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中国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念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并通过了 《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 纲领》要求剧联应采取各种
演 出形 式 “ 领 导无 产阶 级 的演 剧的剥 削及 与 外 国金融 资本 紧 相勾 结 的
中国商业高利贷资本底榨取之下中国小农经济底急剧的破产,指示他们彻底反帝 国主义,反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
神州民俗????年第???期群文活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兰天瑛?广东省文化馆广东广州????????摘要???????????年代?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文化碰撞促成了中国左翼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神州民俗 2 o 1 3 年第 2 1 1 期
群文活 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简评
兰天瑛
( 广 东省 文化馆 广东 广州 5 1 0 0 8 0 )
[ 摘
要 ]2 0 -  ̄ ' - ¥ E 3 0 年代 ,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激烈 的文化碰撞促 成 了中国左翼戏剧 的产生和
发展 ,成为整个 中国现代戏剧 史上 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 。左翼戏剧运动催生 了优秀 的作 品,也 由于 其局限带来 了消极的影响。 [ 关键词 ]左翼戏剧 革命文学
历史剧 《 赛金花》、 《 自由魂》著名话剧 《 上海屋檐下》,都贯注着对社会现实 问题的强烈关切 。田汉的 《 梅
雨》、 《 暴 风 雨 中 的七 个 女 性 》 力 图探 讨 在 民族 解 放 斗 争 中青 年 男 女 精 神世 界 的变 化 ,洋 溢 着 时 代 的 战斗 气 氛 。此 外 如 田汉 的 《 名 优之 死 》 、 欧阳 予倩 的 《 车 夫 之 家 》、 《 买 卖 》则 在各 类 人物 命运 的悲苦 中揭 露 了中 国 社会 种种 黑 暗丑 恶 的侧 面 。 ” 左 翼戏 剧运 动 虽然 取得 了成 就 , 但 是 由于 其局 限 性也 带来 了消 极影 响 。 1 、现 实 主义 题材 其 实 , 中国戏 剧 的现 实 主义 传 统 ,是 从五 四时期 胡适 大 力倡 导 “ 易 卜 生 主义 ”就 开 始 的 。五 四 时期 的现 实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王 锺 陵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

过去,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因而,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来勾勒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

一世纪之初,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

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另一方面,还取材于国内外现实故事创作新剧,如 波兰亡国惨 、 立宪镜 等戏,并让演员着时装或西服演出,念白时用苏白或京白。

由此,汪笑侬等人的改良旧戏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化了利用戏剧为宣传某种政治主张服务的倾向,二是表现出一种写实的、与现实接近的趋向:穿时装、演时事、创新声。

与现实演出中的变革相一致,在理论上对于戏剧改良的讨论也趋于活跃。

康有为的学生欧榘甲在 观戏记 中便提出了戏剧改良的主张。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不欲振兴则已,欲振兴可不于演戏加之意乎?加之意奈何?一曰改班本,二曰改乐器。

柳亚子在 二十世纪大舞台 发刊词 中,则以其诗人的激情,抒写了一种孤愤情绪和一种热烈的向往,强烈地表达了想藉戏剧之力唤起民众,完成反清大业的愿望。

陈去病在 论戏剧之有益 中,寄意于不惜垢污,舍其身为社会用的大侠,组织名班,或编明季稗史,而演汉族灭亡记,或采欧美近事,而演维新活历史,随俗嗜好,徐为转移,灌输尚武精神与民族主义。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反清革命派,他们都看中了戏剧比之小说、报纸更大的普及性。

