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湿热下注,脉络瘀阻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血管外科疾病是一类较为常见且复杂的病症。

然而,中医外科在诊治这类疾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经络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时,就可能引发各种血管外科疾病。

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外科强调从整体出发进行调理。

首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脉象、舌苔等情况。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可能是气血亏虚所致。

治疗时会注重益气养血,常用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加减。

同时,配合外治法,如中药熏洗,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红花、当归、牛膝等,煎水后熏洗患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中医外科看来,多因湿热下注、脉络瘀阻所致。

治疗上,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是关键。

内服中药方面,会选用四妙勇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此外,还会采用中药外敷,如金黄膏、玉露膏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的范畴。

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脾肾亏虚、寒湿凝滞、血脉瘀阻。

治疗时,以补肾健脾、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肉桂、当归、赤芍等。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运用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中医外科在诊断血管外科疾病时,十分注重患者的症状表现。

例如,观察肢体的肤色、温度、肿胀程度,触摸动脉搏动情况,询问疼痛的性质、发作时间等。

同时,也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都有所不同,所以用药和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比如,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在用药时会注意顾护正气,避免攻伐太过;而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则会先治标,缓解症状,再图治本。

除了药物治疗和外治法,中医还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炎症,归属于中医的“缠腰火龙”“蛇串疮”范畴,常表现为带状的疱疹和疼痛,好发于身体一侧,以不同程度神经痛、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发病时疼痛剧烈且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采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而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火毒内伤证,其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那么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呢?本文就做一阐述。

1.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在古代医籍中多属“痈疽”。

其病因多样,外感病因多与风、湿、热、毒等六淫邪气有关,内伤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过度劳倦,继发病因则包括痰饮、血瘀,病位涉及心、肝、脾、肺,久病可及肾。

该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外邪侵袭,或是情志内伤、饮食不当、久病耗伤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火毒内伤之症。

具体表现为火毒内盛,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津液亏虚等,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疱疹、水肿、疼痛等症状。

同时还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所以,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时要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病毒消散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

1.辨证分型论治2.1肝经郁热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肝经郁热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或肝气郁结所致。

这种证型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伴有尖锐、刺激性的疼痛,疱疹形成后,疱内为黄色浊液,周围有红晕,疱体较大,且单个疱疹直径可达数厘米。

同时,此证型还会出现胸胁部或腹部胀满疼痛,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证型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机体,使其排出体内的毒素和郁热气血,改善气血运行,消除疼痛,从而缓解患者皮肤上的症状。

具体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如柴胡、枳实、郁金等,以加强药效。

2.2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多为外邪风热侵入人体所致。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处方带状疱疹,又称为“蛇串疮”,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皮肤病,常见于免疫力下降的成年人。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1. 风热型带状疱疹:患者表现为疱疹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明显,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等,以清热解毒,疏风散热。

2. 湿热型带状疱疹:疱疹多发生在身体下部,疱疹内液体浑浊,伴有口苦、尿黄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山栀、黄芩、泽泻等,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3. 肝火旺盛型带状疱疹:患者情绪烦躁,疱疹疼痛剧烈,伴有口干、便秘等症状。

治疗上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等,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 气血两虚型带状疱疹: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疱疹愈合缓慢,疼痛绵绵不绝。

治疗上可选用“八珍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以补益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5. 瘀血型带状疱疹:疱疹疼痛剧烈,局部皮肤暗红,伴有瘀斑。

治疗上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以配合外敷药物,如“金黄散”等,以消炎止痛,促进疱疹愈合。

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以利于病情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此外,对于带状疱疹的预防,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摘要: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其临床表现为疱疹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引起巨大的生理、心理问题。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法方法多样,其具有简、便、验等优势,可以明显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症状,疗效肯定。

在临床上,中医综合疗法取得显著疗效并不断被认证和肯定,特别是中医疗法中中药方剂、针灸、拔罐、壮线点灸等特色疗法。

本文分析近年来中医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综述了中医综合治疗治疗带状疱疹的不同方案及临床疗效,为今后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药、针灸、壮医药线点灸、小针刀1.带状疱疹的定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1.1带状疱疹的定义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HZ) 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潜伏在脊髓的神经细胞中,经激活后侵犯局部神经及皮肤的急性、炎症性、自限性的皮肤疾病。

