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doc
五运六气

[附]五运六气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现仅就运气学说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要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运气学说打下初步的基础。
一、运气的概念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
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禾、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
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
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
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
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
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

【按】吴澄曰:太极无动静,动静者气机也,是以大极专主乎理言也. 朱子曰; 太极之有动静, 是天命之流行也,是以太极兼主乎气言也. 又曰: 太虚者, 本然之妙也, 动静者, 所乘之机也. 本然之妙即太极, 指其本然主宰, 是动是静之妙之理也. 所乘之机即动静, 指其天命流行, 乘动乘静之机之气也. 当依朱子为是.
主运歌
五运五行御五位, 五气相生顺令行. 此是常令年不易, 然有相得或逆从. 运有太过不及理, 人有虚实寒热情. 天时不和万物病, 民病合人脏腑生。
【注】主运者, 主运行四时之常令也. 五行者, 木, 火, 土, 金, 水也. 五位者, 东, 南, 中, 西, 北也. 五气者, 风, 暑, 湿, 燥, 寒也. 木御东方风气, 顺布春令, 是初之运也. 火御南方暑气, 顺布夏令, 是二之运也. 土御中央四维湿气, 顺布长夏之令, 是三之运也.金御西方燥气, 顺布秋令, 是四之运也. 水御北方寒气, 顺布冬令,是五之运也. 此是天以五为制, 分五方主之, 五运五气相生, 四时常令, 年年相仍而不易也. 然其中之气化, 有相得或不相得, 或从天气, 或逆天气, 或从天气而逆地气, 或逆天气而从地气. 故运有太过不及、四时不和之理, 人有脏腑经络、虚实寒热不同之情, 始招外邪令化而生病也. 天时不和, 万物皆病, 而为民病者, 亦必因其人脏腑不和而生也 ( 图七 )。
客运歌
五天苍丹 玄素, 天气天干合化临, 甲己化土丙辛水, 丁壬化木乙庚金, 戊癸化火五客运, 起以中运相生轮. 阴少乙丁己辛癸, 阳太甲两戊庚壬。
【注】五天者, 苍天, 天之色青者也; 丹天, 天之色赤者也;天,天之色黄也; 玄天, 天之色黑者也; 素天, 天之色白者也. 天气者,苍天之气, 木也; 丹天之气, 火也; 天之气, 土也;玄天之气, 水也; 素天之气, 金也. 天干者,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也. 古圣仰观五天五气, 苍天木气下临丁壬之方, 故识丁壬合化而生木运也; 丹天火气下临戊癸之方, 故识戊癸合化而生火运也; 天土气下临甲己之方, 故识因己合化而生土运也; 玄天水气下临丙辛之方, 故识丙辛合化而生水运也; 素天金气下临乙庚之方, 故识乙庚合化而生金运也, 此天气天干合化, 加临主运五位之客运也. 起以所化, 统主本年中运为初运, 五行相生, 以次轮取. 如甲己之年, 土运统之, 起初运. 土生金为二运, 金生水为三运, 水生木为四运, 木生火为五运. 余四运皆仿土运起之. 乙, 丁, 己, 辛, 癸属阴干, 为五阴年, 主五少不及之运. 甲, 丙, 戊, 庚, 壬属阳干, 为五阳年, 主五太太过之运也 ( 图九 )。
五运六气的中医运用

五运六气的中医运用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的变化运动状态。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之气或六种致病状态。
六气在天,五运在地,人在其中。
五运六气包含了天、地、人、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变化,同时包含了物候、气候、农业等方面。
五运六气是一套非常精密的理论,是为临床治病提高疗效服务的。
初之气,厥阴风木,从大寒开始至惊蛰结束四个节气;二之气,少阴君火,从春分开始至立夏结束四个节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小满开始至小暑结束四个节气;四之气,太阴湿土,从大暑开始至白露结束四个节气;五之气,阳明燥金,从秋分开始至立冬结束四个节气;终之气,太阳寒水,从小雪开始至小寒结束四个节气。
六气为主气,单月20号前后为又一气开始。
如3月20号春分为二之气开始,9月22号秋分为五之气开始。
厥阴风木五运在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五运在火;太阴湿土五运在土;阳明燥金五运在金;太阳寒水五运在水。
气立启动神机。
六气在天,运动变化启动人体神机正常或为病。
神机为病有轻者中经络,中者中腑,重者中脏。
五运六气中医运用概括为一句话“先立其年,再审其气,终看其人”。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60年为一甲子,即一循环。
先立其年,即先观察年份五运的太过与不及。
如2016,丙申年,水运太过,寒邪盛行,邪害心火,土气来复。
水克火,故寒水太甚,心火受害。
即心火不足之人现四逆汤证;心火亢之人正常无病或病郁热于内现黄连茯苓汤证。
土为火之子,母受邪,子气来复。
在人则土亢来复,土虚不复,土气为下一年之气。
2017年,丁酉年,木运不及,燥气大行,火气来复。
2018年,戊戌年,火运太过,火热盛行,肺金受邪,水气来复。
2019年,己亥年,土运不及,风木大行,金气来复。
2020年,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太过,风木受邪,火气来复。
五运六气在中医应用“不以数推,而以象类”。
即每年有一主气,发病时间又有客气加临主气,及司天在泉之气。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心为人的气血根本,在阴阳五行中属火.能够推动和调节血脉,使血脉循行旺盛.还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意识。
并且与舌相通,帮助舌辨别饮食五味。
肺是人体的生气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金,管理人的呼吸.使清阳之气升发,浊阴之气减少,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辅助心脏,治理和渊节血液运行,还主呼吸。
脾是血液生化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土,能将食物精华送到全身,运化水湿浊气并排泄于体外,还能统摄血液,帮助肌肉生长;肝藏血,主管人体筋脉,在五行中属木,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通气于目,并且主管筋脉,指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属水;能储藏人体精气,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等。
