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转头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
ANIMATION 拉丁语:ANIMA灵魂 ANIMATE赋予生命 广意:没有生命的东西经过摄制放映使其有 生命活动起来。

动画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
剧本----导演----分镜头----原画设定----构图---背景----原画----动画----上色----后期合成。
教学安排:
课堂练习:
运用几何形体概括人物的外形 绘制高矮胖瘦,三种体形的人物各一个。 绘制人物的三视图 正面侧面,三个角度。 4课时,课堂内完成。


课前准备工作
1 电脑+数位板(压感笔)+CG应用软件 数位板建议选择WACOM系列产品。 软件选择FLASH8版本。 2 几点学习的建议:学好动画贵在坚持;合理的规划自己的 时间,注重学习质量的提高,积少成多(这点非常重要); 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 的训练加以完善;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动画是一个团队 创作的项目,个人的能力要在团队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 动画学习参考书《动画人的生存手册》《艺用人体结构运 动学》,FLASH软件参考书等。
第一阶段:熟悉动画基本概念及制作流程 (一周) 第二阶段:人体运动规律---跑步(一周) 第三阶段:人体运动规律---走路(一周) 第四阶段:人体运动规律---转头(一周)


动画的原理: 视觉暂留现象,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 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 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 会留下残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 “视觉暂留”。
二、位移

所谓“位移”,可以理解为动画片中活动形象 在画面上的活动范围和位置,但更主要的是指一 个动作的幅度(即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终止之间的 距离)以及活动形象在每一张画面之间的距离。 动画设计人员在设计动作时,往往把动作的幅 度处理得比真人动作的幅度要夸张一些,以取得 更鲜明更强烈的效果。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控制能力增强:03岁婴幼儿头部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会明显增强,会开始学会抬头、侧头、转头等动作。

2.四肢运动能力进一步发展:03岁婴幼儿会开始学习爬行、翻滚、爬坡等活动,四肢协调性也会逐渐提高。

3.行走能力开始发展:03岁婴幼儿的行走能力会逐渐出现,并且步态会越来越稳定,能够跑、跳等活动。

4.手眼协调能力增强:03岁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增强,能够完成抓握、放置、搬动等活动。

5.空间意识和方向感开始发展:03岁婴幼儿会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对空间位置、方向感的认识也逐渐增强。

6.动作自我控制能力加强:03岁婴幼儿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并且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动作方式。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

动画十大运动规律2008-10-02 23:31:54| 分类:动画进化| 标签:动作分解|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1、压缩与伸展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必然产生形体上的压缩和伸展。

动画中运用压扁和拉长的手法,夸大这种形体改变的程度,以加强动作上的张力和弹性,从而表达受力对象的质感、重量,以及角色情绪上的变化,例如:惊讶、喜悦、悲伤等。

“压缩与伸展”应注意的几点:1、压缩和伸长适合表现有弹性的物体不能使用过度,否则物体就会失去弹性,变得软弱无力。

2、在运用压缩和伸长时,虽然物体形状变了,但物体体积和运动方向不能变。

3、压缩与伸长运用到动画角色人物上,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效果。

2、预期动作动作一般分为预期动作和主要动作。

预期动作是动作的准备阶段的动作,它能将主要动作变得更加有力。

在动画角色做出预备动作时,观众能够以此推测出其随后将要发生的的行为。

预备动作的规则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3、夸张夸张是动画的特质,是动画表现的精髓,。

夸张不是无限制的夸张,要适度,要符合运动的基本规律。

美国DIC娱乐公司出品的动画片《Sabrina》猫咪全身根根如倒刺般的立起的皮毛,之字形的尾巴,拉长如一根直线般的身躯等等4、重点动作和连续动作动画的绘制,有其独特的步骤,重点动作(原画)和连续动作(中间画)需分别绘制。

首先把一个动作拆成几个重点动作,绘制成原画。

原画间需插入中断动作,即补齐连续重点动作的中间画连续动作,这个补齐中间画的工作叫中割5、跟随与重迭跟随和重迭是一种重要的动画表现技法,它使动画角色的各个动作彼此间产生影响,融混,重迭。

