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之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
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
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
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传说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欢度中秋,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明月说要以圆饼邀明月。
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来,宋时还称之为“月团”。
中秋节除了祭月酬神以外,也是一个喜庆欢愉的节日。
“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梦粱录》)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遵循传统,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的温情与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1、赏桂花: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
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
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赏月: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3、吃月饼: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4、祭月: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国人都喜欢在中秋,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天,阖家团圆,赏月吃饼。
那你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吃月饼的原因“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
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
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
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中秋节原分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为“迎接”,八月十五日为“正节”,八月十六日则叫“余节”。
今天,大家在八月十五日“正节”吃月饼、过中秋。
中秋佳节我国民间有家家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
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秋节,人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俗。
1. 赏月:中秋节是赏月的最佳时机之一,人们会出门观赏明亮的月亮,有时还会组织合唱、诗词朗诵等文艺演出活动。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代表性食物是月饼,人们会互送月饼表达团圆之意。
有各种口味和馅料的月饼,如蛋黄莲蓉、五仁、豆沙等。
3. 做花灯:中秋节时,人们会制作各种花灯,如纸质的灯笼、彩灯等,将其悬挂在户外或家中,增添节日的氛围。
4. 点燃蜡烛:在家庭聚餐或户外聚会时,人们会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花灯中或桌上,象征着温馨和祈求祥和。
5. 做饼干:一些地方的习俗是在中秋节前,家庭会制作饼干,如桂花饼、花生饼等,既可以作为甜点品尝,也可以礼赠亲友。
6. 玩滚圆游戏:有些地方会进行滚圆游戏,将圆滚滚的东西推向一个目标,象征着希望一切能够顺利、圆满。
7. 剪纸和贴对联:在中秋节的前后,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剪纸和对联,将其装饰在家中,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些风俗和习俗都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吉祥和繁荣富足的美好愿景,中秋节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节吃月饼有何寓意解析

中秋节吃月饼,是汉民族的传统习俗。
这一传统习俗至今在各地盛行不衰。
中秋节和月饼紧密相联,可以说这节就是月饼节,离开了月饼,它就没有了应有的韵味,月饼离开中秋节也就没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了。
过中秋节人人都要品尝月饼的风味。
传说唐玄宗在一个中秋节的夜里赏月时,受道士之邀去游月宫,嫦娥州见凡间来人,非常快乐,忙将他们邀入宫中,命宫女端出酥甜的仙饼让他们吃,并让数百名宫女在庭院里轻歌曼舞,然后把他们送出月宫。
一回人间后唐玄宗暗记下仙女的舞曲,命人整理,成为优美动人的“霓裳羽衣曲〞,并命,二乙造月宫仙饼,因这种饼原是月中之饼,加上形如圆月,所以人们就叫它月饼。
中秋节赏月在中国,月亮文化的拓展是向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逐步形成了一些与月亮崇拜相关的风俗习惯;二是以月缺月圆为依据。
强化了民众的团圆意识。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舆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那么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i司,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所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
中秋节也是由嫦娥奔月的传说演绎而来。
飞进了月宫,而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之夜。
后羿都要望月设供,祈望全家团聚。
相传嫦娥吃了后男的仙药后,单独于是从这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夜。
由此便衍生出中秋佳节的习俗。
每当八月月圆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期盼与家人团聚。
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传古代齐国丑女天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人宫,却一直未得到宠幸。
有一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发现她美丽出众,便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八月十五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转眼间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传统,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是吃月饼而不是粽子呢?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是什么?一、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团圆佳节,月饼象征团圆。
二、八月十五为什么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三、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四、中秋节吃的月饼有哪些冰皮月饼冰皮月饼的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
中秋为什么吃月饼原因

中秋为什么吃月饼原因关于中秋为什么吃月饼原因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其实就是中秋节,但是很多朋友在中秋节这一天并不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中秋为什么吃月饼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为什么吃月饼原因月饼原先是祭祀产品,张骞从西域带来芝麻和核桃等产品,使月饼的口味更好,人们也就有了食用祭祀月饼的习俗。
唐朝杨贵妃给当时叫宫饼的小食命名为月饼,这个叫法沿袭至今。
朱元璋起义时约定互赠月饼传递信号,互赠月饼的习俗也被保留下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是什么1、月饼原先是祭祀产品,张骞从西域带来芝麻和核桃等产品,使月饼的口味更好,人们也就有了食用祭祀月饼的习俗。
唐朝杨贵妃给当时叫宫饼的小食命名为月饼,这个叫法沿袭至今。
朱元璋起义时约定互赠月饼传递信号,互赠月饼的习俗也被保留下来。
2、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
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
“只是这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
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
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
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是在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仅是一种点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到了明代,月饼真正成为了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并在民间逐渐流传。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吃月饼的原因_节日庆典

中秋吃月饼的原因
概述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中秋节最大的习俗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赏着月亮吃着月饼。
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是什么呢?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1 第一:最初的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最传统的月饼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美好。
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演变成现在每年一度的习俗。
2 第二: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月饼在我国早就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3 第三: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1 / 2
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注意事项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2 / 2。
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有什么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有以下寓意:
1. 团圆:中秋节是传统的团圆节日,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期望和亲人、朋友团聚。
2. 感恩:中秋节是感恩的时刻,月饼象征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对亲人和朋友的关怀和祝福。
3. 祭月:月饼在中秋节也被用于祭拜月亮和祖先。
古代人们相信月亮是圆满、安宁和幸福的象征,食用月饼象征着致敬和祈福。
4. 传统文化: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美食之一,它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延续,通过传统食物的分享和品尝,人们更加了解和传承传统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秋节吃月饼寓意着团圆、感恩、祭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习俗之吃月饼
本文是中秋节的习俗之吃月饼,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
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