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方面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

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第一节:引言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蓬勃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

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

例如,从出生到两岁的婴儿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获取信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进行符号和思维的操作。

第三节:情绪与情绪调节情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的情绪与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环境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幼儿期的情绪经历对他们智力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情绪调节也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调节策略,为儿童提供有帮助的干预方法。

第四节:家庭环境与教育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积极情绪和认知发展;相反,冷漠或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家庭环境的建议,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研究显示,儿童在学习和记忆方面的能力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过程,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儿童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六节:社交与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对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有着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儿童的社交发展,为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提供了相关的教育干预措施。

第七节: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儿童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在认知、情绪、学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说明-内容提要-目录《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说明《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

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此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适应国内外儿童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

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二百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

因朱老年事已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订修改方案,并请我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于1991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

朱智贤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一位卓著的学者和导师。

朱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包括修订他的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

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业,为了使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在读者中间传播,作为他的忠诚的及门弟子,我不顾自己学识的谫陋,担起了这个扛鼎式的严峻任务,按照朱老生前的要求,我从1991年暑假开始修订起他的《儿童心理学》。

在修订过程中,我注意突出朱老的学术思想。

其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并以这四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赛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其二,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每一个年龄阶段,又从一般特征、神经系统(或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展开,构成全书的框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摘要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探讨儿童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是儿童健康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综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介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的正常发展、异常发展和治疗方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它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学及其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

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儿童心理学在最早形态出现在十九世纪,但在那个时代,儿童的成长被认为是模仿成人的过程,完全不考虑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特点。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逐渐形成了现代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包括:第一个儿童发展的理论是弗氏(Gesell)的发育规律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育是以不间断的阶段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要求,包括身体机能、感官、知觉、运动和语言等方面。

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是通过观察、想象、体验和思考来构建认知模型的。

他据此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还提出了儿童的适应性思维和无效思维,对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情境认识理论坚持了中介性思想,指出社会化的人类思维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使得人的思维能够克服只靠外部刺激来促进认知的限制。

从历史维度看中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

从历史维度看中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

从历史维度看中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

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

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

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是美国的霍尔。

他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出版专门刊物刊登大量儿童心理研究的报告和论文,还发起组织儿童研究机构等等。

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的发展理论即复演学说,虽有许多争论,但对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继霍尔之后,儿童心理学研究有较大进展。

主要的有德国的斯特恩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比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美国的华生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格塞尔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编制了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法国的比奈的测验研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数量化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儿童个性及心理治疗有着重大影响。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该文从心理理论概念入手,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文化内差异、文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经历了3个主要浪潮。

第一个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人心理的认知是由自我中心到脱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第二个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方面的理论及研究;第三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心理理论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把心理状态加于自己和他人,那么这个个体就具有心理理论,这种推理系统被叫做一个理论是因为这种状态无法直接观察到,而且这个系统可以被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

后来这个观点就被许多心理学家所采纳,并使这一研究得以延续和蓬勃发展。

他们之所以把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常人的心理知识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心理因果关系而组成的一贯的知识体系,可以根据这个知识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这个知识体系就像科学理论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的心理理论并非一个科学的理论,而是一个非正式的日常理论,是一个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常常称之为常识心理学或朴素心理理论。