五脏主要是储藏精气津液。
六腑则是出纳转输精气津液。
虽然脏腑的功能不一样,但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联系的,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所以,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脏腑不但能够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而且同外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外部发生变化、四时气候转移、精神活动等都会影响到脏腑的联系。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详解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引言部分用于介绍本篇文章的主题——中医五运六气的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五运六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首先,文章将从概念入手,介绍五运和六气的基本含义。
五运指的是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们互相制约、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而六气则是指天地之间的能量流动,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在不同季节交替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五运的概述。
具体包括五运相克、相生的关系,以及五运与人体脏腑、经络、病症的联系。
五运的运行规律不仅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还能够用于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对五运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进而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后,文章将详细介绍六气的概述。
具体包括六气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的六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了解六气的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节自身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与六气相关的常见病。
最后,文章将总结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五运六气理论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读者将对中医五运六气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从而提升医疗效果,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介绍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运六气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

五运六气的异常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 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气滞、血瘀等。
3
脏腑经络与五运六气的相互作用
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影响五运六气的正常运行, 形成恶性循环。
与病因病机联系
01
五运六气与外感病 因
外感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异常 密切相关,如时行感冒、瘟疫等 。
02
五运六气与内伤病 因
历代医家论述
整理和研究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发挥,如张仲景、孙 思邈等。
研究现状概述
概述当前国内外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现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 研究等方面。
现代科研进展及成果展示
基础理论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理论 ,如气化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
临床研究与应用
春季的主气,其性开泄,易袭阳 位。
热(暑)
夏季的主气,其性炎热,易耗气 伤津。
湿
长夏的主气,其性重浊,易阻遏 气机。
火(热)
为阳盛所生,有内外之分,属六 淫和五志化火。
寒
冬季的主气,其性寒冷,易伤阳 气。
燥
秋季的主气,其性干燥,易伤津 液。
运气相合
天干地支相配
通过天干地支的相配关系,推算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
五运六气的失调也可导致内伤杂 病的发,如情志失调、饮食不 节等。
03
五运六气与疾病传 变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可影响疾病 的传变过程,如病邪的入里、外 出等。
与诊断治疗联系
五运六气与四诊合参
在诊断疾病时,应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五运六气的变化相结合 ,综合分析。
五运六气与辨证论治
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一)

五运六气资料《医宗金鉴》五运六气要诀(一)五运六气资料(一)经曰: 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 又曰: 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
又曰: 不知年之所加, 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由是观之, 不知运气而为医, 欲其无失者鲜矣。
兹将《内经》运气要语, 编成歌诀, 并列图于前,使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之所在, 然后遍求全经精义, 庶乎有得云。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无极太虚气中理, 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 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 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 即气观理曰太极。