特点是以特发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病症。

中医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带状疱疹的记载,比如“蛇丹”“蛇窠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多发生在腰腹、胸背及颜面部。

但普遍认为其病机与外感邪毒、湿热以及肝、肺、脾病变有关。

1. 2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本病多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经络而为疱疹。

李元文教授认为此病辨证归于心、肝、脾三经,湿、热、火、毒、瘀是其发病主因,肝郁化火,或脾经湿热,感毒邪而发,郁热火毒侵袭肌表发为疱疹,治则以肝凉血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为主[1]。

1. 3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根据《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进行制定 [2]。

1)带状疱疹经临床治愈(疱疹消退)后疼痛≥ 1 个月以上或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 2)病变部位色素沉着及有痛觉、触觉异常;3)以下疼痛表现可见一种或多种:发作性电击样阵痛、紧束样疼痛、持续性烧灼痛; 4)疼痛部位有紧绷感、瘙痒或蚁走感。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湿热毒邪内生引发的疾病。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确切,功效持久,不易复发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中医诊断带状疱疹的中医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辨证根据带状疱疹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征,中医可以初步辨证。

常见的辨证有:•湿热瘀毒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浊黄,皮肤湿热瘙痒,常伴有烦躁、口干、便秘等不适;•阳毒横行型:症状为带状疱疹疱液水泡清晰,皮肤干燥热痛,伴有口干、喉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气滞血瘀型:症状是带状疱疹疱液混浊,皮肤发黑、硬化、疼痛,伴有情志郁结、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

望诊带状疱疹的皮损一般沿着一个或两个神经节分布,因此望诊带状疱疹的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皮损处常伴有皮色不均、水疱、疱壳等表现。

闻诊患者的气味可以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中医常闻患者气味来辨证。

带状疱疹的患者闻起来常具有湿热或腥臭气味。

问诊带状疱疹的患者常常伴随其它症状,如疼痛、麻木、痒等。

中医会通过问诊的方式来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和具体症状的程度。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湿热瘀毒型湿热瘀毒型的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毒、祛风祛湿。

方药有清热解毒汤、茵芙蓉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挑破水泡后可以外用荷叶泡水敷患处,有效治疗症状。

阳毒横行型阳毒横行型的治疗重点是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方药有桂枝加芍药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法,通过中药热敷,使药物渗透到皮下,促进局部皮肤的循环,增强药物的效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治疗重点是活血化瘀、调节气机。

方药有当归芍药散、活血化瘀口服液、血府逐瘀汤等。

此外,可以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效果。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节沿分布的痛疮,伴有皮疹、瘙痒和发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以及湿热邪毒累积在皮肤,并影响了气血运行而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诊疗带状疱疹的方案: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证候包括热毒壅肤、湿热壅盛、气血不畅等。

根据不同的证候,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药外敷:准备一副经典外用药方,如银翘散、木贼速愈膏等。

可选用挥发油,如薄荷油、独活油等,用棉签蘸药液涂敷疱疹部位,并遮盖保护。

外敷药物能减轻皮疹部位的瘙痒和疼痛,促进疱疹早日干燥结痂。

3.清热解毒:根据患者体质和疾病病程的不同,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中药煎汤或冲剂来清热解毒,有效消除疱疹部位的湿热毒邪,缓解病情。

4.活血化瘀:带状疱疹在皮肤神经节沿线形成痛疮,常伴随气血瘀滞。

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川芎、桃仁、红花等,能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疮口愈合。

5.补益正气:因为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人体正气不足导致的,因此需要补益正气。

选择益气健脾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加速康复。

6.食疗调理:带状疱疹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可以适量食用绿豆、芦荟、赤小豆等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毒。

7.忌用逆寒食物:带状疱疹患者忌食逆寒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

这些食物会导致寒湿内凝,加重病情。

8.注意休息: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情相对较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的休息可以促使体内的正气恢复,加速康复过程。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诊疗带状疱疹的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证候来进行辨证施治。

通过中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正气等方式进行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食疗调理和注意休息来促进康复。

