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板书

合集下载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课堂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那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与分享。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那树》,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短文。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那树》,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语文》教材第七单元《那树》一文进行深入学习。

该文详细描绘一棵大树成长历程,以及它所见证时代变迁。

我们将重点学习文章语言特色、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想要传达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知能力和对生命意义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如生命顽强、人与自然关系等。

2. 教学重点:文章语言特色分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大树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解文章大意,同时标注出生字词。

3. 精读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解大树生长过程。

b. 学习文章语言特色,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用。

c. 讨论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典型例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所传达主题,分享各自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大树成长过程2. 语言特色: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写一篇以“我与大自然”为主题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理解生命意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大自然语言》,让学生更深入地解大自然,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导入环节,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情感。

是精读课文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特色和深层含义。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

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有那么一棵树,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二)赏析文章1、每个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学生齐读第1—3段)提示:很久很久(破败荒凉,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老树)2、那确是一棵老树,他又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功用)提示: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3、而就是那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等。

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此处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赏析品味,读出其中的感情。

)4、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回答——不能。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那树》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精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与自然》,第一节《那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学习并掌握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讲解修辞手法,解读文章结构。

a. 分析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大树的敬畏之情。

b. 分析第二段,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第三段,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大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例题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一道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大自然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那树》——敬畏自然,和谐共处。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丰富的色彩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金黄一片;冬天,银装素裹。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是否良好。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

那树教学设计12篇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__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__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那树教学设计2二、检查预习1、生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四、朗读课文,学生思考(缓慢、沉重)1、请你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请你以那是一棵的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

五、讨论明确: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固顽强、非常可怜,为什么?师:刚才,谈到大树的品质,树是自然界中的强者,也是人类的朋友,给人类送来绿荫,但人是世界的主宰,所有的生命都要为人类让步,当高楼林立,文明高度发展时,大树成为最大的障碍时,人类宣判了它的死刑,品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并思考。

六、品味欣赏(讨论)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明确:哪些事物代表人类文明:柏油路哪些词用的好:一里一里铺,架,挨。

为什么好?叠词,表现人类文明发展迅速。

分析:挨、排排(密、发展迅速)朗读时注意什么?(重读)学生齐读练习。

文明的发展如此迅猛,那树是难逃浩劫了,下面看一看那树的命运。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三处。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在作者笔下人类非常残忍,用咬、嚼这些词,对人类恶狠狠的描写之外,作者把伐木工人称为刽子手,而对树充满无限同情,你怎样体会到的?作者在写树时,只把它当做一棵植物来写吗?读出相关语句(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

《那树》教案2

《那树》教案2

《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之道》中的《那树》。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具体章节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分析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传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表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那树”、“静静地”、“陪伴”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自然段,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子,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大树的形象2. 作者的情感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答案: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课后拓展: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描写,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最美的树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写下来。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观察事物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那树喜爱赞美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你家附近的一棵树,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流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作者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更多的树,并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分享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那树》。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树》教学设计板书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那树》教学设计板书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确立目的的依据】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颗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学习本文,既要把它当作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

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探究,进而理解课文主旨,从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本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另外,课文语言简洁而生动,内敛而深沉,且蕴藏着含蓄、丰富的感情,所以应当让学生在细细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从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方法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由于文明发展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画面,然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由熟悉的环境遭破坏的场景,或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能切中课文主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自然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听课文朗读,感受形象
方法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以“那是一棵的树”说一段话,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师做适当点拨,让学生从树的形态、品格、思想等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见解梳理、筛选,然后明确。

明确:那是一棵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树。

它给人类带来浓荫,驱走烦躁,把生命之绿铺满大地。

即使在高楼大厦,交通拥挤的今天也默默地奉献着。

那是一棵坚固顽强的树。

“有一次台风吹了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树屹立不动。


那是一棵能预知未来,富有爱心的树。

预知自己将被砍伐时,先告诉体内的蚂蚁,让它们尽快搬走。

那是一棵可怜的树,为人类默默奉献那么多,到头却惨遭杀戮。

三、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方法要求:让学生找出那树被砍伐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语句中蕴藏的深刻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散文深沉、悲愤的朗读基调,让学生把握好感情,朗读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并读准重点字词。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丛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笔触,赋予树人格形象。

通过“咬”“嚼碎”“呻吟”“割”“大头颅”“动脉静脉”这些词,能够看出作者对那树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砍伐者的愤恨和悲哀。

四、分组讨论,探究主旨
方法要求:学生可做深入阅读,并思考这篇散文作者的立意是什么?文中有对人类文明快速发展作形象地描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者是否持否定的态
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做适时启发。

明确:“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语句中“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

这和那树“一里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就难以协调,那树的悲剧命运就难以避免。

但作者并不是否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发深沉的'思考和感慨。

“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正如作者所说的。

五、结合生活,体验反思
方法要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那树的悲惨结局,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交通专家的做法是否值得肯定?如果不值得肯定,那么是否有既保存那树又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办法。

值得肯定!不值得肯定!教师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思辨中激发心灵的火花,启迪思维、更新认识,完善观念。

对学生反思的结果,教师都可作积极的肯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方法要求:发放阅读材料《巨木之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可做提示:这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纪实散文,表达了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们带泪的沉重的呐喊,从主题的表达上,两篇散文有相近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