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卡奇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卢卡奇思想的发展轨迹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在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他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而这些形态的变化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
从而,卢卡奇强调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指出它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卢卡奇还强调了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认为,意识形态、文化、法律等超结构因素对社会基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这些超结构的变化又是由于社会基础的变化而产生的。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制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的。
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还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改变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在历史条件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卢卡奇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动力。
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上。
他试图摆脱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卢卡奇试图从人的角度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使其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
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他不仅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动态性,而且试图从人的角度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其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
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Georg Lukács)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而他的物化理论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物化理论是他在文学、哲学、政治和社会学领域中的许多著作中所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卢卡奇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物化理论。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被定义为对人的异化和固化,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力作为商品交换,从而使他们的劳动力和生产力被异化和固化为一种商品。
这使得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而变得像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品所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变成了不再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的“东西”,即物化。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财富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追逐常常会导致人们变得冷漠、自私和利己主义,从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人性的发展。
在物化的社会里,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和商业化,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流行”和“时尚”,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和美感。
这种状态导致了今天社会的“自我的失落”和“品位的萎缩”。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描述,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决心。
他希望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灵魂受到伤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在这一点上,他和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马克思、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者有着相似的看法。
与一些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是,卢卡奇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认为可以通过阶级意识的唤醒和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卢卡奇(Georg Lukács, 1885-1971)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尤金·昂内斯科的学生和理论传人。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哲学领域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物化思想方面。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批评中的意义及影响。
一、卢卡奇的生平及思想背景卢卡奇出生于匈牙利,他早年曾留学德国,深受黑格尔哲学和康德哲学的影响。
他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后来留学德国,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深吸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指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和方向。
在20世纪初,卢卡奇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观点应用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和社会分析中。
他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理论和社会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物化思想的内涵和基本观点卢卡奇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了“物化”这一概念,他将其视作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产品、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对劳动过程和商品关系的一种异化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变异,被异化和固化。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扭曲和扭曲,是劳动和社会关系被异化为商品和资本关系的结果,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被压抑和掠夺,劳动过程被抽象化和分化,人的劳动被剥削为商品,而商品则支配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现象。
三、物化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批评中的意义和影响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概念对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背景
代表理论:物化理论
•卢卡奇最早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 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
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具体表现: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们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劳动局部分工愈加趋向合理 化。产品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日益合理化、专门化的商品的局部的组合。 2、人变得现实化,机械化,物质化。 3、无产阶级对象化,丧失了制造创新的能力,无产阶级丧失了主体地位。 • 物化意识的危害: 社会机械化抹杀了人的创造力,对工作的热情,以及个人的理想。人们把现存的
于美学和文学批评,如《心灵与形式》等。
1919——1929年:这十年是卢卡奇开创西方马克
思主义思潮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奇主要在维
也纳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问世
1930-1945年:卢卡奇相对远离政治,在苏联莫斯科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潜心研究理论的时期,这一阶段 卢卡奇总的思想倾向是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向回退, 更接近于共产国际的官方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往往 被称作卢卡奇的“斯大林主义时期”或“苏联时期”。 这一时期著作颇多,如《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 灭》及《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东西的不合理,都看做合理的必然的,无产阶级丧失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
THANKS
谢
谢!
