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docx

合集下载

五运六气详解

五运六气详解

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六气: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一(天干配五行):二(地支配五行):甲、乙--------木寅、卯-------木丙、丁--------火巳、午-------火戊、己-------土申、酉-------金庚、辛--------金亥、子-------水壬、癸--------水辰、戌、丑、未---土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司天之气):(黄帝内经内容)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干支纪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运气”(中运与司天之气)的意义。

每年干支的不同组合,就有不同的中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不同的气候,易引发不同的病症。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子华子》①:阴阳交,则生湿。

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什么?您好!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一起传播大健康理念……我们一起普及大健康知识……我们一起分享大健康产品……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我们一起行善积德……谢谢您……什么是中医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之阴阳。

【五运】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六气】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然而怎样用子甲相合的定数来推算天地阴阳变化,怎样实际操作观察天地阴阳变化呢?这有一套精密的法则。

主要是:第一,确认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

天地合气,气寓形质中即是五运六气。

天气主宰地气,阴阳统帅五行。

第二,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

因为主气的六步是年复一年固定不变的,犹如大地山河是稳固不变的;而客气为难以预测的气候即天气变化,所以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

第三,司天为天气,在泉为地气。

在客气当中,每年的五六月为三之气,有一个值年的司天气化加临于主气少阳相火之上,方位在正南上方,主司全年的客气变化,尤其是主宰上半年的客气变化,故司天为天气。

而每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为终之气,有一个值年的在泉气化加临于主气太阳寒水之上,方位在正北下方,主宰下半年的客气变化,而且对明年的气化会有影响,故在泉为地气。

总之,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客气为天气,主气为地气;司天为天气,在泉为地气。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六气轮转,也就是把一年分为六季,风季、热季、暑季、湿季、燥季、寒季,每年固定六步不变,称为“主气”。

此外,每年还有变动不居的六步客气与主气相加临,客气就会对主气有调节作用。

一是主客同化,二是主客相生,三是主客相克相侮。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
五运六气与经络循行
五运六气的异常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 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气滞、血瘀等。
3
脏腑经络与五运六气的相互作用
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影响五运六气的正常运行, 形成恶性循环。
与病因病机联系
01
五运六气与外感病 因
外感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异常 密切相关,如时行感冒、瘟疫等 。
02
五运六气与内伤病 因
历代医家论述
整理和研究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发挥,如张仲景、孙 思邈等。
研究现状概述
概述当前国内外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现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 研究等方面。
现代科研进展及成果展示
基础理论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理论 ,如气化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
临床研究与应用
春季的主气,其性开泄,易袭阳 位。
热(暑)
夏季的主气,其性炎热,易耗气 伤津。
湿
长夏的主气,其性重浊,易阻遏 气机。
火(热)
为阳盛所生,有内外之分,属六 淫和五志化火。

冬季的主气,其性寒冷,易伤阳 气。

秋季的主气,其性干燥,易伤津 液。
运气相合
天干地支相配
通过天干地支的相配关系,推算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
五运六气的失调也可导致内伤杂 病的发,如情志失调、饮食不 节等。
03
五运六气与疾病传 变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可影响疾病 的传变过程,如病邪的入里、外 出等。
与诊断治疗联系
五运六气与四诊合参
在诊断疾病时,应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五运六气的变化相结合 ,综合分析。
五运六气与辨证论治
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生成与消长

六气的变化随着季节和环境
六气代表了不同的气候和环
的变化而发生。
境条件。
3 对应季节
六气与不同季节的关联。
六气对应身体部位
1风
影响头部和上半身。
3湿
影响肌肤和消化系统。
2暑
影响肌肤和体表。
六气调节方法
1 风寒湿燥热的调理
通过饮食、运动、穴位按摩等方式调节六气的影响。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旨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疗法,包括五行理论、六气理 论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应用。
中医五行理论
1 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和 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通过相 互作用产生平衡和变化。
3 器官和疾病
五行与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对应关系。
五行对应草药
2 季节养生
根据不同季节的六气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五行和六气的关系
平衡与调和
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平衡关 系对健康至关重要。
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和六气的关系选 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预防疾病
了解五行和六气理论可以 帮助我们预防和调整身体 的不平衡。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
治疗方法
2
中医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
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3
诊断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 面的辨证施治。
中草药的功效分类
中草药根据五行和六气理论进行功效 分类。

