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三大陷阱
【笔试备考】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题的对策怎么选?

对策项选择之“三看”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中,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中经常会涉及到对策项,很多老师在讲解这类题目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优选对策”,但很多同学却容易在这里翻车,究其原因,是同学们不会选择“对策项”。
其实,考官在考查“对策类”题目的时候,常常设置三类陷阱,偷换问题、偷换对策、偷换对策的执行者,而考生在解题时常常忽视这三个方面,而只去关注“对策”本身,那今天小编就围绕如何正确地进行“对策项选择”展开讨论。
一看:核心问题考生在选择对策项时,不仅需要关注“对策”,还要关注文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若“问题”被偷换,则是错误的对策项。
正确的对策项必须满足“核心问题”与原文一致。
【例1】我国目前的“民工荒”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理论和就业理论,更不能把这些理论当作经济政策的指向。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企业生产结构的同质化倾向,企业不可能迅速调整生产率以使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力价格,并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均衡就业。
在我国今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结构上的,金融危机影响作为促使我国经济结构做出调整的一次契机,也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只有经济结构调整好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西方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不能解释我国目前的“民工荒”问题B.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途径C.金融危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D.我国急需调整经济结构,来促进经济腾飞【正确答案】B【解析】主旨概括题。
文段首句提出“民工荒”的问题,之后数句都在分析原因,最后一句由“只有……才”提出解决对策。
重点句是尾句的对策——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匹配B和D两项。
B选项中问题和对策均与一致,且“根本途径”是文段“根本改善”的同义替换。
而D选项中“需调整经济结构”对策与原文一致,但“促进经济腾飞”偷换问题,问题不一,该选项偷换了问题,可以直接排除。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政华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键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误区二:文段阅读反复读,费时又费力文段阅读一直以来是考生最犯难的问题,这一部分的准确率相较于逻辑填空高。
考生情况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节省时间匆匆浏览文段大意,没有理清楚文章思路没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面对选项凭感觉;一类,逐字逐句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主旨要点,但是花费很多时间,导致后面题目没有时间做。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行测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高分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
从历年的考情来看题量也是比较稳定保持在40道题目。
言语部分成为很多考生学习突破的瓶颈。
在此来带大家认识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认知存在几种误区:误区一:逻辑填空就是凭语感,做题错误率高逻辑填空这一部分文字量阅读逐年增大,词汇量也在不断加大。
文段多集中的时下的书面议论、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下的文段特征、上下句之间语义关系也更加紧密,一般考生由于平时很少阅读,语感并不准确。
加之对于词语准确意思把握不够到位,造成这一部分准确率比较低。
解题技巧一:关注关联词如何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除了平时的阅读积累外,考场上对于题目的分析尤为重要。
在对题目的分析中关联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
在转折结构中,转折前与转折后语义形成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选择的词语也构成前后的反义关系。
例1、在环境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我们____________,而是我们尽力做了,但却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面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失去把魔鬼再放回去的能力。
A.无所顾忌B. 无所不为C. 无所事事D. 无所作为【答案】D。
解析:“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无所作为”指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由“不是……而是……”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做了”意思相反,表示没有做,据此排除 A、B。
“无所事事”侧重于闲,“无所作为”侧重于没有成绩。
由“无法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可知,“无所作为”填入更恰当。
本题答案为 D。
因果关系中,前后形成因果关系,所选择的词义应该是对原因的推断或者是对结果的推断的推断词。
例2、以鸟类迁徙为话题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向我们完美展示了一个自然界的奇迹。
虽然大部分地表已被人类改造得________,但在天空中,鸟儿仍是主角,无论雪鹅、野鸭还是云雀,都自有其尊严。
03第三课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5. 学者王蒙
• • • 学术著作《红楼启示录》。 担任十余所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 曾应邀访问世界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曾 任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特邀访问学者、美国 三一学院校长级学者
二、文本分析
“语言是存在的 揭示、澄明、到达 。” “语言是存在 的家,人就居住在 这家中。”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 语言:三方面的功能
(1)现实有用的功能: – 表意和交流的功能 – 记录与记忆的功能 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录,就没有记忆。一 个活人失去了记忆,也就没有身份,也就 没有自我,也就没有性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 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 化、创造文化。
• 如果你不用语言来梳理你的思想,不用语 • 即使是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 想,推进、改变思路。 言来生发你的思想,不用语言去演绎你的思 想,那么你的思想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第三课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王蒙
• •
• •
除了交流,语言还有什 么功能? 除了病句和错别字,语 言的陷阱还有哪些? 除了语言,作者还谈了 什么? 如何作一次成功的讲演 ?
