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案《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古诗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古诗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朗读、交流中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在诵读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诗意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田园,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诗情画意。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玩耍的写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乡村独特的风景。

多少诗人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农村景色的诗篇。

宋代翁卷.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这首古诗,跟随诗人到乡村去走一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回忆古诗的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三月,春天将结束,四月,夏天刚来到,称初夏)引导学生看23页四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诗人用一首什么样的诗来描绘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呢?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绿遍山原: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满眼皆是绿色。

看图,全是绿的吗?河流,稻田里的水泛着白光,(白满川)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总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小学语文_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本次教学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水乡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易懂。

表现出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齐读课题。

2.明确任务这一课前两首是古诗,第三首是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敢接受挑战吗?1.检查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师:这五个字都是前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谁来读?开火车读齐读2.学习“耘”字1)这几个字既要求会认,还要求会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耘”字。

谁能说说记住这个字应注意什么?偏旁“耒”字:出示耒的解释、图片,帮助记忆。

(利用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2)记住如何写“耘”了吗?光会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字写规范、漂亮。

(出示田格中的“耘”字)师范写,生书空。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9篇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9篇

教案模板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9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1[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

本学期第一课也初步认识了“词”,对“词”有了初步的理解。

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能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思。

但是,城市的学生对田园风光不了解,对体会诗词描写的意境难有深刻体会,需要老师通过画面、教学语言等媒体激发学生想象感悟。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词《渔歌子》,体会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欣赏图片,激情引入:乡村,一个多么诱人的名词,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牧童短笛。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2、诵读诗词,激发情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乡村迷人的世界里,用自己的诗心与小桥流水撞击,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出农村景色的优美秀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朗读)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诗词,并且能够根据注释和诗词中的线索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能够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美感,并且能够欣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生能够掌握诗词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进行诗词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如“绿遍山原、子规、恰恰啼”等词语。

2.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于《乡村四月》中“绿水青山、子规声里”等意象的理解。

3.体会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尤其是对于《四时田园杂兴》中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乡村、田园和渔船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歌中的氛围和情感。

2.学习《乡村四月》: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句,并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

随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简单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最后教师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教师出示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情境,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的景象。

随后教师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用词。

最后教师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学习《渔歌子》:教师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氛围。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句,并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和用词,并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5.课堂练习: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中的任意一首诗的意境,并写出一篇短小的赏析文章。

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图示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授课。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通过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渔歌子) 教案3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渔歌子) 教案3

23 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诗、渔歌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耘、塞”等7个生字;会写“蚕、桑”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两首诗。

3.指导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养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对画面内容的理解。

2.板书课题,释题。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范读,学生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老师和学生正音。

4.默读古诗,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三、全班交流,解疑品读,理解诗意1.全班交流、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

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

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四、感悟诗歌蕴含的感情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说一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教师总结: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

第23课古诗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板书题目)3、指名读古诗。

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2)、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描写了哪些景物。

(3)、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在开课伊始,我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试图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此处整合,意在了解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明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

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对比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设计意图:此处整合,目的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

通过对比参读的策略,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对古诗朗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拘谨。我觉得可以多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或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朗读水平。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能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季节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探讨其中描绘的四季景象和农耕生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体验。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中描绘的四季景象和农耕生活,感受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和尊重劳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所选古诗。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四季农耕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启发他们思考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中表达的四时变化和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古诗通过文字描绘了四季的更迭和农民的劳作,传递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劳动的尊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渔歌子》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渔歌子》教案

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经过朗诵、解读、悟读课文,认识内容,4、领悟课文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授课重难点经过朗诵、解读、悟读课文,认识内容,领悟课文描述的光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一生易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农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授课过程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农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节气。

3、出示插图,观察感觉。

1、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世未当官,描述了好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屡次朗诵,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朗诵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诵,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说明弄清句意。

2、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评论朗诵,感悟诗情1、自由朗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

2、逐句评论,交流感觉。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诵。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依照学习《农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第二课时渔歌子授课过程激情导趣,理解课题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样之处。

3、你认识或背诵过词吗 ?试着背—背。

屡次吟诵,理解词义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 ?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述的各种光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背诵,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渔歌子
教学过程: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渔歌子张志和(唐)
渔翁不归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