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合集下载

北中大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01基本实验-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

北中大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01基本实验-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

1.12动物类中药材的性状及显微鉴定内容提要本实验采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法,对珍珠、全蝎、蟾酥、靳蛇、熊胆、麝香、鹿茸、牛黄等34种动物类中药进行鉴定。

通过实验掌握地龙、全蝎、蛤蛉、薪蛇、鹿茸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特征,掌握石决明、珍珠、蟾酥、哈蟆油、乌梢蛇、金钱白花蛇、熊胆、马宝、阿胶、麝香、牛黄、羚羊角性状鉴别要点,了解石决明、牡蛎、海蝶峭、水蛭等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原理(1)性状鉴定主要依据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知识和传统经验鉴别法,观察和描述动物类中药的性状特征,鉴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药用标准,鉴别其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

(2)显微鉴定主要利用显微镜和显微技术观察动物药的组织和粉末特征,以鉴定其真伪和纯度。

仪器、材料与试剂(1)仪器与材料1)仪器同前。

2)材料药材标本或液浸标本:石决明,珍珠,牡蛎,海蝶蜡,地龙,水蛭,全蝎,娱蚣,土鳖虫,桑螺蜡,蝉蜕,虫白蜡,斑螯,僵蚕,蜂蜜,海马,海龙,蟾酥,哈蟆油,龟甲,鳖甲,蛤蛤,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薪蛇,鸡内金,穿山甲,熊胆,马宝,阿胶,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

粉末:广地龙,全蝎,蛤蛉,薪蛇,鹿茸。

(2)试剂同前。

操作步骤(1)性状鉴定取药材标本,首先根据一般性状等确定其药用部位,然后分别按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2)粉末及表面显微鉴定分取各中药粉末或碎片少许,用水装片或制水合氯醛透化片。

广地龙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表皮碎片的颜色、细胞形状及表面特征等,斜纹肌纤维的形状、大小及表面特征,刚毛的多少、形状、颜色和表面等特征。

全蝎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体壁碎片的颜色、外表皮表面观的特征,横纹肌纤维的颜色和表面特征,刚毛的形状及表面特征。

.蛤蛇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鳞片、皮肤碎片、横纹肌纤维、骨碎片的颜色及表面特征。

靳蛇的粉末鉴定:观察和描述表皮、横纹肌纤维、骨碎片的颜色及表面特征。

靳蛇鳞片的表面特征鉴定:观察和描述背鳞表面的颜色和表面特征。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重点与难点

石决明来源: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 (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我国福建以南沿海;。

杂色鲍:习称“南海决“九孔决”“光底石决”。

皱纹盘鲍产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 羊鲍和耳鲍产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

羊鲍:习称“毛底石决”来源:考试资料网澳洲鲍主产澳洲、新西兰。

性状:壳呈椭圆形,内呈耳形,外壳:平滑 (光底);粗糙 (毛底) 。

一般规律:具右旋纹理,明显 (光);不明显 (毛) 。

具呼吸孔器(未端) 。

9 个(光); 4~5 个(毛)。

孔口平(光);孔口突出(毛),内面具彩色光泽。

石决明耳形,外有螺旋纹;小孔排成行,内显彩色光。

成分:含碳酸钙,甲壳质,胆素。

珍珠一来源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来源于马氏珍珠贝的为海水珍珠 (天然珍珠),来源于后两者为淡水珍珠(养珠) 。

二、产地天然珍珠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淡水养殖珍珠主产于黑龙江、安徽等地。

三、性状鉴定表面半透明,具特有的珍珠光泽。

质地坚硬,剖开断面,可见同心层纹。

来源:考试资料网四、显微鉴别磨片:可见粗细两类同心环状层纹。

称为“珍珠结构环”。

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虹光环”。

以上两种环为珍珠独具特征,可与任何伪品相区别。

(珍珠结构环和虹光环)五、化学组成主含碳酸钙。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的鉴定来源与产地(了解):性状鉴别:蕲蛇:头部: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身:背部两侧“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夹有多数数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尾:骤细而短。

