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合集下载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详解100个,替孩子收藏!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详解100个,替孩子收藏!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详解100个,替孩子收藏!一鼓作气、东山再起、孺子可教、老当益壮、纸上谈兵......生活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引用到成语,这些成语的正确含义和对应的历史名人你是否都知道呢?1.背水一战(韩信)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完璧归赵(蔺相如)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负荆请罪(廉颇)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望梅止渴(曹操)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5.四面楚歌(项羽)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6.破釜沉舟(项羽)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7.卧薪尝胆(勾践)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纸上谈兵(赵括)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9.横行无忌(郭圯)横行:指行动蛮横;无忌:无所顾忌。

指倚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10.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1.东窗事发(秦桧)传说宋代秦桧曾与妻子在自己家的东窗下定计杀害了岳飞,后来秦桧得病而死。

他妻子请方士做法事,方士看见秦桧在阴间身戴铁枷受苦。

比喻阴谋已败露。

12.如鱼得水(刘备)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

也比喻有所依靠。

13.退避三舍 (重耳)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4.初出茅庐(诸葛亮)茅庐:草房。

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15.图穷匕见(荆轲)图:地图;穷:尽;见:现。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简短1. 守株待兔:《庄子》2. 盲人摸象:《庄子》3. 杞人忧天:《战国策》4. 刻舟求剑:《韩非子》5. 画蛇添足:《韩非子》6. 狐假虎威:《庄子》7. 鹅毛大雪:《史记》8. 马后炮:《史记》9. 求人不如求己:《论语》10.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庄子》11. 纸上谈兵:《孙子兵法》12. 前车之鉴:《左传》13. 大材小用:《论语》14. 杀鸡儆猴:《管子》15. 束手就擒:《左传》16. 塞翁失马:《庄子》17. 走马看花:《庄子》18. 四面楚歌:《史记》19. 金蝉脱壳:《红楼梦》20. 狗尾续貂:《庄子》21. 惊弓之鸟:《庄子》22. 画龙点睛:《庄子》23. 貌合神离:《庄子》24. 我自岿然不动:《庄子》25. 众口铄金:《庄子》27. 青出于蓝:《庄子》28. 三人成虎:《庄子》29. 望洋兴叹:《庄子》30. 暗渡陈仓:《史记》31. 后来居上:《庄子》32. 滥竽充数:《庄子》33. 披荆斩棘:《寒门崛起》34. 无独有偶:《庄子》35. 隔岸观火:《论语》36. 熟能生巧:《礼记》37. 七步成诗:《左传》38. 山高水长:《庄子》39. 庖丁解牛:《庄子》40. 势如破竹:《孙子兵法》41. 一鸣惊人:《庄子》42.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43. 不打不成器:《庄子》4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孟子》45. 蚍蜉撼树:《庄子》46. 急功近利:《庄子》47. 情非得已:《庄子》48. 反客为主:《庄子》49. 打草惊蛇:《吕氏春秋》50.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左传》51. 举世瞩目:《庄子》52. 画地为牢:《庄子》54. 远水不能救近火:《汉书》55. 下车伊始,马上功成:《孔雀东南飞》56. 一意孤行:《庄子》57. 前思后想:《庄子》58. 满腹经纶:《庄子》59. 束缚自己,解放别人:《庄子》60. 以逸待劳:《孙子兵法》61. 飞蛾扑火:《庄子》6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63. 指间可得,欲罢不能:《庄子》64. 空谷幽兰:《庄子》65. 不以强凌弱:《庄子》66. 心有余而力不足:《庄子》67. 画饼充饥:《庄子》68. 滥竽充数:《庄子》69. 南辕北辙:《庄子》70. 舍本逐末:《庄子》71. 盲人瞎马:《庄子》72. 古今中外:《庄子》73. 安步当车:《庄子》74. 无功受禄:《庄子》75. 坐井观天:《庄子》76. 解铃还须系铃人:《庄子》77. 坐山观虎斗:《庄子》78. 正中下怀:《庄子》79. 视死如归:《孙子兵法》80. 前车之后:《庄子》81. 意气风发:《庄子》82. 坚忍不拔:《庄子》83. 以德服人:《孟子》84. 妄自菲薄:《庄子》85. 心领神会:《庄子》86. 天高任鸟飞:《庄子》87.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庄子》88. 得心应手:《孟子》89. 卧薪尝胆:《史记》90. 面面俱到:《庄子》91. 居安思危:《吕氏春秋》92. 一呼百应:《庄子》9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庄子》94. 如鱼得水:《庄子》95. 必由之路:《孟子》96. 海底捞针:《庄子》97. 众矢之的:《庄子》98. 守口如瓶:《庄子》99. 不翼而飞:《庄子》100.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寒门崛起》。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100个成语典故

100个成语典故

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

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

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8.负荆请罪【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薪:柴草。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

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10.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三顾茅庐【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