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异

碱基类似物(5-BU)的掺入——转换
碱基类似物(2-AP)的掺入——转换
碱基类似物 (2-AP)的掺入 ——转换
(2) 2-氨基嘌呤(2-AP)也是碱基的类似 物,有正常状态和稀有状态两种异构体, 可分别与T和C配对结合。当2-AP掺入到 DNA复制中时,由于其异构体的变换而 导致A∶T G∶C
2.碱基的修饰剂 (1) 亚硝酸(introus acid, NA) (2) 羟胺 (3) 烷化剂,它们的作用是使碱基烷基化 3.DNA插入剂 原黄素(proflavin) 吖啶橙(acridine orange) 溴化3,8-二氨基-5-乙基-6-苯基菲啶鎓 (etnidium bramide) ICR的复合物等
亚硝酸(introus acid, NA)有氧化脱氨作用, 可使G →黄嘌呤(X)仍和C配对,故不产生突变; 但C脱氨→ U,使C∶G转换成A∶T; A脱氨→次黄嘌呤H,使A∶T转换成G∶C。
碱基修饰剂的诱变作用
(1) 亚硝酸 (2) 羟胺 (3) MMS/EMS
( 2 )羟胺只特异地和胞嘧啶起反应,在 第4个C原子上加-OH,产生4-OH-C,此 产 物可以和A 配对,使C∶G转换成T∶A
பைடு நூலகம்
图 21- DNA 的体外定点突变
基于PCR 的体外定点突变
基于PCR 的体外定点突变
9.4 突变剂的检测
用 Ames法 检测诱变剂
突变和人类疾病
(一)自发突变和人类的疾病
一.重复序列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 线粒体的脑脊髓病(mitochondlrial encephalomyopathies)是线粒体重复顺序之 间产生缺失所致。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X-连锁脊髓和延髓肌娄缩,也称Kennedy’s症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同卵双胞胎是指来自一个卵子分裂出来的两个胎儿,因为基因完全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但是,尽管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他们的性格、兴趣、喜好、健康状况等方面之间却会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情况说明,在遗传基因中,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差异并非仅仅是基因本身造成的,更多的是来自其它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同卵双胞胎的遗传差异首先,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本身在不断进化之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而表观遗传变异则是指同卵双胞胎的基因表达的区别。
基因突变会影响双胞胎的身体特征、疾病风险和智力。
表观遗传变异则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身体反应,比如同样吃完一碗饭,其中一个双胞胎可能会觉得饱,而另一个则觉得还没有吃饱。
其次,相同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在不同的个体中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之间的表达谱相差较大,基因表达变异的一个极端案例是肿瘤。
同卵双胞胎中一个人患上癌症,而另一个不发病的概率非常高。
这个现象揭示了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差异。
并不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差异,而是说差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
影响因素虽然同卵双胞胎来自于一个卵子,拥有相同的基因,但是他们的环境因素会对遗传基因的表现产生影响,导致他们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家庭环境、教育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同卵双胞胎的遗传表达产生影响。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于同卵双胞胎来说,家庭环境对他们之间的差异影响比遗传因素更重要。
家庭环境的影响表现在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和亲情关系上。
例如,同卵双胞胎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关爱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产生影响,导致他们在智力发展、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产生的差异。
2.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也会对同卵双胞胎的遗传表达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同卵双胞胎所接受的教育和他们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人类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

人类疾病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每个人的身体都存在着数以亿计的细胞,而每个细胞都含有一个遗传密码——基因。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基因的序列会产生变异,使人类疾病得以深入人心,导致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命运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与此同时,表观遗传学也成为了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表观遗传学不仅可以帮助解决病因问题,还能揭示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复杂过程。
一、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一个生物基因序列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在DNA序列的单个碱基或更大的段或有机体的染色体水平上发生。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如果有机体的某个基因有突变,可能会导致有机体产生异常或不完整的蛋白质,从而影响其生命体系的正常运行。
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
例如,细胞和分子的研究表明,DNA复制在部分基因组中不稳定,导致基因重复或缺失。
这些变异与各种癌症、自闭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此外,还有一些继承性疾病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如囊性纤维化、息肉病、血友病和镰状细胞病等。
二、什么是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维持和调控基因表达状态,而这种表达状态往往会影响一个细胞、一组细胞或整个有机体的运作。
与传统意义上的遗传学不同,表观遗传学更专注于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而非基因本身。
表观遗传学在理解人类疾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的一个重要后果或贡献因素。
此外,表观遗传变化还能够通过削减基因表达或增强基因表达来影响某些疾病,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白血病等。
三、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的交互作用虽然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在疾病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并不孤立存在。
这两个领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表观遗传变化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表观遗传变化又能够对基因突变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它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平衡基因突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中,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是生物技术领域中比较常见的研究方向。
