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诊治指南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

中国胃食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最全版)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6年和2007年我国发布了GERD 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GERD 的临床实践硏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 PPI)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硏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硏究进展对GERD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 Embase s Cochrane和万方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级:A +为非常同意,A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 D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为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 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硏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硏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均很不确定。
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29项。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诊断1. 胃灼热和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93.33% , A 6.67% ;证据等级:高质量)。
2. 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暧气等为GERD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46.67% , A 40% , A - 13.33% ;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TLESR 其它: H3受体拮抗剂、CCK2受体拮抗剂等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40/47
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胃底折叠术
腔内胃底折叠术
内镜下全层折叠术
Stretta射频治疗
注射治疗
内镜下植入治疗(胶原、硬化剂、乙炔基乙烯 基乙醇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小球等)
食管炎愈合 食道内pH值与胃内pH值相关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37/47
药品治疗
促动力药
机制为增加LES压力、改进食管蠕动功效,促 进胃排空,到达降低胃内容物食管反流
单独使用疗效有限,为辅助用药
胃复安
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西沙必利
粘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咀嚼片: 吸附胆汁,对碱反流有辅助 治疗作用
咽炎 鼻窦炎 特发性肺纤维化 复发性中耳炎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Vakil N et al.Am J Gastroenterol, :101;1900–20 18/47
诊断
内镜诊疗 PPI试验 24h pH监测 食道测压 食道滴酸试验 其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19/47
内镜检验
反流性或糜烂性食管炎最准确方法 诊疗Barrett食管 食管炎内镜下分级当前国内外采取洛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47/47
10/47
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 NERD )
又叫内镜阴性反流病 存在与反流相关不适症状,
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 及食管黏膜破损 最常见, 约占GERD70%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新鲜出炉,必须收藏!近日,2020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20版共识)在最新一期《中华消化杂志》上重磅发布,本文第一时间总结更新亮点,供大家参考、学习,具体内容还请参照全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自《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14)》发布后,近年来GERD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
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12处更新划重点,你应该知道!2020版共识共计28条共识意见。
本次更新距离上次版本足足有6年之久(2014年),重点在诊断、治疗、并发症、难治性GERD等方面进行了更新[1,2]。
▎更新要点1:根据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2020版共识中推荐,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作为拟诊GERD的依据。
这主要归因于,临床中经常将具有烧心或反流症状的患者诊断为GERD。
但实际上烧心症状诊断GERD时的灵敏度仅为38%,特异度为89%。
此外,反流问卷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广泛,包括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和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等。
但研究显示,RDQ、GERDQ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60%左右,特异度为60%-72%之间。
因此,建议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
▎更新要点2:推荐将P-CAB作为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2020版共识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治疗GERD 的首选药物,单剂量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抑酸剂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疗程4~8周。
P-CAB缘何得到指南首选推荐?P-CAB创新价值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一类具有独特抑酸机制的新型抑酸剂,其代表药物为伏诺拉生。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按内镜下表现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BE)。
GERD患病率高,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4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GERD的发病率较20世纪90年代上升约2倍,目前全球范围内报告烧心或反流症状的发生频率21次/周的比例约为13%。
GERD严重影响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巨大负担,消化科处方药物中前5位均为GERD治疗用药。
GERD的进展会诱发食管癌,GERD引起的食管慢性炎症状态已被证实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BE也是目前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GERD的发生、发展涉及酸反流、食管动力、细胞因子、内脏敏感性等多种因素。
GER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诊断和治疗需运用各种新兴胃肠动力检查手段,并需进行个体化调整。
虽然国内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建立GERD诊疗中心,但对于如何规范地对患者进行GERD相关检查、治疗和随访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将影响GERD患者的诊疗效果,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甚至会诱发不必要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
因此,亟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GERD诊疗规范。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大中华区消化动力联盟等近年来发表了《2023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中国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食管动态反流监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2023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为我国GERD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基础。
