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第二单元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北京的春天》、《各具特色的民居》、《藏戏》、《和田的维吾尔》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课文后面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6、北京的春节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1.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3.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4.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 1 页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词语盘点读读写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日积月累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 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二单元课文内容6 北京的春节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第 2 页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我会写:惧:恐惧畏惧惧怕惧色临危不惧凄:凄凉凄清凄惨凄切凄风苦雨寞:寂寞寞然寞寞落寞宴:宴会设宴宴客家宴午宴宴席霉:发霉霉菌倒霉籍:古籍书籍户籍国籍党籍学籍聊:闲聊聊天聊胜于无民不聊生乏:乏味缺乏贫乏乏力人困马乏栅:栅子栅栏铁栅栏木栅栏控:指控控诉掌控控制贷:借贷贷款农贷信贷车贷剔:剔除挑剔剔红剔牙晶莹剔透毙:毙命枪毙袭:袭击夜袭空袭偷袭寒气袭人覆:颠覆倾覆覆没覆盖覆水难收形近字:惧(惧怕)慎(谨慎)籍(书籍)藉(狼藉)聊(聊天)卿(爱卿)栅(栅栏)珊(珊瑚)覆(覆盖)履(履行)稍(稍微)梢(树梢)多音字:畜xù畜养chù牲畜作zuō作坊zuò作家尽jǐn尽管jìn尽兴劲jìn劲头jìng劲敌近义词:畏惧——恐惧凄凉——凄惨安慰——宽慰寂寞——孤单野蛮——蛮横忧伤——哀伤反义词:畏惧——勇敢简陋——豪华野蛮——文明忧伤——高兴接受——拒绝节省——浪费理解词语:【畏惧】害怕、恐惧,不敢面对。
【荒凉】孤独寒冷;伤感(常用来形容环境或风景)。
【寂寞】①冷清孤单;清静。
②静寂无声。
【债权人】账户的右侧,即付款人,与借款人相对。
在文本中,它与坏处一致,与好处相反。
【倾覆】颠覆,覆灭;倒塌,翻倒;倾轧陷害。
【稍稍】逐渐;渐渐。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荒凉】孤独、寒冷(多用于形容环境或景色)。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罗盘】一种确定方向的仪器,由一个带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中间的罗盘组成。
【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仆役】仆人,旧时指被雇到家庭中做杂事供役使的人。
【萦系】记挂;牵挂。
【荒凉】(田地)因无人照管而杂草丛生。
【宽慰】①宽解安慰。
②宽畅欣慰。
【焉知非福】出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文章的三个层次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三个层次,即主题、大意和细节。
其中,主题是文章的核心,大意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细节则是文章主题和大意的具体阐述。
二、课文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课文朗读技巧。
例如,通过停顿和抑扬顿挫来表现文章的情感色彩;通过读音的高低来区分不同语气;通过改变语速和音量来达到重点突出的效果。
三、句子成分
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识别句子成分尤为重要。
对于简单句,我们需要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对于复合句,则需要找出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
四、词语辨析
在课文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语的含义。
例如,“深远”和“广阔”都表示宽广,但“深远”侧重于距离远,而“广阔”侧重于范围大。
五、修辞技巧
修辞技巧是文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都能够让文章别具一格。
六、作文技巧
最后,我们学习了一些作文技巧,例如如何构思主题、如何运用修辞
手法、如何烘托情感等等。
通过这些技巧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写
出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总之,掌握了上述内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章了。
希望
同学们认真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笔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笔记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一、字音、字形的学习
1.认识汉字的四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
2.学习汉字的构造方法:实、虚、半、倒等四种基本构造
3.了解汉字的部首,学习一些常用部首的笔画。
4.掌握汉字的读音:声母、韵母、音调。
5.通过学习字形、字音与意思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独立认字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词语的辨析和用法
1.认识和理解近义词、反义词和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2.掌握常用词语的基本搭配和用法。
3.通过对生活实际语境的感知和理解,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正确运用语言,并做到遣词造句准确无误。
三、修辞手法的初步掌握
1.认识双关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提高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四、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1.通过朗读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培养文学情怀,提高文学素养,增强人文修养。
2.掌握传统诗词的基本格律和韵律,感受其音韵美和意境美。
3.掌握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自己进一步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2020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小结归纳(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归纳第二单元复习资料《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内容目录:易读错的字、词语听写、形近词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反义词、日积月累、成语积累、词语解释、佳句背诵、课文中心思想回顾、课文重点内容解析。
一、易读错的字。
宴会(yàn yaán)控制(kōng kòng)书籍(jí jì)栅栏(shān zhà)聊天(liáo máo)剔除(tī tì)畜养(chùxù)野蛮(mán máng)叛乱(pàn bàn)犬牙(quǎn chuǎn)潺潺(cán chán)目眩(xuàn xiàn)瞟见(piǎo piāo)二、词语听写。
航海荒岛流落潮水凄凉水源野兽帐篷援救寂寞恐惧联想宴会面积淡忘文明忧郁计算缺乏防止日历仪器望远镜自动事实制造缺少栅栏介意无非处境苦闷理智控制知足隔绝境地缘故热带袭击防御手段解除不可思议焉知非福远眺三、形近词组词。
