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胶东红色足迹征文_作文1200字_作文范文_

合集下载

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作文

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作文

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作文《寻红色足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有许多红色的足迹,那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了一个博物馆。

在那里,我看到了一把旧旧的枪,听讲解员叔叔说,这把枪曾经跟着红军战士打了好多胜仗。

战士们拿着它,不怕危险,勇敢地和敌人战斗。

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群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战士,但他们的眼神却非常坚定。

他们走过了高山,穿过了草地,就是为了让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些红色的足迹,让我知道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这一切!《寻红色足迹》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我寻找红色足迹的故事。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故居。

那房子很旧很旧,但是充满了神秘。

走进屋里,我看到了一张旧桌子,上面摆着一盏油灯。

妈妈说,以前的革命者就是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写着重要的文件,为了大家的未来努力着。

在院子里,还有一个石磨。

爸爸告诉我,当年他们自己动手磨粮食,条件特别艰苦。

这些红色的足迹让我明白了,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有了那些勇敢的人,才有了现在的美好。

我们要记住他们,也要努力让未来更美好!《忆峥嵘岁月》小朋友们,让我来给你们讲讲那些峥嵘岁月的故事。

以前呀,我们的国家遇到了很多困难。

敌人来欺负我们,但是有很多勇敢的叔叔阿姨站了出来。

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小战士,他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大,但是特别勇敢。

他跟着大部队一起走,不管多累都不放弃。

饿了就吃草根,渴了就喝河水。

还有很多女战士,她们也很厉害,不怕吃苦,和男战士一样勇敢战斗。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快乐的生活。

《忆峥嵘岁月》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过去的日子里,有很多让人难忘的事情。

比如说,在长征的时候,战士们要爬雪山、过草地。

那雪山可高可冷啦,好多战士的脚都冻坏了。

草地里还有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

有个叫董存瑞的叔叔,为了打败敌人,他拿着炸药包,牺牲了自己,炸毁了敌人的碉堡。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一个个英勇牺牲的烈士,从一名名足智多谋的中国人,从一位位优秀的领导人,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中得来的!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时刻,寻访“红色足迹”吧!
1920xx年10月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进入井冈山,在井冈山成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0xx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

1940年6月1日开始,胶东日军对招、莱、掖等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

6月5日,扫荡的敌人八路军的五支队十四团。

为了排斥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安全转移,十四团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的带领下,占领灵山高地阻击敌人。

面对众多敌人,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备战,但由于我方寡不敌众,战斗十分惨烈,副团长宋子良、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相继牺牲,200余名净土以血染青山。

现在,新中国早已成立,改革早已开放,我们过着安静、舒适、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并且,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报效我们的祖国,把革命先烈的心愿传承下去。

访问红色足迹的作文

访问红色足迹的作文

访问红色足迹的作文
《追寻红色足迹》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我前段时间去了一个超有意义的地方,那就是红色足迹所在地。

我去的是我们当地的一个革命纪念馆。

一进去呀,那感觉就不一样,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过去的岁月。

我慢慢地走着,看着那些陈列的物品,有旧照片啊,有战士们用过的东西啊,心里就特别有感触。

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了下来,里面放着一双破旧的草鞋。

哇,你真的无法想象,那草鞋真的是太破了,感觉随时都会散架似的。

我就盯着那双草鞋看呀看,仿佛看到了当年穿着它的战士,在艰难的道路上奔跑,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而奋斗。

我就在想啊,他们穿着这样的鞋,该是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啊。

然后我又看到了一面红旗,那红旗虽然有些褪色了,但依然那么鲜艳夺目。

我就好像看到了战士们高举着这面红旗冲锋陷阵的样子,他们是那么勇敢,那么坚定。

在那里待了好一会儿,我心里一直涌动着各种情绪。

出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对那些革命先辈们更加敬佩了,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这次访问红色足迹真的让我收获满满呀,我会一直记得那双草鞋和那面红旗,它们会一直提醒我要努力生活,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嘿嘿,这就是我的这次特别经历啦!。

胶东红色文化主题征文大赛(精选作品系列分享)

胶东红色文化主题征文大赛(精选作品系列分享)