在政治意图的支配下,戏剧被赋予了强烈的教化的以至振兴国家的作用。

话剧之传入中国有两条线:一是西方侨民在上海组织业余剧团,盖起正规的剧场,以及日本一些新派剧剧团之来华演出,使得一些中国人接触到了话剧。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第十章  20、30年代戏剧
.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初潮,是在中国近代民 主革命的推涌下产生的。与“诗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相呼应的,是晚清戏曲改良运 动。上海京剧名伶汪笑侬编新剧,创新声,演 出时事新剧。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的我 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二十世纪 大舞台》也应运而生。
中国最早的新剧演出,可 追溯到1899年上海圣约翰 书院学生演剧活动,1901 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仿效 此,在校内演出自编的 《戊戌政变纪事》。此后 上海学生演剧蔚然成风。
写了两部历史剧《赛金花》
夏衍
和《自由魂》。
1937年夏衍《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同一个舞台场景, 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五户人家灰暗的生活和 “人生的零碎”。
夏衍的戏剧讲究结构艺术。《上海屋檐下》在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将五户人家的故事同时展开。
话剧《上海屋檐下》
曹禺,1910-1996, 祖籍湖北省潜江县, 生于天津,原名万 家宝,出生于一个 没落的官僚家庭。
20年代,为思想解放所激发,择取古事古诗 中的著名女性予以再评价,重塑人物形象成为 一种戏剧现象。与郭沫若的翻案剧同调,还有 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和《貂蝉》,袁昌英 的《孔雀东南飞》,和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等。
丁西林(1893—1974)原 名丁燮林,字哭甫,出生 在江苏省泰兴县。
受清末民初“新学”的影 响夕他在中学时代就抱定
1917年《新青年》陆续发表戏剧改革文章。
1918年6月《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 同年《新青年》出版“戏剧改良专号”。
1919年3月胡适发表独幕剧《终身大事》。
1921年 5月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新剧团体民 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同年,上海戏剧协社 成立。
胡适的《终身大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之考察——以《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视角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戏剧现代性之考察——以《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为视角
特质在 文 艺副刊上 的体现 。 关 键 词 文 艺 副 刊 纯 形 启 蒙 现 代 性 审 美 现 代 性

捷 , 京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学 院博 士 南
21 0 4 0 9
复 旦 大 学 中 文 系 博 士 后
203 043
二 十世 纪 早期 中 国文 化 的历 史 进 程 ,尽 管充 满
手 , 合 二 十 世 纪 二 十 年 代 中 国 戏 剧 发 展 历 程 , 别 从 现 代 性 的 分 化 特 征 和 精 神 价 值 观 的 转 变 结 分 来 考 察 中 国 戏 剧 现 代 性 的 表 现 , 且 希 望 通 过 启 蒙 现 代 性 和 审 美 现 代 性 的 双 重 视 角 来 挖 掘 人 们 并 对 新 旧 剧 - q' 变 之 表 现 , 明 中 国 戏 剧 z.- 到 现 代 的 根 本 转 变 并 指 出 它 的 现 代 内 涵 和 精 神 / Y转 ) , k 阐 x4  ̄统
在 发 展 过 程 中所 体 现 出 的现代 性 进 行 考 察 ,并 试 图 在 这 种考 察 中引 人 西 方 社会 学 的一 些 学 理来 对 现 代 性 本身 的 复杂 性作 出思 考 。


现 代戏剧 自律性 的获得
会体制的分裂 ,由此而带来的是分化后 的社会系统
中的 组成 部 分 因此 而 获 得 自身 的合 法 化 ,同 时也 带
特征 ,正 是 现 代 性 动力 学 导 致 了现 代 社 会安 排 的 出
了艰 难 和挫 折 ,但 是拨 开纷 繁 复 杂 的 历史 现 象 的迷
现 。他认 为现 代性 的动 力 学包 括两 个 方 面 , 即社会 的 精 神 趋 向 、 值 观念 和现 代 性 的社 会 安排 , 价 如社 会 分 工 和 劳 动分 工 ,而 这 种 分 工从 社 会 和 谐 运 作 的 功 能 主 义 角 度来 看 都 是 平 等 的 。而探 讨 现 代 性 的动 力 学 借 助 于 社 会 学 的 “ 化 ” d f ett n 概 念 则 有 助 分 ( ie nii ) fr ao 于 我们 更 好 地 认 识 这 个 问 题 。在 我 们 谈 到 传统 社 会 和现 代 社 会 的 区别 的 时候 ,我 们 会 发 现分 化 性 是 现 代 性 赋 予 现 代 社会 的最 大 特 点 。在 社会 变迁 中各 个

