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与应用案例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人类所需的食物、纤维和药物,还能够改善环境和气候。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帮助植物更好地适应各种逆境,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新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可以揭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提高其抗逆性。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将抗逆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使其对干旱、盐碱等逆境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此外,利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和代谢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植物的应激反应机制。
二、激素调控方法激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也能够参与植物的抗逆性调控。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节植物的内源激素含量和信号传导途径,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例如,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干旱胁迫下的积累,能够促进植物的闭气孔、减少水分蒸腾,增加植物的抗旱性。
此外,利用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还可以增加植物对盐碱、低温等逆境的耐受性。
三、遗传改良方法遗传改良是提高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人工选育和遗传改造,科学家们培育出了许多对逆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植物品种。
例如,抗病虫害和耐盐碱性强的水稻、抗旱性强的玉米等,都是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而成的。
近年来,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从而培育出更加耐逆的植物品种。
四、生理与生化方法生理与生化方法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和生化参数,可以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状态和适应机制。
例如,测定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等参数,可以评估植物的抗旱和耐盐能力。
此外,通过测定植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等,可以研究植物的抗氧化适应机制。
植物抗逆性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抗逆性测定实验报告研究背景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受到各种逆境的影响,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等。
因此,了解植物的抗逆性是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在不同逆境条件下的生理指标来评估植物的抗逆性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 温度调节装置- 盐溶液(0.2 M NaCl)- 干旱处理装置- 水分测定仪- 叶绿素测定仪- MDA(丙二醛)含量检测试剂盒方法1. 种植拟南芥幼苗在适宜的温度下,以确保正常生长。
2. 将一部分幼苗移至温度调节装置中,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条件(如25C、35C、45C),并持续一定时间(如24小时)进行热处理。
3. 将另一部分幼苗浸泡在0.2 M NaCl溶液中,经过一定时间(如24小时)进行盐胁迫处理。
4. 将第三部分幼苗置于干旱处理装置中,断水一定时间(如48小时)进行干旱处理。
5. 分别收集处理后的植株,测量其叶片的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
实验结果经过不同逆境处理后,收集了拟南芥幼苗的数据如下:处理条件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mg/g)MDA含量(μmol/g)- -控制组90.2 2.35 0.12热处理组85.6 1.98 0.25盐胁迫组88.9 2.12 0.18干旱处理组80.5 1.45 0.36结果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在高温处理条件下,拟南芥幼苗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略有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增加。
这表明高温胁迫会导致植物脱水、叶绿素降解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2. 盐胁迫处理导致拟南芥幼苗的水分含量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略有下降,MDA含量有轻微增加。
这表明适量的盐胁迫可以促进植物水分的吸收和保持,但高浓度的盐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3. 干旱处理导致植物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显著增加。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在各种不良环境条件下,能够维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这种抗逆性的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培育更为抗逆的农作物品种。
一、抗逆性的定义和重要性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面对各种逆境胁迫时,能够保持生长发育的能力,以及在逆境中维持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平衡的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对于揭示植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为植物的改良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植物的抗逆性机制包括形态结构调控、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等方面。
形态结构调控主要表现为根系的生长、毛发形成、叶片形态的变化等,这些调控可以使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迁。
生理调节方面,植物通过调节生长素、激素和抗氧化酶等的合成和积累,来增强自身对逆境的耐受性。
分子机制方面,植物通过转录调控、蛋白质调控和信号传导等方式来实现抗逆。
三、抗逆性研究的方法与应用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包括遗传育种、生物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其中,遗传育种是最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通过筛选和选育表现出较高抗逆性的品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作物。
在实际应用上,植物的抗逆性研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减少逆境引起的作物减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尽管在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植物的抗逆性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
其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新兴的环境胁迫问题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爆发给植物抗逆性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着重于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分子调控机制和抗逆性的遗传改良,以及开发更加精准的抗逆性检测和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抗性(低温、高温)评价测定实验方法

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张平贤收集)实验⼀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的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育种的⽣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性极强,能稳定原⽣质胶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能降低冰点,有防⽌细胞脱⽔的作⽤。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育种的⽣理指标。