【注】太者, 极其至大之谓也:虚者, 空虚无物之谓也. 盖极大极虚, 无声无臭之中, 具有极大极至之理气焉. 理气未分, 而混沌者, 太虚也. 太虚曰无极者,是主太虚流行之气中主宰之理而言也. 太虚曰太极者, 是主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气而言也. 故周子曰: 无极而太极者,亦是以极无而推极有也. 盖极无中无是而非理, 极有中无是而非气. 不以极无之理而推极有之气, 何以知有是气也. 不以极有之气,而推极无之理, 何以知有是理也. 是则可知理气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 以其浑合而言之一也. 有是理则有是气, 有是气则有是理,名虽有二, 其实则一, 本无有无, 一二, 先后之可言也. 乘气动静生阴阳者, 谓太极乘气机之动而生阳, 乘气机之静而生阴,即周子曰: 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之谓也. 然不曰无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而曰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者, 盖以无极专主乎理,言理无动静故也,太极兼主乎气, 言气有动静故也. 阴阳之分为天地者, 谓阴阳流行,相生不巳, 积阳之清者为天, 积阴之浊者为地.故周子曰: 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也. 未有天地气生形者, 谓未有天地, 惟太虚中之一气化生天地之形也. 巳有天地形寓气者,谓巳有天地, 而太虚之气即巳寓于天地之形也. 是以天得之以资万物之始, 地得之以资万物之生也.从形究气曰阴阳者,阴阳即理中流行之气也. 即气观理曰太极者, 太极即气中主宰之理也. 故周子曰: 阴阳一太极者, 是指气之极者而言也, 太极本无极者,是指理之极者而言也。
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

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五运六气入通经络脏腑的认知廓清在五运六气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点需要厘定廓清,就是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以及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是直接入通的人体的哪些经络和脏腑?现在我们在运气资料上能看到一种观点:天地五运六气入通人体同名经络。
如,厥阴风木入通人体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少阴君火入通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太阴湿土入通人体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少阳相火入通人体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明燥金入通人体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太阳寒水入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这种以五运六气同名对应人体经络的说法是否正确,会直接关乎到我们运用五运六气推断五运六气影响到的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变化。
如果这个说法本身存在错误,那么依据这个对应关系所推断出来的五运六气对脏腑经络及疾病的影响都将出现极大偏差。
我本人最开始研习五运六气的时候,也曾接受这个观点,但总还存有一定的疑惑。
后来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运气内容的研习,发现这种五运六气与人体经络同名对应的方式是错误的。
因为这点错误,所牵涉的中医诸多判断均会错误,故特别提出进行厘定廓清。
论述这个问题前,先廓清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
木运为厥阴风木,火运为少阳相火,土运为太阴湿土,金运为阳明燥金,水运为太阳寒水。
少阴君火不主运气,如下文:“ 《玄珠密语.卷之三天元定化纪篇》:少阴为君火。
其令热。
……其司子午。
运合戊癸。
不主运气。
君火以名。
不统五运也。
故由此推论,夏三月之火也为少阳相火,不是少阴君火。
这个五运与六气的对应关系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五运六气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发生之纪,是为启陈。
……其经足厥阴少阳,其脏肝脾。
赫曦之纪,是为蕃茂。
……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
……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运六气与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关系
《黄帝内经》:寒暑燥湿风火 , 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这里提到了天之阴阳与地之五行,那么这些五行阴阳如何与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经络对应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
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
十成之
我们用这个图的上下左右中与人体进行对应:下方的水对应
五脏之中的肾上方的火对应五脏之中的心左方的木对应五脏
之中的肝右方的金对应五脏之中的肺中央的土对应五脏之中
的脾这是地之阴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
那么寒暑燥湿风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以天地之气生,四
时之法成。
所以人体出了与地之阴阳对应外,还要与天之阴
阳对应。
OK ,现在我们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与天之阴阳对应的。
《黄帝内经》: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
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到肝之地气属木,肝之天气为风;
心之地气属火,心之天气为热;脾之地气属土,脾之天气为湿;肺之地气属金,肺之天气为燥;肾之地气属水,肾之天
气为寒。
所以五脏的生成,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气相交感。
《黄帝内经》: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这里引出了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的概念,
那么这些概念是如何与脏腑相对应的呢?