移动中的物体或各个部分不会一直同步移动,有些部分先行移动,有些部分随后跟进,并和先行移动的部分重迭的夸张表演。

跟随和重迭往往和压缩和伸展结合在一起运用,能够生动地表现动画角色的情趣和真实感。

6、慢进与慢出动作的平滑开始和结束是通过放慢开始和结束动作的速度,加快中间动作的速度来实现。

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运动,多呈一个抛物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7、圆弧动作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滑的曲线形式。

人物的运动规律

人物的运动规律

更多模板下载>>请到WPS在线模板
人物的运动规律
内容提要
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所描 写的动物往往都是以拟人的手 法出现、以人的运动规律作为 创作依据的。掌握人物的运动 规律是动画工作者重要的工作。 人物的运动规律包括:走路、 转头、奔跑等
一、形象转面
动画有比较简单的平面运动中间画,也 有比较复杂的立体运动透视变化中间画, 画复杂的动画时,应当根据形态的立体结 构、运动中产生的透视变化,合理地画出 它的中间画。 例如在画头部的转面时,可以将鼻子作 为脸部的中心点
口型设计
口型设计与表情
夸张的喜怒哀乐
表情中的弹性运动
表情的夸张
五、综合动作(表演)
幽默与戏剧性是动画角色动作设计的主要特征。 一些极度夸张的动作设计甚至给人以荒诞、离奇、 匪夷所思之感,但由于它符合人的幻想或潜意识 中的形象,因此这种“过度”的表演与动作设计 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也是合情合理的。观看者 会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只是表达特定的情感、情 绪、理念。 一般角色的动作基本依据以下两种因素进行设 计
曲和扭曲,双脚可以往里或者外撇。
3、在向上的位置,只提高1/2或者1/3个头部高。 4、人跑得越快,身体越向前倾。
慢跑时接近跳跃的动作
常规跑步
急速的跑时身体会拉长
正面跑步
背面跑步
带转头的透视跑(《时光少
在节奏方面,一般来说,表现抑郁、沮 丧、悲哀等情绪需要慢一些的动作,而表 现兴高采烈、欢欣、胜利等情绪,动作要 快一些。其他情绪如吃惊、迷惑和怀疑则 依靠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表现。
2、各种姿态的走路
走路动作大的规律与常规走路一致,只 在细节上做处理,具体依据实际情况来加 以改动。
走路的分解动作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

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是指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运动和功能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与儿童的行为、学习、认知能力等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对于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第一步是了解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

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会经历快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幼儿的神经系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逐渐建立感觉和运动的联系。

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了抓握、转头、翻身等基本的运动技能。

2. 幼儿神经系统的运动发展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在幼儿的第一年,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体现在大脑皮层的发育和运动控制的改善上。

幼儿开始学会坐、爬、站立和行走等基本的运动技能。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运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幼儿神经系统的感知能力发展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第二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进行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感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幼儿神经系统的语言发展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在幼儿的第三年,幼儿开始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语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5. 幼儿神经系统的认知发展幼儿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最后一个方面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第四年,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逐渐建立了认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脑梗康复锻炼100个方法

脑梗康复锻炼100个方法

脑梗康复锻炼100个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梗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而脑梗病后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100个针对脑梗病后康复的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1.步行训练:从室内到室外逐步增加步行距离,有助于恢复行走能力。

2.平衡锻炼:站立时做一些平衡练习,提高平衡感。

3.抬腿练习:坐着或躺着抬起腿部,增强下肢肌肉力量。

4.手臂舒展:从最简单的手臂伸展运动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5.手指操练: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6.头部转动:慢慢地左右转动头部,增加颈部灵活性。