5二十年代戏剧

5二十年代戏剧

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 与《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 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对生活 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 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 《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 值的历史剧。
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 作为创造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 义剧作家,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奠 基人,田汉剧作有其鲜明的艺术特 色,体现在他的两个创作主题和独 特的戏剧风格上。一是艺术,一是 爱情,二者成了其早期浪漫剧的中 心主题。
2、爱美剧 “爱美”是英语Amateur的音 译。意思是非职业性的、业余的。 “爱美”的戏剧,即业余的戏剧。 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 重蹈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 赚钱工具而日趋 堕落的旧辙。
其中最著名的“爱美剧” 的团体有两个:民众戏 剧社、上海戏剧协社。
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 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主要发起 人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 西、陈大悲等13人,主张写作通俗戏剧, 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 映时代,担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明 确戏剧要“为人生”而创作,形成了社 会问题剧的热潮。同年5月,创办了 《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 出现的专门性戏剧。
洪琛戏剧创作 洪琛(1894-1955): 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 人。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 的第一人。
洪深早期代表作 是《赵阎王》,表现了 军阀统治给广大民众带 来的深重灾难。
欧阳予倩: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 人之一 《潘金莲》:一出翻案历史题材 剧作
丁西林(1893—1974) 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 家。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1914 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 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 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 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

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点提要1.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当然是19-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运动与变革),这是最根本的。

3.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描写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我们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理解。

4.对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所谓(“人”的观念),包括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以及人生观、人道观、义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爱情婚姻观、美丑观、友谊观等等)、人的未来及发展等。

6.(“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类的目标。

7.各种创作方法的形成决定于(创作主体从何角度发现人、思考人)。

看重人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就形成(现实主义);着眼于人的心灵情感的,则倾向于(浪漫主义);而认定人的心灵真实、潜意识的深刻性的,就走向(现代主义)。

8.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这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9.1928年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发现了人的(阶级性)、(革命性)。

这是继由五四发现人的(个人性)、(社会性)再向另一端推进的结果。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的观念一贯看重人的(社会性),看重(社会群体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这使受西方个性主义思想影响的五四新文化与“人”的观念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个性主义人学观,五四人学观始终与人的(社会性)相结合。