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生物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突变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元,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若DNA发生变化,就可以称之为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基因突变频繁发生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特别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它可以出现在染色体上,也可以出现在小分子DNA上。
根据其程度和影响,基因突变可以被分为突变、缺失、重复、移位、反转、转化等几种类型。
由于基因突变在生物体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对基因突变的研究可以揭示藏在人类和其他生物体背后的各种规律,加深对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从而为解决一系列与基因相关的疾病、改良作物株、保护濒危动物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有关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的学科,它解析哪些基因能够被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如何被选择和调节,以及这种调控是通过何种机制来实现的等问题。
研究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工具在于比较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染色体上的非编码DNA区域、组蛋白、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等修饰过程。
由于这些修饰的存在使得染色体更紧凑、更有序的组织,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表观遗传学对于开发治疗新兴疾病、检测抗肿瘤药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对于治疗肿瘤,银杏素可以改变DNA的甲基化状态,从而使得肿瘤细胞表观遗传模式改变,促进了肿瘤细胞凋亡;当然,表观遗传学对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环境因素对于遗传的影响、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三、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的相关性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学中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变异,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重组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三类。
点突变是指单个核苷酸被替代、插入或删除,重组突变是指两个不同的DNA分子发生交叉,而染色体突变则是指整个染色体的重排、缺失或复制事件。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改变,包括有益、无害和有害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可逆性,是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表观遗传学不仅关注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核苷酸序列的变化,还研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和染色质结构等在内的影响基因表达的各种遗传变异。
表观遗传学认为这些遗传变异对生物表型的形成和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复杂生命现象。
例如:胚胎发育、生理周期、代谢途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等。
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研究。
DNA甲基化是指DNA分子上的甲基化基团添加到胞嘧啶环上,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被化学修饰,进而影响基因表达。
这些表观基因变异有助于制定基于遗传因素的医学治疗方案,以及研究复杂疾病的致病机制。
尽管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变化。
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疾病,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机制都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有影响。
大规模的基因突变如基因重组和整个染色体缺失,则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生命的威胁。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在医学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研究带来的进步将促进人类健康和福祉。
其中一个最具有潜力的应用方向是个性化医疗。
通过对基因和表观遗传学的综合研究,人们可以制定更加准确的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针对个体的独特基因和表观遗传学遗传因素的影响。
这种新型的医疗方式对于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们相互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推动着生物进化的步伐。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的关联性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的关联性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关于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讨论一些与此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1.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错误或变异的情况。
这种错误可能会影响基因的编码方式,进而影响到生物学过程。
基因突变通常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点突变和结构性变异。
点突变是指基因在某个单一位置发生错误或变异,导致基因序列的单一碱基发生改变。
例如,某些形式的癌症可能会因为某些基因的点突变而开始发生。
结构性变异是指基因的某个部分发生删除、移位或复制等变化。
这种变异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DNA序列重组,会对基因功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表观遗传学是研究不涉及基因序列改变但对基因活性产生影响的一种学科。
在生物体内某个基因是否表达,背后可能会涉及一系列表观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剪接等。
DNA甲基化是最为广泛且稳定的表观修饰方式,可以在长达数十年的生命周期内保持相对不变。
在这种修饰方式中,DNA碱基上的甲基被添加到CpG二核苷酸位点上,从而导致该位点的组蛋白收缩和DNA的变硬,最终会对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产生影响。
2.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的关联性在早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然而,现在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例如,在一项2014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大鼠的环境条件,如饮食和环境压力,会引起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从而导致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到DNA序列的删除、移位、复制等结构型变异。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观遗传的突变。