牛德兴教授,三点理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牛德兴教授,三点理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牛德兴教授,三点理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带状疱疹创三点理论立修复疗法笔者认为要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中医药文化遗产,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创新,治疗蛇丹痛要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为人类解除的病痛无法计算。

在蛇丹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一世界范围的疼痛难题上,同样可以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战胜病魔。

笔者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一疾病,首创三点理论和修复疔法,取得显著疗效。

1.三点理论说一是病毒。

带状疱疹这一疾病的主要病因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中医称为外来湿热毒邪。

患者感染病毒,毒邪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到损伤或抑制而功能低下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被激活,激活后的病毒在感觉神经末梢迅速增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因而就产生了剧烈的神经痛。

病毒沿着周围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特有的节段性水疱,中医学认为患者感湿热毒邪,在机体对病邪的抵御功能低下时,毒邪通十二皮部而入侵的,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与浮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热毒之邪可燔气灼血,血受损则不能正常地行于经脉之中,气受损则不能正常地行于经脉之外,所以气血受热毒的侵袭,则功能失司“气血逆乱”势必造成络脉瘀阻,则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由于毒邪的侵入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衰,不能润养络脉,络脉失养而致不荣则痛。

二是脉络网络瘀阻。

现代医学的神经网络学说与中医学的络脉网络学说基本相似。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呈网状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一但病毒入侵,致使洛脉瘀阻。

孙络、浮络瘀滞,而失去它的生理状态。

正常情况下孙络、浮络应是分布平均,舒卷自如的,只有这样它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

带状疱疹中医的效果

带状疱疹中医的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带状疱疹中医的效果导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西医从而我都觉得中医都似乎都要被人忘记了。

但是中医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也因为这样老祖宗才会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西医从而我都觉得中医都似乎都要被人忘记了。

但是中医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也因为这样老祖宗才会保留下来。

针对带状孢疹的药物医治,选择中医是很不错的,是可以根治的。

虽然吃中药很苦,但是效果很好。

(1)辨证用药:①肝胆实热型: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药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泽泻10g,车前子15g,元胡10g,赤芍10g,生甘草10g,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疱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继发细菌感染者加双花,公英;年老体弱者加黄芪。

②脾湿肺热型:法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药方: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15g,生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大青叶15g,生薏米30g,泽泻10g,元胡10g,车前子15g,生甘草10g。

③气滞血瘀型: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余毒。

药方:活血散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鬼箭羽15g,元胡10g,川楝子10g,地龙10g,木香6g,陈皮10g,双花藤15g,正气尚盛者加川军破瘀;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扶正。

(2)外用治疗:红斑,小水疱时可用雄黄解毒散30g,化毒散3g混匀后与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后混合调敷,糜烂破溃时可用硼酸双黄连液(3%硼酸液2000m1加双黄连0.6g)清理,湿敷,水纱条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案
首诊:2014/8/24
主诉:左腰胯部出现成簇水疱样皮疹伴疼痛3天
病史:左腰胯部出现成簇皮疹,疼痛,不发热,大便稀,伴不消化食物,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理化检查:无。

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蛇串疮,湿热下注,脉络瘀阻。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四妙散加减
炒苍术15克,黄柏20克,元胡15克,忍冬藤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15克,生薏苡仁15克,地丁草15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枳壳20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7付,水煎服。

医嘱:无。

二诊:2014/9/3
皮疹减少,不痛不痒,无新出皮疹,舌质暗淡,苔薄,脉细。

苍术10克,黄柏10克,炒苡仁15克,淮牛膝10克,陈皮10克,地丁草15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元胡15克,7付,水煎服。

服上方,三诊时皮疹斑痕变浅,已痊愈。

按:患者左腰胯部出现成簇皮疹为主症,左腰胯部偏下部,湿邪性易下行流注,大便稀伴不消化食物是为脾虚不化,肠腹湿滞之表现,以四妙散清热化湿佐以健脾祛湿茯苓、陈皮,元胡、忍冬藤、地龙活血通络,柴胡、枳壳、夏枯草理气疏肝泻火,地丁草清热解毒,珍珠母、生龙骨安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