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必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数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数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数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巩固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数与代数2.1 数的概念- 认识和理解0、1、2、3、4、5、6、7、8、9、10等基本数字。

- 掌握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相邻数的认识。

- 学习数的组成,如:5可以由1和4组成,7可以由1和6组成等。

2.2 加减法-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 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8 + 5 = 13,13 - 7 = 6。

-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得到了2个苹果,现在他有多少个苹果?2.3 长度单位- 认识和区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

- 学会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

- 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如:1米 = 100厘米,1厘米 = 10毫米。

三、空间与图形3.1 平面图形- 认识和掌握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 学会用词语描述和区分各种图形的边、角、对称等特点。

- 了解图形的分类,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

3.2 立体图形- 认识和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

- 学会用词语描述和区分各种立体图形的面、角、对称等特点。

- 了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四、统计与概率4.1 统计- 学会收集数据,如: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 能够利用图表展示数据,如: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展示数据。

- 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如:比较、排序、求和等。

4.2 概率- 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可能性、必然性等。

- 学会通过实验或观察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 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如:抛硬币、抽奖等。

五、综合应用- 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重点、难点资料大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重点、难点资料大全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 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 = 60分1分 = 60秒半时 = 30分60分 = 1时60秒 = 1分30分 = 半时9、(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时针最粗最短,秒针最细最长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例:数字135 读作:一百三十五写作:135①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例:数字105 读作:一百零五写作:105数字1005 读作:一千零五写作:1005数字1050 读作:一千零五十写作:1050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课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课资料

大数÷小数≡倍数
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小数×倍数=大数
题型一:画一画、填一填 1、 画 是 的3倍。
×
=
2、画
的个数是
的5倍。
=
题型二: 解决问题:如书P51例2、P52例3、P53③、P54⑥⑦⑧⑨
易错题: 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混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以及书P⑨
题型五: 生活中对时间的应用,如书P7⑤⑥P8⑾ P4做一做① 又如:下面有一段“停电预告”: 7月30日 上午 8:10—10:30 和平路一带 8:30—11:00 南岸小区一带 10:00—下午1:20 红荔一区 下午 1:00—下午3:00 红荔二区 (1)( )停电时间最长,有( (2)小欣在下午1:30回到家,发现家里停电,她家住在 ( ),还要( )才能有电 易错题: 1、时、分、秒单位间的进率易和其它单位间的进率混淆。 2、在进行时间比较时,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比大小。 如: 18秒 3分 (方法:一般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 3、三人赛跑,时间最短的谁跑的最快。
1000 10 10 10
如: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吨的认识: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t)作单位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知道1吨=1000千克 明确: 吨
1000
千克
1000

题型一: 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玻璃厚50( ) 一只大象高3( 床长约2( ) 回形针长约3( ) 又如书P24③、P25⑦、P28⑤、P34①② 题型二: 单位换算: 2千米=( )米 1米-70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最好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最好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一、将整册教材分成五大类别:(一)量的计量。

(二)计算。

(三)图形。

(四)可能性。

(五)解决问题。

二、各个单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测量1、基本单位换算。

2、填上合适的单位。

3、比一比,然后在○里填上“>”“<”或“=”。

(单位相同直接计算或比较数字大小,单位不同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或比较。

)4、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物品,或者断尺量物品,就用终点刻度减起点刻度。

5、有关路程的问题要注意“往返”、“出门后又返回”的情况。

(1)兰兰家距图书馆800米,她出门前往图书馆借书,走了100米后发现忘了带借书证,连忙回家拿借书证再去图书馆。

兰兰这段时间走了多远?(2)小梅家离学校250米,小梅每分钟走50米,如果她步行往返学校,要用多长时间?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列竖式,要牢记,数位要对齐,符号要看清,加法式子里,满10要进1,减法式子里,不够减时向前借1当做10。

1、口算题。

2、竖式计算及验算(需要验算时,一定要写“验算”二字。

)加法可以使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使用加法来验算。

注意列竖式计算203-48=500-137=这类题目在列竖式计算时的方法。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相同的图形代表相同的数,请认真思考后填一填。

△◇+8 ◇△0 8 △=()○=()5、(难题)小迷糊计算517加一个数时,不小心把十位的9看成6,算出的结果是582。

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6、(难题)小迷糊计算287加一个数时,又不小心把这个数末尾的“0”看丢了,算出的结果是294。

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第三单元四边形※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1、周长的概念及判断。

2、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长正方形周长,及周长公式的反应用。

(已知周长,求长、宽、边长。

)例题:(1)有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8厘米,宽是3厘米,长是多少?(2)靠墙建一个鸡舍,要求长8米,宽12米,在最省料的情况下,鸡舍的围栏长多少米?(至少长多少米)(3)用两个边长都是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减少的是两个边长的长度)(4)把一个铁丝围成的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正方形框架,这个正方形框架的边长是多少厘米?第四单元有余数除法★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一、整数和小数1. 自然数:0和比0大的数字。

2. 整数:包括自然数及其相反数和0。

3. 正整数:除了0以外的自然数。

4. 负整数:正整数的相反数。

5. 小数:有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

6. 十分位:小数点后第一位。

7. 百分位:小数点后第二位。

8. 千分位:小数点后第三位。

9. 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关系的数。

10.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

11. 假分数:分子大于等于分母的分数。

12. 单位分数:分子为1的分数。

二、整数的运算1. 加法:数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 乘法: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4. 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 乘方:将同一个数连乘若干次的运算。

三、小数的运算1. 加法和减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运算类似。

2. 乘法:小数的乘法可以先忽略小数点,计算完后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 除法:可以将小数化为整数进行计算。

四、长度、质量和容量1. 长度的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和毫米(mm)。

2.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

3. 容量的单位:升(L)、毫升(mL)、立方米(m³)。

五、图形与运动1. 直线:由许多连接起来的连续点组成的线段。

2. 曲线:由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组成的线段。

3. 长方形:四条边两两平行的四边形。

4.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且两两平行的四边形。

5. 圆:平面上一点到另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6. 绿灯停,红灯行。

7. 直线运动: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相同距离的运动。

8. 圆周运动:物体围绕某一中心点做匀速运动。

六、时间和日历1. 时间的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

2. 日历的使用:了解日期的顺序,掌握星期几的概念。

七、数量关系1. 等于号:用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

2. 大于号和小于号:用来表示大小关系。

3. ∎加法填空:根据已知关系选择正确的数填空。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总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四边形》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意: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长和方的比较中找出图形棱角的特点。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示法。

《测量》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精确地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知识点: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知识点汇总引导语:期末考试高分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复习资料。

以下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希望能给同学们的期末复习指明方向!第一单元:测量1、毫米、分米的认识:(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吨的认识:(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

2、减法:(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考点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考点总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第1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拟: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拟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拟大小,先比拟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拟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那么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那么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拟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拟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拟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

求近似数,用估算。

→〔≈〕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