此外,在癌症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的表观修饰异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恶性肿瘤的发展。
例如,在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中,基因突变会引起DNA甲基化异常,继而引导干细胞进入异常的轨道并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单位,它们编码蛋白质和RNA分子,这些分子起着构建和维护生物机体的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可能影响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RNA的性质和功能。
表观遗传现象是指影响基因表达而不是基因序列的传递给后代的遗传变化,在不同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下可以被调控。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首先,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表观遗传现象,例如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影响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其次,表观遗传现象也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例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从而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此外,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还可能共同调控特定的生物过程,例如基因表达与染色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尤为重要。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应用前景。
例如,研究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现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疾病的发生和演化机制。
当前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研究已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对基因突变制定的药物和针对表观遗传现象调节的药物。
例如,经过改良的RNA干扰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切断携带基因突变的RNA分子,防止错误的蛋白质合成,这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等一些基因突变相关疾病的治疗有利。
此外,某些基因突变通过影响DNA甲基化或组蛋白修饰导致癌症的发生,治疗中可以使用多种DNA甲基化剂和组蛋白修饰酶调节剂来影响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
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的相互作用也在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展现出潜在融合和创新的机会。
农业生产中,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现象可以用来改进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产量、速度和适应性。
例如,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结构基因组的变异体,研究结果表明,其易感基因BPH14编码了细胞色素P450酶,能够降解种间互惠虫(BPH)芳香族化合物,从而提高了水稻的抗性。
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关系解析

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关系解析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扮演着生命演化和多样性的重要角色。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
本文将深入探讨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它们在生物进化和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表观遗传是什么。
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组中的DNA序列不变,但表达不同基因的活性发生改变的一组遗传现象。
这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机制实现的。
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它涉及到DNA上特定位点的甲基基团的添加。
这些甲基化修饰可以调节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改变特定细胞或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模式。
然而,遗传突变是指DNA序列中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传递给后代。
这些变化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插入或缺失,也可以是染色体的重组或拷贝数变异等。
与表观遗传不同,遗传突变由突变基因携带并传递给下一代个体。
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在生物个体的进化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表观遗传可以对环境变化产生快速响应。
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细胞和组织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
这种表观遗传的适应性可以帮助个体存活下来,并在进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表观遗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遗传突变的发生。
例如,DNA甲基化在细胞分裂和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如果甲基化修饰发生错误或被去除,可能会导致遗传突变的发生。
这种遗传突变可能在后代中引起基因突变和功能异常。
遗传突变则对物种的演化和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遗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提供了新的基因变异,为自然选择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只有当遗传突变发生时,个体才能获得新的性状和适应性。
这些突变可能会获得有利的性状,使个体在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然而,表观遗传和遗传突变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表观遗传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突变频率和概率。
一些研究发现,甲基化修饰可以促进或抑制基因的突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酿酒151 姓名:张彦学号:2015080050
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
前言:从300万年前不能直立行走的早期猿人,到今天“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鲜肉。
人类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演化过程,从遗传学来讲就是不断地遗传与变异的过程。
被我们所熟知的可遗传变异主要有三种: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
但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迅猛的表观遗传学正在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获得性遗传”很有可能作为一个辅助机制来完善“自然选择”理论。
