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研 必背考点整理

管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意味着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人,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组织层次

管理者往往被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1、基层管理者: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即生产产品和提供服

务。这样的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或工长。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

者,他们可能具有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

3、高层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

的责任,他们的典型头衔通常是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或者董事会主席。

三、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活的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是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还要尽可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四、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研究了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得出结论: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考察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10种不同但高度相关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

所谓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行为可以被进一步组合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

(1)挂名首脑: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

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

(2)领导者:负责激励下属;承担人员配备、培训以及有关的职责

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

(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关系和消息来源,从中得到帮助和信息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的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

2、信息传递

(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便透彻地理解组织与环境

阅读期刊和报告;与有关人员保持私人接触

(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

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转达信息

(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

召开董事会;向媒体发布信息

3、决策制定

(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

组织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以开发新项目

(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纠正行动

组织应对混乱和危机的战略制定和检查会议

(9)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制定和批准所有有关的组织决策

调度、授权、开展预算活动,安排下级的工作

(10)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

参加与工会的合同谈判

人际关系角色:指涉及人与人(下级和组织外的人)的关系以及其他具有礼仪性和象征性职责的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涉及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

决策制定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

五、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更重要,因为他们通常管理的是使用工具和技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雇员。

2、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管理者直接与人打交道,因此在所有级别的管理工作中,这些技能都至关重要。

3、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做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4、其他重要的管理技能

(1)、概念技能:利用信息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识别创新的机会;界定问题范围并实施解决方案;从大量数据中筛选重要信息;掌握技术在商业上的运用;掌握组织运营模式

(2)、沟通技能:将构思表述为语言,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同事、下属之间的信任;倾听并提出问题;表现技能:口头方式;表现技能:书面或图示方式

(3)、效果技能:为企业使命或部门目标做出贡献;关注顾客;多任务: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谈判技能;项目管理;检查工作并实施改进;设定和维持内外的行为准则;赋予受关注的事物和特殊活动优先权(4)、人际技能:指导技能;多样化技能:在不同的文化中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组织内部网络化;组织外部网络化;在团队中工作:合作与承诺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工作的“最佳方式”

2、泰罗的四条管理原则:

(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一种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

(3)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国祚都承揽下来

3、泰勒的试验

米德瓦尔钢铁厂

伯利恒钢铁公司

学徒——技工——总工

观点:(a)工人消极怠工

(b)工人缺少培训

(c)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

(d)没有适合的工具

1898年——进行泰勒试验

(1)搬铁块试验

75名工人,30米,80多斤重

施米特——“一流的工人”

12.5T/天·人——47.5T/天·人

$1.15/天·人——$1.85/天·人

(2)铁锹试验

21磅

铲铁16T/天·人——59T/天·人

400至600人——140人

$1.15/天·人——$1.85/天·人

(3)金属切削试验

历时26年,试验3万次,耗子15万美元

发现高速钢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三个基本的出发点:

(1)、一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二是谋求取得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3)三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在工作中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泰勒制

(1)、操作方法标准化,即动作研究

(2)劳动工时的合理化,即时间研究

(3)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4)进行标准操作培训

(5)计划、执行职能相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的背景

(1)、当时的成不是材料和人工

(2)研究最佳方案——只有当许多人从事同一工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程序才有效

对泰勒科学管理的评价

(1)贡献

①、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为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讲究效率和调查研究

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①、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的前提是把人视作“经济人”;属于“机械模式”的理论②、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③、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二、法约尔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1、亨利·法约尔

(1)、以组织为研究对象

(2)首次提出一般管理理论

(3)管理过程之父,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2、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

