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原理

合集下载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方法:基肥(底肥)是作物播种(或 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担负着培肥土 壤和供给作物整个生育期中所需养分的双重任务。 基肥用量大,以肥效持久的有机肥料为主,并适当 配合化肥。根据“以肥肥土、以土肥苗、土肥相融” 的原则,应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施用的主要方法 有: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环状施、放射状 施(果树施肥)等几种。应注意:(1)结合深耕施 用。(2)集中施用。(3)多种肥料混合施用:迟 效与速效。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 元 素
二 、 植 物
对 养 分 的
吸 收



影 响 植 物
、 施 肥






分 的 条
原 理

五 、 如 何 合 理 施 肥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
一、植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含量
烘干 新鲜植株
75~95%水分 煅烧 5~25%干物质
95%以上以气体挥发 5%以下为灰分元素
灰分元素:Ca、Mg 、K 、Si 、P 、 S 、 Fe 、 Mn 、 Zn 、 Cu 、 Mo 、 B 、 Cl 、 Na 、 Al 、 Co 、 Ni 、 V 、 Se等70多种元素。
习惯上可分为水分自由空间和杜南自由空间
水分自由空间——是指被水分占据并能和外部介质溶液达 到物理化学平衡的那部分质外体区域
杜南自由空间——是指质外体中因受电荷影响,养分离子 不能自由移 动和的那部分区域
根系对养分的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非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 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
土壤质地
土壤温度
迁移的离子:磷、钾、氮
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
不同迁移方式对小麦根系养分的相对贡献*
耕层有效养 养分 分含量
(kg/ha)

4000

800

300

100

500
植物吸收 总量
(kg/ha) 45 35 110 30 190
养分供应量(kg/ha) 截获 质流 扩散
共质体途径: (1)运输部位:根毛区 (2)运输方式:扩散、原生质流动 (3)运输的养分种类:NO3- 、H2PO4- 、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是指以有机物和无机物为主要原料,添加营养物质和氮、磷、钾、微量元素等植物所需物质来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调节土壤中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含量,以改善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的施用化肥的行为。

施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植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

对于有机肥料,它们能够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增加细菌、真菌和其他有机体的数量,参与土壤有机物分解,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质地粗糙度,提高土壤的气孔结构,使植物根系发达,从而增加土壤肥力。

而无机肥料,它们一般是指碱金属盐和少量微量元素,其功能是提供给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植物抗性,让植物健康的生长发育,促进角质酸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

由于施肥不仅需要调节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来施用不同的施肥,所以应根据此处的土壤质地、pH值、组成以及植物的类型来确定施肥的配方,以便于施肥的有效利用。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掌握施肥量。

施肥量的掌握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以及植物的本身特性。

如果施肥量过多,会削弱植株的根系,使植物缺水缺磷,甚至会对水土污染;如果施肥量过少,就无法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植物也无法正常生长。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分段施肥,常年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季节变化,科学地分段施肥,施肥原则中心思想就是“量不变,期不移”,及时补充植物的营养,以便植物能够持续的生长发育。

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合理搭配施肥,施肥搭配是指在施肥时,要选择与植物生长需要恰当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比如,施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而施的无机肥料可以满足植物对氮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

合理搭配施肥不仅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而且能有效缩短土壤恢复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的来说,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掌握施肥量,分段施肥,合理搭配施肥,以达到改善土壤质地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

施肥原理之二——养分归还学说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之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将导致土壤贫瘠。

养分来源在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源于空气和水,其余13种元素则依赖于土壤供给。

人类从事植物生产,在从土地上移出植物产品的同时,也移出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

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归还,土壤中的养分势必将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地力衰减,植物产量下降。

因此,为了保持地力,稳定植物产量,就必须将随植物产品移出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的养分亏损和返还之间保持平衡。

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产量,则需加大施肥量,使养分输入大于移出。

养分归还学说框定了土壤养分移出需要归还的大原则,但并不需要同时归还全部移出养分。

原因是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别很大。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养分归还策略不是全部归还,而是有重点地部分归还。

养分移出养分归还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鲜体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质。

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元素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依次约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在5.0%的灰分中含有几十种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绪论思考题:1、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配方施肥: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2、阐述合理和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效应。

合理: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地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减产。

第一章施肥原理思考题:1、解释概念:养分归还学说:1. 原意: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

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地施加灰分。

2. 内涵:.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率:1. 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 内涵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②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③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面积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米氏学说:①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②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深层施肥的原理

深层施肥的原理

深层施肥的原理深层施肥是一种提高植物生长质量和产量的有效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肥料施放在植物根系深处,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吸收养分,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以下是深层施肥的原理及其优点。

1. 原理深层施肥的原理是在植物的根系深处施放肥料,使其充分吸收养分,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在施肥过程中,肥料要施放在植物根系深处,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此外,深层施肥还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2. 优点深层施肥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高生产力:深层施肥能够使植物充分吸收养分,从而提高生产力。

(2)减少肥料流失:深层施肥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3)改善土壤质量:深层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使植物更加茁壮。

(4)增加植物抗逆性:深层施肥可以增加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更加适应各种环境。

(5)提高品质:深层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品质,使植物更加美观、健康。

3. 深层施肥的方法深层施肥的方法是在植物根系深处施放肥料,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具体方法如下:(1)选择适当的肥料: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选择适当的肥料。

(2)选择适当的时间: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深层施肥,以便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

(3)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植物根系较深的地方进行深层施肥,以便肥料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4)施肥量要适量:施肥量要适量,避免肥料过量对植物造成伤害。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深层施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要选择适当的肥料,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肥料。

