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PPT课件30张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课件ppt

详细描述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欣赏《我与地坛》,分析作品中的语言 特色、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探究作者如何通过文学艺 术手段表达思想情感。
详细描述
从思想哲理的角度欣赏《我与地坛》,深入挖掘作品中所 蕴含的生命观、价值观、人生态度等,理解作者对生命意 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阅读体验分享
总结词:个人感悟
01
叙事节奏
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使故 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 胜。
叙事角度
采用多角度叙述,从不同 角度呈现故事情节,使故 事更加丰富多样。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腻描写,使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
个性特征。
人物关系
通过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故 事情节更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
人物命运
关注人物的命运和人生选择,使 读者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和思
《我与地坛》课件
• 《我与地坛》的作者及背景 • 《我与地坛》的主题与思想 • 《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 《我与地坛》的影响与价值 • 《我与地坛》的阅读与欣赏
01
《我与地坛》的作者及背景
作者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而 病退。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
作品通过回忆、叙述和描绘等手法, 将主题思想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 故事情节的同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
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生命 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如母亲的无私奉 献、作者的坚韧不屈以及对友情的珍 视等。
03
《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我与地坛》ppt课件36张

3用词上:用“浮夸”“炫耀”修饰“琉璃”“朱红”用词准确生动, 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反衬出 地坛四半年后的荒芜与衰败。
第二次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 特点?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蜂儿——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比喻
(让人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
第二次 (5)
第三次 (7)
第一次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改为“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 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怎么样?
不好
1、句式上:原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 语动词提前,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 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2、结构上: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褪淡了,句型上构成了呼 应关系。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整体感知 叁 文本研读
知人论世
走近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81年,患肾病。 1998年,患尿毒症,隔日透析维 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 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 植给一位病人。
农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
我与地坛
地坛给我的生命感悟
我与母亲
母亲给我的生存启发
文本研读
第二次
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 特点?园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蜂儿——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比喻
(让人感受到蜂儿停在空中时翅翼振动形成的
第二次 (5)
第三次 (7)
第一次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 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改为“四百多年里,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 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怎么样?
不好
1、句式上:原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 语动词提前,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 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
2、结构上: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接着写它剥蚀了褪淡了,句型上构成了呼 应关系。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整体感知 叁 文本研读
知人论世
走近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1969年,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 1981年,患肾病。 1998年,患尿毒症,隔日透析维 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 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 植给一位病人。
农神。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
我与地坛
地坛给我的生命感悟
我与母亲
母亲给我的生存启发
文本研读
《我与地坛》ppt课件(30页)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 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 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 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 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 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 为对精神“伤残〞现象 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 家不同,他把写作当作 个人精神历程的表达和 探究。
掌握词语
1 沧桑:(cāng sāng) “沧海桑田〞的略写。喻世事变化很大。 2 剥蚀:(bō shí) 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腐蚀。 3 坍圮:(tān pĭ ) 坍:倒塌;圮:毁坏。因倒塌而毁坏。 4 亘(gèn)古不变: 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5 捋〔:lǚ)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6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 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 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 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 的。〞儿子沉醉在自己的痛苦中,来 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 亲的痛苦。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 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步履茫然 又急迫。〞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 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 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 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 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 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 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这样一个母亲,为什么注定是活 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 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 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 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 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 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个时候儿子对母亲的爱是什 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 优秀作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去回 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废以后的 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浓 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
我与地坛-PPT课件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 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 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 文回答。
P8“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 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 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 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 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6、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
句形象的表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 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 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些“脚 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 的关系?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 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 的一座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给红色字注音:
剥蚀(bōsh)í 隽永(juàn )
恪守( kè )
柏树( bǎhui ) 猝然( cùǎ )
n
隽秀( jùng )
恍惚( huǎng 坍圮(tānpǐ)
给加红色字体注音,并释词: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 题”,你能具体说一下“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 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P6”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 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 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表现母亲在苦 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课件(共42张ppt).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
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
—《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当时我正躺在透析
室里,百无聊赖地看着报纸,等候全身的血液在透析器里走够四个
半小时;如是者隔天一回,十年了。
● ——史铁生《地坛与往事》
● 选自《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8
● 我与地坛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感悟; ● 我与母亲?
29
“我”走过的路
● 失魂落魄
●
感悟生命
●
乐观坦然
30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 地坛充当什么角色呢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 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母亲目送我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地坛:见证者
母亲寻找我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张定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 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 重大贡献。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 人。”“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
26
● 残疾只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
所谓的残疾就是人的有限性。 总有些事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那就相当于你的残疾。 ——史铁生
稻香 (Live) - 周杰伦 (Jay Chou) 词:周杰伦 曲:周杰伦
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 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
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 堕落 请你打开电视看看
纪录片彩蛋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的 存在着,肩上和心里感到它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 ——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意义之辩的叩问,是看透生活后再热爱生 活的勇气。
史铁生
●
不久前,有位制片人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把我一篇散文—
—《我与地坛》——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当时我正躺在透析
室里,百无聊赖地看着报纸,等候全身的血液在透析器里走够四个
半小时;如是者隔天一回,十年了。
● ——史铁生《地坛与往事》
● 选自《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8
● 我与地坛表达了我对生命的感悟; ● 我与母亲?
29
“我”走过的路
● 失魂落魄
●
感悟生命
●
乐观坦然
30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 地坛充当什么角色呢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 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母亲目送我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地坛:见证者
母亲寻找我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张定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 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 重大贡献。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 人。”“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
26
● 残疾只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
所谓的残疾就是人的有限性。 总有些事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那就相当于你的残疾。 ——史铁生
稻香 (Live) - 周杰伦 (Jay Chou) 词:周杰伦 曲:周杰伦
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 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
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 堕落 请你打开电视看看
纪录片彩蛋
史铁生: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的 存在着,肩上和心里感到它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 ——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对意义之辩的叩问,是看透生活后再热爱生 活的勇气。
15《我与地坛》课件(共8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速读第一部分,文中三次写到地坛中所见,把握每次相见时我眼中地 坛景物的特点,由此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所见
所见之景
所见之景的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初见 再见 又见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 破败荒芜冷落 雕栏、老柏树、荒藤、 被人遗忘
残废、失魂落魄 的我找到安慰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 荒芜的并不衰败
露珠、满园草木的声音
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 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 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① 双腿残废 ②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③ 想逃避 绝望、迷惘、痛苦……
赏读第一节:问题一
地坛有哪些特征?
宁静(P4) 古老(P3):等待了四百多年 荒芜: 建筑: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玉雕栏散落 草木: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 并不衰败(P5):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
焦灼 (zhuó) 窸窣(xī)(sū)
基础 字词 解释词语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 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7.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的声音。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 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 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 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我与地坛》ppt课件29张