惧(恐惧)宴(宴会)聊(聊天)控(控制)慎(慎重)晏(晏子)卿(爱卿)腔(口腔)俱(俱在)霉(倒霉)柳(柳树)挖(挖开)凄(凄凉)莓(草莓)乏(乏力)贷(贷款)凑(凑数)雹(冰雹)之(之后)袋(袋子)妻(妻女)籍(书籍)芝(芝麻)货(货物)寞(寂寞)藉(狼藉)栅(栅栏)袭(袭击)摸(触摸)藕(藕片)删(删除)垄(垄断)覆(颠覆)履(履行)四、修饰词。
(简陋)的帐篷(寂寞)的生活(生火)的痕迹(野蛮)的宴会(受尽折磨)的处境(淡黄)的头发(聪明)的做法(灰白)的眼睛(锋利)的犬牙(拼命)地喊(欣喜若狂)的人(嘀嗒)的喇叭声(热切)的听众(宽阔)的密西西比河(无聊)的谎话(荒唐离奇)的故事(令人兴奋)的话题(嘲弄)的口吻(滔滔不绝)地讲(叮叮当当)地敲五、近义词、反义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字词。
1. 易错字音。
- “掺和”的“和”读“huo”。
- “畜养”的“畜”读“xù”。
- “瞟见”的“瞟”读“piǎo”。
2. 易错字形。
- “恐惧”的“惧”右边是“具”,不要写成“真”。
- “凄凉”的“凄”不要写成“妻”。
3. 重点词语。
-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二、课文内容。
- 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聪明能干、有冒险精神。
- 文中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没有住所:选择地方,搭建帐篷。
- 没有食物:打猎、捕鱼、养羊、种麦子。
- 遇到野人:勇敢战斗,救下“星期五”。
- 孤独:记录经历,宽慰自己。
- 尼尔斯的性格变化:从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欺负小动物变得懂事、勇敢、善良。
- 故事的奇幻之处:人能变得像拇指一样大小,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 汤姆·索亚的人物形象:聪明机智、勇敢正义、富有冒险精神、有领导才能。
- 精彩情节:山洞探险、目睹杀人案等。
三、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学习了阅读名著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借助影视作品等。
2. 词句段运用:- 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 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说”的意思。
3. 日积月累:积累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四、写作。
学习写作品梗概,能够概括主要内容,保留关键情节,语言简洁明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摘要:一、单元主题概述二、知识点详解1.生字词2.语法修辞3.文学常识4.作品鉴赏三、练习与拓展正文:一、单元主题概述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题为“成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散文,展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困惑以及他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本单元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旨在引导学生们体会成长的喜悦与艰辛,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知识点详解1.生字词本单元的生字词主要包括:喜悦、艰辛、困境、珍惜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的方式加强记忆,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2.语法修辞本单元的语法修辞知识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表达更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文学常识本单元的文学常识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创作风格,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作品鉴赏本单元的作品主题鲜明,情节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品鉴赏:(1)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情节安排: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情节的起伏变化,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读者兴趣的。
(3)主题思想: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4)写作技巧:学习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练习与拓展为了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们可以进行以下练习和拓展活动:1.根据作品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开展课堂讨论,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和感悟。
3.仿写一篇以“成长”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本单元所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4.开展课外阅读,挑选一些有关成长主题的书籍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词语盘点读读写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寺院彩绘逛庙会麦芽糖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日积月累元日 [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二单元课文内容6 北京的春节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7* 藏戏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③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
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
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
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
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
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⑥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3.对词语的理解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
吞食。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
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比喻创始人。
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8* 各具特色的民居1.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
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
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
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
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