因此,关注被压迫者和被侮辱者,为被压迫者、被侮辱者的不幸命运与被压迫地位呼喊,这曾是五四“人”的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文坛的第一次高潮中,从希腊文学到19世纪文学的众多作家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四位代表性人物,即(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代表作
• 《获虎之夜》《名优之死》(1929)、 《咖啡店一夜》(1922)、《回春之 曲》(1935)、《丽人行》(1947)、 《关汉卿》(1959 )、《文成公主》及 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 歌》、《白蛇传》、《金鳞记》、 《西厢记》、《谢瑶环》等。《关汉 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 剧本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莲姑、黄大傻这对向往自由幸福, 争取合理权力的男女青年的形象。莲姑是作品的女主角, 也是作品中最有亮色的人物。她善良、坚强、勇敢,敢于 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她不愿意嫁到高门大户 的陈家去,是因为她已把心悄悄地许给了贫穷的表兄黄大 傻。当她见到黄大傻因思恋自己而身受重伤后,不顾父亲 的阻挠,一定要好好看护黄大傻。当父亲反对时,她公然 告诉父亲,她早就和黄大傻相恋,并打算和他一起逃跑。 当父亲愤怒地告诉她“我把你许给陈家了,你就是陈家的 人了”的时候,她勇敢地告诉父亲:“我把自己许给了黄 大哥,我就是黄家的人了”。面对父亲的威逼,她勇敢地 宣布;“世界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表现出了蔑视 父权,蔑视封建传统思想,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进步意识。 流浪汉黄大傻对爱情的追求也非常执著,但是由于贫富悬 殊,封建势力的强大,他对莲姑的爱情最后还是以悲剧结 局。黄大傻最后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表示了对封建传 统势力的大胆反抗,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作品通过塑造莲 姑和黄大傻这一对勇敢追求爱情的青年,向人们展示了在 青年一代身上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它是一股不可扼制的 进步力量。
新浪漫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戏剧上的新浪漫主义,是指五四时期,文艺 界对多种现代主义流派的统称。主要包括 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 析主义和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新浪漫 主义戏剧是五四时期译介西方戏剧的一个 热点。
田汉
(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寿 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汉族, 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 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 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 奠基人。多才多艺。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 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 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 革命中,被迫害死于狱中。
黄大傻这一形象是现实的吗?
• 说他家曾经”还好“, 直到他母亲去世, 他才没了读书的机 会。剧本的舞台提示中曾指明黄大傻是” 十七八岁的褴 褛少年“, 而他母亲则是大约两年前去世的, 其时黄大傻约 十五六岁。以他年幼时富裕的家境, 而且直到十五六岁家 道中落时母亲也还有让他继续读书的打算, 可见家庭父母 对他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因此他的启蒙不应迟于六七岁。 这样算来, 在被迫辍学之前, 黄大傻至少已经读了七八年的 书了。所以, 黄大傻不仅是个“ 乡村青年”, 他更是个知 识青年。这样的一个青年, 曾经有过美好温馨的家庭生活, 有着很好的前途, 有着青梅竹马的爱人, 但这一切在很短的 时间内都失去了, 如梦一场。这样的巨变对一个十五岁的 少年的打击是巨大的, 他怎么能不伤感呢? 他所受过的长 期的文化教育(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文学教育) 也自然会使 他以迥异于一般的乡村青年的语言表达这种伤感, 所谓忧 愁出诗人。他完全有可能, 也应该使用“ 抒情诗式的语言” 来表达他心中的最深沉的情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本时期的戏剧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同 时借鉴了王尔德,奥尼尔,斯特林堡,梅 特林克等人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象征 主义的现代主义创作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的戏剧创作格局逐步形成。由于本时期戏 剧处于初创期,许多戏剧作品还显得较稚 嫩,粗糙。尽管如此,本时期仍出现了田 汉,欧阳予倩,郭沫若,丁西林等优秀的 戏剧家。
结构
• 明线、暗线交错 (明线是魏家为迎接女儿 的婚事积极准备猎虎,暗线是莲姑与黄大 傻相恋。从整个剧情发展看,这两条线索 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共同推动着剧情发展。 从明线看,魏家人越是为女儿积极筹备婚 事,越会促发女儿与黄大傻的爱情悲剧早 日爆发;从暗线讲,正是由于黄大傻思恋 着莲姑,他夜晚才会去莲姑家附近的山上 徘徊,才会误中打虎的抬枪。最后,两条 线索重合于黄大傻受重伤被抬到魏家,将 故事发展推向高潮。 )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 1927年 田汉 南国社,为现代戏剧打开新局 面,发起影响深远的校园戏剧运动。 • 主张“在野”的戏剧艺术运动 • 田汉左转问题
二、二十年代中国戏剧文学创作
• 中国戏剧史上,这一时期才真正获得文学 价值,真正出现了剧作家。 • 爱情自由、妇女解放“出走”戏盛行 • 社会弊病题材,反应的都是致命的社会问 题 • 下层人民苦难(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戏剧” 的先驱) • 反帝爱国主题
