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攥拳易筋经
《易筋经》功法介绍

《易筋经》功法介绍6.出爪亮翅式(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
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7.九鬼拔马刀势(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①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
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
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
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②拧身复正,侧头上观。
两眼延展及远。
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
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
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盘落地势(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①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
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
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
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
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
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9.青龙探爪势(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
舌尖轻抵上腭。
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
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的练习方法

本功法是广东岭东梅县武术家熊长卿老先生家传秘功,与世间公开的功法不同。
熊氏唯恐失传,面授广东武术协会副主席李佩弦,整理撰文,绘图说明,发表在《武林》杂念上。
为推广这套功法,现整理介绍如下:第一级第一式姿势:取站式,平视,牙关咬紧,口微开,舌舐上颚,两手握拳,拇指贴近大腿,每呼吸一次,两拳握紧一次,勿放松。
越握越紧,直至八十一次呼吸后放松。
练习数月后,手力自然增加。
练第一式一定要沉肩挺胸,气沉丹田;先练九次呼吸后两手放松,以后逐渐增加;要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第二式姿势:站式。
动作:两掌左右下按,每次呼吸完毕,双掌下按一次,手指翘起,愈按愈下,勿放松,至八十一次呼吸完毕,再放松。
此式可增强腕力、手力。
也需注意,平视,舌舐上颚,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第三式姿式:站式。
动作:两掌前推,拇指、食指相对成三角形。
每次呼吸后,、双掌用暗劲前推,手指同时向内使劲,愈推愈前,愈拗愈入,直至八十一次呼吸完毕,再放松。
此式亦能增强手力和指力。
必须注意前推时手臂弯曲,气沉丹田。
第四式姿势:站式。
动作: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上,意念想象掌心置有重物,每次呼吸后,用意将掌上托,至八十一次呼吸止。
此式能增强臂力。
注意应沉肩、收胸、气沉丹田,双臂平举,用暗劲时不要让双臂活动。
第五式姿势:站式。
动作:两手合十当胸,拇指贴胸。
吸气时两掌分开,呼气时两掌相合,至八十一次呼吸止。
此式使肺部一张一缩,对患有肺部疾病者有良好疗效。
练此式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拇指不离身,两肘不提起。
第六式姿势:同前。
动作:双手翻拳向上撑,掌心向上,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成三角形,脸朝天。
吸气时牙咬紧,呼气时口张开,用暗劲上撑,愈撑愈高,至八十一次呼吸止。
此式可除口臭气。
注意气 一沉丹田,头上仰,眼看手背,胸腹不凸。
第八式姿势:同前。
动作:牙咬紧,身屈90°双手缓慢下垂,呼气;起立吸气;两手愈垂愈下。
如呼吸急促,起立时可稍停顿一个呼吸,再下垂。
如不觉疲劳,可连续呼吸81次。
易筋经

