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整理答题格式:某人某时某地做了某事;结果如何..注意:1.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2.插叙的事情排除掉;3.若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慈母情深题型2:辨别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①首尾呼应;中间回忆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2.倒叙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把结局中间扣人心弦部分提前: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3.插叙:补充说明+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③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插叙答题格式:先概括插入的内容;再写上以上术语;需根据插叙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 题型3: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本文给你的启发技巧:1看标题2看开头结尾3看议论抒情句4看详写地方5看时代背景答题格式:内容+情感:“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反映了……”等..题型4: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注意: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二人称中的“便于抒情”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题型5:线索1.线索类型:实物线、人物线、事件线、时间线、地点线、作者的感情线、人物的见闻线2.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寻线索方法:1看标题背影雪地贺卡2看反复3看抒情议论句4看作者情感发展阿长与山海经5看人物见闻感受注意:有的文章既有明线;也有暗线..题型6:修辞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艺术效果+本句内容+情感九大修辞口诀:排比拟三大家 ; 两反两问对着夸↓↓↓↙↘↙↘↓↓排比拟反反反设对夸比喻人复语问问偶张艺术效果: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表示强烈的感情;强调……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拟人:生动形象地……反复:强调突出……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强烈表示亲密友好感情..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强调突出……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明印象..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夸张:强调突出……题型7: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推动情节发展3.为下文作铺垫4.象征和暗示5.烘托人物形象雪地贺卡首段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的社会现实题型8: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1.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1体现人物性格;情感;心情2体现人物身份3反映社会环境答题格式:通过……描写;生动形象地……确认描写方法+艺术效果+内容+情感2.结合文章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格式:……是……的人..例如:……..注意:1人物性格的表述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2全面、多角度..3.评价怎样看待文中的人物..答题格式:形象+评价..注意:1评价要客观公正;从好与不好来分析;2注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对比:拿……和……对比;烘托了……美好品质;为表现主要人物服务突出了……..衬托:衬托了……;突出了……..慈母情深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题型9:表达方式及作用5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直接抒情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1描写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人物描写描写 2描写内容环境描写细节描写3微观宏观场面描写文首议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议论的作用文中议论:承上启下;揭示意义..文末议论:揭示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题型10:写作手法及作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对比、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联想、想象、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等..对比:拿……和……进行对比;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主题..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文章曲折有波澜..2.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设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注意:1内容相近是照应;因果关系是照应;2伏笔句是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句言语不多;有隐含性.. 题型11:标题表层含义本义1.标题含义深层含义联系中心内容:概括文章所叙之事;点明文章中心;指出文章主要人物..2.标题作用结构: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艺术效果:新颖独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起题目:新颖独特、简明生动、和文章内容紧密联系(1)以核心人物为题:养母(2)以核心事件为题:拣麦穗(3)以事物为题:雪地贺卡(4)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5)以独特视角为题:背影题型12:重要词、句、段1.重要词、句、段含义1关键词语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言外之意;如雪地贺卡“嫉妒”贬义褒用2重要句、段含义=字面义+语境义+扣主题注意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2.某词删去或调换行不行:先表态:不行..再解释理由..1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3副词:准确地说明……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标范围等..+删去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3.一句中某两三个词顺序调换行不行:先表态:不行..再解释理由..(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格式:结构+内容+修辞效果内容上的作用:含义+情感开头段:1开篇点题;统领下文2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构上的作用结尾段:1呼应开头;首尾圆润2总结全文;归结主旨3卒章显志;点明主旨4余味无穷;发人深思过渡段:1承上启下2承上:总结上面3启下:引起下文……中间段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5.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就近就前原则6.词语是否矛盾:答题格式: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结合文中词语具体分析..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似乎确凿”题型13:开放试题1.生发感悟类:1感悟主题型2人物行为评价型3续写文字型基本特色: A朴实无华、朴素自然、言简意赅B含蓄隽永、耐人咀嚼、余味无穷语言方面:修辞手法人物语言个性化表现手法2.自由赏析类写作手法方面结构手法文章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再写……;最后写……..构思和情节方面文章情节曲折..作者先写……;再写……;最后写……;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做题注意事项:1.准确审题:明确题型题干至少读三遍;2.回答问题要联系全文;3.答题要全面、规范;参考分值进行分点回答;4.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避免表述不准确..。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精选3篇)大家知道吗?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很多小伙伴都做过语文阅读题。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归纳(精选篇1)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完美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完美版
•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 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 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 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 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 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 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 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 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 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 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 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 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 着,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
5.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 关键词“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 尾的深刻含义。(4分)
“最后的牧歌”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恬淡、优美、 和谐的牧歌式的“炊烟”(即乡村生活)越来越少,并趋于 消失。“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留恋和喜爱,对 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同时也表达了对炊烟即将消失的惋惜、 失落和对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慨和无奈。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记叙文阅读的考査和命题体现了以下特点:①选材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材料具有深厚浓郁的文化内涵,并且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和精神。

②注重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对文意的把握,结合语境对词句的理解,概括文章要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并谈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的理解能力。

③重视学生在记叙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表达:对文中人物或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评说,对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道理进行解释,对文中疑难之处进行辨析,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文章的美点进行赏析等。

学生在记叙文阅读的复习中,应注意挖掘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

知识点①:记叙文六要素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知识点②:记叙文分类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和突出,同时多表现岀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知识点③:记叙文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时间为线索。

②以人物为线索。

③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

④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重要)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重要)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记叙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分数,因此,做好记叙文阅读能够将总分提高不少。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大全一、概括文章内容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技巧:找出中心句,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谈论抒情句中。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大事,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怎么看待。

即:内容+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的故事(事迹、经过、大事、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或抒发了的……的感情。

二、为文章或文段拟标题为文章拟题目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大事(4)情感。

为文段拟小标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消失的词语、句子。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详细、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索;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四、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进展过程(找各个大事);4、根据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

五、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推断技巧:看题目,看谈论抒情句,看多次消失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大事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示例:(1)以详细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大事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1、判断文章体裁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找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通用答案: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理解题目含义或作用。

1、题目含义:①题目是比喻句、象征句:表层意义+深层意义+效果作用。

②题目不是比喻句、象征句:表层意义+深层意义。

2、题目作用: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抒发作者感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文章线索、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运用修辞及作用。

二、某段落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一)它本身的作用;(二)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赏析或者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先把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再把所指的对象和所表达的情感揭示出来,最后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事件的概括归纳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1、判断文章体裁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找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通用答案: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 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1)拟人手法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

(2)夸张手法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作用: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的情感。

(4)对比手法答题格式:把和比较,突出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的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答题格式: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答题格式:设置了一个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答题格式: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2)开门见山答题格式: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

(13)托物言志答题格式:通过对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情感/志向。

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

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答题格式: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例题:《荷叶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

答:《荷叶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5)以小见大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答题格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和发表议论,表现了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7)虚实结合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之情。

(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答题格式: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之情。

(19)动静结合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

(20)伏笔、铺垫答题格式: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

(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三步曲: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

(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把比做。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说明文)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参考答案: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

表现了。

15.分析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

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D、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E、照应前文(开头)。

在答题时,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17、判断表达方式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答题格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9、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答题格式: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0、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人物描写包括:(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答题格式:属于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或的高尚品质等)2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答题模式:这句(段)话描写了的一幅图画,交代了的背景,渲染了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写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附录一:氛围(气氛)的分类1、严肃(肃穆)庄严例如: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

附录二:心情的分类:1、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2、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3、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4、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5、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6、渴: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22、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写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写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题:《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