⼆、原理磺基⽔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磺基⽔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杨酸溶液中。
然后⽤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成稳定的红⾊化合物,再⽤甲苯处理,则⾊素全部转移⾄甲苯中,⾊素的深浅即表⽰脯氨酸含量的⾼低。
在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脯氨酸的含量。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分析天平;离⼼机;⼩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浴锅;漏⽃;漏⽃架;滤纸;剪⼑;洗⽿球。
3 .试剂及配制:2.5﹪酸性茚三酮溶液配制:将1.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ol·L -1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4℃冰箱中,2-3⽇有效。
3%磺基⽔杨酸配配制:3g磺基⽔杨酸加蒸馏⽔溶解后定容⾄100ml。
10µg·ml-1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精确称取20mg脯氨酸,倒⼊⼩烧杯内,⽤少量蒸馏⽔溶解,再倒⼊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定容⾄刻度(为100µg·ml -1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10ml, 加蒸馏⽔稀释定容⾄100ml, 即为10µg·ml-1脯氨酸标准液。
100µg·ml-1脯氨酸母液:称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醇中,⽤蒸馏⽔定容⾄100ml冰醋酸;甲苯。
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和利用

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和利用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样化的群体。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植物种类面对着各种环境胁迫状态,例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等。
在这种环境胁迫下,植物需要适应和调节自身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种特征以适应生存环境,这种特性被称为植物的抗逆性状。
植物的抗逆性状涉及到复杂的基因网络和生理代谢的调控机制。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植物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变化,从而调节自身的生理、形态和代谢模式。
例如,当植物土壤中的水分供应不足时,其根系会出现形态和生理的变化,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
有些植物更加适应盐碱地带,它们会生长出更长的根系从而更深入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另外,植物的叶片和气孔也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例如在高温情况下,一些植物的气孔会关闭,从而减少水分蒸发,同时保持水分平衡,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如何鉴定植物抗逆性状?植物的抗逆性状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征,其表现方式又十分多样。
因此,鉴定植物抗逆性状是需要多种手段和方法的。
目前鉴定植物抗逆性状常常采用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生理和生化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包括测定植物的强度、营养吸收和代谢酶等生理特征,以及对植物进行各种胁迫实验以观察受胁迫植物的变化。
例如,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大,可以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细胞膜透性、相应代谢物质含量等来鉴定出植物的抗旱能力。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特定的基因和表达物质来鉴定植物的抗逆性状。
例如,利用DNA微阵列技术和转录组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基因表达谱,从而确定与植物抗逆性状相关的特定基因。
同时,基于分子蚁群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也可以对植物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如何利用植物抗逆性状?植物抗逆性状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利用植物抗逆性状可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1. 遗传改良:基于对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和理解,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生物学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生物学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各种环境压力和逆境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和适应策略,还能够为植物的育种改良、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以及逆境条件下的生存机制。
同时,它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行的逆境防控策略,为我们解决农作物生长发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 深入了解植物的适应性机制:通过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历程和植物适应策略。
2. 增加农作物品种的抗逆性:通过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抗逆性育种的理论依据,通过改良和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盐碱、病虫害等逆境的耐受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3. 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植物抗逆性研究可以为生态修复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上,选育适应恶劣生境的植物品种,可以用于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方法为了研究植物抗逆性,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揭示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等方面的调控机制。
1. 形态解剖:通过对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植物对逆境的形态响应和适应策略,为我们理解植物在逆境中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
2. 生理生化分析:通过测定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可以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代谢适应过程,揭示植物对逆境的应答机制。
3. 分子遗传机制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分析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变化,寻找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途径,从而揭示植物抗逆性的分子遗传机制。
植物抗逆性状鉴定及其功能基因挖掘

植物抗逆性状鉴定及其功能基因挖掘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植物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逆境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抗逆性状并挖掘功能基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植物抗逆性状鉴定及其功能基因挖掘的研究。