易筋经这套易筋经共有十个动作。
每个动作的准备姿势都要求做到眼平视,牙咬紧,口微开一线或合而不紧,舌纸上领,不用力,不挺胸,不耸肩,不弯背,呼吸自然,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唾液多了要咽下等等。
也就是说,始终要保持做到这些要求,下面在讲每个具体动作时就不再一一指出了。
这套易筋经的十节动作全部都以掌的形式进行,而且简单易行,这是这套易筋经的一个特点。
开始时,每个动作可由八、九次做起,随着功夫见长逐渐增到三十多次或更多,依每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
第一式握拳呼吸(图1 )准备姿势:双足开立如肩宽,两手握拳,拳心向后,拇指尖贴大腿。
做法:采用柔和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使小腹胀满,呼气时两拳握紧,再吸气时,两拳仍保持握拳,再呼气时两拳继续再加强握力,使拳头更加握紧;如此反复进行。
第二式按掌呼吸(图2 )准备姿势:双足开立如肩宽,指尖向上翘起,掌心向下。
做法:呼吸法同上,只在呼气时两手掌用暗劲下技(下肢不弯),全身也随着紧动,吸气时要保持紧张状态;再呼气时两掌更加用力下按,手指尽量翘起,全身随着更加紧动;如是反复进行。
第三式托掌呼吸(图3 )准备姿势:双足开立如肩宽,两手侧平举,掌心向上。
做法:先吸气使小腹胀满,呼气时意想两掌心放有重物全身需用力托起,随每次呼气,用暗劲托起的意念愈来愈强,好象愈托愈重似地继续托下去(手掌位置不变);如是反复进行。
第四式撑掌呼吸(图4 )准备姿势:双足开立如肩宽,两臂侧平举,手腕上翘,掌心向外,指尖用力弯向头部,成左右撑掌姿势。
做法:呼吸如前,每当呼气时,双掌用暗劲向外撑开,如推物状,全身随着紧动,每次撑掌,用劲一次比一次强,感觉愈撑愈开;如是反复进行。
第五式开合呼吸(图5 )准备姿势:双足开立如肩宽,两手掌合拢于胸前,两大拇指贴胸,成两臂合掌于胸前姿势(图 5 甲)。
做法:吸气时,两肘保持平衡,两手掌慢慢向两侧分开至胸旁,两大拇指贴胸移动,全身随着紧动(图 5 乙),呼气时两手慢慢合拢还原,动作要随着呼吸进行。
真正的手抄本武林秘籍,形意拳密谱《易筋经

真正的手抄本武林秘籍,形意拳密谱《易筋经真正的手抄本武林秘籍,形意拳密谱《易筋经-貫气訣》,形意拳和易筋经不分家(一)气论序自古相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凡学捶者,要明七拳、知三节、身如弯弓、手如药箭、足蹬起似箭离弦。
手起莫往空里落,遠进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间,能一思进,莫一思退。
进步起势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
两手出洞入洞要随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进步打莫留情,留情艺不成。
剪子股、十字擒、虎扑鹰捉身四平。
梢节不明难出变化,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
本心不明,势徒劳心,乱行四梢,发施不知,尚遇凶祸難避。
吾能与规矩,不能使人进攻得法。
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
三回九转一势起,把势不同法同,知其始终,死中反活,活中反死。
势精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势通,万势不要尽了终。
势占蹭难变化,揉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闪路。
胜腾挪而失正者不打,其远者不打,先打顾法后打空。
不见起、落,进打为何?虽有智不如乘势,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随机应變合法。
一枝支百枝摇,上下相连。
鸡争斗、虎擒羊、转向四梢行似闪,连环一气掩之打。
花势虽明,不算武藝,远近並济,用与临场,不定孰势,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或拳或把,望着就打。
岂知武艺多术,絕口不谈,惟惑乱人心,反悟身能战,勇而无凶像,心平气稳,血肪贯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成熟之后,三节、四梢不见,生于自然。
能交言语,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为君、四梢为臣,心為将、四梢为兵。
君与臣、将与兵,共合一处自无不胜。
学者立志慎哉。
歌曰:習艺如登万重山,先生言语是指南;艺中若得无穷趣,只有功夫不间断。
又曰:武艺真传法无奇,起落纵横立根基;身心难练用苦功,艺法虽深可尽知。
总之,武艺相传,必思忠、孝、信、礼、义之人,方可传授。
逢殺家、舍友,行为不端者,宁可失世不可传也。
传道得心,愿习武藝之人为身小弱薄者一助云耳。
(二)中气论中气者,即先天之元气,医道所谓元气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即先天真一之气也。
易筋经歌诀“神力拉动九座山”,专练拳力的秘法,简单到握拳即可

