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仍然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计算器的使用。
2.教学难点: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计算器、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讲解演示: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操作,互相交流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理数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有理数运算方法2.计算器的使用3.实际问题解决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进行复杂计算的情况?”(如购物找零、计算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计算器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让我感到欣慰。然而,通过观察和互动,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讲授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时,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大多数学生能够迅速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耐心指导,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19秋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二章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与按键: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及其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于键、清除键等。
2.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解决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第十二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2.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过程与方法1.充分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2.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能从交流中获益.重点难点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五种运算.难点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棋盘上的学问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很多学生都会有国王的那种想法,于是教师再出示下图,根据大臣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看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限于学生的计算能力,中间的计算过程可以省略,最后教师给出计算结果,那么到底需要什么米粒呢?是264-1,那么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呢?单纯靠我们想象已经很难解决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借助于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计算器.二、认识计算器,讲解例题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计算器吧:计算器主要有键盘和显示器构成.2.再细心观察,看看各功能键的位置3.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示例按键顺序结果+42.5=28+42.52 8-7.2-10 +/-7.2-10=46×+/-0.2546×(-0.25)=÷3.6÷1.2= 323223x2= (或23x y25294.科学计算器部分按键功能的介绍与使用ab/c 功能是输入分数,并能实现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练习】用计算器计算13×125按键顺序是: 1 3 × 1 ab/c 2ab/c 5 = ,增长的百分比是多少?(精确到0.01%)解:今年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比的按键顺序为:( 1 . 9 9 - 0 . 8 3 ) ÷ 0 . 8 3 SHIFT % =%键:表示百分数. ∴1.99-0.830.83≈139.76%.5.例题分析例1 用计算器计算:(1)0.6+2.4÷23;(2)2÷⎝ ⎛⎭⎪⎫13-14. 解:(1)按键顺序为:0 . 6 + 2 . 4 ÷ 2 ab/c 3 = 4.2 ∴+2.4÷23=4.2 .(2)按键顺序为:2 ÷ ( 1 ab/c3 - 1 ab/c4 ) = 24∴2÷⎝ ⎛⎭⎪⎫13-14=24 例2:用计算器计算(3.2-4.5)×32-25.解:按键顺序为:( 3 . 2 -4 . 5 ) × 3 x 2-2 ab/c 5 =课堂练习(1)78+80-1.2+89-110; (2)3.5-7×61; (3)23×-3.7×52; (4)123÷52-34(精确到0.01); (5)9.1÷(43-2.1)(结果保留到0.001).三、课堂小结与作业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器的构成与使用;计算器主要有显示器和按键两部分构成,应熟悉了解各功能键的位置与功能,注意在计算中功能键的作用.四、作业设计1.利用计算器比较下列正数的平方的大小:12,2222,112,172,101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把上述各数的平方改为立方,你发现的规律还成立吗?2.探究活动:利用计算器,按下面的流程图操作:可以多举几个试试,同学之间比较.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探索规律 活学巧用;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内容: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0.6); (2)6523⨯; (3)1.22; (4)124. 目的: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学生知识状况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
二、教学任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 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内容: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0.6); (2)6523 ; (3)1.22; (4)124. 目的: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注意事项与效果:用计算器在进行计算时,学生在进行分数和乘方的按键操作,要借助与第二功能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此加强引导,做好示范,鼓励学生通过类似训练,总结出按键顺序的规律,从而为下一个环节中较复杂的计算的操作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内容: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523)5.42.3(12-⨯-)( ()[]⎪⎭⎫ ⎝⎛÷+⨯56-12-323)( 2 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厘米.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 3.14),结果精确到整数,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最新北师大版精选】北师大初中数学七上《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word教案 (1).doc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最后一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学生对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什么情况下需要笔算,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没有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说,今天研究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器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法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经验基础: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使用过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先尝试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计算器的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问题及探索性问题,使学生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但学生对计算器的特点、种类、功能等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学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创设出问题情境后,通过观察、操作计算器的实践活动,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用分析对比法、小组比赛法等,从而使学生在对比和竞争中提高认识、熟练技能.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设计说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新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既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问题:你去过超市吗?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收银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收银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二、认识计算器1.阅读教材请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例题前面的内容.问题1: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问题2:计算器的面板如何构造?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观察计算器,时间大约为5分钟.教学说明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同学生一起观察、操作自己手里的计算器并思考、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学时间可适当调整.2.知识总结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归纳.问题1:计算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在菜场买菜时、在书店买书付账时等等.问题2: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有单行显示的,也有双行显示的.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例如功能键:(1)开ON(2)关OFF(3)清除DEL(4)第二功能键:先按组合键shift.教学说明在解答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先请其他的学生予以评价,再适当地以追问的方式结合学生手中的计算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算器.三、使用计算器1.进行复杂的计算设计说明这些小题在本章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笔算解决,这里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运算,是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可以使我们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教师出示问题,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24×7.6;(2)0.6+2.4÷23; (3)8-(-4)÷23×3.