《小说理论》是卢卡奇在马克 斯· 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 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对小 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 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创性研 究,并因此被同时代人称为“ 精神科学运动最重要的出版物 ”。
代表 作品
《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使得卢卡奇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该书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 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圣经”。 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总体性、 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所 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 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 效应,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正统马 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 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 场。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人物简介

•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卢卡奇对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
• 对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如阿尔都塞产生重要影响
• 为结构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卢卡奇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
• 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德里达产生重要影响
• 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人物简介
DOCS
01
卢卡奇的生平与背景
卢卡奇的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卢卡奇出生于匈牙利的小镇
• 出生于1885年
• 在匈牙利的小镇纳吉圣米克洛斯长大
•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哲学和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卢卡奇在布达佩斯求学
• 1904年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卢卡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推崇
• 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是最能反映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的文学形式
• 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卢卡奇的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观点
卢卡奇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强调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
•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卢卡奇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看法
• 认为民主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 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主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
要途径
卢卡奇对国际主义的坚持
• 倡导国际主义精神,反对民族主义
• 认为只有通过国际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共
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03
卢卡奇的影响与地位
卢卡奇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

论卢卡奇(早期)历史唯物主义观安东尼奥·卢卡奇(Antonio Gramsci)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早期的学术生涯中,卢卡奇着重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观,提出了许多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机构和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卢卡奇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卢卡奇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实证和历史的观点,强调经济和社会条件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他批判了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抽象地理解了历史和社会现实,无法真实地解释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他提出,唯物主义观点必须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实践出发,深入分析人类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关系,才能揭示出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
卢卡奇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意识等)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延续。
卢卡奇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存在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问题,例如过于机械地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划分开来,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国家和文化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卢卡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卢卡奇的新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了国家和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他指出,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和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卢卡奇也强调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灌输,统治阶级可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影响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和行为。
卢卡奇认为,国家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社会的运行。
卢卡奇(课堂PPT)

第二讲 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1
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 -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 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 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 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 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 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4
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 级意识》的问世。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 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 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 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 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 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2