易筋经歌诀“神力拉动九座山”,专练拳力的秘法,简单到握拳即可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易筋经是一种十分厉害的功法。
当初令狐冲受到了内力反噬之苦,若是没有少林的《易筋经》,令狐冲或许就会命丧黄泉。
还有一位就是《天龙八部》中的游坦之,他在练习了《易筋经》之后,竟然能够和乔峰匹敌。
那么真实的易筋经又是什么样的呢?易筋经的由来有很多版本,大多数人都比较认可,易筋经是明朝的一位紫凝道人所创。
经过了这么多年人们对《易筋经》的学习和研究,已经非常深刻了。
同时,也演变出了很多不同的《易筋经》功法。
这套《攥拳易筋经》就是外界流传的易筋经功法其中的一种。
这套易筋经很简单,只需要攥攥拳就能够练习,也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练一练!这套易筋经的歌诀中有云“握拳易筋把力攥,神力拉动九座山”,由此可见,这套易筋经是专门练习拳力的功法。
和坐功易筋经、少林达摩十二式易筋经等等,这些都不同。
这套易筋经的第一式称作:开功预式。
练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简单的两脚平行站立,脚与脚的距离,应该是与肩同宽,两只手要环抱于丹田之前。
按照这个姿势,静心调息,切记需要用鼻子进行呼吸,大概一分钟左右即可练习下一式。
依旧是如上式一样的站姿,这招的双手指尖向下掌心朝后,肘部略微提起。
切记,这个时候,两臂不能够用僵力。
自然呼吸,双手一握拳,一松便为掌,如此变换,49次之后,再练习下一式。
第三式,称为下垂攥拳。
这招站姿依旧,双手不再提肘,而是放松下垂,张开自己的五指,让指尖冲下,而掌心也不是向后,而是变为向内。
接着便是继续握拳。
同样在握拳49次之后,便可以进入下一式。
站姿依旧,但是这次需要我们前伸抬起来,和肩膀同宽,左右掌心一定是相对的,掌尖需要朝前。
然后进行握49次拳。
第五式,称为伸举攥拳。
顾名思义,两只手需要举到头顶上方,掌心同样是相对的,两掌的间距和肩距同宽。
然后进行握拳,同样是49次。
第六式,称之为屈举攥拳。
12式易筋经详细图解

12式易筋经详细图解
经历了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才初具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期。
文化的繁荣也开始初步影响到武术。
先秦繁荣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武术,使武术从一门搏杀技术开始,发展至初具中国文化特色。
如果当时的文化繁荣能够一直持续,现在的武术文化将相当辉煌,但是历史没有这样。
卧势揉摩操腹,乃佛传易筋、易经秘功,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
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
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之实效。
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十二式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动作一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
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
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顿,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场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
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1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2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
3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4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
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
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
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1接上势,平掌。
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看着前下方。
4双掌同时开场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