解:(1)182.4;(2)4.2;(3)9.5.请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算这几个题的,结合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使学生意识到,要想保证运算的质量,第一,输入的数据要正确;第二,按键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出示练习开展小组运算比赛,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1)7×32÷3+(-3)2;(2)-5+(-2)4-24÷(-2)3;(3)(-28)÷(-6+4)+(-1)×5;(4)2÷(-2)+0÷7-(-8)×(-2).解:(1)30;(2)13;(3)9;(4)-17.教学说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认真寻找出错的原因.2.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做一做”.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3.探索规律设计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师先出示问题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 122÷34=111 222÷334=11 112 222÷3 334=再出示:(1)你发现了什么?(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11 111 111 222 222 222÷333 333 334的结果吗? 解:(1)33、333、3 333.发现最后的结果每一位上都是3,结果的位数与被除数中“1”的个数相同.(2)333 333 333.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计算的体会,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规律,例如:商3的个数和被除数中1和2的个数相同;商3的个数和除数的位数相同;商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位等,教师都予以充分的肯定,进一步请学生思考通过这组练习有什么体会,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不但能进行复杂的运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4.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使用设计说明通过笔算与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劣比较,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器,避免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教师提出要求: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先出示第一组题目:3+7=__________;2×5=__________;25×4=__________;198+2=__________;再出示第二组题目:28 042+13 208=__________;172×56=__________;25 144÷449=__________. 计算结束后,请学生思考通过这次比赛有什么感想?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四、课堂总结问题1: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较为简便?问题2:用计算器计算,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对计算器的使用应采取既防又用的策略,计算器能帮助我们进行复杂的计算,又能帮助我们探索规律,这是使用计算器的原因.但计算器的使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很多情况更需要学生口算、笔算或估算,应防止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评价与反思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使用计算器都方便,例如较简单的运算就应鼓励学生笔算或口算,这就是防止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第9~12节设计者:刘景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器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一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熟练使用计算器,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器。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进行计算的情况,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功能。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优秀教案

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一、情境导入任选1,2,3,……,9中的一个数字,将这个数字乘以7,再将结果乘以15873,你知道积是多少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498 765)×239-6 989 329;(2)-177.解析:(1)中按键顺序为(-)498765×239-6989329=,计算器显示结果为-126194164;(2)中按键顺序为(-)17x■7=,计算器显示结果为-410338673.解:(1)(-498765)×239-6989329=-126194164;(2)-177=-410338673.探究点二: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利用计算器计算:(1)0.012,0.12,12,102,1002,1 0002;(2)0.013,0.13,13,103,1003,1 0003;(3)通过(1)(2)的计算探究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解析:先利用计算器求出结果,再对比结果观察得出规律.解:(1)0.012=0.000 1,0.12=0.01,12=1,102=100,1002=10 000,1 0002=1 000 000;(2)0.013=0.000 001,0.13=0.001,13=1,103=1 000,1003=1 000 000,1 0003=1 000 000 000;(3)由(1)(2)两题可以发现小数点每向左(或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平方的小数点就相应地向左(或向右)移动两位,而它的立方的小数点也相应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三位.方法总结:探求乘方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需观察分析乘方前各底数小数点的位置,再比较相对应的各数乘方后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可发现一般规律.探究点三:求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47155(精确到百位);(4)130.06(精确到0.1);(5)4602.15(精确到千位).解析:(1)把千分位上的数字2四舍五入即可;(2)把十分位上的数字9四舍五入即可;(3)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十位上的数字5四舍五入即可;(4)把百分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5)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然后把百位上的数字6四舍五入即可.解:(1)0.6328≈0.63(精确到0.01);(2)7.9122≈8(精确到个位);(3)47155≈4.72×104(精确到百位);(4)130.06≈130.1(精确到0.1);(5)4602.15≈5×103(精确到千位).方法总结:按精确度找出要保留的最后一个数位,再按下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即可.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积累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掌握运用;例题讲解熟能生巧;尝试练
习 巩固新知;探索规律 活学巧用;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
内容:
1熟悉常用功能键:
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
(1)41.9×(-0.6); (2)6
523⨯; (3)1.22; (4)124. 目的:
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注意事项与效果:
用计算器在进行计算时,学生在进行分数和乘方的按键操作,要借助与第二功能键,这时对于学生来说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此加强引导,做好示范,鼓励学生通过类似训练,总结出按键顺序的规律,从而为下一个环节中较复杂的计算的操作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环节 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
内容: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523)5.42.3(12-⨯-)( ()[]
⎪⎭⎫ ⎝⎛÷+⨯56-12-323)(
2 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厘米.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 3.14),结果精确到整数,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目的:
此处设置是让学生熟悉计算器上有关按键的功能,掌握按键的操作顺序,体
验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感受数学程序思想,并能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与效果:
用计算器在进行含有多层括号的计算时,特别是在(2)中,底数是负数的乘方运算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按键顺序,适时指导纠正,并通过屏幕幻灯片演示,与学生共同完成较复杂易错的计算,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下次出错。
第三环节 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
内容:
目的:
此处设置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计算器时的按键顺序,能用计算器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第四环节 活学巧用 探索规律
内容:
目的: 此处设置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器的操作,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和说理能力;特别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推理、交流等能力大有好处,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235.31151.22-7.832
1
5155-4133.32-36.2122421345-(1+⨯⨯÷+)()(;);()(
);
();())(
第五环节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内容:
小结:熟记常用的计算器功能键及注意在运算时的按键顺序。
布置作业:教科书第94页知识技能1,问题解决2、3.
目的:
此处设置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布置作业是复习巩固本节知识,训练计算器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操作熟练快捷,获悉按键功能比较顺利,所以应该放心的让学生去操作发现按键功能,不必教师讲解,而且教师讲授远比不上学生自己实践的效果好,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发现按键功能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记忆。
2.学生体验到计算器处理复杂计算的优越性后,必然会产生对计算器的依赖心理,实践证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离不开计算器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对估计、笔算、心算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后,应随时控制计算器的使用,教育学生不能随意使用计算器,而应按学习要求,适当选用各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