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翻开人类发展史,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发源于河流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认识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提高学生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尊重和欣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 课堂讲解:(1)讲解尼罗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两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3)讲解印度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讲解黄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加深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河流水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尼罗河伊江和长江

河流水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尼罗河伊江和长江

河流水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尼罗河伊江和长江《河流水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尼罗河、伊江和长江》水,是生命之源。

而河流水系,更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在众多的河流中,尼罗河、伊江(通常指伊洛瓦底江)和长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见证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尼罗河,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宛如一条神秘的巨龙蜿蜒于非洲大陆。

它的存在对于古埃及文明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年,尼罗河都会定期泛滥,带来丰富的泥沙和肥沃的土壤。

这看似破坏性的泛滥,实际上却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礼物。

古埃及人依靠尼罗河的泛滥,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

他们学会了观测尼罗河的水位变化,掌握了灌溉的技巧,从而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出大量的粮食。

充足的粮食供应为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成就。

他们建造了宏伟的金字塔、神庙和宫殿,展现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象形文字的发明,让他们能够记录下历史、宗教和科学知识。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与尼罗河紧密相连,他们认为尼罗河是神明的恩赐,对其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

可以说,没有尼罗河,就不会有古埃及文明的辉煌。

伊江,即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

它流经缅甸的广袤土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伊江流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

缅甸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农业文明。

伊江不仅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还成为了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人们利用伊江的水流,进行货物的运输和贸易往来。

这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伊江流域,诞生了众多的古老城镇和文化遗址,见证了缅甸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奔腾万里,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早在远古时期,长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

长江的水利资源丰富,为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原因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

河流作为人类最早选择居住的地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的几个原因:1.水资源:河流提供了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水。

早期人类发现,河水可以供给他们的饮水、烹饪和农业浇灌的需要,使他们能够在河流流域进行定居生活。

水的可及性使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2.农业发展:河流的泥沙颗粒含有丰富的养分,而且水的定期泛滥将这些养分带到河岸上。

这为河流流域提供了理想的土壤条件,使人们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早期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米,从而实现了粮食的稳定供应。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人口逐渐增长。

3.交通和贸易:河流作为一种天然交通通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

早期人类可以使用船只沿着河流流域进行运输,将商品和农产品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

河流的存在大大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流流域周围通常富含各种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矿石和野生动物等。

这些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工具和食物,并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制造工具和武器,改善生活条件,并扩展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5.社会和文化发展:河流流域的居民借助河水提供的生存条件,建立了稳定的社区和政治组织。

这些组织形成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基础,使得人们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和协作。

河流文明的出现也催生了各种宗教和宗教信仰,建立了宗教中心和神庙。

这些宗教信仰和文化实践成为了人类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河流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良好的农耕条件、便捷的交通通道、丰富的资源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河流成为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和发展的理想环境,为后来的城市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古巴比伦王国:前18世纪
△《汉谟拉比法典》:是流传下来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汉谟拉比像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的建立
• 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 些小国。后来,来自中亚自称雅丽安人的 部落侵入古代印度。他们征服当地居民并 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 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你知道世界上古代 四大文明古国吗?
人类早期文明主要诞生在亚非地 区的大河流域,最重要的有古代埃及
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中国的古代文明。
▲自主学习
1、在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中,以 哪些文明古国为代表?哪些河流蕴育了 这些文明古国?为什么文明古国都产生 于大河流域?
说一说:
从金字塔的修建中你认识到 什么?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留给人类的 伟大艺术品,充分显示出古代埃及人民 的伟大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是埃及 文明的伟大象征;同时,金字塔也是埃 及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 它凝结着数以万计的奴隶的血泪和生命。
二、两河的赠礼
△两河流域文明:前3500年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2、关于《汉谟拉比法典》:
• 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 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 法典,反映了奴隶主专 政的实质。
▲课堂检测
1、埃及出现奴隶制国家,距今天约:
【】
A.3100年
B.4000年
C.5000年
D.5500年左右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
【】
A.处理政事的场所 B.祭神的地方
C.陵墓
D.游乐的场所
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级制度
归 纳
一、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文明:前3500年 △埃及统一:前3000年