胶东红色文化主题征文大赛(精选作品系列分享)历史的伤痛不能忘记山东招远,古属莱子国,汉为曲成,唐设罗峰镇,今招携怀远,誉中国金都,金甲天下传其名。

金泉山海,资源无限,千里美哉,万里壮哉!黄金与时空共舞,金都璀璨出人杰。

雾列龙湖,唐王架旗,玲珑宝塔黄金阁。

千年金镇,古韵横生,黄发垂髫,世外桃源当属此。

金都八景映日月,龙盘虎踞毛公山。

铮铮忠骨葬誓言,英魁四千四百四十四,为求光明竟献身,天撒热泪,大地无眠!胶东富产黄金矿,日寇窃取百万两。

英雄儿女仰天啸,严寒酷暑保家园。

胶东特委度时局,潜入金矿闹革命,组建护矿自卫队,己卯(1939年)智斗日伪军。

十万黄金送延安,党内同志泪中赞。

璧碎山河雪国耻,玲珑矿田大解放。

乱世英魁埋地下,豪情万里功千秋。

金都改革大发展,万象更新奏和谐。

红色英魁立楷模,我辈应记血泪史。

绘发展蓝图,群雄竞技,建小康社会;党内领导,高屋建瓴,以金兴企,多元发展,创盛世乾坤。

吾辈众志成城,击鼓鸣号,共谱发展新纪元。

中国金都,日耀苍穹。

招远不为人知的黄金抗战史招远西山烈士陵园,静静地沉睡着许多无名的抗日烈士墓,他们没有身份,没有事迹,有的只是烽火年代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

随着历史的纪录片慢慢回放,一段不为人知的黄金保卫战呈现在世人面前。

招远的县志上有着这样的记载:招远,一个不足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为蕴藏着巨大的黄金财富,被日本侵略者觊觎着。

1939年2月日本人占领招远后开始了大肆掠夺,据招远玲珑金矿原磨浮工段长刘宝福说:“日本人侵占的这6年多时间里,一共从招远掠夺黄金54.8万两,折合于现在的17吨黄金。

招远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黄金保卫战,仅1940年一年时间就秘密向延安运送黄金13万两,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或许当年的痕迹已经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消逝,但是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却在提醒着我们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走抗战路线,寻找抗战遗迹,搜集抗战资料,共同揭开黄金保卫战的神秘面纱。

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5篇红色象征鲜艳,象征美,象征活泼和朝气,更象征着我们青少年在成长的健康之路。

关于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希望大家喜欢!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精选篇1)现在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类。

但是,那些祖祖辈辈留下的红色经典却渐渐淡出我们的脑海。

不,我们不应该将它们遗忘,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始终将它们铭记在心。

细读《红岩》,真的让我感触很深。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

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这部经典红色作品,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

他们虽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们始终以一腔热血对待自己的革命事业。

其中,江姐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

后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受尽拷打。

最后英勇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

我要感谢《红岩》,它就像一面旗帜,让我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战,没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卫,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浅析胶东红色文化历史论文

浅析胶东红色文化历史论文

浅析胶东红色文化历史论文胶东红色文化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对于中国革命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胶东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革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民群众生活、思想的集中体现。

胶东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烈士和革命文化符号,为中国革命历史增添了灿烂的篇章。

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不仅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追溯,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入探索。

在研究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艰辛历程,还能够感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对于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和执着。

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增进对于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和认识。

与此同时,胶东红色文化历史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胶东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既丰富了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和认识,又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当加强对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推动其更好地融入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

同时,胶东红色文化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胶东红色文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革命斗争中的艰辛与坚韧,革命者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

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胶东红色文化历史的研究也不可回避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和真实的反思。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历史进程中的得失和教训,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
岳家庄涝南联小王雨洁
指导教师马存超
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
涝南联小王雨洁
早就听说上世纪,在朋友的家乡招远市蚕庄镇的灵山上,发生过一场八路军与日伪军的生死决战。

趁着假期,应朋友相约,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灵山,来寻访老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过的战场。

昔日的战场已经遥不可寻,只有半边矮墙在昭示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腥风血雨。

习习秋风中,我坐在山顶,俯视着周边安详宁静的村庄、梯田,听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述灵山战役,思绪飘到了75年前。

1940年6月1日开始,胶东日军对招、莱、掖等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

6月5日,扫荡之敌800余人包围了驻防在招远蚕庄灵山冯家的八路军五支队十四团。

为了掩护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安全转移,十四团两个连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的带领下,占领灵山高地阻击敌人。

面对数倍于己之敌,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奋战,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战斗异常惨烈,副团长宋子良、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相继牺牲。

张咨明政委率剩下的12名战士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相继牺牲,张咨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手握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200余名将士以血染青山的代价,
保护了灵山一带抗日民众的生命财产,掩护了抗日军政大学安全转移,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精心策划的“扫荡”势头。

望着这绵绵青山,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枪炮声和先烈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

因为有了他们舍生忘死的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我下定决心: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观后感1500字

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观后感1500字

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观后感1500字示例文章篇一:《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观后感》哇塞,今天我去了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呢,那可真是一次超级难忘的经历!一走进陈列馆,就好像一下子被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馆里的布置可讲究啦,墙上挂着好多好多老照片,那些照片就像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

我看到照片里的人们,他们的眼神里有坚定,有希望,也有一些我不太能完全理解的复杂情绪,但我能感觉到那是很深刻的东西。

我跟着人群慢慢往前走,旁边有个小弟弟好奇地问他爸爸:“爸爸,这些照片里的人在干啥呀?”他爸爸就蹲下身子,耐心地给他讲:“宝贝呀,这些人在为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战斗呢。

