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风险系统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

合集下载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目录
CONTENTS
• 环境系统分析概述 • 环境系统分析的核心概念 • 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 环境系统分析应用领域 • 环境系统分析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环境系统分析案例研究
01 环境系统分析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续发展。
06 环境系统分析案例研究
CHAPTER
案例一:某城市的环境规划与建设
总结词
城市环境规划的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是环境系统分析的重 要应用领域,通过案例研究,学生可以了 解城市环境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实践。
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
城市环境规划的方法
城市环境建设的实践
产业资源利用
利用环境系统分析方法,优化产业资源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业资源消耗和 污染物排放。
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通过环境系统分析,评估资源的开发潜力和环境承载力,为资源 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资源可持续利用
利用环境系统分析方法,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段。
03 环境系统分析方法
CHAPTER
生命周期分析
总结词
生命周期分析是一种评估产品或服务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产品或服务的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废弃等各个阶段的环 境影响,生命周期分析旨在找到优化和减少环境负荷的潜在机会。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
总结词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环境保护措施的财务和环境双 重影响的方法。

2024年第二期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2024年第二期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2024年第二期CCAA注册审核员EMS环境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周期性行业是指行业的景气度与外部宏观经济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周期性循环的行业。

周期性行业的特点是产品价格、需求以及产能呈现周期性波动,行业景气度高峰来临时产品需求上升,价格大涨,为满足突然膨胀的需求,产能大幅度扩张,而在萧条期时刚好相反,以下哪个行业不属于周期性行业?()A、钢铁B、煤炭C、有色金属D、商业连锁2、依据GB/T24001-2016标准,以下关于环境管理体系范围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范围的设定不应当规避组织的合规义务B、范围的设定可适当排除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因素的活动、产品、服务和设施C、一旦组织宣称符合标准,则要求组织对范围的声明可为相关方获取D、范围是对包含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边界内组织运行的真实并具代表性的声明,且不应当相关方造成误导3、某企业产生的废气排放量属于()。

A、环境状况指标B、环境绩效指标C、运行绩效指标D、环境管理绩效指标4、依据GB/T24001-2016标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采用该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绩效B、采用该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C、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可以保证组织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绩效D、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就可以保证组织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5、参数是对()的可度量的表述A、运行、管理或状况的条件或状态B、环境指标C、环境目标D、以上都是6、依据GB/T24001-2016标准,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时,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下列哪些所需的过程?()A、环境因素识别B、遵守合规义务C、环境措施的策划D、以上全是7、针对特定时间段策划的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称为()。

A、审核计划B、审核发现C、审核方案D、特殊审核8、组织在策划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时,应策划()。

A、组织的环境B、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C、组织的合规性义务D、以上全对9、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以下不正确的是()。

知识资料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十一)(新版)

知识资料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十一)(新版)

4.2.7 其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环境风险及环境凤险评价定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I 69-2004),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丁程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主要系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发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发明、化学纤维发明、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用R表示。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建设项日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普通不包括人为破坏及天然灾害)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害物质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伤害,举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的减缓措施。

2.环境凤险评价的重点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安全评价数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3.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按照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级。

5.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1)风险识别(1)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总算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2)风险类型:按照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3种类型。

(3)风险识别内容:资料收集和决定、物质危险性识别和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2)源项分析(1)决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发生概率:事件树、事故树分析法或类比法。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分析与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分析与设计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分析与设计作者:殷振华陆天堂钱宁宁陈斌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36期殷振华陆天堂钱宇宁陈斌华(苏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江苏苏州 215002)摘要: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的数量不断上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建立在完备的数据存储和科学管理之上的,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的切合实际需求的信息系统,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关键词:环境预警应急处置系统分析设计中图分类号:X5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21 系统功能分析环境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为依托,综合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技术,结合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环境质量数据库、重点风险源(污染源、放射源、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库、环境敏感点数据库以及集中各类环境应急事件处置资源的应急资源数据库,建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平台。

环境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对重点风险源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监控为基础,以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为指导,自动监测数据为基础,依靠预测模型对环境风险事故进行危害预测,从而做到风险预警,并通过调用风险决策支持的相关信息,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应急支持。

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模块。

1.1 GIS功能地理信息系统(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基于GIS平台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可根据需要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环境质量监测点、环境风险源、重点保护目标以及应急物资、专家、预案、历史案例等应急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空间搜索、GPS定位、导航等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事故扩散的模拟效果。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赣州市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空气质量现状与评价为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赣州市环境监测所的一些资料。

xx年2月9日至15日是春节法定节假日,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春节期间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赣州市站改变往年春节期间停止对外公布数据的惯常做法,做到每天加班采集和分析各空气子站的数据,并及时在市环保局、省环保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春节期间监测数据显示,赣州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二、水环境现状与评价评价区内地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三、声环境项目所在地周围无重大噪声源,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xx)中2类标准。

