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经典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的案例1、公共场所肆意挑衅、争强斗狠案件多发,应强化逆反心理疏导。
案例一:小孔、小建与小鲁、小刘等人在北京某中学上学期间,因琐事发生纠纷。
小孔向大东和小张提议购买刀具报复小鲁等人,三人购买刀具六把。
买完刀后小孔分别给小鲁和小刘打电话约架。
后小孔和大东伙同小张和小孙持刀与小建纠集的三十余人持棍、棒等共同来到某立交桥下,在桥两侧分头等待小鲁等人前来殴斗。
当小鲁、小刘纠集多人持棍、棒等物到达时,双方互相持械殴斗。
其间多人受伤,轻重程度不等。
法官说法:本案中的参与斗殴者大都已经成年,小孔和大东是未成年人。
小孔、大东在公共场所纠集多人持械斗殴,二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小孔系首要分子,大东系积极参加者,依法均应予惩处。
小孔与大东最终以聚众斗殴罪被分别判处刑事处罚。
普法提示:目前中学生犯罪大多为“激情犯罪”,以聚众类犯罪居多,他们模仿“黑社会”、“古惑仔”等非法形式,往往不考虑后果,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对于正常的交往矛盾习惯采用成人化的暴力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反心理所致。
这些学生大多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学习成绩较差,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可能长期受到学校、家长的批评与指责,使他们养成蛮横任性、逞强显能、遇事冲动等不良性格;加之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往往持否定态度,意志消沉,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具有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建议学校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增设相关课程,定期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
2、个别案件恶性较大,犯罪手段成人化,应增强法制教育和学生管理。
案例二:小毛和小夏两人均为北京某职业高中学生,一天,两人在小毛家喝了酒后在离小毛家不远的荒僻处遇到了大明。
小毛说大明跟他一直以来都有矛盾,提议一起打大明一顿。
小毛和小夏二人持铁管殴打大明的头部等部位,持续追打致使大明死亡。
当天晚上,小毛返回事发地点,确认大明死亡后,将大明掩埋。
法官说法:小毛和小夏两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均应予惩处。
法律讲堂青少年惹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本文将以几个青少年惹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背景】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小王(化名)因拒绝向施暴者小张(化名)索要钱财,被小张及其同伙围殴,造成轻伤。
【案例分析】1. 校园暴力事件属于违法行为,施暴者小张及其同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暴露出部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暴力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三、案例二:盗窃案【案例背景】某中学生小李(化名)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盗窃心理。
一天,小李趁同学小张(化名)不在家,盗窃了其家中5000元现金。
【案例分析】1. 小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2. 小李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关爱和引导,关注其心理健康。
3.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案例三:网络诈骗案【案例背景】某中学生小赵(化名)在网上结识了一个自称是高薪职位的网友,对方以招聘为由,要求小赵支付押金。
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危害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犯罪案例屡见不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以下将列举一些未成年犯罪案例,以警示和引起社会的重视。
案例一,未成年人抢劫案。
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一名未满18周岁的少年,为了获得更多的零花钱,利用放学时间携带刀具对同学进行抢劫。
在短短一个月内,他共作案5起,涉案金额达数千元。
最终,少年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接受了相关的法律教育。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一名17岁的少年因受不良朋友的影响,开始接触毒品,并逐渐沉迷其中。
他在校园内贩卖毒品,甚至有过在学校内吸食毒品的情况。
最终,他因涉嫌贩毒罪被警方抓获,接受了强制戒毒和法律制裁。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一名16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竟然使用刀具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受害者因伤势严重,差点丧失生命。
少年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对受害者进行了赔偿。
案例四,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
一名15岁的少年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诈骗技巧,利用虚假身份和信息,在网络上进行诈骗活动。
他以虚假的投资项目和兼职工作为诱饵,骗取了多名网友的钱财。
最终,少年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处理。
以上案例仅仅是未成年犯罪案例中的冰山一角。