一、王蒙简介
1. 少年颖慧
• • • • • •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5岁上小学。 10岁时跳级考入中学。 1948年,参加地下党。 1953年,《青春万岁》 1956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 成为右派
• 1958年,24岁,被错划为右派。 • 1958年,赴北京郊区劳动。 • 1962年,赴新疆劳动。
3. 新疆生活
• • 1963年起在伊犁地区农村劳动多年。 期间曾任自治区文联编辑、维吾尔语 翻译。1979年调回北京,任北京市文 联专业作家。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找出题干呼应点 解决逻辑填空题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找出题干照应点解决逻辑填空题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p 题干的上下文关系以及找到题干的照应点,也就是做题的提示信息,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在短时间把题干内容分析^p 清楚,找到心仪的词语,实现高正确率。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详细的题目,来看看怎么运用这个技巧。
例:在人工智能研究热潮中,国内外已形成________的场面,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还处于开展的初级阶段。
人们对于智能的本质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假如没有人工智能根底研究的支撑,应用层面上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都将是________。
填入画横线局部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千帆竞发无之水B.百家争鸣昙花一现C.龙争虎斗空中楼阁D.星火燎原纸上谈兵【解析】我们一起看到这个题目,首先从第一空入手,告诉我们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热潮,照应点是热潮,说明开展好,那么第一空需要填入一个开展好的词语,假如大家我们看到这个照应点,或者不确定,可以继续往后看,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是一个转折词,表示前后句呈现了反对关系,照应点是初级阶段,说明但是前面的第一空应该填一个开展比拟好的词语,所以第一空综合考虑,都是应该填入一个意思是开展比拟好的词语。
这就是结合上下文关系以及找准照应点之后做出的正确分析^p 。
我们再看第二空,假如没有根底研究的支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都将是什么,照应点是“没有根底的支撑”。
这里表示没有了根底研究的支撑,那么整个创新就成为了没有根底的事物,所以通过确定照应点,第二空需要填入一个表示没有根底意思的词语。
我们最后来看选项,“千帆竞发”是形容事物蓬勃向上,活力勃勃地向前开展。
“百家争鸣”是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开展与争论,“龙争虎斗”是指斗争或者竞赛剧烈,“星火燎原”比喻新惹事物开场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根据词语意思,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
接着看到第二空,“无之水”比喻没有根底的事物。
言语理解与表达细节判断题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细节判断题解题技巧考试中,片段阅读题目都是打乱了顺序,要想知道题型,须先看问法,如果是问:下列选项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相符的是,原文涉及/未涉及的是等,让我们判断对错的题目,都属于细节题。
细节题的选项就是考点,所以确定题型后,就去关注考点,把握两方面信息:一是四个选项的主题分别是什么,方便比对原文时,有阅读敏感性,快速定位;二是四个选项有没有一些陷阱,通过一些标志性的字词可以进行判定。
这些常考的陷阱有:1、绝对化:一定;必须;只有……才;……就能……;前提等字眼2、强加因果:A导致/致使/使得B;因为A所以B;……故而等字眼3、混淆时态:已经;……了;将要;准备;正在等字眼4、无中生有:A比B ;不能;难以……等5、偷换概念:原唱vs原创看完选项,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有时候就会得出一个“心仪”的选项。
例题: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需要关注“已广泛”B.医学用药不当会导致人体遗传基因变异需要关注“导致”C.人体的基因差异可能会体现在药物反应上D.基因与药物能够互相作用的假设还无法证明需要关注“无法证明”上述四个选项,通过初步判断,发现C项说法更婉转,相对来说正确的概率更高。
所以接下就需要进行印证即可。
在对选项中的考点有了初步判断后,接下来读题干,遇到和选项主题相关的句子,要认真分析比对,看是否和选项一致,最终确定对错。
例题: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有些人对于某些药物的反应和其他病人不同。
例如,某种麻醉用肌肉松弛刘剂会导致特定的人无法呼吸。
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这种的原因在于这类人拥有特定的基因。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研究人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否可以促进医学发展出更高级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根据个人的基因进行“量体裁药“?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一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实现,恐怕为时尚早。
结合第二步中的选项,发现A错在混淆时态,题干最后一句话说“为时尚早”;B项属于强加因果,题干并未给出二者的引起和被引起关系;D项根据最后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辨认出……基因”,可知属于正话反说。
行测-言语理解能力笔记(上岸必备)