未端习称“佛指甲”,又称“指甲尾”。

金钱白花蛇:头部:扁椭圆形。

身:具有黑白相间环纹 27 个以上,尾:渐细而长。

乌梢蛇:头部:扁椭圆形;无椭圆形。

身:全体乌黑,背鳞行数为偶数。

背部“剑脊”。

尾:中央黑线明显,渐细而长。

成份蛇毒:蕲蛇,金钱白花蛇:含多酶。

乌梢蛇:无毒。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细目一动物类中药的概述要点一药用动物的分类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脆针海绵;腔肠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蜇、珊瑚等;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如石决明、牡蛎、乌贼等;节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东亚钳蝎、蜈蚣、地鳖、南方大斑蝥等;棘皮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参、海胆;脊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马、蟾蜍、乌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牛等。

中药药用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

要点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常用动物类中药如:细目二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要点一性状鉴别气:如麝香的特异香气。

味:如蜂蜜的纯正甜味,熊胆味苦回甜有清凉感等。

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

手搓法: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1)如蛤蟆油以水浸泡可膨胀10~15倍。

而伪品在7倍以下;(2)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3)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

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

要点二显微鉴别对于动物类中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进行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鉴别其真伪。

在进行显微鉴别时,常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

要点三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用红外光谱法对54种动物药进行的鉴别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药材鉴别特征明显,稳定性、重现性均好。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精)

(三)性状鉴定注意点 1.全蝎的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 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 2.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 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 似蟹螯,背面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 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 后 3.前腹部由7节组成,背面绿褐色。 腹 4.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 部 钩状毒刺。 5.体轻,质脆易断。气微腥,味咸。 头 胸 部
动物类药材鉴定技术
动物类药材(学习目标)
• 掌握全蝎、鹿茸的来源、主产地、性状 特征、功效。 • 熟悉全蝎、鹿茸的化学成分。
动物类药材
含义:动物药入药用动物全体、动物某一部分、 动物内脏、动物生理产物、动物病理产物、动物分 泌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加工制品等。 动物类药物的鉴定,主要应用性状鉴定、显微
前 腹 部
全蝎药材
动物类药材(全蝎)
(四)化学成分
含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元素的毒性蛋白。
近年,从蝎毒素中分离出抗癫痫肽(缩氨酸)。
(五)功效与主治
功效: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主冶:小儿惊风、抽 搐痉挛、半身不遂、破伤风、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淋巴结结 核、疮疡肿毒等。注意:本品有毒。用量3~6g。研末吞服,每次 0.6~1g。外用适量。
动物类药材(鹿茸)
(一)来源 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 者习称“马鹿茸”。
梅花鹿
马鹿
动物类药材(鹿茸)
(二)产地与采制 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 内蒙古、新疆、青海。 1.锯茸 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锯下之茸须立 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锯口处用线绷 紧固定于架上,放入沸水中烫炸3~4次(锯口朝上露出水面),每 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 为止。然后晾干,次日再烫炸数次,风干或烤干。 2.砍茸 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病鹿。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 盖骨锯下,除尽残肉,绷紧脑皮,如上法反复烫炸,晾干。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鉴定动物类中药,要具有动物学的分类和解剖的基础知识。

其方法与植物药一样,对于药材是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如蜈蚣、土鳖虫、金钱白花蛇等;对于药材是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羚羊角、龟甲、骨类(豹骨、猴骨等)和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等)药材等,鉴定时主要靠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必要时可进行显微磨片观察;对去皮蛇类药材可进行脊椎骨或鳞片的形态和组织切片观察;对海狗肾类药材,除一般形状鉴定外,还可采用X光拍片,观察阴茎骨的形状和大小加以鉴别;对有些采自动物体的分泌物和生理、病理产物的药材,如麝香、牛黄、蟾酥等,除一般性状鉴定外,主要靠显微和理化分析,以防伪充或掺假。

