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3+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合集下载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那树》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那树”形象2、细节品读,深入文字,品析“那树”形象3、在理解“那树”形象的基础上挖掘本文主题4、掌握通过感受品析形象来抓住主题的散文阅读方法三、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和细节,品析“那树”的形象,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四、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那树”的形象来抓文章的主题五、学生情况分析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但是接触的哲理散文较少,对这类哲理散文的感悟不是很透彻,找不到文章主旨,需要给与方法指导。

此外,由于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品悟语言的手段来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伴随音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全班齐读本文。

3、落实本文的字词。

(二)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散文《那树》,根据刚才你的朗读,你会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题目“那树”呢?学生回答。

全班同学一起用刚才那两位同学所说的语气来深情朗读题目“那树”。

生:“那树,那树!”师:“那树啊!”那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三)整体感知,感受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关键句,感受“那树”的形象。

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形象并回答。

教师点评并板书:坚固、古老、茂盛、沉默……教师过渡:那树,它茂盛,树顶像炸开的焰火;那树,它稳固,台风吹了两天两夜也屹立不动;春天,它伸展绿枝,鸟鸣枝头;夏天,它奉献绿荫,人憩树下。

后来啊,那树,依然很绿,却不再有用处,最终被屠杀、被肢解,连根也被活活闷死!同学们,在那树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细节品读,品析形象请你找出这些细节描写,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语文》教材第七单元《那树》一文进行深入学习。

该文详细描绘一棵大树成长历程,以及它所见证时代变迁。

我们将重点学习文章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想要传达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知能力和对生命意义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如生命顽强、人与自然关系等。

2. 教学重点:文章语言特色分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大树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解文章大意,同时标注出生字词。

3. 精读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解大树生长过程。

b. 学习文章语言特色,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用。

c. 讨论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典型例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所传达主题,分享各自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大树成长过程2. 语言特色: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写一篇以“我与大自然”为主题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理解生命意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大自然语言》,让学生更深入地解大自然,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情感。

是精读课文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特色和深层含义。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那树》,主要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以及修辞手法分析。

具体章节为第九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2.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大树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树与人类的关系,进而引入课文。

2. 新课内容学习:(1)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2)课文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那树》及生字词。

2. 黑板右侧:修辞手法及例句。

3. 中间部分:课文主旨及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以“我心中的那树”为主题的短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那树,高大挺拔,绿叶如盖,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庇护着我们这些孩子。

春天,它为我们带来温暖的阳光;夏天,它为我们遮挡炎炎烈日;秋天,它为我们送来丰收的喜悦;冬天,它为我们抵御寒冷的北风。

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对本节课的收获、感悟及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树的文学作品,如《白杨礼赞》等,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与自然》,第一节《那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学习并掌握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讲解修辞手法,解读文章结构。

a. 分析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大树的敬畏之情。

b. 分析第二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第三段,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大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大自然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那树》——敬畏自然,和谐共处。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丰富的色彩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金黄一片;冬天,银装素裹。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良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2021年《那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那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那树》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那树》优秀教学设计1【目的确立】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确立目的的依据】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学习__,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__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从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听课文朗读,感受形象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

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

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

“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

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三、品读语句,体会感情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七单元第二课《那树》,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者为何对那棵树情有独钟,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实际语境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课文中的修辞句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重点词语:参天、碧绿、和谐、共生3.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图、修辞手法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3)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描写自然的句子。

答案:(1)生字词:参天、碧绿、和谐、共生等。

(2)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示例: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文《那树》:详细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出核心思想,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

象征手法:识别并解释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树代表自然,人代表人类社会等。

情感主题:探讨作者对自然保护的呼吁和对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水平:了解学生当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学习需求:考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兴趣和认知。

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风格和背景的不同。

三、教学目标细化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课文情节,识别象征手法,并表达作者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反思,学生将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培养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通过对话和辩论深化理解。

案例分析: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参与度。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来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

六、教学准备教材和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课文教材,准备相关的环境问题资料。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的测试,确保课件和视频材料能够顺利展示。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视频或图片,引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理解。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课堂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主题。

4.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6. 作业布置: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和创作的作业,如写作或研究报告。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教师能够提供一个结构化但灵活的教学环境,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强调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那树》,主要涉及第二章《植物的生存智慧》第三节《大树底下好乘凉》。

详细内容包括树的组成部分、树木的生长过程、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与树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树木的组成部分,掌握树木的生长过程。

2. 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与树的关系。

教学重点: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保护树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底下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大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树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树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组成部分。

(2)树木的生长过程: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树木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3)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讲解树木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树木,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那树》2. 内容:树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木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年树→衰老死亡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树木,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画一幅画,并简要介绍这幅画的意义。

2. 答案:学生作品,无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教具,让学生了解了树木的组成部分、生长过程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

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离我们远去。

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

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

他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

2、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3、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1、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

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3、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六、小结
总的来说,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引发了他深沉地思考和感慨。

作者的命意看似很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七、布置作业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