(完整版)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完整版)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阳对应。

OK,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21)七、六气解三:脏腑功能与经络循行

(21)七、六气解三:脏腑功能与经络循行

(21)七、六气解三:脏腑功能与经络循行今天我们从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的一些规律。

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一气周流有几个层面。

最大的层面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这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贯穿如环、循环不息,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一个层面。

另一个层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的经脉,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

所以一气周流,并不是简单画了一个圈,而是有很多层面,每个层面上都有一气周流。

从现代医学来讲,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

每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

所以才有全息图,比如耳穴,比如足底按摩,所谓的全息就是一气周流在不同的层面的体现,任何层面都能体现出一气周流这种固有的规律来。

一气周流有这么多层次,怎么去把握,还要从《内经》里去找答案。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医集里,中医的源头、鼻祖,里面的东西,很多只能去遵从。

我个人理解,内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得道高人,用内经的话来说是上古真人,感悟天地之道写出来的,不是我们看看书、研究研究,凑出来的,是天地之道的直接的记录或体验。

天地之间道的变化,内经里面也称作神,神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

这个神可以理解成天地之间固有的变化规律,就是一种本能的、本来的变化的力量,就像原动力一样,自始自终都在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着。

内经讲,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这就讲神气,在天地之间化现为五行,五种不同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这股神气在人体也同时存在,对应着五脏的神气。

五运六气详解精编版

五运六气详解精编版

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六气: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一(天干配五行):二(地支配五行):甲、乙--------木寅、卯-------木丙、丁--------火巳、午-------火戊、己-------土申、酉-------金庚、辛--------金亥、子-------水壬、癸--------水辰、戌、丑、未---土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甲、己------土运丁、壬------木运乙、庚------金运戊、癸------火运丙、辛------水运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四(地支化六气)(司天之气):(黄帝内经内容)子、午-----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干支纪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运气”(中运与司天之气)的意义。

每年干支的不同组合,就有不同的中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不同的气候,易引发不同的病症。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子华子》①:阴阳交,则生湿。

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
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
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
应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
五脏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
脏之中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
之阴阳对应。

OK,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
风;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虽然胆为地气所生,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

到这里,五行与三阴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
木火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
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
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
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
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
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
这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


帝内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
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相火,标为阳,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阳明燥金,标为阳,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

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
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
律,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
肺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
阴脾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
行属金其性为燥。

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
五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如此类推: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
手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
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
中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太阳之病,脉浮,痛而寒。

太阳病,,汗出,,脉者,名中。

太阳病,或已,或未,必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者,名曰寒。

而,而寒,里上就是从从本不同,所出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的呢?上就是通乱气血,打乱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程,个气化的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按照天地运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寒中太阳病多用桂枝,目的就是了整气血的正常运。

桂枝被誉众方之祖,群方之冠,之所以有的美誉,就是因个方子可以和。

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中,有提到运。

《灵枢——生会第十八》“黄帝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何气?安从生?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与肺,五六腑,皆以
受气,其清者,者,在脉中,在脉外,周不休,五十度
而复大会,阴阳相,如无
端,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所以桂枝汤中,桂枝主升,芍药主降,生姜大枣甘草为中央运转提供动力,通过加强内力作用,使得被扰乱的营卫气恢复平衡。

同样在《难经——三十二难》提到: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

血为荣,气为卫。

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

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

人体之中有六气,
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

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六经脏腑实为一体,因为人体即为一个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