鉴定牛黄除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外,还要用显微观察或红外光谱等来考察纯度防止掺伪,同时要做主要成分胆酸、胆红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有的动物产物,如蜂蜡、虫白蜡等,还应测定其熔点、溶解度或酸值、皂化值等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值得指出,动物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不同于植物类药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现已有大量报道,利用它们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可成功的把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

如阿胶的鉴别,不但可用上法进行,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检测法或蛋白质运动粘度法进行鉴别也均获得成功。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独特的炮制工艺获得。

动物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它们不仅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还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与鉴定方法,其中鉴定动物类中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动物类中药是指以动物为原材料,经过合理的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具体包括虫类、兽类、鱼类等。

由于动物类中药的药材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因此对其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动物类中药的鉴定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征。

不同的动物因生长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而产生出一定的形态特征。

例如,党参是人参的一种,通常可以通过其茎部形态与人参进行区分,党参的茎部呈螺旋状扭曲,而人参的茎部则呈直立状态。

同时,对于明显有异味或者有特殊气味的动物类中药,可以通过嗅觉进行初步鉴别。

其次,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组织学观察。

通过观察动物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特征,可以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鉴定工作。

例如,对于动物角类的鉴定,可以通过观察其组织切片中的细胞壁厚度、细胞排列方式等来进行鉴别,从而判断是否为真正的动物角。

另外,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还需要使用化学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通过检测动物类中药中的特定成分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通过对药材中的特定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动物类中药。

例如,通过分析动物类中药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常见成分,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定工作。

进一步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动物类中药的鉴定提供了更多手段。

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动物类中药进行鉴定,可以通过检测其中的基因序列来判断物种和品质。

同时,利用质谱技术对动物类中药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可以为鉴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以上的鉴定方法,还可以通过对动物类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实验,来进行鉴定。

将动物类中药提取物应用于动物模型,观察其药理反应,如镇痛、止血、抗炎等作用,以确定其药材的真实性。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1. 介绍中药鉴定学是中医学和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准确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对保障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的来源、鉴定方法、鉴定步骤等方面进行重点总结。

2. 中药的来源中药可以来源于草本植物、动物组织、矿物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材料。

在鉴定中药时,了解中药的来源非常重要,可以帮助鉴定人员判断标本的真实性和特征。

1.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中药中最常见的来源,如桃花、黄连等。

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外观、气味、组织结构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2.动物组织:中药中常用的动物材料包括熊胆、鹿茸等。

在鉴定时需要考虑动物的解剖结构、毛发特征等。

3.矿物:中药中的矿物主要包括雄黄、朱砂等。

鉴定矿物时需要对其颜色、硬度、熔点等进行测试。

3. 鉴定方法中药的鉴定主要依靠外观特征、显微镜观察和化学试验等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鉴定方法:1.外观特征:通过观察中药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来鉴定。

例如,枸杞的颗粒大小、形态等可以用于鉴别。

2.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放大中药的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

这能够帮助鉴定人员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例如,熊胆可以通过其特有的胆小管结构来鉴别。

3.化学试验:利用化学试剂对中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的结果来鉴定中药。

例如,金银花可以通过与铁盐反应产生黑色沉淀来鉴别。

4. 鉴定步骤鉴定一种中药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以下是鉴定中药的常见步骤:1.样品采集:从市场或自然环境中采集中药标本。

2.外观鉴定:观察中药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

3.显微镜观察:将中药标本制作成镜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等。

4.化学试验:利用化学试剂对中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观察反应结果。

5.对比鉴别:将待鉴定的中药与已知真品进行对比,确定其真实性。

6.鉴定报告:根据观察和测试结果,编写鉴定报告,包括中药的名称、鉴定结果等。

5.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业知识:鉴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中药知识和鉴定技巧。

《中药鉴定学》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第一节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动物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简况《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收载动物药53种,附录收载动物药39种。