关键词:表观遗传基因突变机制
一、背景
基因突变首先由T.H.摩尔根于1910年在果蝇中发现。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DNA核苷酸顺序分析等技术的出现,已能确定基因突变所带来的DNA分子结构改变的类型,包括某些热点的分子结构,并已经能够进行定向诱变。
经典遗传学认为,遗传信息储存于核酸序列中,并通过生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它所揭示的“基因型决定表型”的遗传模式被人们广泛接受。
然而,不符合此模式的遗传现象却令人困惑。
为什么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外表特性?为什么每个细胞拥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却分化为不同组织?表观遗传学就是在这些经典遗传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早在1942年,著名的英国发育生物学家Wellingdon就将表观遗传学定义为研究基因型产生表型(现象和机制)的学科,首次提出了在基因型与表型环境与生命体间存在有一个新的不由DNA排序决定的遗传信息界面。
这种可遗传的表型变化不涉及DNA序列的变化,而且这种改变是可遗传的。
很显然,这对经典的遗传观念正形成极大的冲击。
当我们追溯到更早之前,拉马克是第一批支持获得性遗传的科学家之一,“用进废退”就是他的观点。
虽然在具体意义上来说,每一个由拉马克提出的“拉马克主义的”命题都是错的。
可是,我们仍要注意到,虽然表观遗传中并不是所有现象都是拉马克主义的,但现实生活中,所有拉马克式的遗传现象本质上都很可能是表观遗传。
现在,表观遗传可能如何影响演化在更大的时间和种群尺度上,遗传到底能如何被左右已是个开放的问题。
如果表观遗传现象能持续得足够久,久到足以驱动演化,那么拉马克,至少是在分子层面上部分地被平反了。
二、定义
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
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细胞内除了遗传信息以外的其他可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
从定义来看,基因突变与表观遗传都是可以遗传的变异途径,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涉及DNA 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序列或碱基对数目的改变或染色体发生变化,即“基因型决定表现形”。
表观遗传学的出现说明在基因型不变的条件下,DNA、组蛋白、染色质水平的修饰也会造成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遗传的。
三、主要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
1、碱基置换突变
指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不同的碱基对取代所引起的突变,也称为点突变。
点突变分转换和颠换两种形式。
如果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取代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取代则称为转换。
2、移码突变
指DNA片段中某一位点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非3或3的倍数)碱基对时,造成插入或丢失位点以后的一系列编码顺序发生错位的一种突变。
它可引起该位点以后的遗传信息都出现异常。
3、缺失突变
基因也可以因为较长片段的DNA的缺失而发生突变。
缺失的范围如果包括两个基因,那么就好象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因此又称为多位点突变。
由缺失造成的突变不会发生回复突变。
所以严格地讲,缺失应属于染色体畸变。
4、插入突变
一个基因的DNA中如果插入一段外来的DNA,那么它的结构便被破坏而导致突变。
表观遗传:
1、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得最多,最清楚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
DNA高度甲基化首先会影响DNA结构,进而阻遏基因转录,引起基因沉默。
DNA甲基化在生物体内有多方面的重要生理意义。
正常的甲基化对于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具体表现如维持染色质结构、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细胞分化和胚胎发育等。
而异常的DNA甲基化则会引发疾病(如肿瘤),因为异常的甲基化一方面可能是抑癌基因无法转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
2、组蛋白修饰
染色质由DNA结合组蛋白形成的核小体串组成,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
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方式有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这些修饰方式灵活地影响着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
由于被修饰,一些蛋白失去活性,一些蛋白获得活性,一些蛋白改变功能,因此蛋白修饰是蛋白质库的“扩增”因素。
一般认为,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基因表达的途径有3种:
①改变其周围的环境(电荷量和pH值等),增强或减弱转录因子或转录辅因子与DNA间的作用。
②直接改变染色质结构和凝集状态,进而影响蛋白间和蛋白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③作为信号影响下游蛋白,进而调控基因表达。
3、基因组印记
常染色体中大约1%的基因为印记基因。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对双亲等位基因特异性的修饰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影响基因调控以及引起两个等位基因不同表达的特性。
在孟德尔定律中基因在后代的表达不区分其是来自父本还是母本,但是,印记基因却具有单等位基因表达的特点,即从亲代的一方获取拷贝体。
由于基因表达仅仅取决于亲代中的一方,所以子代基因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亲代生活的环境条件。
4、X染色体失活
通常在哺乳动物中,两性个体的X性染色体的数目存在差异,雌性有两条X性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
为了弥补X染色体上基因表达剂量上的差异,雌性的两条X性染色体中有一条是失活的,称为X染色体剂量补偿。
由此可见,尽管DNA序列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下,也影响到在其上的基因表达。
四、展望
表观遗传学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基因与表型间的关系.同时也很好地补充了“中心法则”中没有涉及到的2个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基因的正常转录与翻译;二是核酸是不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唯一载体。
目前,研究发现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这3种主要因素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即在分子水平上人们对于表观遗传如何发挥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是如何共同调节基因表达的.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人们在对线虫、小鼠、猪和人类等的研究中发现,表观修饰所致后天获得性表型均可遗传给后代。
如果经过若干次的表观遗传,证明一种表型适应环境,有利于生物生存,那么该表型是不是就有可能被固化为基因型。
演化若能找到方法来吸收并应对世代内的压力,会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不需要等待几千年、而能把这些快速应答优势立刻传给子孙,那在演化中的优势将会非常巨大。
五、参考文献
[1] 崔宏伟苏秀兰.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9:152-155
[2] 张梦珂张国文. 获得性遗传的表观遗传学机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187—4188,4268
[3] 康静婷梁前进梁辰王鹏程.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201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