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对于这些案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未成年人本身,更应该从根源上找到问题所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置机制,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未成年犯罪的危害不可小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预防未成年犯罪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呈现,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举止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十五岁的初中生,由于长期受到同学的欺凌,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一次校园斗殴中,小明持刀将同学伤害,最终被警方拘留。
案例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长期的欺凌和压力使得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十六岁的高中生,她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小红加入了一个偷窃团伙,多次参与盗窃活动,最终被警方抓获。
案例分析,小红的案例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走上犯罪道路。
缺乏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使得他们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动机。
案例三,小杰是一名十四岁的初中生,他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与家人关系紧张。
为了获得更多游戏道具和装备,小杰开始盗用父母的银行卡进行消费,最终被警方处理。
案例分析,小杰的案例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
无法自控的游戏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家庭关系,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以上案例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解决家庭矛盾,避免家庭问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抵抗外部诱惑的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逐渐年轻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一,未成年人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离异,长期由奶奶独自抚养。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小明在学校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小明结识了一伙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经常在放学后聚集在一起,进行盗窃活动。
小明受到团伙成员的影响,也参与到了盗窃行为中。
在一次盗窃行动中,小明被抓获归案,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二,未成年人吸毒案。
小红,15岁,家境优渥,但父母长期在外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小红在学校成绩优秀,但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她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小红结识了一些吸毒的同龄人,她受到他们的诱导和影响,开始接触毒品。
渐渐地,小红沉迷于毒品之中,甚至因此产生了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案例三,未成年人暴力伤人案。
小刚,16岁,性格孤僻,长期受到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小刚因受到同学的侮辱和挑衅,失去了理智,持刀对对方进行了暴力伤害。
这一举动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给小刚自己的未来蒙上了阴影。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普遍特点,家庭教育不善、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提高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的泥沼。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以下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案例一,盗窃案。
小明,17岁,家境贫寒,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关爱。
小明因经济困难,常常感到自卑和无助。
在同学的怂恿下,他开始盗窃邻居家的财物。
最终被警方抓获,面临法律制裁。
案例二,校园欺凌案。
小红,15岁,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她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欺凌和歧视,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在一次校园冲突中,她失控地对欺凌她的同学进行了暴力报复,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三,网络诈骗案。
小李,16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
他接触到了一些不法分子,被利诱参与网络诈骗活动。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成为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的参与者,最终被警方侦破。
这些案例反映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多种表现形式和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容易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欺凌、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容易让青少年受到负面影响,产生不良行为。
再者,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和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强学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支持体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盗窃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涉案的是三名15岁少年。