(2)要选择适当的时间,选择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深层施肥。

(3)要选择适当的地点,选择植物根系较深的地方进行深层施肥。

(4)施肥量要适量,避免肥料过量对植物造成伤害。

(5)注意肥料与根系的接触,肥料要与根系充分接触,以便养分能够更好地渗透到植物根系中。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

三、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之 处及其发展
1.完全归还的见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方法是要根据土壤养分状 况、作物需肥特点、养分归还率高 低而归还,重点归还与作物产量和品 质关系密切的,作物需要量大而土 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低,归还率低的 养分。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获 得足够数量的氮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2.米氏学说实质(Mitscherlich theory) (1)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 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 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3.米氏学说的意义
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 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了由经 验施肥发展到定量施肥的施肥科学新 纪元。
由费佛尔(Pfeiffer)提出。
第四节 因子综合作用律
一、综合因子的分类
(一)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 即缺少某一种因子作物就不能完成生活
周期,如,水分、养分、空气、温度、光照 等。
(二)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 产量影响很大。即属于不可预测的因子,如, 冰雹、台风、暴雨、冻害和病虫害等。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 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
(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 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 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 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 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 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 系,否则将会得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肥越多越增产的错 误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最小养分律的基本原意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 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 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 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 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 植物的产量。
“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 约,常因这一因了的增减成升降”。
①生产中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和补充限制 因子;②欲充分发挥肥效,必须注意施
肥措施与其它因子的配合。
第三节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的基 本内容
(一)报酬递减律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 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 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 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再增加而报酬的增加 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4. 田间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 提高产量
最小养分是限制产量提高的关键 因素,合理施肥一定要强调针对性, 如果找不准最小养分而盲目增加其它 养分,其结果必然是最小养分得不到 补充,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依然 存在,导致元素间的不平衡成分增大, 产量降低。肥料利用率下降,从而影 响施肥的经济效益并引发生理病害和 产生环境污染。举例。
三、最小养分律的实践意义
(1)施肥中一方面要注意根据生产 的发展不断发现和补充最小养分
(2)要注意不同肥料之间的合理配 合。
四、最小养分律的不足及发展
瓦格纳尔(Wagner)和阿道夫·迈耶(Adolf Mayer)
(一)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 条件的,它只适合于土壤非常贫瘠和作 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在土壤肥力水 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 的增产效果不是直线关系,而呈曲线关 系,否则将会得出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 误结论。
(2)实践意义
生产实践中对养分或其它生态 因子的调节应适度。
2.限制因子律 1905年由英国学者布菜克曼提出。
(1)影响作物生产的生态因子 土壤的通气; 水分; 有害物质; 气候因素中的光照、温度、湿度、降雨 量等。
(2) 中心意思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
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 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 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 物才能继续增长。 (3)实践意义
正确的认识是作物不但需要补充 磷钾等矿质养分,而且还需补充氮素 等养分。
3.李比希还低估了厩肥中氮的作用 和腐殖质的改土作用,忽视了有机 肥料对提供氮素的重要作用,而过 分强调了矿质肥料提供灰分元素的
重要性。
4.李比希反对布森高(Bausingault)关 于豆科作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也是 错误的。
二、内涵 (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 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 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猎物少了?
(二)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 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 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三)为了保持元素说的中心思想 就是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 东西。
第五单元,10% 报酬
第四单元,25% 报酬

第三单元,50% 报酬
量 价
第二单元,100% 报酬

第一单元,200%
1234 5
投入价值一单元
报酬递减率说明
(二)米氏学说
燕麦磷肥试验(砂培)
每盆施P磷2O5()量
每盆干物质/g 产量
/g
实测值
计算值
0
9.?80.50
第一篇 施肥原理
第一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河南农业大学 韩燕来
第一节 养分归还学说
J.V.Leibig
一、养分归还学说的原意
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 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 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 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 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 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 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 地施加灰分。
限制养分 C
产 量 限制养分 B
最小养分图示
养分 A
二、最小养分律的内涵:
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 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多种
营养元素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比例, 而这些元素大多数要从土壤中吸收, 这就要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应 该是丰富而成比例的。
2.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 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 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三、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之 处及其发展
1.完全归还的见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方法是要根据土壤养分状 况、作物需肥特点、养分归还率高 低而归还,重点归还与作物产量和品 质关系密切的,作物需要量大而土 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低,归还率低的 养分。

2.他认为作物可通过大气和降水获获 得足够数量的氮素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必向土壤归还氮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最早出现的最小养分应该是作 物需要量大而归还土壤中少的大量 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3. 最 小 养 分 会 随 条 件 改 变 而 变 化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 施肥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土壤 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满足作物生长 对该养分的需求后,作物产量便会明显 提高,之后,原来的最小养分则让位于 其它养分,后者则成为新的最小养分而 限制作物产量的再提高。
而事实上,1870~1880年间海尔瑞 格(Hellriege)等发现了根瘤菌的固氮 作用以后弄清了轮作中插入豆科作物由 于其固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土 壤耕层氮素含量,成为植物氮素营养的 重要来源之一。
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养分归 还的主要方式:合理施用化肥。
第二节 最小养分律
(law of the minimum nutrient)
(二)最小养分律孤立地看待各个养分, 忽视了养分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一面。
(三)最小养分律又延伸出了最适因 子律和限制因子律
1.最适因子律 1895年由德国学者李勃夏(LieberCher)
提出。
(1)中心意思 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
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 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 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 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 等于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