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脏养生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

黄帝内经:五脏、五行、五情、五色、五味、五季养生论文章来源网络黄帝内经脏腑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行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五脏六腑养生法肝: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心: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
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夏季的气候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盛夏主火,火气伤人,心脏首当其冲,即所谓“火气通于心”。
火气伤人,心神最易受扰,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烦、失眠,甚至出现汗多、狂躁等情况,所以盛夏要注意养心安神,尤其是进入了雷雨季节。
清代《本草崇原》载:“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杨士瀛则说“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
因此,阿胶,是补心育神佳品。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肺: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
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脾胃养生之道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黄帝内经》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谷为养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指稻、黍、稷、麦、菽;另外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还有一种说法指:“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现在普遍认为“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或称“五谷杂粮”。
“五菜”泛指各类菜蔬。
“五果”泛指各种果品。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即是以五谷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
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食用谷类食物,需注意加工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每人每天摄入250~400g为宜,尽量粗细搭配;豆类食物,每人每天以摄入大豆30~50g为宜。
虽然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五畜为益“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

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那么,中医五脏养生经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五脏养生经中医五脏养生经一、肝属木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
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
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
所谓“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
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中医五脏养生经二、心属火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
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
喜静则静,喜动则动。
动中思静,静中思动。
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
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形体也会感到疲乏。
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
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中医五脏养生经三、脾属土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
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
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中医五脏养生经四、肺属金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
”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五谷养五脏

五谷养五脏地产五谷,人有五脏,中医认为五谷可养五脏。
小米养脾、大米养肺、小麦养心、大豆养肾、高粱养肝。
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了毛病,就会累及其他器官。
只有五官都健康,人体才健康。
《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即“五谷”是饮食与养生的根本,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冯志海说,中医有五谷养五脏的说法,由于地区的差异,五谷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小米、小麦、大米、大豆、高粱这五谷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最为常见。
1、小米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对补益脾胃有很好的作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2、大米润肺大米包括稻米、薏米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滋补吃法:有肺热、咳嗽等症状时,可以喝一些大米熬煮的米汤。
3、小麦养心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停止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
中医也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
滋补吃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有助消除烦躁情绪;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时,可以到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服用。
4、大豆养肾大豆中的黑豆是肾之谷,中医认为它还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
滋补吃法:做黑豆浆,或者煮黑豆粥。
5、高粱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身体健康,很少去看病,而另外一些人则疾病不断。
这是为什么呢?古人给我们道明了原委,《京黑先生行气法》中讲:“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遂长生矣”。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也有道:“凡病之来,不离五脏。
” 因此,应多方面对脏腑进行养护,使脏腑安和,气血和顺,防范病邪来犯。
赵世立(保众堂堂主、中医养生专家) 商报记者王惠丛整理五谷养五脏中医的养脏观:五谷养五脏人不吃五谷可以活着,因为人可以吃的食物很多,但是人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要吃五谷。
黄帝内经养生格言

黄帝内经养生格言1、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2、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
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
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3、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4、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5、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6、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五脏养生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
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五脏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
五脏四季养生法
心
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
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肝
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脾
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肺
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
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
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
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五脏六腑八大外敷养生法
心系统外敷养护法
心是人体的“君王”,是健康的主宰,所以,我们每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