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隧道及地下工程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与国内外的建筑技术、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

首先,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隧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建设中的隧道数量日益增多,隧道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在隧道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盾构机技术、地下综合管廊技术等。

此外,国内还在隧道防火、防水、防灾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高了隧道的安全性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得到了重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日渐增多。

总体而言,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相对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

这些国家在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建设中广泛应用了隧道工程,建设了很多世界上著名的隧道,如英法海底隧道、日本海底隧道等。

此外,这些国家在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在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这些国家也做得非常好,各种地下设施应用广泛,如地下商业中心、地下水库等。

总体而言,国际上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对施工企业和工人的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储备是一大问题。

另一方面,隧道工程涉及到土木工程、力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对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隧道及地下工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投资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与国内外的建筑技术、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国内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隧道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隧道工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函谷关隧道 郑西客运专线,全长7851m,最大埋深220m ,中国最长及断面最大的黄土隧道。设计为单 洞双线,线间距5m,行车目标值350km/h。断 面净空有效面积约165m2。 设计施工工期34个月,设置1个横洞和三个 斜井。
浏阳河隧道 武广客运专线,全长10100m。下穿京珠高速 公路、星沙开发区、浏阳河与长沙市机场高速 公路。设计为单洞双线,线间距5m,行车目标 值350km/h。断面净空有效面积约100m2。 设计施工工期27个月,设置3座竖井和1个斜 井。竖井采用矩形结构,位于隧道顶;斜井采 用无轨运输。
宜万线岩溶隧道 全长正线378km,隧道长度所占比例高达 60%,全线隧道总数为161座,总长约33延长 km,其中岩溶隧道有92座,总长为247km。
Ⅰ级风险的隧道8座,施工中曾多次发生突水
、突泥,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注浆堵水、 限量排水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吕梁山隧道 全长20780m,设计为双洞单线,线间距 30m,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并满足通行双 层集装箱列车的条件。 设5个斜井,采用无轨运输方式。
秦岭隧道18.4km
大瑶山隧道14.295km 乌鞘岭隧道20.05km 太行山隧道27.8km(在建) 吕梁山隧道20.8km(在建双洞) 东秦岭铁路隧道12.26km
(2)公路隧道
运营隧道1684座以上,总长628km以上。其 中10km以上的长大隧道: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18.02km(双座)
太行山隧道左线进口里程:DK97+165
太行山隧道右线出口里程:DK97+160
太行山隧道左线进口里程:DK69+270
9号斜井
DK96+802.580= 斜9 0+00

2023年隧道工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隧道工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隧道工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隧道工程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隧道工程行业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隧道工程行业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从行业规模、市场竞争、技术发展和投资机会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一、行业规模隧道工程行业市场规模庞大,近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

尤其是城市隧道建设,包括地铁、交通隧道和供水、排水等市政隧道的建设,需求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市场对隧道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市场竞争隧道工程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竞争:市场主要由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竞争,大型企业凭借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占据市场份额较大,但中小型企业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 技术竞争:隧道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使得隧道施工更加高效和安全。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

3. 项目竞争:隧道工程项目多为政府招标,项目投标竞争激烈。

企业凭借业绩、技术和价格等因素争取项目合同。

三、技术发展隧道工程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隧道施工技术:隧道施工方法不断创新,传统的爆破和掘进技术仍然广泛应用,同时盾构和钻爆法等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2. 监测技术: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位、地质条件、结构变形等进行实时监测,保障施工安全。

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技术在隧道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设备与材料技术:隧道施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重型设备如盾构机、钻机等技术进步显著,同时新型防水材料和防火材料也在应用中增加安全性和功能性。

四、投资机会隧道工程行业市场发展迅速,投资机会较为广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的发展对隧道工程的需求量巨大。

城市的地铁、隧道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投资的主要方向。

2. 环保工程:隧道工程中的防水、防火、通风等方面对环保要求较高,投资环保设备和技术有很大发展空间。

隧道工程施工现状论文

隧道工程施工现状论文

隧道工程施工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施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一、隧道工程施工现状1. 工程规模及难度不断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隧道工程的规模和难度也在逐年增大。

目前,我国隧道工程已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速公路、铁路、水利等领域,且逐渐向深山、海域、城市中心等地区延伸。

此外,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长距离、大直径、高难度隧道工程逐渐成为常态。

2.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施工设备和技术。

例如,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泥水平衡盾构机、钻爆法施工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隧道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施工风险。

3. 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我国政府及企业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优化施工方案、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

同时,隧道工程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环保因素,力求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4. 安全管理日益加强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安全法规,加强安全培训,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此外,隧道工程施工中还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和技术,如瓦斯监测仪、地震监测仪、隧道监控系统等,有效降低了施工事故的发生率。