植物抗逆性状是指植物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包括耐旱、耐盐、耐寒、耐热等多种性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抗逆性状与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等相关性状密不可分。
因此,开展植物抗逆性状鉴定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植物抗逆性状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理指标测定、形态指标测量、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其中,生理指标测定主要是通过测量植株的生理参数,如相对水分含量、叶片水势、抗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等进行的。
形态指标测量则是通过对植株的形态特征进行评估,如根长、根周径、根表面积等。
但是,以上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测定的参数数量有限,无法全面反映植物的抗逆性状。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植物的抗逆性状鉴定。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DNA芯片技术、转录组分析、蛋白质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揭示植物在环境压力下的生物学响应,并确定功能基因。
功能基因是指对植物抗逆性状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
通过挖掘功能基因,可以加深对植物抗逆性状的认识,并为后续的植物遗传改良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目前,功能基因挖掘的方法主要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
其中,转录组学是近年来研究植物功能基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全面地揭示植物对逆境条件的响应,并鉴定差异表达的基因。
一些差异表达基因被认为是与植物的抗逆性状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
除了转录组学外,蛋白质组学也是重要的功能基因挖掘方法之一。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功能分子之一,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
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以直接鉴定与植物抗逆性状相关的蛋白质,并进一步挖掘其功能基因。
基因组学则是更加全面地研究功能基因的方法。
实验四植物抗逆生理

3.4膜透性的测定
1 选用18个三角瓶,分为三组,每组六个,第一组三角瓶中加入未用KNO3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片蒸馏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用剪刀把叶片剪成1cm的小段,每个瓶中准确称量0.5g叶片,再往每个瓶中加入10ml去离子水,六个瓶中三个为A处理,三个为B处理;第二组的六个三角瓶中加入用0.3%梯度KNO3处理过的叶片0.5g,都加入10ml蒸馏水,分成A、B两个处理;用0.6%梯度KNO3处理过的小麦叶片也是同上面的步骤一样;
1.2.6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1.材料:植物叶片。
2.仪器设备:离心机,离心管,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试管架,移液管架,活性炭,漏斗,剪刀,玻璃棒。
3.试剂
(1)浓硫酸;
(2) 80 %乙醇。
(3)葡萄糖标准溶液( 100 μg/mL ):准确称取 100 mg 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 100 mL ,使用时再稀释 10 倍( 100 μg/mL )。
前言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经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如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盐渍以及病虫侵染等,这些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又称为胁迫也就是植物的逆境。盐分胁迫主要是由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组成的在盐分胁迫下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生理生化特性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有些变化是盐胁迫伤害的结果,是植物对逆境条件的消极反应,有些变化则是植物对逆境的积极反应,有利于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盐分对植物的伤害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1.2.5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10%三氯乙酸;0.6%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石英砂;
10%三氯乙酸:称取三氯乙酸55.5556g加水溶解定容至50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一实验目的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逆境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了解电导法在植物逆境生理与抗性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长状况下,植物细胞膜保持着良好的选择透性,而当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例如干旱、低温、高温、盐渍等)伤害时,由于膜脂过氧化、膜蛋白变性及膜脂流动性改变,造成膜相变和膜结构破坏,使得细胞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
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胁迫强度越大,伤害越重,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大。
同时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抗性越强,伤害越轻,外渗越少,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小。
所以,通过测定外渗液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细胞膜的伤害程度和所测材料抗逆性的大小。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材料:
各种植物叶片(如丁香、小麦等)
2.仪器设备:
电导仪;天平;恒温箱;真空干燥器;抽气机;恒温水浴锅;烧杯;剪刀或打孔器;
吸水纸;纱布等。
3.试剂: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容器的洗涤:
电导法对水和容器的洁净度要求严格,所用容器必须彻底清洗,再用去离子水冲净,倒置于洁净滤纸上备用。
2.试验材料的处理:
选取正常生长的小麦或其他植物相同部位叶片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分成2份,将其中一份放置50℃左右的恒温箱中处理30min,进行逆境胁迫处理。
另一份放置在室温下作对照。
3.测定步骤
(1)将处理组叶片与对照组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2次,再用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各称取2g,然后剪成长约1cm小段放入小烧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璃棒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ml,浸没叶片。
将其放入真空干燥器中,用抽气机抽气7~8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片下沉。
(注:材料为
阔叶时,最好使用打孔器取材)
(2)将抽过气的小烧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 ,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分别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得电导值为T 1和C 1。
(3)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5min ,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待其冷却至25℃时测其煮沸电导率,分别为T 2和C 2。
五、实验结果
伤害率(%)计算式为:
1
t 2
T L 100%T ⨯=
12C Lck 100%C ⨯=
式中Lt ——处理叶片的伤害率;Lck ——对照叶片的伤害率。
在电导率测定中一般应用去离子水,若制备困难可用普通蒸馏水代替,但需要设一空白(蒸馏水作空白),测定样品时同时测定空白电导值,计算时各电导值需减去相应的空白电导值。
六、思考题
.测定电导率时为何反复清洗仪器和样品?