三人利用寒假期间,通过破坏别人家门锁来盗窃现金和贵重物品。
这个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尖锐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是家庭教育不善,家长缺乏对孩子行为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没有对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足够的警示和教育。
未成年人吸毒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吸毒案件。
一名17岁少年尝试了新型毒品,并逐渐上瘾,为了获取毒品资金而进行抢劫和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这个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好奇心和追求刺激、朋友之间的不良影响、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
一名16岁少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诈骗,冒充他人身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能是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和引导。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
一名14岁少年在学校内对一名同学使用暴力,造成严重伤害。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等,同时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了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以下将列举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经常逃课、打架和吸烟。
一天,他因为纠结于一次纠纷,将同学打伤,并随后被警方抓获。
这个案例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朋友圈影响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小明的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他没有受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引导。
同时,小明的同伴圈子中可能有一些不良影响,使他陷入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小明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和应对挑战,倾向于以暴力或其他不良行为来解决问题。
案例二:小华(化名)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他因为迷恋赌博,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负债累累,最终以抢劫的方式弥补债务。
对于小华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是他对赌博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没有正确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情绪。
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娱乐方式和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念,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
为了预防这样的案件发生,需要从教育和执法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金钱管理与风险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对赌博和赌博网站的打击力度,并严格执行法律条款,以警示和制止青少年追求非法赌博的行为。
案例三:小杰(化名)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他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充当了施暴者的角色,对同学进行了恶意欺负和伤害。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者长期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
小杰之所以会参与欺凌行为,可能是他缺乏同理心、自卑心理或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学校可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一部山寨苹果手机,毁了两个家庭
未成年人,是含苞的花朵,是扬帆待航的小船。
然而,有一些花朵还没有来得及开放,就遇到了暴风雨;有一些小船刚刚启航,就误入迷途。
近日,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公开发布未成年人犯罪典型警示案例,与社会各界探求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希望在孩子们遇到暴风雨时,给他们撑起一把雨伞;当孩子们走在迷途时,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抢劫:
苹果手机摔坏了,他再去抢一只
在小宇还两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因感情不和离异了。
从小,小宇和哥哥就一直由母亲抚养,虽然缺少了父爱,但母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尽其所能满足小宇的物质要求,同时一心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小宇的学习及生活管教十分严厉。
2012年7月,苹果iPhone4手机风靡全国,拥有一部iPhone4成为了众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
16岁的小宇眼看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加入了iPhone一族,磨
着母亲也给自己买了一部iPhone4手机。
拿着这只白色的iPhone4,小宇如获珍宝,格外珍惜,因为他知道以自己的家境能够拥有这只手机很不容易。