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及下部功法(曹英峰)少林內功秘传之二十四式易筋经前部十二式练法此部易筋经所列各法,即俗传外功易筋经。
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各有其妙处,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练习。
待十二式行毕,即从第一式复习,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
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
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有易筋换骨之妙。
但须每日行功,不可间断,方有效验。
第一式面向东而立,两足平行分开,相距一尺左右。
凝神调息,排除杂念,蓄气于腹,毋使走泄。
头向上微抬,闭口,舌抵上腭。
两目向前视,不可瞬眨。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肘关节,将手提起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两手虽上提,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雀跃之状。
略停,两手十指向上翘起,掌根则运力向下捺,行时须极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1)。
要点:此式名混元一气式,乃先天之象。
一翘一捺,得乎动机。
停顿贯气,得乎静定。
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
以下各式,皆由此式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
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连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
两手上提时,切不可上过于腰,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切记!第二式前功已毕,则将气力收起,回复原状,舒展全身筋骨,以免过劳。
行第二式时,先将两足并紧,全身正立,蓄气闭口,昂头睁目,与第一式完全相同。
两手握拳,惟大拇指伸直,握拳极松。
握完,拳置于大腿前,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拇指遥遥相对,略停顿,两手大拇指向上翘起至极度,同时两手其余各指用全力紧握。
两臂之力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两大拇指徐徐放下,余指慢慢松开,回复原状。
两臂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四十九度(图2)。
要点:此式伪本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两旁,而大指向前,殊不得势,则气力不充,精神涣散。
至于翘指时,手指不可提劲,则气力得以下注,而贯注于拳指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 后 ,屈 指
握 拳 ,以 握 拳 时
的拳凸骨节抵
摩肾腧穴为宜
(图15)。
默记次数, 一伸一推为1
16
17
次,共49次后,进入下一式的练习。
9.抱腹攥拳
站立如前,两手抱于小腹前,掌心相对,相距约
15厘米许(图16)。
然后,屈指握拳,拳心向内,虎口向上(图17)。
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共做49 次后,进入
4
5
6
7
8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5
shaolinyutaiji
gonglipian
功力篇 集萃
2009.7
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共49 次后,进入下 一式的练习。
5.伸举攥拳 站立如前,两手伸臂上举于头顶上方,掌心相 对,指尖向上,两掌间距与肩同宽(图8)。 然后,屈指握拳(图9)。
10
11
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共49 次后,进入下 一式的练习。
用鼻均匀、细长地吸气,待气吸满后,两掌沿胸 前下压,配合吞咽,将气贯入丹田,两手移压至髂骨 下止(图19)。
然后,收掌贴按于丹田处,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两劳宫穴相重叠(图20)。
以鼻调息,逆腹式呼吸3 6 息后,叩齿3 6 次,然后 用舌于口腔内搅动,使津液满口后,分作3次吞下。
再以两掌揉动丹田,顺逆各81圈。 最后散步,舒活气血,多走尤佳,全功即告结束。
下一式的练习。
10.功法收势
12
13
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共49 次后,进入下
一式的练习。
7.横臂攥拳
站立如前,
两手抬臂,左右
伸 展 ,高 与 肩 平 ,
成平肩一字势,
五指伸开,掌心
向前,虎口向上
(图12)。
然后,屈指
14
15 握拳(图13)。
18
19
20
站立如前,全身放松,两掌置于胸前,掌心向上, 掌指向里,横臂屈肘(图18)。
6.屈举攥拳 站立如前,两臂抬起,屈肘举手,大臂与肩平,肘 屈,小臂立起,掌心向前,指尖朝上(图10)。 然后,屈指握拳(图11)。
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共49 次后,进入下
一式的练习。
8.贴腰攥拳
站立如前,两手反背于腰后之肾腧穴处,手指向
下,掌心向后,
掌背的拳凸骨
关节贴住左右
肾腧穴(图14)。
七七之数默 念记,八势操完守 丹田;
叩齿三十六 次后,口内津生三 次咽;
十个武人九 必练,祛疾养生又
1 延年。
2
3
1.开功预备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全身 放 松 ,垂 肩 坠 肘 ,吻 唇 合 齿 ,舌 舔 上 腭,双目垂帘内视,意守丹田,两手抱 于丹田前(图1)。 平心静息,排除一切杂念,用鼻 进行均匀细长的调息,约1分钟。 2.提肘攥拳 立势如前不变,两手伸掌,肘臂 屈提,掌心朝后,指尖向下,两手虎口 与髋关节部之环跳穴同高(图2)。 两臂及全身不可用僵力,自然呼 吸,然后默记息数,两手十指握拢成拳 (图3)。 再伸开成掌,拳掌互变为1次,默 数49次。 之后,放下双手,进入下一式的 练习。 3.下垂攥拳 站立如前,两手自然下垂,两臂 放松,五指伸开,掌心向内,指尖向下 (图4)。 然后握拳(图5)。 身体和手臂保持不动,两手同时 伸握,默记次数,一伸一握为1 次,练 49次后,进入下一式的练习。 4.前伸攥拳 站立如前,两臂朝前平抬,与肩 同宽,掌心相对,指尖向前(图6)。 然后,屈指握拳(图7)。
46
shaolinyutaiji
2009.7
gonglipian
集萃 功力篇
秘传攥拳易筋经
文/张海灵
攥拳易筋经,又名拳力易筋经。 此套易筋经是专习拳力的一套秘传 功法,功简而效宏,习之增力不增肉, 久练可使捶力强劲,令人惊叹。
〔总歌〕 握拳易筋把力攥,神力拉动九座 山。 手臂造型固形势,两足开立同肩 宽; 闭息无声神气守,静心垂帘把腭 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