大部分心理理论研究探查了儿童关于最基本的心理理状态的知识——愿望、感知、看法、知识、思维、意图和情绪等。

心理理论的研究者们试图发现关于心理状态儿童知道些什么,关于心理状态与感知输入、行为输出及其它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儿童都知道些什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三)自然成熟理论
格赛尔 (A.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 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是他的自然成熟理论。格赛 尔通过双子爬梯试验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是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定的,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四)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是瑞士儿童心理 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体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结构与 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 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和 平衡作用 。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 心理学的历史
与新进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一、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1、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J. Locke,1632—
1704)发表了《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 2 、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J.J. Rousseau,
1712—1778)《爱弥尔》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3、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其进化论思想推动之下,研究了
个体心理的发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4、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42—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印记对认知发展的调节作用
社会印记是指某些社会关系与主体作用于物化了 这些社会关系的客体所产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 着对应关系。
进一步认为,儿童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有关社会关系的知识,会通过社会印记对认 知结构的发展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包括自 我调节的平衡化作用和社会调节的平衡化作用,并 有着积极和消极之分。
(二)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
1.道伊斯传略 道伊斯(1935-)是现代发生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日内瓦 皮亚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4年,道伊斯撰写的专著《智力的社会性发展》,标 志着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道伊斯的研究成果甚丰,至今已发表论文150多篇,出 版专著6本。道伊斯在欧洲心理学界获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1978年-1981年被推举为欧洲实验学协会主席,1980年获得 巴黎文学与人类科学国家级博士头衔,1989年获赫尔辛基 大学勋章。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社会认知冲突 社会调节的平衡化作用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首要原因,而 社会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 所谓社会认知冲突,就是个体在社会性相互作用过程中, 由于个体之间认知图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认知不平衡。 首先,社会认知冲突是不平衡的来源,这种不平衡既是 认知的,又是社会性的。 其次,社会认知冲突能促使个体认知活动的增加,从而 促进个体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调节。 第三,社会认知冲突通过他人的不同认知结构,可以为 新的认知结构的产生提供有关线索。
(二)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P76) 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认为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个体的 智力发展主要是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是个体认知结 构变化的首要原因,个体之间的认知不平衡或社会认 知冲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社会关系的知识 通过社会印记也对认知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儿童心理理论是指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解释和描述的系统化观点和假设。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理论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将从主要的三个角度,即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心理动力学发展,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的知觉、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已经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1.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来塑造的。

他强调了儿童与成人的合作和互动对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1.3钱比托的信息处理理论:钱比托的信息处理理论将儿童的思维视为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

他提出了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不同组件和相互关系。

二、社会情感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社会和情感领域中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2.1爱曼纽尔·伯斯的附件理论:2.2伊琳娜·丰子尔德的情绪社会发展理论:丰子尔德的理论认为,情绪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她指出,儿童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受到社会化经验的影响,同时,情绪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也对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2.3托曼的社会认知理论:托曼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儿童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到了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并且能够逐渐理解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三、心理动力学发展:心理动力学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心理和个人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3.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与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儿童经历着口口父母期、肛门期和阴茎期等发展阶段,并且认为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对个体的个性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早期心理发展的研究,特别是新生儿乳婴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为具有战略性的新课题。

1.关于乳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
长期以来,关于乳婴儿认知能力的研究,由于方法技术上的困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6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心理学家范兹(R.L. Fantz)、吉布森(E.J.Gibson和J.J.Gibson)等人的创造性工作,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已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乳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1)注视时间。

这是目前研究者采用较多的一种探索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偏视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程序是,将两个不同的刺激物同时呈现于乳婴儿面前,观察被试是否对其中之一注视的时间更长,如果是这样,则表明乳婴儿对该刺激的偏好。

(2)动作表现。

动作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开始发展了。

很多心理学家以动作作为另一项测查儿童早期感知能力发展的指标,如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3)物体辨别。

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如范兹等人,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研究早期儿童辨别不同物体的能力。

当实验者反复向乳婴儿呈现一定结构的图形或一定色调的颜色时,开始,由于刺激物的新颖性使得乳婴儿对它产生偏视,但是,当不断地呈现同一刺激时,乳婴儿就不再注视了,这就是出现了习惯化。

如果这时呈现另一不同刺激,儿童又积极注意了,这是去习惯化。

由习惯化到去习惯化的过程,证明了乳婴儿能够辨别两种不同的刺激。

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乳婴儿的图形知觉、深度知觉及颜色知觉等各种感知能力,也可以研究乳婴儿的记忆力。

(4)心率及其他生理变化。

研究者发现,当乳婴儿在睡眠中被突然叫醒或受惊时,心率就加快;而在这时,若呈现新颖、有趣的刺激,则心率就减慢。

心率的下降和平稳状态表明乳婴儿此时在积极感知某一刺激物。

在这方面,研究者常使用的其他生理指标有脑电、皮肤电等。

以上所举的这些研究,只是表明一些新进展,但尚不很成熟。

2.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及教育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的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另20%则是在8~17岁完成的。

