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

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

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__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__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设计2二、检查预习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最美的树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写下来。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观察事物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那树喜爱赞美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你家附近的一棵树,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流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作者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更多的树,并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分享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那树》。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节“那树”。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棵大树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大自然中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敬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生字、新词,并进行正确的读音和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课文录音、PPT、黑板、粉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查字典,学习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生字、新词。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讲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5. 情感教育(5分钟)(1)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关爱生命?(1)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提高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树2. 生字、新词3. 文章结构4. 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思考: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答案:(1)生字、新词:略(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标题,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按时间顺序说说那树的故事。

三、亲近文本
1.那是一棵的树。

2.给标题加标点(!)
3.给标题加标点(

4.给标题加标点(……)
四、课堂小结
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中的节选文字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那树》。

文章详细描述了一棵大树的成长历程,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主题;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指导朗读技巧;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新句;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a. 生字词:茁壮、葱郁、挺拔、蜿蜒、盘旋等;b. 课文分析: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c. 课堂小结: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b. 仿写文章中的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c.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2. 答案:a. 生字词解释:略;b. 仿写段落:略;c. 谈保护环境的认识: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自然,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渔亭初中:倪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一、导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读解一篇文章,从题目入手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方法。

一看到《那树》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可以将学生的发言归结为三个问题: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二、资料助读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二、初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主问题一: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那树”形象或特点的句子。

例如: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神奇——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

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无私奉献——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善良——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茂盛,旺盛的生命力——抓住了树的本质。

……三、再读课文,把握“那树”的命运。

主问题二:那树的命运如何?1.中国人是很信“命”的,很多事情都说是命中注定,而命是由上帝决定的。

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么“那树”的命运上帝是怎样定的?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2.请再读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是否如上帝所言?“那树”的一生确实“绿着生,绿着死”,从生到死,它总是不失它那固有的绿,绿是它的本性,它至死也不失它的本性。

文中反复出现对绿的描写“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的很。

”“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早上,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树生的时候绿,死的时候依然绿。

然而“死复绿”呢?文章最后一句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3.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怎样呢?作者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那树”的命运的?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最后三段,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梯度引领:点评示范“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把树当人来写,三个残忍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愤恨、悲哀的心情。

师总结: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

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

四、合作探究,理解“那树”的寓意。

主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文章所叙写的不就是因为市政施工而要伐倒一棵树么?为何要写得如此煞有介事,充满悲情?确实,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伐树的故事,请大家想想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那树?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你喜欢本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

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

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

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

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

如果造化有知。

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物犹如此。

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

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

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

(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

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

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五、课外扩展1、老树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自然界万物最终的命运呢? 你结合身边一些例子说说反面例子的,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

正面例子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学生可能谈——改道、移栽、修转盘、建设旅游景区等由大家的美好设想,推而广之,人与自然之间其它很多方面关系应怎样正确处理?六、作业以“人与自然”话题与一篇文章。

表达你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关系处理的看法。

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怎样的树:古老、坚固、神奇、茂盛、善良、奉献……命运如何:被屠杀悲惨的命运为什么写: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托物寓意)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反思之后的忧虑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教师预设一: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师预设二:人类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古来文明和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忧思。

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

梯度引领:“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别的东西”指什么?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等如果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

那么,那棵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古树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提示:既然大树与现代文化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现代文明的对应面是什么呢?传统的事物——传统文化、传统的思想心理等。

)请同学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能体现传统思想或文化心理的句子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加以说明。

比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还有第三段“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摸样。

”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是很像吗?传统文化老态却根深蒂固,有它落后的一面,也有它精神精髓的一面,人们在树干洞里插香祈求平安,不是很好的引证吗?他的精神被人们拿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比如“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精髓,这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扶弱济困的表现。

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充斥,现代社会这样的精神之树不是在逐渐的消失吗?当今社会好人好事不被人理解时有发生和树的遭遇就很相似。

比如上海钓鱼执法的事情,南京彭宇案等。

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