为落实我国发表的GERD相关共识意见和指南,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GERD诊疗规范,推动我国GERD诊疗的标准化,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制定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19)要点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19)要点1 背景目前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医学普及和教育仍严重缺失和失衡,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检查率和根治率均较低,导致多数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哮喘、咽喉炎”等被长期漏诊或误诊,整体诊疗水平较国际尚有较大差距。
2 方法学3 多学科概念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GARD),即消化道反流物对食管和气道等反流通道的刺激和损伤所造成的不适症状、并发症和/或终末器官效应的一种疾病,可表现为典型GERD、反流性胸痛、反流性口腔疾病、反流性咽喉炎、反流性咳嗽(GERC)、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喉痉挛和反流性误吸等,症状可为偶发,也可频繁或持续,并且可引起反流相关的炎症、黏膜损伤、癌前病变乃至肿瘤。
得益于上述概念的推广和应用,2013年GERD诊治指南将GERD 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咽喉)和/或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终末器官效应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此定义进一步明确了食管外反流是GERD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很快就同意并接受了这一新定义,现已证实GERD的食管外症状和并发症非常丰富且具有普遍性,临床表现极具异质性和复杂性。
上述概念并行不悖地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纠正了临床上大量漏诊和误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概念虽有所区别,但总体趋势是其内涵趋向统一,其外延涉及的症状和体征不断扩展。
4 发病机制4.1多种因素和多个部位均参与了GERD的发生,而GEJ是GERD发生的初始部位,也是导致反流的最主要的解剖部位(图2)。
[专家意见:A+(91.7%), A(5.6%),A-(2.7%)] 4.2胃食管低动力状态是GERD的主要动力学特征,也是胃食管反流常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专家意见:A+(69.4%),A(27.8%),不确定(2.8%)]4.3GERD总是伴有不同程度的内脏感受阈值降低(高敏感)和组织反应性增强。
[专家意见:A+(75.0%),A(13.9%),A-(5.6%),不确定(5.5%)]4.4 食管外器官(如咽喉、气道)对反流物的抵抗能力和清除能力均弱于食管,对反流物的反应阈值通常低于食管。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
中医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中医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食疗等方法,旨在调和脾胃、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润燥止酸等。
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属于“吐酸”、“嘈杂”、“胸痞”等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或脾虚湿困等多种病因病机综合作用所致。
表现为患者经常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口腔,伴随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及咽喉、呼吸道并发症。
从中医角度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当降而食管则依赖于胃气之和降以保持正常的输送功能。
若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尤其是胃气上逆,则易发此病。
肝木乘脾土,横逆犯胃,或久病体虚,中气下陷,亦可致胃失和降,引发胃食管反流。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调理脾胃升降,配合针灸、推拿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旨在恢复脾胃功能,减轻反流症状,防止病情进展及复发。
同时,也注重预防与调摄,提倡规律饮食、合理膳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刺激,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义与分类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部不适等,但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黏膜糜烂或溃疡。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胃灼热,小婴儿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注意需要与食物过敏引起的反流或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鉴别。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合适推荐的幼儿用药)、抑酸剂(法莫替丁,0.5mg/kg/次,每天2次,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40mg;奥美拉唑:5~10 kg:5 mg qd;10~20 kg:10 mg qd;≥20 kg:20 mg),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电解质;(4)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2)胸部、腹部X线平片;(3)腹部超声;(4)食管钡餐造影;(5)胃镜检查。
(七)选择用药1.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幼儿合适的推荐药物)。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指南ppt课件

8
• 针对表现为短段或长段BE的患者建立GERD 诊断,不需要食管反流监测 (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
• GERD患者中不推荐筛查幽门螺杆菌,抗幽 门螺杆据治疗也不必作为抗反流治疗的一 部分 (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
20
• 对经选择后的慢性GERD患者,有经验外科 医师的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有效 (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 肥胖患者由于GERD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时, 应考虑减肥手术,首选方式是胃旁路手术 (有条件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 内镜下治疗以及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 不建议作为药物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的替 代疗法 (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 针对有确切证据证明夜间反流存在的患者, 可在PPI日间治疗的基础上再睡前加用H2受 体拮抗剂,但可能几周后出现快速耐药 (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
14
• 8周PPI治疗可缓解糜烂性食管炎患者的症 状及促进黏膜愈合。不同PPI间没有疗效上 的差异。 (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 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pH值,根据PPI的延迟 释放效应,应该在餐前30-60min给药 (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 疑似GERD的非心源性胸痛患者,治疗前应 有诊断性评估 (有条件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 对胸痛患者进行评估前应先排除心源性因 素 (强烈推荐、低级别证据)
6
• GERD的诊断过程中不应使用食管吞钡检查 (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 有典型GERD症状时,不必须行内镜检查。 在患者有报警症状出现,以及筛选高并发 症风险的患者时,强烈推荐内镜检查 (强烈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21
22