你看他们穿着的衣服,很破旧,条件很艰苦,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是啊,他们多不容易呀。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些展示的老物件。

有破旧的步枪,那枪看起来都生锈了,可在当时,这肯定是战士们特别宝贝的东西吧。

就像我们现在珍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一样。

我就忍不住想象,那些战士们拿着这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

他们会不会也害怕呢?我想可能会吧,毕竟子弹可是不长眼的。

可是他们为了保护大家,就只能勇往直前。

我仿佛看到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端着枪,眼神死死地盯着敌人,就像一群守护家园的勇士。

这时候我身边的一个大姐姐对她的同伴说:“你看这枪,多简陋啊,可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武器,他们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她的同伴连连点头。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胶东人民生活场景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模拟的小屋子,屋子里有很简单的家具,还有一些编织的篮子之类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我奶奶家的老房子,虽然奶奶家现在条件也变好了,可这些老物件却能让我感受到以前的那种质朴。

我想当时的胶东人民,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能那么乐观地生活,他们可真了不起。

这时候我听到一个老爷爷在跟他的孙子说:“乖孙啊,你看咱们祖辈的生活多不容易,你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胶东红色足迹征文
战争,自古以来伴随着硝烟、炮火与人员伤亡。

1937年,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东北打响,紧接着,在1946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马不停蹄地赶来。

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人民取得大团结!20xx年的烽火,20xx年的杀戮,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所以,我们要勿忘国耻,重走胶东红色之路,传承胶东红色文化,让血一样的红色,永驻我们心间。

日出东方,海面旖旎。

胶东,奏出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红色史歌!
几天前,我去了雷神庙战斗遗址,这里打响了胶东战争的第一枪。

这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四合院,屋檐的瓦片被风雨的侵蚀,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模样,它显得旧旧的,老老的,很不起眼,但在人们心中,他散发着红色的光辉,他戴着金色的光环,他在和平的大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黑夜,带来了天明。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踏着陈旧的水泥地面,走进了庙内。

雷神庙战斗遗址真的很小,不像其他纪念馆那样宏伟,青砖白瓦,普普通通。

几栋小屋子就那样简单的立在那里,可能在以前,还会冒出缕缕炊烟吧。

但是,炊烟变成了硝烟。

谁也不会想到,在几十年以前,这里曾面对着枪林弹雨,这里曾经血流成河。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牟平城。

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率三军一大队一举解放了牟平城。

战后,部队向南转移,理琪等领导同志在城南雷神庙开会。

中午,从烟台赶来的日军海军陆战队百余人包围了雷神庙。

我三军干部战士二十余人坚守庙舍,顽强地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日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战斗中,理琪同志不幸英勇牺牲,年仅30岁;很多同志光荣负伤。

现存东厢外窗上的一块面积仅0.8平方米的铁皮雨搭板,上面密布着138个弹孔,庙内现存的石碑、石础上,也是弹痕累累。

雷神庙战斗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我走近石碑,隔着透明的玻璃板,触摸着那些弹孔,感受指尖传来的冰凉。

都说十指连心,然而此刻我的心中,
充满着一种沉痛。

那是一种力量,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缓缓蹲下,看着地上新长出来的小草,绿油油的,越发的可爱,它们是被烈士们用鲜血浇灌的,我仿佛已经看到:负伤的理琪同志倒在血泊里,腹部已被子弹穿透,鲜血涓涓地流出,连肠子都透了出来,他用一只已被鲜血染红的手捂着腹部,另一只苍白的手,颤颤巍巍的举了起来,好几次枪都差点掉下去,他把全身最后一丝力量集中到手腕,眼球突出,牙齿紧咬,身体微微弓在一起,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了最后一颗子弹。

“嘭”这颗子弹带着理琪同志最后的愿望,结束了一位日寇的生命,理琪同志也终于安然的倒在了血泊中。

空气中弥漫着腥甜的气息,嘹亮的蝉鸣像是英雄们战胜的号角,又像哀悼烈士的低鸣。

我不禁仰望天空,用手抚摸着残破的墙壁,喃喃道:“理琪同志,你的愿望一定是希望中国和平,繁荣富强,你看,现在已经实现了,祝你安息。


脑海里还像过电影一般回想着战斗的场面,我的心情十分低沉,重新凝望胶东这片大地,竟是被鲜血染红的。

红色蔓延,精神不灭!
寻访红色足迹,传承胶东红色文化,是我们青少年应当做的。

我们应该将这些闪闪发光的红星,传扬更远!我们应该将这些永不磨灭的精神,发扬光大!时间的年轮还在慢慢扩大,历史他安静的呆在那里,无声无息。

他用无言的方式,敲响我们心中的警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