言语理解知识点片段阅读一、中心理解题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是……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思路:①重点词语②行文脉络1、重点词语重点词语之关联词(1)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典型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非典型标志词:殊不知;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错误选项特征:①转折前的内容②例子、原因、背景……③无中生有④绝对表述⑤与文意相悖❤略读句子特征: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原因:因为、由于、:、——等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2)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典型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引导结论的标志词:①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为什么、为何)②导致、致使、使得、造成❤文段特征:①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②结论句出现在结尾,多为文段中心句❤选项特征①对策表述优于问题表述②警惕概念扩大错误选项(3)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才中间是重点❤典型标志词:只有……才……。
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好好学习”为重点,因为“好好学习”是“上岸”的前提和基础。
即“只有”之后,“才”之前的内容为重点,为必要条件。
常见考查方式: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
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
❤对策标志词:①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②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③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负有……义务、有……的依托④前提、基础、保障、关键、……的关键❤文段特征(行文脉络):①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③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反面论证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常见错误选项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注意①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填空在言语理解与表达占了一半的比例,而从考生的复习情况和考题的发展规律来看,其难度往往比片段阅读更大,考生失分更多。
那逻辑填空失分的原因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做题时,考生往往只是看着选项凭感觉来选,或者说读一读,感觉那个更通顺来选,那么这种感觉基于一些什么样的潜意识呢,要想百战百胜,至少得做到知己知彼,知道问题在哪里。
其实命题人在设置选项陷阱时,往往也是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来设置,所以,高水平的命题人也真可以称得上高水平的心理研究者。
根据考生常表现出来的情况,将我们常犯错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受到常识干扰严重。
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文段内的逻辑关系、提示信息,而是根据个人的常识来判断答案,比如:
例1:当体育界、工业界和其他领域中的一些领导者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一种高度的_______意识时,一个社会还是应该更好地为那些即将成为领导者的年轻人灌输一种_______的意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竞争合作
B.大局协作
C.写作分工
D.危机团队
这道题目学生基本的思路就是代入进去作答,然后再思考一下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意识,从而凭猜测来选择答案,而几乎忽略存在的暗示前后逻辑的词语。
例2:《拾穗者》本来描写的是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闹设想
B.平凡意料
C.火热控制
D.忙碌想象
做这道题目,许多同学也是会去联系自己对夏收劳动的观察、理解来做题,因此往往会在A、C、D中徘徊。
这一点是考生常常不由自主去犯的一个错误,从命题人设置的陷阱来看,可以发现,命题人很喜欢从这一角度去设置陷阱。
第二,个人认识误区。
人们往往认为命题人的这些文段往往是高水平的,因此措辞方面也会更加优美甚至文艺。
所以,学生在选答案时,喜欢选择那些看上去更有水平、文邹邹的
例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__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区域合作,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谱写出本地区和平、发展与繁荣新篇章。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筹展望促进
B.观察把握推动
C.分析赢得加强
D.洞察谋划推进
这道国考题其实很简单,“以历史的眼光”说明只能在B、D里面选,但是偏偏有很多人蒙A,就是因为A项的“运筹”。
例4:有些人说了许多似乎很有道理的话,却让人摸不着边际;有些人中说了一、两句,却有________之效。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见恨晚
B.穿云破雾
C.醍醐灌顶
D.如释重负
这道题目很有一部分人选B,而且常常解释为:“我觉得C也对,但是B不认识,所以选择B。
”
第三,保守心理。
例4: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张在西方环境政策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方法也受到广泛,有人认为,完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其结果会适得其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害将有增无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批评
B.怀疑
C.关注
D.批判
这道题目选择“怀疑”的人的数量远远超过选择“批评”的,选择B的理由都是感觉批评过重,却完全不去考虑对应的最后一句话,内容到底是怀疑还是批评。
第四,对于褒扬我国人事的文字,喜欢选程度较高的词语。
也许是因为大家判断这个命题人的立场以及选题的立场,所以对于那些赞扬性的文字,选择程度较高的词语的同学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