一、卢卡奇的生平
1885年4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29岁时出版了长达千页的
两卷本现代戏剧论集,并以《戏剧的形式》的
论文于1906年在布达佩斯获得博士学位。
1908年前后,为了写作关于现代戏剧的专著
研读了《资本论》。在1912-1917年间,他
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
11
目录
历史与阶级意识 目录:新版序言(1967) 序言(1922) 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卢森堡 阶级意识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Ⅰ.物化现象 Ⅱ.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 Ⅲ.无产阶级的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 合法性和非法性 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人名索引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的概念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是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咱先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就当是在一个特别大的家族里,不同的家庭成员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感觉。
这个家族就是社会的各个阶级,而阶级意识呢,就像是每个家庭成员心里对于自己家族地位、家族使命的一种觉悟。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不同阶级就像不同的表演团体。
有那种特有钱有势的阶级,就好比是舞台上穿着华丽戏服、占着好位置的演员。
他们的阶级意识可能是要维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让自己的这个小团体永远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比如说那些大资本家,他们就想着怎么能赚更多的钱,怎么能让自己的企业一直强大,他们会形成一种阶级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他们对待工人的态度,对待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工人阶级呢,就像是舞台后面默默准备道具、干苦力活的一群人。
他们的阶级意识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模糊。
就像刚进后台干活的小工,只知道自己要干活,累了一天能拿到一点报酬就好。
可是慢慢地,随着日子久了,他们发现舞台前面那些穿着华丽的人好像过得太舒服了,自己这么辛苦却只能勉强糊口。
这个时候,工人阶级的意识就开始觉醒了。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这个阶级有着被剥削的情况,自己应该争取更好的待遇,就像后台的工人们团结起来,想要跟舞台前面的人说,咱们的分配太不公平了。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还体现在文化方面。
就好比不同家族有不同的家风。
有钱阶级的文化可能是那种高雅艺术、高级社交礼仪之类的,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保持这种高雅和独特性,把自己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
而工人阶级的文化呢,可能是那种在艰苦生活中形成的团结互助、质朴勤劳的文化。
他们的阶级意识在文化上就是要发扬这种团结,通过这种团结来对抗不公平的待遇。
我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有富户和穷户。
富户家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管理好家里的产业,以后要做大事,这就是一种家庭环境赋予的类似于阶级意识的东西。
穷户家的孩子就想着怎么能帮家里多干点活,减轻点负担。
但是当村里要修一条路的时候,穷户家的人就团结起来了,他们觉得自己虽然穷,但是人多力量大,这就是一种小小的阶级意识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 出了著名的“物化”(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 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 础上,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了 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实际上,物化起源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因为交换原 则是一种同一化的力量,它旨在取消质的差别,而 代之以量的等同。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 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 们的客观法则(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正如上文所 述,是将真理永恒化、使现实存在显得自然合理的 一种纯直观态度)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客体 (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 者。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 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4.物化意识的形成及危害
既然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的、 必然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 念中反映出来,这就是卢卡奇的“物化意 识”或“物化思想”。 由于卢卡奇没有把异化和物化、客观化严 格区别开来,所以,他既不可能揭示造成 异化的根源,又不可能找到消除异化的道 路,他的异化劳动理论,
(三)、“渴望总体性”
(二)“左”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 1919-1929,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救世主式的、 “左”的】。 •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19.3.21-8.1。 • 卢卡奇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人民委员和匈牙利红 军第五师团政委。 • 1919.10流亡维也纳,《共产主义》杂志(波兰、 匈牙利、奥地利)】 <论议会制问题> • 1920受列宁严肃批评,卢卡奇世界观转变的开始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卢卡奇
一、人物简介
• Georg Lukacs(捷尔吉· 卢卡奇)1885.4.13-1971.6.4, 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 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出生在 布达佩斯一个富有的犹太银行家家庭,父亲是匈牙利最 大的银行“布达佩斯信托公司”的董事;1901年被授 予匈牙利贵族称号。 • 学习经历:1902年布达佩斯文科中学毕业,进入布达 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国民经济学、文学、哲学等, 1906年到柏林学习,10月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09年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戏剧的形 式》),因《青年黑格尔(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 (完成于 1938年,1948年出版)从苏联科学院获得哲 学博士学位。
流亡莫科, 研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克思 的手稿与斯 大林主义的 微妙关系
批判斯大 林主义, 晚年对马 克思主义 的坚持, 重新审视 自己的全 部理论
(一)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 1.1918年之前,“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前 马克思主义】:总的说来处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 响下,最初是狄尔泰和西美尔的生命哲学,后来 还有李凯尔特和韦伯的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后接 受黑格尔的辩证法 • 2.从法律和经济学转向哲学和文学 • 3.接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 • 4.加入匈牙利共产党