这个问题在《灵枢·经脉》中有答案,即以人体经络的分部来进行命名的。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当然,至于六腑的形成,黄帝内经给出一个解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胆,地气之所生
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
虽然胆为地气所生,
但是在脏腑阴阳的划分中,属性为阳。
到这里,五行与三阴
三阳及脏腑就结合到一起了。
五行之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所以与五脏相
对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也就分别对应五行中木火
土金水。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第一就是依据经络在人体的实
际分部,而对应的理论则是: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
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
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
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
气应异象。
少阳与厥阴,阳明与太阴,太阳与少阴互相对应,虽然是这
样,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气化的问题。
黄帝内
经提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
标本,从乎中也。
那我们来看一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这句话
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阳相火,标为阳,
本为火,少阳从本则火化;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厥阴风
木,标为阴,本为风,中为少阳,少阳从本从火化。
所以厥阴风木,少阳相火皆从火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来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与“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阳明燥金,标为阳,
本为燥,中为太阴,与太阴同化。
太阴湿土,标为阴,本为
湿。
所以阳明燥金,太阴湿土皆从湿化。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寒水,标阳,本寒;少阴热火,标阴,本热。
所以太阳从标则热,从本则寒;少阴从标则寒,从本则热。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三阴三阳在人体气化的规律,
但是手足三阴三阳,气化以哪一个为主呢?
先看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我们前面提到脾为湿土,肺
为燥金,而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所以太阴经中,足太阴脾
经主导;而手太阴肺经需要注意,太阴经从湿,肺五行属金
其性为燥。
所以这就决定了手太阴肺经即不可以过湿,又不
能过燥,不能太寒,亦不能太热,是以肺为骄脏。
同样的道理,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胃与脾互络,五
行属土,本为湿;阳明与肺互络,五行属金,本为燥。
阳明
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阳明经中,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导。
如
此类推:太阳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导;少阴经中,手
少阴心经为主导;厥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为主导;少阳经中,手少阳心包经为主导。
对寒暑燥湿风火气化的解读过后,我们来看《伤寒论》之中
的太阳病,这里就出现了恶寒,发热的症状。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时而发热,时而恶寒,这里实际上就是从标从本不同,所出
现的病症就会有所差异。
那么太阳病是如何的呢?上就是通乱气血,打乱人体阴
阳平衡,从而影响人体气化的程,个气化的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要按照天地运的律来运行。
如此一来,寒中太阳病多用
桂枝,目的就是了整气血的正常运。
桂枝被誉众方之祖,
群方之冠,之所以有的美誉,就是因个方子可以和。
之气的运行,在黄帝内中,有提到运。
《灵枢——生会第十八》“黄帝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何气?安从生?于焉会?老壮不同气,
阴阳异位,愿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与肺,五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者,在脉中,在脉外,周不休,五十度而复
大会,阴阳相,如无端,气行
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如是无己,与天地同。
黄帝曰:愿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出中焦,出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
分而行,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俱行于阳二十五
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
矣。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血,以奉生身,莫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
所以桂枝汤中,桂枝主升,芍药主降,生姜大枣甘草为中央运转提供动力,通过加强内力作用,使得被扰乱的营卫气恢复平衡。
同样在《难经——三十二难》提到: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
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
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就是说心主血,肺主气。
血为荣,气为卫。
这里太阳病和心肺有什么关系呢?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的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病,实际上是以六气气化来命名的。
人身本就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命名,都可能与五脏六腑相关连,因为人体之气既有升降,还有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就是气化的过程。
人体之中有六气,能够掌握六气的变化,就会把握人体的气机。
气机的机关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阴阳,阴升而阳降,阴阳气交之时,即为气机开启之时。
六经脏腑实为一体,因为人体即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