(1)、企业全部活动可概括为六种

①、技术性工作——生产、制造、加工

②、商业性工作——采购、销售与交换

③、财务性工作——资金的筹措、运用与控制

④、会计性工作——成本核算、统计与盘点

⑤、安全性工作——设备维护保养和人员、货物的安全

⑥、管理性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2)大型工业企业技术职能人员能力比较

3、14条管理原则

(1)、工作分工:专业化通过使雇员的工作更有效率,从而提高工作的产出

(2)、职权:管理者必须有命令下级的权力,职权赋予管理者的就是这种权力

(3)、纪律:雇员必须遵守和尊重统治组织的规则

(4)、统一指挥:每一个雇员应当只接受来自以为上司的命令

(5)、统一方向:组织应当具有单一的行动计划指导管理者和工人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群体的利益不应置于组织的整体利益之上(7)、报酬:对工人提供的服务必须付给公平的工资

(8)、集中:集中是指下级参与决策制定的程度

(9)、等级链:从最高层管理到最低层管理的直线职权是一条等级链

(10)、秩序:人员和物料应当在恰当的时间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平:管理者应当和蔼和公平地对待下属

(12)、人员的稳定:管理当局应当提供有规则的人事计划,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填补职位的空缺(13)、首创精神:允许雇员发起和实施计划将会调动他们的极大热情

(14)、团结精神:鼓励团队精神将会在组织中建立和谐与团结

4、管理的五大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5、对法约尔管理理论的评价

(1)、更具一般性

(2)、提出了管理理论构架

(3)、原则经过多年证明有效

三、霍桑研究

1、研究过程

(1)、第1阶段变换照明条件试验(1924—1927)

照明强度增加或减少,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产量都增加,只有当光线降到月光水平时,试验组的产量才降低

结论:①工场的照明是影响效率微不足道的因素

②工作条件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2)、第2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1928)

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

①如供应午餐和差点、缩短工时等,在工作时可自由交谈。产量上升

②取消这些条件后,产量扔维持在高水平

结论: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的态度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3)、第3阶段大规模访问与调查(1928—1931)

两年多,进行了两万多人次的普查与访问

结论:员工的工作绩效,受到他人的影响

(4)、第4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

大部分成员都自行限制产量

①标准7312个接点,实际6000——6600个接点

②怕标准再度提高、怕失业、保护速度慢的同伴

工人对不同的上级持不同态度

成员中存在着小派系

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2、霍桑研究结论

(1)、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

(2)、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

(3)、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工人的产量

(4)、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绪和安全感的作用要小

四、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1、学习型组织:应具有发展持续学习和适应变革的能力

传统组织学习型组织

对变革的态度只要事情还能运转,如果不能改变它,

就不要改变它则运转不了多久

对新思想的态度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如果一再为实践所证明,

就不要理它就算不上什么新思想

谁对创新负责研发部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主要的担心犯错误不学习,不改进

竞争优势产品和服务学习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

管理者的职责控制其他人推动和支持其他人

2、知识管理:包括培育一种学习文化,在这种文化中组织成员能够系统地收集知识并与其他组织成员

共享,以取得更好的绩效。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一、什么是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

为方式。在多数组织中,这些重要的共有价值观和惯例会随着时间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对组织经历的认知及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即我们做事的方式,将影响员工的行为,并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

2、可以用7个维度准确地表述组织文化的精髓

(1)、关注细节:期望雇员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2)、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3)、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4)、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5)、员工导向: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6)、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7)、团队导向:围绕团队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二、强文化和弱文化的关系

强文化弱文化

价值观广泛共享价值观局限于少数人——通常是高层管理者

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价值观传递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

的信息是一致的相互抵触的

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英雄员工对公司历史或英雄知之甚少

的故事

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员工不太认同价值观

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没有多大联系

三、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管理

1、利益相关群体: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群体。这些相关群体与组织息

息相关,或是组织行为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反过来,这些群体也可能影响组织。

组织的利益相关群体:雇员、顾客、社会和政治活动团体、竞争者、贸易和行业协会、政府、媒体、供应商、社区、股东、工会

2、如果管理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第一步:确定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群体