• 在考虑出现的副作用时,可考虑更换PPI (有条件推荐、低级别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JG: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诊治指南胃食管反流疾病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该类疾病被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道、口腔和/或肺引起的症状的综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爱因斯坦医疗中心胃肠病学部Philip O. Katz等人对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复杂并发症的处理等进行了整理,形成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指南发表在2013年6月The American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1. 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推断诊断可以建立在存在烧心、反流等典型症状基础上。
根据经验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在建立诊断中推荐应用(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级)。
2. 疑似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非心因性胸痛在进行规范治疗之前需进行诊断评估(推荐强度:有条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级)。
对存在胸痛的患者在进行消化系统检查之前需排除心脏疾病引起的可能(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3. 诊断胃食管反流疾病不推荐应用钡剂造影(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高)。
4. 对存在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不推荐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在存在警报症状或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高危患者推荐进行内镜筛查。
对于不存在巴瑞特食管以及无新发症状的患者不推荐反复复查内镜(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
5. 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推荐进行远端食管粘膜活检(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
6. 在术前评估中建议食管测压,但对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无作用(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7. 非卧床的食管反流检测在考虑患者是否需要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时建议进行。
该项检查也是评估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是否耐受的评估方法,特别适用于对胃食管反流病存在疑诊的情况(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非卧床的食管反流检测是评估反流与症状相关性的唯一方法(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8. 无论食管存在巴瑞特食管的病变长度的长短,都不需要依赖非卧床的食管反流检测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9. 并不推荐对胃食管反流患者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检查,同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也不是常规抗反流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1. 对于超重及近期体重上升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推荐进行控制体重处理(推荐强度:有条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级)。
2. 夜间反流症状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推荐在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并且可适当在入睡时抬高头部(推荐强度:有条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级)3. 常规球部消化的食物一般容易诱发反流(如巧克力、咖啡、酒精、酸性或辣的食物)在进行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过程中建议避免摄取(推荐强度:有条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级)。
4. 为了减轻症状以及促进腐烂食管炎愈合,推荐进行疗程为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类型在疗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高)。
5. 传统的延迟释放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推荐在进餐前30-60分钟服用以获得对pH值最佳控制效果(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
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使药物服用时间更加灵活而不受进餐时间的影响(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
6. 推荐在早餐前一次性服用一天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
对于一日单次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根据个体调整用药次数及剂量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夜间反流症状明显、用餐时间不固定以及睡眠障碍的患者,推荐按照每日2次的方法服药(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7. 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可适当加大剂量(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8. 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部分应答的患者,增加服用次数为2次或改用其他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可以增加症状的缓解(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9. 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后症状反复的患者推荐持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同时对于存在糜烂性食管炎以及巴瑞特食管等并发症的患者也推荐持续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对于需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需按照最低有效剂量服用,如采用按需治疗方案或者间断给药方案(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10. H2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不伴有糜烂性病变并且治疗后烧心症状有所缓解的患者在维持治疗阶段的选择性用药(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客观存在夜间反流的部分患者如果需要,可以在采用每日口服1次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加用夜间睡前服用H2受体拮抗剂的方案治疗(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11. 当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未进行诊断性评估时,不推荐应用抑酸治疗联合促动力治疗和/或巴氯芬口服(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12. 在非妊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使用硫糖铝并无显著作用(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13. 如果临床需要,妊娠女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安全的(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手术治疗选择标准1. 手术治疗是可以长期缓解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治疗方案(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高)。
2. 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并不推荐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高)3. 对于缺乏证据证实存在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需要进行术前动态食管pH值检测。
