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施肥原理

合集下载

作物施肥原理

作物施肥原理

第六章作物施肥原理全世界的人口,年年增加,为使人类免陷於肌饿,并能进一步改善生活,农业必需增产。

施用肥料为达到作物增产目的最有效而迅速的方法。

不过达到施肥增产的目的,必需农民因施肥而获利,才愿投资施用。

为达到农民获利的目的,在技术上施肥必须合理;在经济上肥料价格应低廉,以及农产品价格应该稳定。

合理的施肥应考虑作物种类、肥料种类、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

这四项之考虑并非各自独立,而有相互的关系存在。

施肥量可因供应的肥料不同而改变;肥料用量与肥料种类的不同,施肥方法亦有所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其施用种类、用量及方法都需调整。

一、化学肥料贮运要点秋季是果农大量用肥的季节。

化肥贮运中若不能妥善保管,常会造成肥效降低,人的身体健康受损,乃至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因此,化肥贮运中要注意防止以下十点:(一)防露天堆放化肥不能露天堆放,如碳酸铵露天放置在20℃气温下,氨损失率是l天%,5天48%,10天损失达74%。

因此,化肥应放在屋内的阴凉乾燥处。

(二)防潮湿硝酸汰氮肥、过磷酸钙受潮会结成硬块难溶。

因此,化肥应用塑胶或油毛毡包严,最好架空不接触湿源而防潮。

(三防受热温度愈高,化肥的潮解挥发和结块愈严重(稳定性愈差),因此要适时调节贮存房屋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四)防挥发碳酸铵稳定性差,易分解挥发,当气温高於20℃时,它会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而流失。

因此,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轻搬轻放,用多少拿多少。

(五)防火灾硝酸铵、硝酸钾等有助燃性,贮存时不能和易燃物如煤油、汽油、槁秆、木屑等堆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火灾。

(六)防爆炸硝酸铵、硝酸钾等容易爆炸,若与铜、铁等金属粉末混在一起,一旦摩擦撞击,就易引起爆炸事故。

所以这些化肥结块硬化後,不要用金属物猛击,要用重物碾碎。

(七)防腐蚀过磷酸钙中含有游离酸,对贮存器具和人体皮肤都有腐蚀作用,贮存时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或裸露放置於金属容器内,也不能和作物种子及衣物等放在一起,以免影响发芽率及腐蚀物品。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施肥原理与技术
方法:基肥(底肥)是作物播种(或 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担负着培肥土 壤和供给作物整个生育期中所需养分的双重任务。 基肥用量大,以肥效持久的有机肥料为主,并适当 配合化肥。根据“以肥肥土、以土肥苗、土肥相融” 的原则,应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施用的主要方法 有: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环状施、放射状 施(果树施肥)等几种。应注意:(1)结合深耕施 用。(2)集中施用。(3)多种肥料混合施用:迟 效与速效。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施肥基本原理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

施肥原理之二——养分归还学说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之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将导致土壤贫瘠。

养分来源在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源于空气和水,其余13种元素则依赖于土壤供给。

人类从事植物生产,在从土地上移出植物产品的同时,也移出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

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归还,土壤中的养分势必将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地力衰减,植物产量下降。

因此,为了保持地力,稳定植物产量,就必须将随植物产品移出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的养分亏损和返还之间保持平衡。

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产量,则需加大施肥量,使养分输入大于移出。

养分归还学说框定了土壤养分移出需要归还的大原则,但并不需要同时归还全部移出养分。

原因是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别很大。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养分归还策略不是全部归还,而是有重点地部分归还。

养分移出养分归还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鲜体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质。

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元素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依次约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在5.0%的灰分中含有几十种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根据作物的需求量施肥。

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施肥量。

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状况。

应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肥力类型和肥力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施肥量和肥料种类。

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土壤pH值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合理选择施肥方式。