九年级历史教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摇篮 》

九年级历史教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摇篮 》

九年级历史教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摇篮》九年级历史教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摇篮》教学内容:大河流域—人类文明摇篮教学目标:1. 了解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2. 了解大河流域的主要河流和文明发展历程;3. 掌握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对文明流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地球上有哪些著名的大河流域?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大河流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约20分钟)1. 介绍大河流域概念及人类文明发源地的含义。

2. 概述大河流域主要河流的特点,如: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

3. 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如: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活动(约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河流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并形成小组答案。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观点和答案。

四、巩固与拓展(约15分钟)1. 组织学生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大河流域的实际状况和文明遗迹。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对大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短文介绍。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要求学生以文明流域保护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大河流域地图、文明遗迹图片。

2. 视频资料:大河流域文明历史纪录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明白了大河流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了学生对文明流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知识讲解时,教师需要注意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河流域的实际情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开端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的开端
伊拉克政区地图
古巴比伦城想象图
汉谟拉比(Hammurapi)
公元前19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兴起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部
石碑上的浮雕右边为太阳神,左 边为汉谟拉比。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 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
释义
解惑
想一想
2001年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发生里氏6.9级的地震。但是灾民们并没有乱成一团,而是按照不同种姓和伊斯兰教徒的区别,分住在泾渭分明的六个帐篷区。每当要发放毛毯等救济物资时,政府领导人就得提出六份灾民清单。目的就是要确保地位高的种姓群体先获得救助,尽管这样可能使位居最下层的贱民拿不到救济物资。救援人员不由感慨:“地震震垮了房舍,却无法撼动无形的种姓制度。”
古埃及的兴亡
公元前15世纪,埃及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巴比伦
希伯来人
底 格 里 斯 河
幼 发 拉 底 河
阿卡德人
苏美尔人
腓 尼 基 人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新月沃地”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2.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亚洲西部
底格里斯河(دجلة Tigris)
“君权神授”
《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内容
(进步性)
汉谟拉比法典
二. 古代西亚文明
1.两河流域地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成就了“新月沃地” 2.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印 度河流域是其发源地。
印度河流域孕育了众多的古印度文明 遗址,如摩亨佐达罗古城等。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 源地。
黄河的肥沃平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农业基础,也塑造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黄河流域是其发源地。
坏或消失的危险。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大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具有独特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
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03
旅游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大河流域的丰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然而,旅游业的发
展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
法律与制度的建设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大河流域地区的国家开始制定 法律和制度,规范社会行为和关系。
05 大河流域面临的挑战与保 护
水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
过度抽取地下水
由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增加,大 河流域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导致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 下水枯竭的现象。
目的和意义
1
深入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2
通过研究大河流域文明,可以挖掘人类文明的优 秀传统和文化精髓,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3
针对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紧张状况,大河流 域文明的研究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 智慧。
02 大河流域的重要性
促进跨区域合作
大河流域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水资源和环境挑战,促 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与长江

中国文明的摇篮──黄河与长江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尤其是大河带来的冲积平原上。

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人类历史早期的四大文明。

河流流经的地域,土壤肥沃、疏松,适于耕种;河流又可以为农田提供灌溉。

为了抵御洪灾、兴修水利,人类必须形成某种社会组织,并逐渐出现分工。

由此,文明也就迈开了步伐。

此外,河流还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黄河和长江这两条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黄河是中国北部的大河,全长549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注入渤海。

它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有一句诗这样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的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因此在中间形成了峡谷、瀑布等。

李白的诗句说的就是黄河上游海拔高,好像水是从天上来的一样。

而黄河的下游流经平原地带,水流舒缓,河水中夹带的泥沙淤积下来,使河床高于河岸平地。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悬河”或者“地上河”。

黄河自古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

在1949年前约3300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的决堤泛滥近16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

在陕西大荔县东边,曾经有个大庆关。

它濒临黄河,由于黄河经常改道,它时而在黄河东边,时而在黄河西边。

民间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黄河经常决口、改道,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历史上治理黄河是每个朝代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黄河在北,长江在南。

位于中国南部的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6397公里,位居世界第三。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通天河,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区、直辖市。