7.嘴部练习:练习口腔肌肉,有助于恢复言语和吞咽功能。

8.眼部运动:练习眼球的转动和聚焦,预防视力下降。

9.数字训练:逐渐增加数字记忆的难度,提高认知能力。

10.心理训练:进行一些放松和冥想的训练,减轻焦虑和抑郁。

11.语言训练:练习口语和书面语,保持语言能力。

13.写作练习:练习写作,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

14.记忆训练:记忆一些简单的词语、图片或事件,提高记忆力。

15.思维训练:进行一些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训练。

16.感官训练:练习感官的运用和协调,提高感知能力。

17.核心训练:练习核心肌肉,加强躯体稳定性。

18.呼吸训练:进行一些深呼吸和放松练习,提高肺活量。

19.瑜伽练习:参加瑜伽班练习,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性。

20.太极练习:学习太极拳,缓解疲劳和焦虑。

21.游泳训练:在游泳池进行游泳练习,增强心肺功能。

22.单脚站立:练习单脚站立,提高平衡和肌力。

23.登山练习:在山地进行登山训练,增加体力和耐力。

24.跳绳训练:练习跳绳,提高心肺功能和协调性。

25.爬楼梯训练:逐步增加爬楼梯的次数和高度,增强下肢肌力。

26.台阶训练:在台阶上进行踩踏练习,锻炼下肢肌肉。

27.健身器械:适度使用健身器械进行全身锻炼。

28.有氧运动: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

动画运动规律人的转面详解演示文稿

动画运动规律人的转面详解演示文稿

中国和日本的动画片,每一套口型又会分为A、B、C、D最多 再有一个F口型。 一些品质比较高的欧美动画大多会把口型分得更多,包括A、 B、C、D、E、F、G、H、I、J等
角色不同发音的口型设计
基本口型的设计方法
❖ A口型表现方法:上下两唇紧闭,形成一条线状。通
常用来表现较平和的表情,或表现讲话过程中的换气以及发 闭口音
人的转面
二、各个面的造型
1、侧面的造型 (1)人的额头至鼻子到嘴巴 这条头部的中心线变成了外轮廓。 (2)眉弓的长度和眉弓带耳朵 前沿再到枕骨后端是三等分。 (3)注意眼睛的由上至下向内倾斜。
2、3/4侧面的造型
(1)此造型头部的立体感很强。 (2)眼角、嘴角分别会有被遮
挡而不可见。 (3)脸侧向的一边轮廓变化细腻。
动画运动规律人的转面详解演 示文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优选动画运动规律人的转面
1、当完成了一个思考过程,或者作出了一个决定,一些剪辑师 喜欢在眨眼处做剪接,因为眨眼是角色心中所想的终结的信号。 2、在头部转动过程的中间。
二、嘴巴与口型
❖ 1、嘴巴的设计规律
❖ 嘴巴的形态可塑造出各种不同和微妙的表情变化,对表情的表现力极强
(2)注意眼角到鼻子的距离变化
(3)眼珠的变化 眼珠必须先朝转头的方向移动,而不是直接中割位置。
三、平行转面的绘画过程
1、平行转面的绘画步骤 (1)先画正面和背面。背面就是正面轮廓的反面再拷贝。 (2)其次画侧面,注意侧面额头至鼻子再到下颌的线条轮
廓的准确性 (3)再画正面和侧面,侧面和背面的中间过渡,这两张是
以清晰地看到牙齿和舌头。一般用来发大口型音
D口型情绪表现
在国产动画当中除
了上述的口型,还有 一个F口型。F口型是 上下唇向内收缩,整 个口型呈字母“O”撞 向外略有凸起,用来 发“哦、噢、我”一 类的发音。