应根据作物生长期、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遵循施肥技术原则。

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施肥技术原则,避免过量施肥、单一施肥、无规律施肥等不良施肥习惯。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土壤有效养分
图3-1 最Βιβλιοθήκη 养分律水桶图解最小养分律基本要点: 1. 最小养分是指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是土壤供给能力最低的那一种。 所以,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植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2.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最小养分元素增加 到能满足植物需要的数量时,这种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了,而另一种营养元素 又会成为新的最小养分。 3. 如果不是最小养分的元素,数量增加再多,也不能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 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总之,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一定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 种类,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养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养分能平衡供应,植物对养分利用也比较充分,从而达到增产、节肥和 提高施肥效果的目的。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就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种或几种必需营 养元素不足时,按植物需要量来说,最缺的那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而这种 最小养分往往影响植物生长和限制植物产量(见图3-1)。植物产量的提高常常取 决于这一最小养分数量的增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增加其他营 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这就告诉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植物 所需各种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经济、有效合理地使用肥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2最小养分律 1.中心内容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 分。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这个最小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忽视这个养分限制因素,即使继 续增加其他养分,植物产量仍难以提高。 2.应用注意 最小养分不是指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而是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土壤供给能力最 低的那种养分。 最小养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关键。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不针对性补充最小养分,即使其它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植物产量,而只能造成肥料的 浪费。 最小养分通常是大量元素,但并不排除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的可能。 正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是呈直线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就应该根据植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来确定获得 高产的最佳施肥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4 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
5.4.1合理施肥的方式
•基肥 •追肥 •种肥
种肥
•追肥
基肥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4.2合理施肥的方法
撒施 把肥料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把肥料翻入土中。 条施 即开沟条施肥料后覆土。 穴施 穴施是在播种前把肥料施在播种穴中,而后覆土播种。 分层施肥 将肥料按不同比例施入土壤的不同层次内。 随水浇施 在灌溉(尤其是喷灌)时将肥料随灌溉水而施入土壤的方法。 根外追肥 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面,以供植物吸收。 环状和放射状施肥 常用于果园施肥。 拌种和浸种 拌种是将肥料与种子均匀拌和后一起播入土壤。浸种是用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来浸泡种子,待一定 时间后,取出稍晾干后播种。 蘸秧根 对移栽植物如水稻等,将磷肥或微生物菌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浊液,浸蘸秧根,然后定植。 盖种肥 开沟播种后,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盖在种子上面的施肥方法。
肥料中养分含量)] ×100% 得到了以上数据后代入斯坦福公式,就可以算出某种肥料施用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4.配方施肥的实施 配方施肥在实施中必须重点抓好下列几个环节: 收集当地有关技术资料 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植物种类和产量、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施肥水平、
土壤理化性质、肥料试验结果及土壤改良和土壤普查资料等。 制定适宜当地的配方方案 体的技术措施。 制定“高产栽培”的施肥制度 施肥制度包括施肥的次数、时间、用量和方法等。在实践中, 根据配方区的资料及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配方方法,制定出具
不可缺少;特定症状;直接营养作用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在新陈 代谢中起催化作用;具有某些特殊功能 迁移途径:截获、质流、扩散 吸收方式: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 影响因素:温度、光照、通气、pH值、养 分等 应用时应注意溶液组成、溶液浓度及反应、 溶液湿润叶片时间、叶片类型、养分移动性 等
植物营养 特性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5.2.1土壤养分概述 1.土壤养分的来源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土壤矿物质风化所释放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的养分; 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集聚作用; 大气降水对土壤加入的养分; 施用肥料,包括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中的养分。
土壤肥料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3植物营养的特性 1.植物营养的选择性 高度的选择性。 植物的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植物吸收养分的主动性。 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植物营养期中,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两个 极为关键的时期:一个是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另一个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1.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植物组成元素主要是C、H、O和N等;余下的 5%~10%为矿物质,也称为灰分,植物营养 元素可分为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和非 必需的营养元素。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确定标准 判断某种元素是否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 养元素,一般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 (1)不可缺少;(2)特定的症状;(3)直接 营养作用。 作物营养元素视频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概述
5.1植物营养特性 5.1植物营养特性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5.3合理施肥基本 5.3合理施肥基本 原理 5.4合理施肥的方 5.4合理施肥的方 式方法 本单元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与营养特性、植物吸收养分的基本原理;认识 土壤养分与合理施肥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当地作物合理施肥。 能力目标——能调查评价不同作物各种施肥方法应用效果;能结合当地土壤、作物 情况,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 教学重点: 植物对养分吸收原理及应用。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方式方法。 配方施肥(养分平衡方法)原理与应用。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3报酬递减律
1.中心内容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加,单位投入的报酬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2.含义 这一规律是以各项技术条件相对稳定为前提,反映了某一限制因子与植物增产的关系; 报酬递减律是说明投入和产出两者的关系; 正因为投入和产出不是呈直线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就应该根据植物对肥料的效应曲线来确定获得 高产的最佳施肥量。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1养分归还学说 1.其中心内容是: 随着植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秆)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土壤肥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要想恢复土壤肥力,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 为了增加植物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加矿质元素。 2.应用注意 植物带走的养分不需要全部归还的,应该归还哪些元素要根据植物特性和土壤养分的供给水平而 定,元素不同归还程度不同; 农业生产中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会使土壤养分失调,造成植物减产; 施肥不足或不施肥料,也是违背养分归还学说的。
土壤肥料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3 合理施肥基本原理
5.3.4因子综合作用律 1.中心内容 植物产量是光照、水分、养分、温度、品种及耕作栽培措施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有一个 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 2.注意问题 因子综合作用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它对指导施肥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施肥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到 养分因子中的最小养分,还不能忽视养分以外生态因子供给能力相对较低的因子的影响。
植物对养分 吸收
根部营 养 叶部营 养
合 理 施 肥 原 理
植物营养特 性 土壤养分 基本原理
选择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水溶态、交换态、缓效态、难溶态、有机态养分 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 施肥方式 施肥方法 基肥、种肥、追肥 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肥、随水浇施、根外追肥、 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拌种、浸种、蘸秧根、盖种肥 等
2.土壤养分的形态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水溶态养分 是指能溶于水的养分。 交换态养分 是指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离子。水溶态养分和交换态养分合称速效养分。 缓效态养分 是指某些矿物中较易释放的养分。 难溶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且不易分解释放的养分。 有机态养分 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它们多数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需经过分解转
化后才能释放出有效养分。
土壤肥料
5.2土壤养分 5.2土壤养分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5.2.2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
植物吸 收养分 土壤空气 交换性离子 表面吸附
土壤溶液 养分元素
有 机质 微生物 固相矿物
降雨+蒸发 排水施肥
土壤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