长江流域孕育了与黄河流域不同的文化。

春秋以前,长江流域流行的语言都与中原很不一样。

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信巫尚鬼,富于想象,与北方朴实粗犷的文化很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河流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哲学思考――兼论“健康长江”的伦理意义设计院魏岩峻1.河流伦理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出生在长江边的南京市,我是读着李白的诗篇,喝着长江水长大的。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当时叫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宜昌、武汉生活、工作二十余年。

可以说,我的生命已与江河湖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工作的关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澜沧江、怒江、青海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洱海等等大江大河大湖留下了或匆匆忙忙或悠闲放松的足迹。

在黄河边,我会唱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当年奔流不息,自天上呼啸而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似乎传递给了我生命的灵感与信息,我感觉到了诗仙和我的喃喃低语。

在洞庭湖里,我会吟起诗圣杜甫气魄宏大,意境广阔的诗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诗人描述洞庭湖的浩渺与岳阳楼古往今来的变迁。

其中有感叹,有激赏,还有一丝无奈。

这许多许多的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沧桑变更;这无穷无尽的名篇华章,给了我们后人无限的审美体验。

我感谢祖国的江河湖海,感谢祖国的一草一木,感谢阳光,感谢雨露,感谢日月星辰,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切。

哲人说,生命在折磨中长大,在痛苦中发展,在感悟中成熟。

渐渐地,理解并感悟到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意义。

我在金沙江虎跳峡里,和一个来自比利时的美丽而智能的姑娘,一个勇敢的探险者,有过一次关于自然生命伦理的对话。

在对话与讨论中,她激动地反问我道:“毒蛇的毒液是它们作为生命的生存方式,我们有什么理由以人类为中心而说它们是有毒的呢?反之,对于一个自然的河流生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它们呢?”。

这一问,振聋发聩,使我警醒,使我思考。

使我知道了人类的伦理,生命的伦理,河流的伦理的道理。

这个道理,看似浅显,却需要我们开发者、保护者用平等的目光去体验,用我们的生命去感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川河流这些生命。

这意味着我们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道德进步与完善。

2.中国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都知道,江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最早的人类文明都是发源于河流,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浇灌着美索不达亚文明,而长江和黄河则滋养了中华文明,抚育了龙的子孙。

历代文人骚客怀着对河流的感激和敬畏之心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

在人们看来,江河就是上苍赐予芸芸众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应当说,在中华文明史的几千年里,对江河资源的利用使原始农业灌溉逐步发展成传统水利,进而成为农耕文明的命脉。

都江堰、灵国渠、京杭大运河这三个两千多年来的河流工程至今仍在彰显着它们的力量,庇荫着后世子孙。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是目前拥有水坝最多的国家,除了怒江和雅鲁藏布江,几乎所有的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坝,总数超过8.6万座。

目前中国所有水库的总库容,几乎相当于全国河流年均径流量的六分之一。

我国是一个洪灾严重的国家,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洪峰与1954年特大洪水接近,但损失却大大减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宝珠寺等一大批水库的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减了洪峰。

大坝的修建,解决了水资源时间上分配不均的问题。

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则是在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

整个华北地区的供水,都是靠超采地下水获得的。

按照现在的抽水程度,再过5到10年,很多地方将抽到基岩。

河北邯郸人均水资源只有15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7%;沧州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米,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

根据水利部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以长江丰富的水源为依托,年调水448亿立方米,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问题。

预计历时50年,总投资将超过500亿人民币,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计划过的最庞大的建设工程。

现代文明史上,水坝的修建,将原本桀骜不驯、一泻千里的江河驯服成温顺的水库,满足人们发电、灌溉、供水的诸多需求,充分显示了人类征服利用河流的成就。

世界范围内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推进了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社会的发展,对河流的保护也日益迫在眉睫;文明的进步,对河流的伦理思考也被社会学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普通老百姓所关注。

3.河流的生命伦理与哲学思考人类在对河流进行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自我认识上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河流的本体价值,人类对河流盲目追逐索取和过度利用经济价值的行为也愈演愈烈。

人类采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江河,试图通过工业文明的功力一劳永逸地使江河驯服,对河流的自身生命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众多河流都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又反过来直接作用于人类自身。

我们想到过这些问题吗?“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清清的河水、绵延起伏,滔滔的河水、奔流不息,鱼跳虾跃、生机盎然,滋润着两岸的庄稼,养育着流域的生灵,支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孕育着流域的文明和民族的文化。