由此可见,动物类中药从古至今都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动物类中药研究简况1.动物类中药应用研究简况2.动物类中药资源的应用、保护与研究简况三、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地龙、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骨类:如豹骨、狗骨、猴骨等;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等;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水獭肝、刺猬皮等。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等;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等。

第二节动物类中药的鉴定动物类中药的鉴定,就是对其进行真实性鉴定、安全性检测和质量评价,确保临床用药真实、安全、稳定、可控。

其鉴定方法与植物药和矿物药一样,但还应具有动物的分类学、形态和解剖学的基础知识,在鉴定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配合进行,方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一、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定动物药的真实性鉴定主要目的是鉴定动物药的真伪,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

(一)来源鉴定(二)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

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决明
来源: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 (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我国福建以南沿海;。

杂色鲍:习称“南海决“九孔决”“光底石决”。

皱纹盘鲍产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 羊鲍和耳鲍产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

羊鲍:习称“毛底石决”来源:考试资料网澳洲鲍主产澳洲、新西兰。

性状:壳呈椭圆形,内呈耳形,外壳:平滑 (光底);粗糙 (毛底) 。

一般规律:具右旋纹理,明显 (光);不明显 (毛) 。

具呼吸孔器(未端) 。

9 个(光); 4~5 个(毛)。

孔口平(光);孔口突出(毛),内面具彩色光泽。

石决明耳形,外有螺旋纹;小孔排成行,内显彩色光。

成分:含碳酸钙,甲壳质,胆素。

珍珠
一来源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来源于马氏珍珠贝的为海水珍珠 (天然珍珠),来源于后两者为淡水珍珠(养珠) 。

二、产地天然珍珠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淡水养殖珍珠主产于黑龙江、安徽等地。

三、性状鉴定表面半透明,具特有的珍珠光泽。

质地坚硬,剖开断面,可见同心层纹。

来源:考试资料网四、显微鉴别磨片:可见粗细两类同心环状层纹。

称为“珍珠结构环”。

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虹光环”。

以上两种环为珍珠独具特征,可与任何伪品相区别。

(珍珠结构环和虹光环)五、化学组成主含碳酸钙。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的鉴定来源与产地(了解):性状鉴别:蕲蛇:头部: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身:背部两侧“方胜纹”。

腹部灰白色夹有多数数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

尾:骤细而短。

未端习称“佛指甲”,又称“指甲尾”。

金钱白花蛇:头部:扁椭圆形。

身:具有黑白相间环纹 27 个以上,尾:渐细而长。

乌梢蛇:头部:扁椭圆形;无椭圆形。

身:全体乌黑,背鳞行数为偶数。

背部“剑脊”。

尾:中央黑线明显,渐细而长。

成份蛇毒:蕲蛇,金钱白花蛇:含多酶。

乌梢蛇:无毒。

来:源:考试资料网
羚羊角
来源:为哺乳纲牛科动物赛加羚羊雄兽的角。

产于:新疆,以苏联产量大。

性状:“通天眼透光可见,羚羊塞紧密合槽,环节纹自然合把,细丝纹有条不紊”。

成分:角质蛋白,磷酸
及不溶性无机盐。


麝香
一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的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二、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及云南等省区三、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

“毛壳麝香”;习称“麝香仁”。

四、性状鉴定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

开口面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中央有 1 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手捏略有弹性。

质较柔软。

有特异香气。

麝香仁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外表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断面棕黄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色或棕褐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

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

气香浓烈而特异。

颗粒疏松,湿润后,搓之成团,轻揉即散。

五、经验鉴别:或(理化鉴别) 1 、加水湿润,用手搓之成团,轻揉即散。

应可见“三不”。

不应粘手,染手,顶指。

来源:考试资料网 2 、“冒槽”。

真品有细绒白毫,并“冒槽” 。

3 、火试:置
坩埚,初则迸裂,熔化澎胀起泡,香气浓烈四溢,灰化,白色。

正品应“三无”: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无火星。

七、成主要含麝香酮,少量降麝香酮。

八、代用品有灵猫香和麝鼠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