由此可见,儿童在出生后的最初4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7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更为重视。

如,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他们建立教育发展中心,编印儿童发展的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咨询等等。

心理学家们同时还开展了早期经验和早期教育问题的研究。

3.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的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K.Lorenz)提出的。

近年来,有关关键期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

例如,有人试图通过研究某一特定心理能力的变化,来探讨特定的环境和经验在关键期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Gotllieb)于1976年提出了知觉发展的三种模式,以此来描述在关键期中,经验对于儿童知觉的影响。

1982年,阿斯林(Aslin)等人对这三种模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在结论中,更加突出了经验的作用。

其次,关于儿童个性研究的重点,明显转向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系统的发展,性别化、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社会认知发展,学校、社区及其他文化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等等。

下面就主要课题的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4.亲子关系的研究
一般认为,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关系,儿童在双亲的抚养下长大,同时,儿童的身心反应又影响着双亲的行为。

亲子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首先对动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进而又研究了人类乳婴儿,发现,乳婴儿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依恋。

目前,对于依恋的研究涉及动物的依恋行为、人类依恋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依恋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依恋产生及其消失的原因、早期依恋的后果、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以及母亲和乳婴儿在依恋关系中的作用等。

亲子关系的另一方面的研究,是探讨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父亲对于男女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那些早年未与父亲有过接触的男女儿童,在其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5. 同伴关系的研究
同伴关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了,近年又研究了起来。

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伴活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儿童友谊的发展,儿童群体的形成、结构、活动特点和功能,以及儿童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等。

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还有许多新的领域,例如,有关同伴关系的情感基础,儿童友谊的研究等等。

6.自我系统或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传统课题。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有:自我系统的起源及各年龄阶段自我系统的发展特点、自尊心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即儿童如何认识自己的面貌和身体;自我命名,即儿童如何理解和学会使用“我”之类的人称代词;儿童如何确认自我和他人以及如何发展理想的自我等。

自尊心和控制点(个体将自己的行为是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归因于外部原因)发展的研究,相对来说是在儿童个性领域中出现较晚的研究倾向,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快的发展。

7.性别化的研究
在最近的十多年中,性别化的概念有了很大变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已不再被看作是截然相对的两极,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能相容和相并列的综合性色彩,性别化的研究涉及个体的活动内容、兴趣、人格特点、社交行为、成就领域、职业倾向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关于儿童性别化的研究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强调动机的精神分析法转向强调认知的发展。

在儿童性别化的研究中,还包括下面一些课题:性别化中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同伴的性别爱好倾向,性别化对儿童完整的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等。

8.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这是儿童典型的交往方式中两种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攻击性行为的一般观点有所变化。

首先,人们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认为攻击性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主要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和环境情境因素对发展攻击性的作用;再次,人们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置于不断运动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这种背景包括家庭、同伴、团体以及整个文化环境。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40~50年代,这方面的工作不太多,到了6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又逐渐多了起来。

70年代以来,在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研究,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开始与社会认知、观点获取、角色获取及人际推理等问题联系起来研究。

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包括以下一些课题: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内部机制,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条件,亲社会行为的情感体验以及亲社会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再次,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9.关于儿童电视、电影的研究
目前,电视对成人和儿童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使电视节目对儿童产生正向的、积极
的引导,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良好的适合儿童的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美国的儿童电视教育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就是在广泛吸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意见基础上,采用将娱乐手段和教育目的相结合的原则制作的。

10.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
自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以后,在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包括:如何教会儿童利用计算机学习,如何把学生的自学与教师辅导及同学间的讨论更合理地结合起来。

11.关于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
由于儿童个性的早期发展、问题行为等研究的开展,由于临床或诊断心理学的出现,对儿童心理卫生和治疗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美国、瑞士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们的工作都很出色。

以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为例,他们在医院里及在学校里各有一套工作程序,收到了良好效果。

12. 在自然情景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近些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生态运动” (the ecological movement),自然也波及到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界的生态运动,是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另一表现。

而研究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使这种生态学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思想倾向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