这些都是河流生命健康的充分表现。

但是现在这样具有健康生命的河流以难得一见了。

尤其在我国北方,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深忧虑。

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例,1972年首次断流,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1997年断流最长达到226天;河水污染严重,有些河段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浅碟状的河道过流能力越来越弱,中常洪水出险的机遇越来越高;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的境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

亲近河流的本能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面对黄河断流、海河断绝、淮河与太湖污染以及长江可能的黄河化,许多青山绿水可能变为穷山恶水,人们已经开始觉悟。

思考尊重河流的原始价值,回归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意识,尝试追求一种新的理念。

当人们把河流拟化为生命,并关注和尊重它的自身价值及生命权利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消融了人类与河流的对立争斗的姿态,显露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发展意识。

思维模式的深层转换,将会从根本上改善河流生命包括所有自然生态遭遇的生存危机。

因而,河流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所谓的生命机体概念,也将广义地推延至一切的自然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是为人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思想资源。

这里的所谓再生,包括了回归与发掘传统观念,赋予现代阐释的诸多含义,并积极培育、提升与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加以光大和弘扬。

“维持长江健康生命”的宏大而有意义的实践,也正是体现出了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关怀。

文化理念上的重新凝炼,才是维持生态协调平衡这一宏大工程的根本所在。

河流生命伦理观的提出是人类道德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它的目标是保护河流生命。

河流生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整体。

它作为天然地表水流,以一定的基本水量及其在固定的河道内,以稳定的、正常的水流动为特征。

但是,基本水量的流动只是它的必要条件,作为完整的生命系统,除了基本水量及其流动这一重要因素外,还有其它也是重要的方面。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整体,由水流及其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生命系统。

这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如果向河流排放过量污染物质,损害甚至完全毁坏它的自然净化能力,消灭了河中所有生物,根本损害河流环境,那就不再是正常的健康的河流。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组成流动的水网、水系或河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

如果河流源头生态破坏,湿地和湖泊干涸,来水得不到补给,或者上中游用水过多,河流基本水量在标准线以下,就会导致河水枯竭或断流。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又是一种开放的生命系统。

包括它的水道系统和流域系统。

它们之间有大量的、迅速和丰富的物质生产和能量交换。

这也是河流生态结构的重要方面,是河流生命的必要条件。

其中河流中的植物系统,流域的植被系统特别是森林,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河流生命运转和生存起着关键作用。

河流系统与流域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流域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其它生产系统,它们是与河流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与河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应该看成是河流生命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因素的动态过程对河流生命也有重大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

河流及其流域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其错综复杂的生态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或错位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

尤其在河流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中,河流的生命健康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河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河流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伦理范畴、伦理道德规范的知识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人及其它有机体的生命概念引入河流,并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河流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河流伦理学的认识功能,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河流生命的科学认识水准,借助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去进行观察、分析、解释、反思、预测,从而把握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规律性,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河流伦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导向功能,集中表现为河流生命理念的培育与弘扬。

在认知领域中对“天人合一”的古老哲理作出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现代阐释,在道德领域中召唤关爱自然的良知,在情感领域中召唤美感的永续。

河流伦理学在人与河流关系上的自我调适,探索科学管理、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参与作用,将人与河流的关系,从以往改造、征服的关系转向好朋友的关系。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之后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河湖之变,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如果我们对健康长江、河流生命伦理的精神本质理解不够,保护不够,我们可能仅仅只是建成了一些水电站,完成了一些水利枢纽,但我们长江人,我们中国人却永远失去了一个汲取智能、触发灵感、感悟人生、砥砺意志、提炼审美的精神高地。

4.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总而言之,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比如山川、河流、动物、植物、海洋甚至空气应该存有敬畏之心。

审美与尊重来自与敬畏。

我们曾经好战,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没有了虔诚与害怕。

三门峡电站、鄱阳湖与洞庭湖的围湖造田等等,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得愚蠢与可笑。

现在我们开始反思,然而,还远远不够。

古人的敬畏之心来自于未知。

我们的敬畏之心应该到哪里找?仍然应该是未知。

哥白尼说过:人类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