第二步:由管理者确定这些利益相关群体可能存在的特殊利益或利害关系是什么

第三步:管理者必须确定每一个利益相关群体对于组织决策和行动来说有多关键

第四步:决定通过什么具体的方式管理外部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有关社会责任的两种相反观点

1、古典观点(纯粹的经济学观点)

古典观点主张管理当局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这一观点最直率的支持者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殊荣的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股东(公司真正的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他还主张,不管何时,只要管理者自作主张将组织资源用于社会利益,就是在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要么通过高价转嫁给消费者,要么通过降低股息回报由股东所吸收。必须指出,弗里德曼并不是说组织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他支持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单这种责任仅限于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

2、社会经济学观点

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这一立场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一种信念。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成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此外,社会经济学观点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组织不仅仅是经济机构。社会接受甚至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事物。

3、比较两种观点

组织社会责任扩展的四阶段

阶段一:管理者在关注股东利益时,遵循了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并遵循了所有的法律法规

阶段二: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扩展至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雇员。

阶段三:管理者讲社会责任扩展到具体环境中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即顾客和供应商。

阶段四:同社会责任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定义一致。管理者感到他们对社会整体负有责任。

第六章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一、决策的制定过程

步骤1、识别决策问题

决策制定过程开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开始于现状与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问题的三个特征:意识到问题,迫于压力采取行动、拥有行动所需的资源

步骤2、确认决策标准

一旦管理者确定了他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来说,确认决策标准就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步骤3、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

决策制定者必须为每一项标准分配权重,以便正确地规定它们的优先次序。

简单的方法:给予最重要的标准10分的权重,然后参照这一权重为其他标准分配权重,从而重要性只相当于权重为10分的标准的一般的指标其权重为5,当然也可以采用100或1000或者任何其他的数字作为最高的权重

步骤4、开发备择方案

要求制定者列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问题。在这一步中,决策制定者希望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须对这一步所列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只需列出他们即可。

步骤5、分析备择方案

一旦确认了备择方案,决策制定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种方案。

分析方法:对每一种方案的评价是将其与决策标准进行比较,这些标准是在第2步和第3步中建立的。通过比较,每一种备择方案的优缺点就变得明显了。

步骤6、选择备择方案

从所有备择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是很重要的。我们已经确定了所有相关的标准及其各自的权重,并确认和分析了各种备择方案,现在我们仅仅需要从备择方案中作出选择即可。

步骤7、实施备择方案

决策制定者通过把决策传达给有关人员并获得他们对决策的承诺,将决策付诸行动。在决策实施阶段,管理者还需要重新评估环境发生的任何变化,特别是当执行决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时。

步骤8、评估决策结果

看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选择的方案和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期望的效果。如果评估结果表明问题仍然存在,这时管理者也许需要仔细地分析,问题的答案也许需要管理者重新回到决策过程的某个步骤,甚至可能要重新开始整个决策过程。

二、决策的制定条件

1、确定性

对于决策者来说,理想的情况是确定性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可以制定出精确的决策,因为每一种方案的结果是已知的。

2、风险性

更一般的情况是风险性条件,决策者在这种条件下能够估计出每一种备择方案的可能性。在风险性条件下,管理者所具有的历史数据能使他们给不同的决策方案分配概率。

3、不确定性

制定一项决策,但却不能肯定它的结果并且不能对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我们称这样的情况为不确定性。管理者都会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在不确定情况下,决策方案的选择受到决策者能够获得的有限信息的影响。在不确定情况下,影响决策结果的另一因素是决策者的心理定位。乐观的管理者将会遵循最大最大选择(最大化可能的收益);悲观的管理者将遵循最大最小选择(最大化最小可能的收益);对于期望最小化最大“遗憾”的管理者来说,将会选择最小最大选择。

收益矩阵:(1)每一列中的最大值分别减去其他,得到后悔值矩阵

(2)再从矩阵中的每一行选取最大值,并在这些最大值中选取最小的

第七章计划的基础

一、设立目标

1、目标管理:是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2、目标管理四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绩效反馈

