括:修趾甲、胼胝(脚垫、老茧、膙子)、鸡眼、嵌甲等。
修脚行业的传统服务形式:一是上集市、庙会摆摊揽客,行话称为“剜窝”。
他们往往和江湖郎中聚集,共搭一白布棚子,地上铺块红布,叫“靠地布”。
上面摆放修脚修下来的脚疔、脚垫等皮肉,墙上挂幅有各种脚病的图样,称作“点张子”,按图指画着招揽生意。
固定地方摆摊的,叫“常靠地”,手艺高超不骗人;临时摆摊的叫“走马穴”,手艺不高,靠糊弄人骗钱。
二是走街串户,登门服务。
三是在澡堂内为洗完澡后的顾客,提供修脚服务。
瓷器破了不用慌,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盆、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已有四十多年听不到了。
但是它留下的影像却还历历在目。
一件破碎的瓷器,经过锔行师傅一摆弄,马上就能“破镜重圆”妙手回春。
这种中华匠人独有的技艺,堪称绝技。
从事这一行业的匠人,通常被称为“锢露子”。
锔行师傅承接的活儿,有粗活细活之分。
粗活即一般破损日用瓷器的修补;细活则是专为富家子弟,修饰把玩物件,以提高其身价。
当锔行师傅接过雇主递过来的一个破碗后,他坐在马扎上,先是用绳子将碗缚住,然后用腿把碗夹住,左手拿金刚钻,右手持弓,将钻在弓弦上绕一圈,再将钻尖在嘴上沾点唾液,然后将钻尖在碗上裂缝的一侧定位,松开左手,右手拉弓。
钻好一个眼后放上锔子,再钻另一个眼儿。
两个眼儿钻完,锔子塞进眼儿,轻轻两锤打牢。
整个碗锔好后,在所有锔子处抹上一层油灰,以堵住缝隙,即告完工。
工价一般是按被锔器皿修复程度、难易和锔子数量多少计收。
民间有
句俗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就是从这个行当派生而来的。
磨剪子来戗菜刀,走街串巷喊声高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地下党李玉和的联络员,就是边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边扛着磨刀工具出场的。
他是以此做掩护,来给李玉和送密电码的。
现实生活中的磨剪子戗菜刀,却是穷苦人谋生的一种手艺。
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天寒地冻,他们都是扛一条小长凳,凳面上一端固定一块磨石,另一端带几样工具,进城下乡走街串巷,边吆喝,边揽活。
接到活儿后,便就地放下长凳,自己坐在中间,拱腰用力连磨加戗干起来。
一把原来用钝了,甚至锈迹斑斑的刀、剪,经他如此这般地戗磨一番,瞬间就会变得光亮飞快。
雇主再用起来,就轻快多了。
这个行当于一年中最兴旺的时候,就是在春节之前,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拿出几把刀剪,交给磨刀师傅磨一下。
干完这批活儿,他们就该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支起红炉拉风箱抡起铁锤响叮当“二把手车子三张嘴,一箱一钳一铁锤”。
这是对云游四方的铁匠行当的形象描写。
所谓二把手车子,系指前边有人架,后边有人推的木制独轮车。
这种车较单人推的车子,体积大一些,适合打铁师傅载物多的需要。
三张嘴就是三人成伙,一箱一钳一铁锤,即一人拉风箱烧火,一人掌钳,一人抡锤打铁。
他们以熟练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将废旧破铁烧熔后,打造成顾客所需要的各种器具,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游走在全国各地的打铁师傅,约有60万之众,其中山东章邱籍的师傅即有38万,成为名副其实的“铁匠之乡”。
游走四方的打铁匠人,风餐路宿,收入低微,饭食多以小米干饭为主,生活甚是艰苦。
洋车本是日本造,拉上乘客如赛跑洋车原产于日本,故亦称东洋车,始于明治二年(1869年)。
1874年传入中国后,有的地方称为黄包车或人力车,并对其车轮等进行了改进,由原来外裹铁圈
的木车轮,改换为钢丝胶皮轮,使乘坐更为舒适。
后来北京、上海等城市自己都设厂大量制造这种人力车。
1915年,袁世凯就曾在中南海总统府,建立过一支拥有10辆车、20名车夫的人力车队,专门拉送达官显贵。
民国时期,人力车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这种车夏有雨篷、冬有暖帘,前后有车灯,辕杆有喇叭,以人力挽行载客,方便快捷,深受乘客欢迎。
仅上海一地大小人力车行(租车的东家)即有数千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尚有人力车5000余辆。
同一时期山东青岛的人力车保有量,也达到了2500辆,并曾一度超过了3000辆。
彼时行走在城市中的街道上,不经意间就会经常看到,坐在人力车上的乘客悠哉游哉,而架着辕杆奔跑的车夫汗流浃背的场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力车逐渐被骑行载客的三轮车所取代。
弄斧班门拉大锯,解开木材做家具进入班门想当木匠的人,最初学的基本功就是拉大锯。
这是木匠行当中最苦、最累,劳动强度最高的活儿。
木匠铺从木场购进圆木(大树割倒后截去两头的主干)或方木(去掉表皮的圆木)后,第一道工序就是要将其分解为厚薄不等的板材,然后再进一步加工,做成各种器具。
分解板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相传由木匠行当的祖师鲁班发明的“锯”子。
根据不同用途,锯的种类分别有二人抬大锯、二锯、开锯、手锯等。
大锯需二人协同操作,故称为“拉大锯”。
操作时,先将要解的大木头按一定倾斜角度固定牢靠,两人隔着木头相对持锯,一人站立在木凳或架子上,另一人则直接坐在地上或单腿跪立,一高一低、一拉一推,逐次将大木头解为板材;然后再根据需要,运用锯、锛、凿、刨、铲等,做成各种家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