剧作内在的矛盾性
• 作品的第二部分在全剧中的作用到底 是怎样的呢?颇具传奇色彩的易四聋 子打虎的故事与本剧的主要矛盾之间 是什么关系呢? • 黄大傻身上带有浓重的五四时期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印记,这一人物的 塑造是并不成功的。
蕴涵了魏福生等老一代的所谓封家 长们的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一面
李东阳认为的好人家的标准就是一家 人勤快、俭省,李东阳并没有打算给 女儿找一个吃喝享受的去处,他对婚 姻的态度是很现实的,是建立在辛苦 劳动的基础上,首先考虑的是生活, 爱情是不在考虑之列的。李东阳对婚 姻的态度正代表了魏福生等老一辈山 里人共同的态度
结构
• 注意悬念的设置 作品开始引入莲姑的父亲魏福生讲述捕 虎的故事及魏家长工出去安放抬枪,等着 老虎来中圈套的情节,为后面黄大傻误中 抬枪悲剧的发生作了充分的铺垫,给人悬 念感,使故事有了波澜,引人入胜。 作品以表现魏家人积极为女儿操办婚事 的喜剧气氛开始,以黄大傻自杀殉情的悲 剧结尾。首尾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照, 喜剧的开场更衬托出了悲剧的结局,使全 局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主题也更加突出。
作品中表现老一辈人虎虎有生气,而一写到黄大 傻这样的年轻人就充满感伤哀怨。 • “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 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 在庙前的戏台底下,真是凄凉得可怕呀!烧起火 来,只照着自己一个人的影子;唱歌,哭,只听 得自己一个人的声音。我才晓得世界上顶可怕的 不是豺狼虎豹,也不是鬼,是寂寞!” • 面对爱情,他也不敢奋起追求,他能做的只是: “到了太阳落山,鸟儿都回到窠里去了的时候, 就独自一个人挨到这后山上,望这个屋子里的灯 光”,“一面呆看,一面痴想,身上给雨点打的 透湿也不觉得,直等灯光熄了,莲妹睡了,我才 回到戏台底下”。这种感伤、懦弱的精神特点在 魏福生等老一辈人面前显得多么孱弱无力,不堪 一击,黄大傻最后走上自杀之路也是当然的了。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 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 作品。
《打出幽灵塔》 ——与《雷雨》比较
• 一、父权制——幽灵塔(两性冲突) • 二、女性的自我解放道路 • 三、鲜明的性别政治要求
• 熊佛西(1900-1965)戏剧教育家, 剧作家。1924年赴美国哈佛大 学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 位。 • 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 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 撰写了《写剧原理》、《戏剧 大众化的实验》等理论专著三 种.对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 “教育民主”,“学术自由”, 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 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他 提倡聘用教师必须是“有真才 实学,而不问其来自何处,有 何思想倾向”。
二、二十年代中国戏剧文学创作
• 话剧的各种体裁和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 展,西方现代主义种种戏剧新观念都有所 体现(新浪漫主义,田汉、郭沫若) • 创作思想的开放和艺术实践的自由,促进 了艺术家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 明显的弱点:“欧化”倾向强、忽视戏剧 演出特点、视野不够开阔,选题由局限性、 剧本大多较幼稚粗陋。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 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 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 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 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欧阳予倩
• 二十年代 《泼妇》、《回家以后》 《潘金莲》 • 三十年代《 车夫之家》、《小英姑 娘》、《同住的三家 人》 • 《忠王李秀成》(1941)
白薇
• 1926年4月,陈西滢在《现代评论》上 曾介绍过两位女作家,一位是当时“几 乎谁都知道的冰心女士”,另一位是当 时“几乎谁都不知道的白薇女作家”。 两年后,鲁迅也曾赞誉她是“我们的女 作家”、“才女”乃至“文坛上的第一 流人物”。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谈判期间, 在周公馆招待妇女界代表,散会时,他 握住白薇的手,亲切地说:“我常记起 你,你和丁玲是我们湖南的女作 家……”。 • 白薇的作品主要有:剧本《苏斐》、 《琳丽》、《姨娘》,代表作多幕诗剧 《打出幽灵塔》,在鲁迅主编的《奔流》 上分三期连载。
可分为四个部分
• (一)魏福生与魏黄氏老夫妻谈论莲姑的 婚事,要再打一只老虎为莲姑添妆奁 [lián] ; • (二)甲长李东阳与亲戚何维贵来访魏福 生,魏福生讲述易四聋子打虎的故事; • (三) 莲姑与母亲谈自己婚事,不愿意出 嫁; • (四)打虎却打伤了黄大傻,莲姑抗婚, 黄大傻自杀。
主要人物
田汉
•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 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 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 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 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 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 且是《三叶集》的作者之一。1922年回国, 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3年 ,田 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开 始了“南国”戏剧运动,发表独幕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