然而在一次上网时,这只手机不小心被摔坏了。
看着坏掉的“苹果”,小宇完全不知所措。
想向母亲承认,却不敢,因为母亲知道后必定会责骂。
不承认,又过不了母亲那一关。
正当小宇心慌意乱的时候,他突然看到旁边一个上网的男孩有一只和自己一样的手机。
一个疯狂的想法陡然在小宇的脑海出现:我何不把那只手机抢过来,那么母亲永远不会发现手机已经被摔坏的事情。
小宇尾随男孩来到一个偏僻的路边,趁男孩不注意,勒住他的脖子将他拖到路边草地。
小宇没想到,男孩会强烈反抗,惊慌失措之下,他拿起随身携带的小刀连续刺向男孩的腰部、腹部……没过几天,小宇就被抓了。
法庭上,谁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面目清秀、手足无措的孩子居然为了抢一只山寨的苹果手机,将匕首捅向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导致被害人重伤的结果,而且被害人从此不能从事劳累工作。
小宇一时的冲动,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另一个幸福的家庭,最终法院判处小宇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
诈骗:
“捡”到信用卡竟去商场刷
2012年5月31日下午,小钱在自动取款机上取钱时,无意间发现机器上留有一张被他人遗忘的银行信用卡,当即随手带走。
“这卡没用的。
信用卡都有密码,你把它扔了吧。
”当天下午,当小钱告诉17岁的好友小赵,自己从自动取款机上“捡”了一张银行信用卡后,小赵心中一动。
“扔了?”小赵想,也许这卡还有用呢。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来到我市某超市内的一个移动通信柜台。
她先精心挑选了一部白色苹果4S手机,手持“捡来的卡”
刷卡时,赵某“机灵”地冒用信用卡正面的拼音签下名字——“李婷”。
让她惊喜的是,营业员并未要她输入密码!初试成功,小赵喜出望外。
“当时我有点昏头了,财迷心窍,有钱赶快用。
”怀揣这张不用密码的信用卡,小赵先后在南大街某品牌烟酒店、某品牌婴幼儿用品店等冒用他人信用卡连续消费,一天之内,总计刷卡消费金额竟高达16375元。
在抓获小赵归案时,她正在翻阅手机说明书,购买的化妆品、烟酒等物品甚至都没来得及拆。
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赵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贩毒:
帮“干哥哥”送货
赚些“辛苦费”
17岁的陈陈是私生子,母亲在他未出生时就与他父亲分手了。
陈陈一出生,就被母亲送给了门房哥哥家。
养父对陈陈很溺爱,但由于养父家中还有4个孩子,所以陈陈更多时间是在社会上游荡。
有一天,陈陈在网吧认识了小雷。
年纪不大的小雷其实是一名毒贩,他看中陈陈机灵,多次帮陈陈付上网费和餐费,缺少他人关心的陈陈很快认小雷做了“干哥哥”。
在“干哥哥”那里,陈陈耳濡目染,慢慢沾染上毒品,并开始为小雷送货。
不久,另一个毒贩陈某也让他送货,除了给陈陈一次50~100元不等的“辛苦费”,有时也会送几克“冰”给他玩玩。
陈陈被抓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的事有多么严重,他甚至向提审检察官炫耀自己在魔兽、诛仙等多个游戏里都有满级账号。
1996年出生的小君在学校曾是个有名的“篮球少年”。
小君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再嫁,小君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然而小君的继父是个毒贩,受他的影响,小君的母亲也与他联手贩毒。
很快,两人双双落网。
缺少父母管教的小君被阿姨接到家中,经常混迹各种娱乐场所,交了些朋友,其中就有毒贩小龙。
小龙主要在市区一些宾馆附近贩卖冰毒,为了掩人耳目,他看中了一脸稚气的“阳光男孩”小君,平时经常请小君到酒吧消遣,甚至让小君住到他家,像大哥哥一样照顾他。
“他对我好,我认他当我干哥哥。
我知道他是卖毒品的,平时他还给我吸点,说是交际需要,不会上瘾的。
”小君告诉检察官,小龙每次都将买主的电话、地点、衣着打扮用短信形式发到他手机上,用餐巾纸将毒品包好交给他,让他带给买主。
每交易一次,小君能得到30、50元不等的报酬。
因贩卖毒品罪,陈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小君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斗殴:
食堂吃晚饭,占的座位没了
16岁的小宋是我市某中学的学生。
一天傍晚,小宋到学校食堂吃晚饭。
他把书包放在餐桌的凳子上占个位置,然后去打饭。
然而,当小宋打饭回来,发现自己的书包被放到一边,座位被同学小邱占了。
为了抢座位,两人吵了起来。
回到宿舍后,小宋和小邱再次发生口角。
两人互不服气,约定第二天放学后在校门口对面的超市打架。
为了打架能赢,不丢脸面。
双方各自叫人帮忙。
小邱叫了几个同学,小宋则叫上了“好哥们”小陈。
小宋听说小邱叫了好几个人,觉得自己这边只有两个人会吃亏,便让“人脉”更广的小陈再多叫几个人。
小陈叫了几个“混社会”的。
第二天放学后,小宋、小陈以及小陈叫的社会青年先碰了头,因为怕对方人多,己方吃亏,为首的社会青年就回去拿了“家伙”:两把砍刀。
超市门口,小宋、小陈见面就拳打脚踢起来,此时社会青年便拔出砍刀,砍伤对方一人的左手臂。
双方看到流血,知道事情闹大了,慌乱中,大伙儿一哄而散。
经法医鉴定,伤者的伤构成轻伤。
持械伤人的社会青年构成聚众斗殴罪被法院判刑。
小宋和小陈因是未成年人而被取保候审,通过悔罪表现,最终获得了检察机关的认可,予以从宽处理,最终决定不起诉。
寻衅滋事:
向往电影里古惑仔,少年组成帮派“义和团”
小蒋(16)、小张(16)、小金(16)等十一人,都是我市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并不是一个班上的同学,因为讨厌学习,经常逃学偷偷跑出来去酒吧、网吧、游戏室玩,时间长了就互相熟悉了。
他们都深深向往电影里古惑仔那种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热血生活,于是一帮人决定在社会上闯荡,体验一把“江湖大哥”的豪迈生活。
经过商量,他们成立了一个帮派组织,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义和团”!
有了“组织”,小蒋等人就像是脱缰的野马,再也不愿意回到课堂上。
他们瞒着家里,在校外合伙租房居住,因为上网、泡吧的开销很大,父母给的那点钱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于是这帮半大小子就开始向同学、朋友索要钱财。
到后来,他们胆子越来越大,竟做起了为他人出头打架收取费用的生意。
2012年5月的一天,小蒋等人应邀为我市另一高职学校的学生王某教训同学高某。
他们携带了砍刀、渔叉等工具,提前悄悄地埋伏在学校门口。
等到放学的高某一出现,他们就一拥而上,用砍刀、渔叉拼命地向手无寸铁、毫无反抗能力的高某身上招呼,完全不理会高某的呼救和哀求。
高某全身到处都是被砍刀和渔叉弄出的伤口,仅住院抢救就花去医疗费8万余元。
而立了如此“大功”的小蒋等人此次行动的战利品仅仅是王某买给他们几包香烟。
除此之外,小蒋等人还在武进区湖塘镇的网吧、KTV等地肆无忌惮地作案,很多人因此受伤。
最终,小蒋等人因犯寻衅滋事罪被武进区人民法院判处1~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