3、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步骤

(1)、制定组织的全局目标和战略

(2)、在事业部与职能部门之间分解目标

(3)、部门管理者与其下属单位的管理者共同设定他们的具体目标

(4)、单位管理者与该单位的管理者共同设定他们的具体目标

(5)、在管理者与雇员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提供反馈

(8)、目标的成果实现得到基于绩效的奖励的强化

第八章战略管理(案例分析题)

一、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就是管理者为制定组织战略而做的工作

组织战略:是决定组织长期绩效的决策和行动

二、组织战略的类型

组织战略包括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1、公司层战略

(1)、公司层战略决定了公司所开展的、应当开展的或希望开展的业务以及开展这些业务所要做的工作,它建立在组织的使命、目标和组织业务单元将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

(2)、公司层战略主要有三种:增长战略、稳定性战略、更新战略

①增长战略:当一个组织想要通过现有业务或新业务扩大它所提供的产品数量和所服务的市场范围来谋求发展时,它就要用到增长战略。增长战略的结果可能是组织增加了销售收入和雇员数量,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其他数量指标。

增长方法:集中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多元化

A、集中化:当一个组织集中精力于其主营业务并通过扩大主营业务中所提供的产品数量和所服务的市场范围来发展时,通过集中化就能实现增长。

B、纵向一体化:也就是试图对输入(后向一体化)、输出(前向一体化)或同事对二者进行控制

C、横向一体化:公司是通过合并同一产业的其他组织的方式来实现增长的,即合并竞争对手的业务

D、多元化:包括相关多元化或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是指公司通过合并或收购相关产业不同业务的公司而实现增长。非相关多元化是指公司通过收购和兼并不同产业、不同业务的公司而实现增长

②稳定性战略:是一种公司层战略,其特征为基本对公司现有业务不进行重大的变革。

这种战略的一些做法包括:通过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持续不断地服务于同样的客户,保持市场份额,维持公司的现有业务。

适用情形:一种情形可能是行业处于剧变时期,外部力量急剧变化,使得未来不确定;另一种情形是行业遭遇低增长或零增长

③更新战略:当一个组织陷入困境中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管理者应当制定战略,消除导致公司绩效下降的组织劣势。这些战略被称为更新战略

类型:紧缩战略:是在绩效问题并不严重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短期更新战略,有助于稳定经营,激活组织的资源,并重新使其回复竞争力

扭转战略:是当组织的绩效问题更严重时适用的一种更新战略

2、业务层战略(竞争性战略)

业务层战略注重组织应该怎样在每项业务上展开竞争。对于有多项业务的组织,每一个业务都应该有它自己的战略,这些战略定义了该业务的竞争优势、其服务的顾客以及应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1)竞争优势的作用

开发有效的业务层竞争战略要求理解竞争优势,它是战略管理的一个关键概念。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可以是一种组织能力,即组织能做到其竞争对手做不到的事情或者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核心能力还可以凭借组织的资产和资源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即组织具有竞争对手所没有的某种资源。

(2)作为竞争优势的质量

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持续的改进还可以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

保持竞争优势: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在存在竞争者和发展变化的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管理者更能使公司活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阐明了管理者可以选择的三种一般的战略。成功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战略,即所选择的战略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的特性相匹配。

在任何行业中,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量左右着竞争规则,这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了产业的吸引力和赢

利性,管理者可以应用小乐的五个因素来评估产业的吸引力:

①新加入者的威胁。新竞争者进入行业的可能性有多大?

②替代威胁。其他行业的产品代替本行业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③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购买者(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多大?

④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多大?