(四)、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 承担和领悟总体性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 原因在于: 第一,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特别是大工业生 产的产物,是历史的客体; 第二,与资产阶级不同,资产阶级虽然同样也是 大工业的产物,但是不具有改变现实的主体力量, 或者说资产阶级无意改变现实,他希望维持现实, 使现实永恒化,而无产阶级它承受了物化的资产 阶级社会所带来的苦难,只有他才有内在的革命 动力和资格去认识这个历史和改变这个现实
四、卢卡奇思想肖像: 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基础
(一) (二)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
(四) (五)
“渴望总体性” 无产阶级: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者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社会哲学(批评恩
格斯的自然辨证法,非法地在自然界领域推广 了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区别思辨 的辩证法的历史的辩证法) “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 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卢卡奇)
2、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在卢卡奇那里,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与人 的主体性有着本质的关联,它首先是人的存 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就是说, 人不是作为片面地、抽象的、孤立的、纯粹 的物(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 体的统一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从最本质的 意义上讲,总体性首先是人作为统一的主体 和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而当人失去了这 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存在时,那就是丧 失了总体性,就是物化。
卢卡奇认为,物化对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过 程的最消极的影响就在于,它使人的存在和历 史进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丧失了内 在的、有机的、具体的总体性。换言之,物化 使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进程支离破碎。因此, 扬弃物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 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地位。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对总体性的消解 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建立在高度的工具理性的基础之上,商品 和物的结构及关系处于支配地位,它严格地决 定着生产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分工、运行和结构, 使每一个主体都被动地、片面地固定在物的某 一个环节上。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 一和社会进程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关系而 形成的具体的总体性陷于瓦解。
物化的定义:所谓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条件下,商品拜物教所表现出来的物的关系取代和 支配人的关系,即人的活动的结果变成某种客观的、 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某种统治人和支配人的力量。 卢卡奇认为,当代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商品结构中 找到它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拜物教本 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三、思想发展阶段
早 期
前马克思主 义时期 (1885-1918)
革命期
“左”的马克思 主义时期 (1919-1929)
压迫期
斯大林主义 时期 (1930-1945)
晚 期
批评的马克思 主义时期 (1945-1971)
从法律和经济 学转向文学和 哲学接受德国 古典哲学影响 加入匈牙利共 产党
参与匈牙 利苏维埃 政府的政 治实践发 表《勃鲁 姆提纲》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性与 人的主体性的本质关联,强调总体性所具有的 主客体统一的本质规定性。 他明确指出:“总体范畴,不仅制约着认识的 客体,而且也制约着主体。……只有论断的主 体本身是一个总体,才谈得上客体的总体性; 而且主体如果想理解自身,它就必须把客体当 做一个总体。” 他还指出:“马克思绝不谈论一般的人,抽象 的绝对化了的人:他总是把人看作为社会这个 具体整体中的一个分子。”
• 3、渴望总体性也就是渴望领导权。
• 事实上,领导权的概念正是社会现实总体性的最 高表现。 • 无产阶级要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就必须 对资产阶级的领导权,这一社会总体的化身获得 清醒的批判意识,因为“资产阶级领导权确实包 括了社会总体,它力图按自己的利益来组织整个 社会。”要言之,渴望总体性也就是渴望夺取资 产阶级的领导权。 •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的核心是“总体 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总体性的辩证法
• 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是社会和历史演变 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说无产阶级 是“客体”,因为它是整个社会历史过程, 特别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说它是“主 体”,因为只有它才有资格充当整个社会 现实的认识者和改变者。所以卢卡奇说, “这个同一的主—客体;这个行动的主体; 这个发生中的‘我们’;就是无产阶级。”
(二)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1.物化理论的依据: • “物化”(reification)概念是贯穿《历史与阶级 意识》全书的一个基础概念。来源于黑格尔的 “对象化”概念。 •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哲学模式:主体— —主体的外化、异化——通过外化、异化的扬弃 和克服达到主、客体辩证具体的统一 • 通过黑格尔模式,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二律背反: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历史的进 步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给人带来的深重的苦难
《勃鲁姆提纲(Blum Theses)
• 1928年受托起草匈共二大的报告《匈牙利政治和 经济形势以及关于匈牙利共产党任务的纲领》即 《勃鲁姆提纲》 • 用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和农 民的民主专政”,即工农民主专政【不久之后即 成了匈牙利政治的现实】取代“无产阶级专政” •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争取人民阵线同盟军;被共产 国际和党内反对派斥为“取消主义”,他为此被 迫作自我批评(右倾机会主义)并一度停止政治 活动。
1、总体性的基本规定性
• 1.1、总体性范畴是具体的,它是“现实的概念复制品”。 •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是专门用来指称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社会现实,决不能站在社会现实之外去索解他的 总体性范畴。所以,他说,总体性即是“被视为一个过程的 社会整体”。 • 1.2.总体并不排斥部分的多样性,但总体总是优先于部分。 • 总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而它不但不排斥部分的多 样性,反而以多样性为自己的前提。 • 在物化意识的笼罩下,人们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间 不认,不见总体。所以,重要的是强调总体的压倒一切的优 先性。 • 1.3.总体性范畴所指称的现实是一个动态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 如果说,物化意识力图把现实理解为一些不变的、孤立的事 实的堆积的话,那末,总体性的方法则强调现实是一个不断 向前发展的过程。
二、主要著作
• • • • • • •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列宁:关于列宁思想统一的研究 》(1924) 《青年黑格尔》(1948)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1951) 《理性的毁灭》(1954) 《审美特征》(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历史与阶级意识》
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 先河,被誉为西方马克思的圣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