所以病人都需进行食管术前测压以排除贲门失迟缓以及食管硬化症(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4. 慢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经验需行手术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到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相差并不明显,需要慎重选择(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高)。
5. 对于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的肥胖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建议进行控制肥胖手术。
胃改道手术对此类患者时很好的选择(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6. 并不推荐内镜下治疗以及传统胃底折叠术作为药物治疗以及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案(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四)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的潜在风险1. 随意更换服用的质子泵抑制种类可以被认为存在副反应(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2. 对合并存在骨质酥松的患者推荐长期维持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除了存在其他髋骨骨折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合并有骨质酥松的患者,并不作为影响质子泵抑制剂持续治疗方案的原因(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3.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是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对于可能出现艰难梭菌感染的高危患者需慎重用药(推荐强度为中等,循证证据为中等)4. 短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患者出现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可能性增加,但是这一现象在长期用药患者中并未观察到(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5. 对于同时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并不需要更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方案,因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并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高)。
(五)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哮喘、慢性咳嗽以及喉炎1. 胃食管反流可以看做是哮喘、慢性咳嗽以及喉炎患者的潜在影响因素。
存在上述疾病的患者均需仔细评估以排除为胃食管反流所引起(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2. 并不能够仅仅根据喉镜的结果诊断反流性喉炎(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3. 对于有食管外症状而同时又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推荐进行诊断性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4. 不推荐应用上消化道内镜诊断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慢性咳嗽以及喉炎(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5. 对于存在食管外症状而无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在进行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之前进行反流监测检查(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6. 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应答的患者需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该部分将在耐药性胃食管反流病中介绍(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7. 对于表现为食管外症状而对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无应答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手术治疗(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六)利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1. 解决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第一步即为使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方案最优化(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2. 对存在典型症状或消化不良的患者推荐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以排除非胃食管反流病病因所致(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3. 对于存在食管外症状的患者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无明显应答反流症状持续,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其他病因所致,并联合耳鼻喉科、肺部检查以及过敏症进行进一步评估(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4. 症状典型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为阴性或经耳鼻喉检查、肺部检查及过敏原检查等评估后,需进行动态反流检测(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5. 可以采用任何药物形态进行反流检测(pH或pH电阻值)(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需采用电阻值pH检测药物以便对非酸性反流进行测定(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6. 客观依据证实存在反流引起症状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考虑采用抗反流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或使用食管括约肌下段肌肉松弛抑制剂(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若检查结果为阴性证实并非胃食管反流引起相关症状,可停用质子泵抑制剂(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低)。
(七)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并发症1. 洛杉矶分类系统应该用于对内镜下糜烂性食管炎的表现进行分类(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对于分级为A的患者需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证实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2. 对于重度糜烂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一疗程抗分泌治疗以排除潜在巴瑞特食管可能后需进行内镜复查(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3. 存在消化性狭窄扩张的患者,需持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以改善吞咽困难和减少需要反复扩张的次数(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4. 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顽固性、复杂性食管狭窄,可在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5. 在对存在下段食管沙兹基环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后建议使用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低)。
6. 在流行病学中的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需考虑进行巴瑞特食管的筛查(推荐强度:有条件限制的推荐,循证证据为中等)。
7. 对于具有相同症状的巴瑞特食管患者及胃食管反流病但不存在巴瑞特食管的患者可以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案(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
8. 根据指南,对内镜发现巴瑞特食管病变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内镜检查检测(推荐强度为强,循证证据为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