⑤现有的竞争者。目前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有多大?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①、成本领先战略:低成不领导者积极寻求在生产、营销和其他运营领域中的高效率,制造费用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企业想方设法消减成本

②、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的来源可以是与众不同的质量、独树一帜的服务、创新的设计、技术的潜质能力或者杰出的品牌形象。对于这种竞争战略来说,关键在于产品和服务的属性必须使公司有别于它的竞争对手,并且足以创造价格的溢价,这种溢价超过了差异化所增加的成本

③、聚焦战略:目的是在狭窄的利基市场上寻求成本优势(成本聚焦),或者差异化优势(差异化聚焦)。聚焦战略的目标是开发狭窄的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的划分可以基于产品品种、最终消费者类型、分销渠道或者消费者的地理分布。

(4)三分律

3、职能层战略

职能层战略是组织不同的职能部门用来支持其业务或竞争战略的战略。

第九章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一、排程

1、甘特图

(1)甘特图是20世纪初由亨利·甘特——科学管理专家弗雷德里克·泰罗的助手——开发的。

(2)甘特图是一种条形图,带有横向的时间坐标和纵向的活动坐标,条形表示整个期间的产出,包括计划的和实际的。甘特图直观地表明什么时候任务应该开始进行,并与实际的过程进行比较。

(3)甘特图使得管理者能够很容易地搞清什么活动已经在进行,以及评估哪些活动提前完成了,可能推迟或者按嫉妒计划在进行。

2、负荷图

(1)负荷图是一种改进的甘特图,它不是在纵轴上列出活动,而是列出全部部门或特定的资源。(2)负荷图使得管理者可以计划和控制能力的利用,换言之,负荷图是对各工作区的能力进行排程。

二、线性规划适用的条件

线性规划不能用于解决所有的资源分配问题,它要求资源必须是有限的,产出的目标必须是产出的最优化,必须存在将资源组合起来以创造产出的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以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必须引起其他变量成比例的变化)

第十章组织

一、管理跨度

1、传统的观点:管理跨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中管理层次的数目及管理人员的数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管理跨度越宽或者说越大,则组织就越有效率。

2、今天的观点: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一个管理者能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地管理的下属人员的合适数量。这些因素包括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技能和能力,以及索要完成的工作的特性。所以,领导这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员工的管理者就可以保持较宽的管理跨度。其他的决定合适跨度范围的权变因素还有:下属工作任务的相似性、任务的复杂性、下属工作地点的相近性、适用标准程序的程度、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组织文化的凝聚力,以及管理者偏好的管理风格等。

3、近几年的趋势是朝着加宽管理跨度的方向演进。加宽管理跨度,这与管理者力图降低成本、加快决策、增强组织灵活性、更接近顾客以及向员工授权等的努力是一致的。

二、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1、机械式组织

(1)机械式组织是一种刻板的严密的控制的结构

(2)特征:高度的专门化、广泛的部门化、窄管理跨度、高度正规化、有限的信息沟通(大多是下行沟通)、基层员工很少参与决策

2、有机式组织

(1)有机式组织是一种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而机械式组织是僵硬、稳定的

(2)特征:灵活性、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

3、两者的对比

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

高度的专门化跨职能团队

僵化的部门划分跨层级团队

指挥链明确信息自由流动

窄管理跨度宽管理跨度

集权化分权化

高度正规化低度正规化

三、矩阵型结构

1、矩阵型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组织设计,它从各职能部门中抽调有关专家,分派他们在一个或多个由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小组中工作

2、优点:创设了一个双重指挥链

3、缺点:违反了统一指挥的传统管理原则,为使矩阵型结构有效地运作,项目经理和职能经理必须经常保持沟通,别协调他们对所属共同员工提出的要求,共同解决冲突。

四、学习型组织

指由于所有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有关问题的学习、识别与解决中,从而使组织形成了持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这样一种组织