动画编导 第七章 中间画

动画编导 第七章 中间画

7. 3中间的概念
对于物体运动的中间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得到的 。不能在平面上机械地强调线条的中间或者是面的中间。
图中,两张原画表现的是滚动的车轮
6y'y,车轮是由A点滚动至B点的。它的中 间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仅以 线条中间和形体中间的认识来绘制中 间画。那么,车轮就不是滚动的,是 在不转动的情况下由A点滑至B点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车轮刹死了在地 面滑动,轮子并没有转动。另一种情 况是,中间画充分考虑了车轮的旋转 ,预估了处于中间时它的辐轮的朝向 和位置之后,再将其绘制出来,而不 是移位照描原画的图形。机械地追求 绝对的“中间”。显然,这是正确的或 更常见的做法。
7. 3中间的概念
所谓中间的概念,不仅是集点、线、面、体形状的中间,更是运用动画运动规 律,符合运动轨迹和彰显动作设计风格的中间。在坐标位置上和平面距离上虽然 不具有“中间”的地位、不是这些画稿的中间,但是,它却是角色表演动作的 中间。是符合于中间概念的,真正意义的中间。列举几种不同类型的中间,强
背景画稿在图纸上简写为BG 背景前层、背景后层简称为OL 、 UL。
7.2线、面、体积的中割
两点之间、两条线之间、两块处于不同位置的体块之间,都能用数字方 法找出其中间。动画的中间是依据1/2距离的概念来确定的,当然,动 画是虚拟的空间,画面中的点线面有时会有透视压缩,所以中间在这个 时候就不是用尺子能量出来的。
7.1.1规格框 规格框是动画片制作中用来规定镜头索取画面大小及尺寸的规范和标准 。它规定了原画动画的画面大小,确定了画幅边界。
通过规格框,尺寸大小和中心点位置的确定,摄影机可以精确地按照它的要求拍 摄出影像画面。
7.1.2原画稿 即动作关键姿势的画稿。中间画是将两张相邻原画稿之间的非关键姿势 按照运动规律绘制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转头运动规律
一、转面的空间观念
动画依据物体运动过程,可分为平面运动的动画和立体运动的动画平面运动的动画可以靠找中间线的方式来完成动画任务,但是立体运动动画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这类运动会根据立体结构产生透视运动变化,比平面运动的动画复杂得多。

二、各个面的造型
1、侧面的造型
(1) 人的额头至鼻子到嘴巴这条头部的中心线变成了外轮廓。

(2)眉弓的长度和眉弓带耳朵前沿再到枕骨后端是三等分。

(3)注意眼睛的由,上至下向内倾斜。

2、3/4侧面的造型
(1)此造型头部的立体感很强。

(2) 眼角、嘴角分别会有被遮挡而不可见。

(3)脸侧向的一边轮廓变化细腻。

3、从正面到侧面的过程中,有几条线是平行的。

(1) 眼睛的眉弓线是平行的,它是视角线所在。

(2)鼻底的线在转面过程中是平行的,因为人的视角线就在这附近。

(3)转面时下颌线不变,因为其形体是个接近球型。

4、转面时应注意的问题
(1)转面时有一个支点,即顶骨的高点。

在平行转面过程中,它是不变的。

(2)注意眼角到鼻子的距离变化。

(3)眼珠的变化眼珠必须先朝转头的方向移动,而不是直接中割位置。

三、平行转面的绘画过程
1、平行转面的绘画步骤
(1)先画正面和背面。

背面就是正面轮廓的反面再拷贝。

(2)其次画侧面,注意侧面额头至鼻子再到下颌的线条轮廓的准确性
(3)再画正面和侧面,侧面和背面的中间过渡,这两张是最难画的两张,尤其是侧面和背面的中间过渡的那张。

尽量添加一-条脸狭至嘴巴的中间线,让脸部转过去。

(4) 通过上述步骤,可完成头部的180度平行转面。

若想完成
360度循环转面的过程,其余的过程就是原来180度那些动画的反拷贝。

不过要注意支点要保持一致性和头发变化的规范性。

2、其它元素若是在转面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其它元素,避免人物过于呆板,让转面更加富有生动感。

(1)转面时加入一些表情的变化。

(2)转面时加入一些其它附属动作,例如头发和披肩的的飘动。

(3)让转面的顺序有一个交替性,比如先是眼珠的转动,再是头部的转动,最后带动肩膀的转动。

三个转动不是同时进行的,都有一个时间差,这样就人物就更有灵气。

四、其它角度的转面
1、抬头和低头在低头过程中,眉毛圆弧线,是头顶圆的扩展。

在抬头过程中,眉毛抬的高度和下巴上升的高度相等。

在抬头和低头中,耳朵的高度与眉弓到鼻子底的高度相等。

侧面抬头低头时,耳朵的长度不变。

2、特殊角度转面
特殊角度转面应注意其透视的变化。

无论如何转面都遵循比例规律,既额头至鼻子再到下颌的中心线在运动轨迹线上移动的距离和后脑添加的距离相等。

只是这条轨迹线是弧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