‘
实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一、实验目的
验证植物组织水分移动方向由水势决定;掌握小液流测组织水势的方法。
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与其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而植物组织的水势是表示植物水分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目前,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主要有几种方法:小液流法、折射仪法、压力室法、热电偶湿度计法等。
压力室法较适于测定枝条或叶柄导管的水势。
热电偶湿度计法较适宜测定柔软叶片的水势,且精确度高,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测定叶片的水势,是较好的水势测定方法。
小液流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可靠、费用低廉诸多优点,因而在我国目前的许多研究中,测定植物组织水势仍以小液流法为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该法也是校验其它方法的一个基准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这时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数值上等于该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
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即为溶液的渗透势(ψл),
代表植物的水势(ψw)(waterpotential)。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材料:植物叶片或马铃薯块茎等。
2.仪器:试管、青霉素小瓶9个;打孔器;镊子;移液管;烧杯;毛细滴管;刀片。
2.试剂:1mol·L-1CaCl2母液;甲烯蓝粉末。
四、实验步骤
1系列CaCl2溶液浓度配制
(1)取干燥洁净试管9个,贴上标签,编号,用1mol·L-1CaCl2母液配成0.05、0.1、0.15、0.2、0.25、0.3、0.35、0.4、0.45mol·L-1浓度的CaCl2溶液,各管总量为10ml,并塞上塞子(防止浓度改变),作为甲组。
(2)另取干燥洁净的小瓶9个,贴上标签,编号,标明0.05、0.10、0.15、0.20、0.25、0.30、0.35、0.4、0.45mol·L-1浓度,分别从甲组取相应浓度CaCl2溶液2.5ml盛于小瓶中,作为乙组。
2取样及测定
(1)选取生长一致的叶片,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钻取圆片,在玻璃皿内混匀,然后用镊子把圆片放进乙组小瓶中,每瓶放15~20片,(若采用植物块茎如马铃薯,先用打孔器钻取圆条,然后切成约1mm厚圆片,每瓶放5片),放置30min左右,其间轻轻摇动3次,以加速平衡。
(2)到预定时间后,各小瓶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染色,摇匀,取毛细滴管,分别从乙组中取出溶液,插入甲组原相应浓度CaCl2溶液的中部,轻轻挤出滴管内的溶液一滴,并小心地抽出滴管(注意勿搅动溶液),注意观察小液滴升降动向。
如果某一管中的小液滴悬浮不动,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浓度溶液的水势,根据公式算出该溶液水势也即得出植物组织水势。
若前一浓度溶液小液流下沉,而后一浓度溶液中上浮,则组织的水势值介于两浓度溶液水势之间,可取平均值计算。
五实验结果
按下表记录实验结果。
2(mol·L-1)
2
(ml)
蒸馏水
(ml)
(上↑、下↓、—不
动)
0.05 0.5 9.5 0.10 1.0 9.0
0.15 1.5 8.5
0.20 2.0 8.0
0.25 2.5 7.5
0.30 3.0 7.0
0.35 3.5 6.5
0.40 4.0 6.0
0.45 4.5 5.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
公式中:ψw=ψл=-iRTC(MPa)
Ψw—植物组织水势,单位:Mpa(兆帕)
ψл—溶液的渗透势,单位:Mpa(兆帕)
C—溶液浓度(mol·L-1)
R—气体常数(0.008314L·MPa·mol-1·K-1)
T—绝对温度(273+t℃)
i—解离系数(CaCl2=2.60;蔗糖=1)
六、注意事项
1.配制CaCl2溶液浓度要准确,并充分摇匀。
2.取样时选材要一致。
3.加甲烯蓝要适量,过多会影响溶液浓度,过少则很难识别小液流移动方向。
七、思考题
1.影响小液流法测定水势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在液滴的升降转换过程中没有停滞不动的那一点,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