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招聘

1、所谓招聘,就是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申请者的活动过程。

2、职务潜在候选人的主要来源

来源渠道优点缺点

互联网可触及大量的人,产生许多不合格的应聘者

并立即得到反馈

员工推荐可通过现有员工提供对组织可能不会增加员工的类别和结构

的认识;基于推荐者的认真

推荐可能产生高素质的候选人

公司网站辐射广;可以有目标地针对某有许多不合格的应聘者

一特定群体

学校招聘大量、集中的候选人仅限于初入者级别的职位

职业招聘机构熟悉行业的挑战和要求对组织没有承诺

3、网络招聘受到了组织和申请者的欢迎,员工推荐一般能带来最好的候选者

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激发创新的因素

1、结构因素

(1)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的影响

(2)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另一重要的基石

(3)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4)创新性组织试图将创新活动的时间压力最小化,而不管是否身处急流险滩型的环境

(5)当一个组织的结构为源于工作和非工作的创造提供明确的支持时,雇员的表现会更具有创造性

2、文化因素

3、人力资源因素

第十六章激励员工

一、动机

概念: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程度、方向和坚持性。

二、动机的过程

关键因素:努力、方向和坚持性

三、早期动机理论的内容和启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的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

(3)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

(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

(5)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对动机的解释:尽管没有一种需要会完全、彻底地得到满足,但只要它大体上得到满足,就不再具有吉利作用了

2、麦格雷弋的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主要代表了一种消极的人性观念,它认为工人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效果必须要严格监控

Y理论: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点,它认为工人可以自我指导,他们接受甚至主动寻求工作责任,他们把工作视为一项自然而然的活动

麦格雷弋对动机的分析:X理论假定较低层的需要支配着个人行为,Y理论则假设较高层的需要支配着个人行为。麦格雷弋本人坚信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有效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指出,内部因素与工作满意有关,外部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他相信个人对工

作的态度决定了任务的成败

赫茨伯格称这些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为保健因素,工作满意的内部因素为激励因素

第十七章领导

一、管理方格

1、管理方格使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两个行为维度,并对领导者这些行为的使用进

行了评估,在坐标轴上从1(低)~9(高)标度它们

2类型

(1)贫乏型管理(1,1):以最低限度的努力完成必需的工作,从而维持组织成员的身份

(2)任务型管理(9,1):由于工作条件的安排从而使工作实现高效运作,使人的因素的干预降到最低

程度

(3)中庸之道型管理(5,5):在必须完成的工作与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水平之间保持平衡,使组织绩

效得意充分实现成为可能

(4)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个舒适、友好的组织分为和工作基

(5)团队型管理(9,9):工作由具有风险精神的员工完成,由于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

系”而形成了相互依赖,带来了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二、费德勒模型

1、费德勒的权变模型: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恰当匹配:其一是与下属发生相互作用的领导者风格;其二是领导者能够控制和影响情境的程度

2、模型基于这样的前提假设:在不同类型的情境中,总有某种领导风格最为有效

3、个体风格:任务取向或关系取向

4、最难共事者问卷(LPC)

5、三项权变维度

(1)领导者——成员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评价为好或差

(2)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度。评价为高或低

(3)职位权利:领导者运用权利活动施加影响的程度。评价为强或弱

第十八章控制的基础

一、控制的过程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2019考研政治 思修知识点背诵汇总(背诵版)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绪论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配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坚定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理想: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2)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分为低层次的信念和高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最高层次的信念(即信仰)具有最大统摄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理想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个人理想要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归根结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来实现。 弘扬中国精神 (一)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备课讲稿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 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 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 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 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

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 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 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只要存在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并具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需要协作,需要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其责任是: ①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②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③管理工作和员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管理具有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任何管理者都要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管理具有层次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关注与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 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7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⑴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⑶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⑷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活动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7-8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的两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2013考研政治系列电子教材(一)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 背诵笔记 陈闫编写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 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 (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三观) (4)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3,马哲和西方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一) (1)科学主义否定哲学世界观功能,推崇科学知识,放弃世界观的研究。 (2)人本主义反对科学和理性,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2020年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