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精选6篇)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精选6篇)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范文(精选6篇)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1导入: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

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一、整体把握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二、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2、仿句三、品读1、结尾句是含义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

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
学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安塞腰鼓》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理解主要情节,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 难点: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安塞腰鼓》课文。

2. 备课手册:包括课文讲解、重点解析、词语解释等内容。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学习:分段讲解《安塞腰鼓》的内容,解释生词生字,引导学生
分析文本。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表演《安塞腰鼓》的片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合作精神。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安塞腰鼓》的故事情节,总结
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激发了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
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安塞腰鼓》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

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把握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3.代表选读:选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它表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wod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wod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文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热烈、激荡,充满生命的神韵和魅力。

文章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进而对生命的赞美,力量的赞颂,并且阅读后透彻顿悟《安塞腰鼓》所释放的不仅仅是陕北地域古老的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与要求语文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优美的语句和段落背诵,说说读后的体会;并且学会运用本文作者最佳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案例描述第一课时(一)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约5分钟)。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

借助工具书和文章下的注解进行注音并解释。

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3、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4、教师范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比赛读。

5、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6、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安塞腰鼓的历史。

(三)讨论、探究、合作研习课文。

1、速读,划分结构层次。

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二)问题探究(三)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四)总结、扩展(五)布置作业四、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5分钟)。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

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美文——1、教师范读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的作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安塞腰鼓》的教学,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部分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把握仍有困难。
2.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它பைடு நூலகம்分别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子赏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1、师: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象征。

(看视频)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二、整体感知1、(看课文朗读视频)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2、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三、理清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1、自由读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背景一片高粱地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4、齐读第一段五、初学第二段1、浏览第二段(5—17),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教案篇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听读,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这是一个___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

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微标点的别有洞天——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安塞腰鼓》教学片段】:师:请大家齐读第三部分“舞姿”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我发现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朗读时感觉节奏读得有些快,而且比较激昂。

请问大家为什么这么处理?生1:这里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情感,这里应该是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2:“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三赛腰鼓!”这里应该是直抒胸臆吧!赞美安塞腰鼓。

生3:这个段落中多处用到感叹号。

感叹号语气比较强烈,所以应该读得激昂些。

师:我发现大家都有一双慧眼,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读。

从中不但发现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了解其所要展现的情感的特点,而且还从标点符号入手,扩宽了文本细读的有一个渠道。

的确,这篇文章中感叹号真可谓发挥了极致,“但是,看!”、“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文章大量使用感叹句,自始至终饱含激情,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所以,朗读之时,自然要激情高昂。

好,请大家再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

因此,在文本细读上,我们想出了很多条路径,从字词句入手,或比较,或结合补充材料品味,在多读多思中不断的深入文本。

但是,有时候眼皮底下的却往往最容易忽视的,比如说,标点符号。

上述教学片段中就是从标点符号入手,给我们文本细读又开了一条渠道。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用法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运用提供了保障。

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标点符号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如果能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就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感悟艺术符号的蕴含的美。

一、从标点符号处挖掘语言空白后的情感七下语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感受一下这节课跟之前的课有什么区别?学生从上课前和上课后角度区分了这一节课和平日课的不同。

平日里上课前“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而今天“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

于是我追问这里两处省略号什么意思?学生认为前面省略了大家闹哄哄的场景,后面是老师“静一点”一词不停的反复地说。

所以,此处省略的时曾经所有普通日子里学生在挥霍时间,而老师在不厌其烦的督促着。

平日上课时我回答不出问题老师会批评,而今天,韩麦尔先生并没有责备我,只是说:“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于是我又追问,这里两处省略号又是什么含义?学生分析后回答,前者是省略了侵略者对法国人不会说法语的羞辱,后者是省略了韩麦尔先生在进行自我批评。

曾经有那么多时候,那么多的法国人并没有认真地学祖国语言,而现在,想要学却再也不能了,以此展现出对之前行为的后悔之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以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纵观《最后一课》全文,其实也就这四处省略号,但正是这四处省略号,高度浓缩了学生、教师(普通民众)、侵略者在战前战后对学祖国语言不同的态度。

标点传情,正是如此,它需要你去补足空白,感受情感的细微之变。

二、从标点符号处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在概括人物吕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抓住吕蒙的一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来回答,尤其是最后一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该句翻译为“长兄您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一个反问,一个感叹号,让我们看到了吕蒙话里的四层含义:一、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快;二、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三、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四、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

通过标点符号体会情感后,吕蒙人物形象的概括自然不在话下了。

另外,在上鲁迅《社戏》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六一公公,当六一公公细侃双喜这班小鬼偷了他的豆子,而双喜回答是请客时,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这里要分析留意两个标点符号,一个是问号,一个是破折号。

问号很显然是对双喜的回答表示意外而流露的疑惑,乡野的孩子,走进田间随便捋把豆子采朵花是常有的事,何况双喜这帮调皮的男孩子。

但双喜这个小鬼“请客”的精明点子还是让六一公公一听到后意外了一下,但随即又明白了,所以他说了“这是应该的”,破折号在这里是转折的意思。

本无指责偷豆之意,心知肚明之后又转折“这是应该的”,六一公公憨厚、淳朴的个性自然在这一“?”、一“——”中自然展现。

留意标点符号的空白,人物形象也会因之而丰满。

三、从标点符号处把握朗读技巧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朗读好一个作品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其中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就是重要的一条。

抑扬顿挫要考虑到句子的标点符号。

会朗读的人能把标点符号读活,同样,懂标点的人能通过听别人的朗读,正确的点出标点符号。

如:在顿号、逗号、分号都存在的句子中,很明显,我们朗读时停顿也应该是顿号最短、逗号其次、分号再次。

又如:契诃夫《变色龙》中“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回答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句话。

虽然普洛诃尔只是将军家的一个厨师,但对“变色龙”也不屑一顾,因而答话也盛气凌人,句末用了叹号,我们朗读时,就要用降调读出这种盛气凌人的口气。

如果普洛诃尔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俄国人,回答时就可能会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倒霉了,因而叹号就要改成句号,朗读时就要读成平直调。

如果将叹号改成问号,就要用高升调朗读出蔑视、愤怒的口气了。

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有一句“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首先这是一个感叹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运用感叹语气,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感叹语句中寻找重读朗读。

很明显,这是在看到现在的罗布泊一望无际戈壁滩,毫无生机之后沉痛的哀思之情,因为曾经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

所以“三点水”三字应该重读。

标点符号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工具,因此,在处理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留意标点符号,恰当得把握朗读技巧。

四、于无标点处发现标点有老师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先引导学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是两个词语的重复,与其它文章不一样,在学习全文即将结束教学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生: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

师: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

有谁和别人加的不一样?我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感叹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问号。

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生命是多么脆弱,又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珍惜,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这段实录誉为“是神来之笔”。

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却化平淡为神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承载生命的符号。

虽然不是每一课的课题都像《生命生命》一文特别,但是这个课例提醒我们适当关注文章的标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社戏》时,先在黑板上写上“好戏”二字,然后用红色的粉笔在其后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是不是好戏?这个问号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到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

”叶圣陶同时又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

”所以,若要真正读懂文本、读深文本,我们需要培养对文字句子的敏感度,让一字、一词甚至一标点符号都成为触发灵魂的介体。

相信秉着对标点符号的高度敏感和警觉,你肯定也会体会到文本细微之处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