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萍乡市芦溪中学吴学琪【三维学习目标】1.明确区位及区位选择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培养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重点难点】1. 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含义。

2. 明确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3. 结合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升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运用新闻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生产,明白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导入课堂;然后以课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农业景观图为例,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和对农业区位选择实质的理解。

最后,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享受思考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以课文案例引导学生学生理解、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通过比较,理解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有不同的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理念】运用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中解放出来,提升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理念。

【教材板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2011年4月时节,正是北方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可是丰收的蔬菜却未能给菜农带来半点喜悦心情。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农业区位的概念;记住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法】导学案学习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

谈谈你对农业、农业区位的理解。

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从而引出课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问题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因素合作探究一:你的家乡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为什么会种植这种作物?请详细分析影响家乡种植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家乡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不同地区,农业区位主老师对学生问题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对学生代表发言进行点评。

将学生分为四个组,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

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组内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

导因素不一。

巩固练习案例1:阅读材料,指出水稻的主要习性特点。

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光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第1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微专题一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条件分析1.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深度思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答案对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打算了该地区是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接近海洋,打算了该地区是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打算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社会经济条件考向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1~2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2.提出讨论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布局的调控作用。具体包括: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如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7.教学评价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区位因素变化。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假设你是一位农业规划师,请为某贫困山区设计一个农业发展计划。考虑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提出合适的农业类型和产业发展方向。要求:计划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000字)
4.围绕“农业区位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每组撰写一篇讨论报告,总结小组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目包括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判断农业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就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观察力。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拍摄一段介绍家乡农业区位选择优势的短视频,要求画面清晰、内容丰富,时长不超过5分钟。
1.作业提交时,请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完整,切勿抄袭。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共同提高。
3.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三晚自习前。请按时提交,逾期不予受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漂洋过海卖山葵的视频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并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2)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三代人买草莓的探究活动,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疑导入 .师:今天上课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东西,就是这个,同学们猜下是什么?生:猜并且品尝,确定是芥末。

师:芥末是食用生鱼片这种美食必不可少的调料,但是大家知道芥末是由什么制成的吗?芥末的主要原料就是山葵,而且因为山葵不仅可以去除生鱼片的腥味,还能杀死生鱼片中的寄生虫,所以在日本的市场需求巨大。

那山葵是不是在哪里都可以种植呢?(不是)那它可以在哪种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活动2【讲授】一、引导自悟,合作学习-----农业区位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评论 .【教师】观看一段视频,思考:山葵在哪种植?为什么?(播放视频)【学生回答】云南保山市,有合适山葵生长的条件。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选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部分内容。

本节系统的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无论阐释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对“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背景:学生们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居住在城市,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都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只知皮毛,缺少系统的认识。

3.思维特征:学生们现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

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六个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素》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a)如何合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b)在农业发展中,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c)针对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讨论结束后,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不少于500字。
5.观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观察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农村等问题关注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意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并能运用这些因素分析实际农业区位问题。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农业区位选择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将学习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3.提出问题:什么是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1.区位含义(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

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4.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依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依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的选择种植业潮湿、半潮湿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地区畜牧业半干旱、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沿海海疆水稻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棉花光照充分、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柑橘气候潮湿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潮湿、半潮湿的暖温带地区(2)小地域范围的农业区位选择思路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考向一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条件的推断1.《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像,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这段古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________特点()A.季节性B.周期性C.地域性D.任凭性答案C解析相同的生物种属由于生长的自然条件特殊是气候条件不同会现出很大的差异。

上述古文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2022·浙江文综)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

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潮湿;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

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完成第2题。

2.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平安牢固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

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答案B解析该作物喜温(温度要求是≥20℃)好湿,图中显示①地月均温均低于20℃,只有7、8两月水分盈亏量为正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①地温度和水分条件都不适宜;②地5~9月月均温高于20℃,但全年各月水分盈亏量均为负值,因此,对该作物来说,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综合上述分析,选项B说法正确。

考向二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2021·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下图,完成3~4题。

3.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4.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

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答案 3.C 4.A解析第3题,由图知,美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2月份为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鲜花生长。

哥伦比亚位于赤道四周,气温较高,利于鲜花生长,C项正确。

第4题,墨西哥与哥伦比亚相比,距美国近,运费低,A项正确;墨西哥纬度较哥伦比亚高,热量无优势,B项错误;两国均为进展中国家,墨西哥鲜花生产进展晚,技术水平不具优势,C项错误;水热方面和技术上的劣势打算了墨西哥在品种方面无优势,D项错误。

(2021·海南地理)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

武都(位置见下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据此完成5~6题。

5.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缘由有()①纬度较高②海拔较高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年温差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目前,武都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缘由是()A.交通不便B.人力成本上升C.土质退化D.种植面积扩大答案 5.A 6.B解析第5题,依据题目中的叙述:花椒的生长特征为:喜光,耐寒,耐旱。

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云量多,太阳辐射弱。

而武都依据图示: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光照较强。

第6题,依据题目叙述:花椒的果实需人工采摘,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随着区域经济进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成本上升,花椒的生产成本上升。

7.(2022·大纲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月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很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

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缘由。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四周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分,热量充分,有浇灌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有),水资源有限。

解析(1)据经纬网及区域轮廓推断,该区域为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农场应沿河流布局,分布在绿洲地带。

该地区光照条件好,浇灌水源稳定,砂质土壤等,均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新疆长绒棉质优易储存,主要消费市场是我国东部地区,陇海—兰新铁路连接棉花产区与消费市场,便于棉花外运。

(3)制约该地区商品棉生产的因素包括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劳动力不足等。

微专题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形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2.实质: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进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进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4.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条件自然条件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分社会经济市场宽敞;地广人稀条件主要特征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国营)农场,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机械化水平高特殊提示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分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等,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生产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考向一区域农业进展条件分析1.(2022·大纲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殊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四周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答案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浇灌(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四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分;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一是资料中有效信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说明光照及昼夜温差影响葡萄生长;二是从图示中的有效信息“等高线”推断河谷、“经纬度”推断欧洲南部、“地中海”推断四周气候。

考向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21·浙江文综)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头种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间续消灭了一些环境问题。

读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2~3题。

2.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3.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四周侵蚀作用增加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 2.D 3.A解析第2题,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主要从事混合农业生产,生产的谷物和畜产品在经济收入结构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并且都面对市场,符合这一条件的是③和④。

混合农业进展畜牧业并不是单纯地依靠自然草地,同时也依靠种植人工牧草及豆类植物作为饲料,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④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