第二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大纲1.总则1.1任务又来某新建林业一体化浆纸业公司项目1.2编制依据1.3评价目的和原则1.3.1评价目的1.3.1评价原则1.4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1.4.1污染控制目标1.4.2环境保护目标1.5评价采用标准1.5.1质量标准1.5.2排放标准1.5.3卫生标准1.6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1.7评价工作重点1.8评价因子2.建设项目概况2.1基本情况2.2工程给水排水供电及供热2.3辅助生产设施2.4工程分析2.5污染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2.6.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核算2.7.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2.8.本项目产业政策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3.2社会环境概况3.3环境质量现状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4.1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4.2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4.3.1噪声污染源分析4.3.1.1噪声境调查前期工作4.3.1.1.2基础资料收集4.3.1.1.2现场准备工作4.3.2噪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3.2.1噪声环境现有监测资料分析4.3.2.2噪声环境现状监测4.3.2.3噪声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4.4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5.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5.1一般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1.1评价地区地形、地质、地貌概况5.1.2水文及水文地质情况5.1.3气象与气候5.2社会自然环境现状调查5.3评价区噪声环境质量现况调查及评价5.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评价5.5地下水质现况调查评价5.6土壤现状调查评价5.7环境噪声现状调查评价5.8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5.9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6.环境影响预测6.1水环境预测6.2声环境预测6.3大气环境预测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内容7.1评价工作成果清单7.2提出的结论7.3建议的内容8.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8.1组织8.2计划安排9.评价工作经费概算第三篇: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

努力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构建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努力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构建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13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方面。当前 , . 各级环境监 测站承担的环境 监测业务与专题项 目量逐年上 升 , 由于关 键 岗位 缺少 技术 骨干 , 但 没有形成 合理
的人才 梯 队 , 人员 数 量 与环 境 监 测业 务 工 作 量 的 矛盾 十分突 出 。技术 人员 的知识 更新 和继续 教育 滞 后 , 员总体 技术 水平难 以适应 实 际工作 需求 。 人
定应用和参考价值的文章专辑刊 出, 供在环境监测工作 中参考。
努 力 提 升 环 境 监 测 能 力 构 建 环 境 监 测 预 警 体 系
韩德 辉
( 海省 环境监 测 中心 站 , 青 青海

西宁
80o ) 1o 7
要 :文章立足环境监测业 务体系 、 : 技术水平 和队伍建设 , 系统分析 了当前 青海省环境监测面 临的主要
准 确预 警各 类 环 境 突发 事 件 J 。青 海 省 环 境 监 测 应 以提 高 环 境 质 量 监 测 、 染 源 监 测 、 态 监 污 生 测、 环境 预警 与 突发事 件应 急监 测 、 综合 分析 能力
和机制 、 经费投入、 队伍整体素质 、 监测技术配套 等方面还存在一些 问题。呈现环境监测技术总体 水平不高 、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薄弱 、 环境 监测信息技术落后 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室内分析
测试 技术 与现 场 监 测 能 力 水平 一般 ; 析 测试 人 分 员 的动手 能力 与实 验 室大 型仪 器设 备 的使用 开发 跟不 上形 势要 求 ; 环境 监测 科研 工作 滞后 , 环境 对
为核心 , 加快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 系。笔者从业
务 角度 出发 , 对此 进行 了初 步思 考 。 1 构 建青海省环境监测预警体 系面临的主要 问题 1 1 环境 监测 业务 方 面 。一是青 海 省水 、 . 空气 等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DOCS
01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定义 与意义
• 定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可能产 生的环境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 环境风险:指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人类健 康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评价标准。
• 收集环境风险因素的新数据和监 测结果,分析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 有效性。 • 根据更新后的评价标准,对建设 项目环境风险进行重新评价和防控。
建04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与 方法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常用模型
概率模型:通过概率论和统计学方法, 计算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 过模糊数学理论,对环 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的管理与监控
环境风险管理:通过制定环境风险防 控制度和操作规程,降低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监控:通过建 立环境风险监测网络, 实时监测环境风险因素
的变化。
• 制定环境风险防控制度,明确项 目建设单位的环保责任和措施。 •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制度的执行和 监管,确保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 建立环境风险监测网络,对关键 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 分析监测数据,评估环境风险的 大小和发生概率。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因素的定性分析
风险因素分类:根据环境风险因素的 性质和来源,对其进行分类。
风险因素评估:评估环 境风险因素的影响范围
和可能后果。
风险因素排序:根据环 境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对其进行排序。
• 按风险因素的性质分类:如技术 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等。 • 按风险因素的来源分类:如项目 内部风险、项目外部风险等。

“双体系”题库1(2)

“双体系”题库1(2)

“双体系”建设学习题库一、填空题1、两个体系建设是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2、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 1 级最危险。

3、2017年1月18日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

4、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5、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作业部位等总称。

6、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7、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8、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9、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10、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当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11、隐患排查是指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12、风险分为四级管控。

13、隐患分为生产现场类隐患、基础管理类。

14、公司的风险点主要分为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两类。

15、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分为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和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两种。

16、安全风险识别研判突出管理、人员、设备和环境四大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环境风险系统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
一、引言
区域环境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由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针对区域环境风险,开展系统分析和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和风险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指标体系。

二、区域环境风险系统分析
1. 区域环境风险的构成
区域环境风险通常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和人为环境风险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人为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土地资源破坏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环境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区域环境风险的传播路径
区域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

自然环境风险可能通过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传播,人为环境风险则通过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等路径传播。

不同的风险传播路径和规律需要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手段。

3. 区域环境风险的影响范围
区域环境风险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还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区域环境风险可能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等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风险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

4. 区域环境风险的评估和预测
针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区域环境风险的评估,可以及时地了解风险的大小和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

三、区域环境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1. 区域自然环境风险指标
在区域自然环境风险方面,可以建立气候变化指标、地质灾害频率指标、自然灾害风险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气候、地质、自然灾害历史数据的分析,评估区域自然环境风险的程度和分布情况。

3. 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
除了针对自然环境风险和人为环境风险建立相应的指标外,还需要建立一些综合评价指标,如环境承载力指标、环境敏感性指标、环境风险容忍度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风险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对区域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论与展望
区域环境风险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区域环境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和风险预防至关重要。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风险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为区域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支持。

加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和预防工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