二、隧道工程施工发展趋势1.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施工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例如,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施工方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效率等。

2. 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绿色施工技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如节能减排、环保材料、水资源循环利用等。

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文献资料

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文献资料

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一、引言隧道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分析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并展望未来隧道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隧道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隧道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的隧道主要用于水利、矿山和煤矿等行业。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建大型隧道,如沪宁铁路隧道、京珠高速公路隧道等,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规模的扩大。

2. 近年发展成果•2000年以后,我国隧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量隧道的建设为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国在铁路、公路、城市地铁等领域的隧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世界级的隧道工程相继建成,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和青藏铁路隧道等。

三、我国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1. 现状•我国在隧道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隧道数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隧道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隧道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提高了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

2. 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对隧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给隧道建设带来了困难和风险。

•隧道养护和管理成本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四、未来隧道建设的展望1. 技术创新•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包括隧道掘进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隧道建设将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2. 可持续发展•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低碳、环保的建设方法和材料。

•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减少生态破坏。

3. 跨世纪大工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型隧道工程启动,如海底隧道和跨越大江大河的隧道等。

•跨世纪大工程将对我国隧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隧道工程施工发展和现状

隧道工程施工发展和现状

隧道工程施工发展和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隧道工程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1. 钻爆法:钻爆法是隧道工程施工中最传统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钻爆法也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可以更加精确地设计爆破方案,提高爆破效果和施工效率。

2. 隧道掘进机(TBM):隧道掘进机是一种全机械化隧道施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施工速度和良好的施工质量。

近年来,我国隧道掘进机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国产隧道掘进机已经在国内外的隧道工程中广泛应用。

3. 盾构法:盾构法是一种非开挖隧道施工技术,具有对地面环境影响小、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我国盾构技术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目前,国产盾构机已经在国内的地铁、水利等隧道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新材料、新技术:在隧道工程施工中,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技术等,都在隧道衬砌、加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隧道工程施工现状1. 隧道工程数量和规模逐年增长: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隧道工程的规模和数量都在逐年增长。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我国隧道工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2.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隧道工程施工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例如,高原、高寒、高铁隧道施工技术,大直径盾构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 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环保意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施工单位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同时,也在努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施工。

4. 施工安全仍然面临挑战:尽管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施工安全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在近年来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状况,包括技术进步、工程规模、应用领域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同时展望未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如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项目中,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成为了关键的一环。

技术层面,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盾构机、全断面掘进机、TBM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应用,使得隧道开挖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结构设计、防水防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

在规模上,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

例如,多个城市的地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速铁路网络中的长大隧道不断增多,一些重要的越江、越海隧道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能力,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地质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安全压力大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技术创新、规模扩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技术创新与进步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可谓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国内隧道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隧道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隧道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隧道工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介绍了我国现有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状况,并展望了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发展前景。

1. 我国遂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通、水利水电、市政、地下工程开发和利用等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年来,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利水电隧洞、市政共同沟以及城市地铁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在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上也有了很大提高。

1. 1 交通类隧道交通隧道主要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及城市地下铁路工程,其中铁路隧道目前在数量、长度、设计及施工技术上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2005年12月已建隧道6874座,4158km。

1949年以前664座156km,共7538座4314km。

长度大于5km的53座。

2006年在建的1758座,2164km。

即将开工的高速铁路隧道146座,184km。

规划建设客货共线铁路隧道2100km,10km以上隧道760km。

在建客运专线隧道有:武广222座172.152km广深24座32.016km郑西38座76.876km石太32座74.904km合武37座64.706km甬温59座88.115km温福59座149.423km福厦37座40.406km广珠4座4.172km10km以上的长大铁路隧道:秦岭隧道18.4km大瑶山隧道14.295km乌鞘岭隧道20.05km太行山隧道27.8km(在建)吕梁山隧道20.8km(在建双洞)东秦岭铁路隧道12.26km地铁工程目前仅有京、津、沪、穗四市约 80km正在运营 ,而在建工程则很多,目前上述四城市仍在继续扩建地铁,其中北京规划了20条线路共700km,上海规划了17条线路共450km,天津规划了4条线路共248km,广州规划了7条线路共206.5km,深圳规划了9条线路共254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自然洞穴作为住处。

当社会发展到能制造挖掘工具时,就出现了人类挖掘的隧道。

在我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地下人工建筑物,出现在东周初期(约公元前七百年)。

《左传》中有“……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记载。

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为“石门”隧道,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褒谷口内,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

用作地下通道的还有安徽毫州城内的古地下通道,建于宋末元初(约十三世纪),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下通道。

在其他古代文明地区有很多注明的古隧道,如2180~2160年前后,在古巴比伦城幼发拉底河下面修筑的人行隧道,是迄今为止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为砖砌构造物。

古代最大的隧道建筑物可能是那不勒斯与普佐利(今意大利境内)之间的婆西里勃隧道,完成与公元前36年,至今仍在使用。

它是在凝灰岩中凿成的垂直边墙无衬砌隧道。

约于公元7世纪,我国隋末唐初时的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记载了黑火药的制法,公元1225年以后传入伊斯兰国家,13世纪后期传到欧洲,17世纪初(1627年)奥地利的工业家首先用于开矿。

1866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黄色炸药达纳马特,为开凿坚硬岩石创造了条件。

近代隧道兴起于运河时期,从17世纪起,欧洲陆续修建了许多运河隧道。

法国的兰葵达克运河隧道,建于1666~1681年,长157m,它可能是最早用火药开凿的隧道。

1830年前后,铁路成为新的运输手段。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张,隧道也越来越多。

1895~1906年已出现了长19.73km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长铁路隧道。

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已达53.85km。

较为完善的水底通道隧道建于1927年,位于纽约哈德逊河底Holland隧道。

现在世界上的长大道路隧道(2km以上)和长大水底隧道(0.5~2.0km)已超过百条。

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发展正在开拓两个令人瞩目的领域,一个是宇宙空间,一个是地下空间。

看来,隧道工程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施工条件是极其恶劣的,尽管各种地下工程专用机械越来越多,在新奥法理论指导下施工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但体力劳动强度和施工难度仍然很高。

历史上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人们曾做过不懈的努力。

在古代一直使用“火焚法”和铁锤钢钎等原始工具进行开挖,知道19世纪才开始钻爆作业,至今大约有100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发明了凿岩机,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高效率大型多臂钻机,使工人们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和钻爆开挖法完全不同的还有两种机械开挖法,一种是用于开挖软土地层的盾构机。

发明于1818年。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不断改进,已经从手工开挖式盾构,发展到半机械化乃至全机械化盾构,能广泛用于各种复杂的软土地层的掘进:另一种是用于中等以上坚硬岩石地层的岩石隧道掘进机。

首次掘进成功的隧道掘进机,诞生于1881~1883年,到现在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光景。

目前,已经发展成大断面(直径10m以上)的带有激光导向和随机支护装置的先进的掘进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加上辅助的通风除尘装置,使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目前应用高压水的射流破岩技术已经过关,它能以很快的速度在花岗岩中打出炮眼,再在坑道周围用高压水切槽,然后爆破破岩。

优点是减少开挖,可以开凿出任何断面形状的坑道,保护围岩,降低支护成本,并能增加自由面以减少炮眼数和降低炸药消耗量。

但消耗功率较大,设备成本较高,技术上还未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

隧道工程的专门著作,可能要推1556年德国人乔治·包尔(Georg Bauer)所著的《采矿冶炼手册》为最早,虽然那时还没有开始使用火药开矿。

地层压力的研究开始于14世纪。

此后随着采矿和隧道工程的发展,地层压力理论也在相应的发展着。

这种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把地层视为松散构造的散粒体,另一种是把地层视为连续弹性体弹塑性理论。

近百年来,从理论上和工程实际中对地层压力进行了极广泛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未得到系统、圆满、严密的理论,直到今天仍在不
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

20世纪初,普氏以均质松散体为基础,提出了地层压力的计算方法,但他把岩石假定为松散体,并把复杂的岩体之间的联系用一个似摩擦系数描写,这种做法显然过于粗糙,在工程中常常出现失败的情况。

不过,知道现在普氏理论还在应用着,因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

即使对不熟悉地质或不了解现场地质条件的人,也能运用普氏系数来进行设计。

我国著名学者陈宗基教授,在1958年首次把岩石力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来发展。

过去基本上是把岩石作为材料进行研究的。

他强调必须用力学的观点,以地质为基础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在研究中,既要重视岩石的变形强度特性、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又要解决工程实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指出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正确的概念。

他最先引用流变理论研究岩石的流变特性,指出即使在坚硬岩石中修建地下洞室,也要考虑流变对长期稳定的影响。

还从板块运动、地应力的产生,分析了对高地应力地区工程建设的影响,用封闭地应力的概念了解工程中的各种特殊现象,如岩爆等。

此外,还从微观结构分析了膨胀岩的破坏机制等等。

所有这些都给地下工程的研究、设计和施工以巨大的推动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新奥法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混凝土和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把坑道的支护和衬砌与围岩看作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既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又使支护起到加固围岩的作用。

在确保坑道稳定的基础上,是设计更加合理、经济。

目前这种方法还处于经验设计阶段,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量测的数据加以修正。

新奥法与传统的矿山法相比,更能充分利用地层地质条件。

随着理论上的日臻完善,将会在地下工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