第5-7段:在地 坛中怀念母亲。
第8段:回忆母 亲来地坛找自己, 表达痛悔。
第9-10段:真正 体会到母亲命运 的艰难、坚忍的 意志和毫不张扬 的爱。
任务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析 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与地坛之缘
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或者说作者与 地坛是缘分)
①住得离地坛近,而且搬家越离地坛近,空间上的距离之短,容易形成心理上 的感觉; ②更重要的是,后来作者确实与地坛相遇并相守了15年,并在地坛领悟到了生 命的真谛。 所以,地坛像是一位朋友、知己,甚至是精神导师,在史铁生生命最低谷时,给之情,体现自己对地坛的感情之深。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 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任务一: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两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01 第1段. 交代地坛是古园,荒芜冷落。 04 第4-5段:我进入地坛和对地坛 的真实记录。
02 第2段:感觉自己与地坛的宿 命之缘。
03 第3段:感觉地坛一直在等待 我到来。
地坛悟史铁生
第5段是作者摘录自己曾经对地坛的描写,主要描写什么? 第3段写了自己进入地坛的情形,重点写了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 水。这些大自然的弱小卑微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艰难与挣扎,却都以自己独特 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多彩的生命力量。
而史铁生与这些小昆虫也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艰难地活 动。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
地坛悟史铁生
【小结1】地坛让史铁生走出低谷,参透生死。
一方面作者心境与地坛的沧桑、荒芜、冷落意境相契合让作者在 地坛找到了归属感,能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与地坛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地坛的生命力,它面对生命的自在坦荡又能给绝望的作 者以启示,让作者感悟生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所以,第6段中,作者才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作 者也在起初的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我与地坛》ppt课件

活动一 怀念地坛:雕栏玉砌不在,荒芜古园犹存 1.地坛在当时基本上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很少被人记起。 但对于作者而言,这里是可以逃避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更容易看到时间和自我。 我看到了什么样的地坛? 自由诵读三分钟,用笔勾画出主要写景的段落。并概括出 风景的特点和所蕴含的生命感悟。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1.感受地坛景物的特点,体会地坛对于作者的
学
生命意义。
习
2.赏析怀念母亲的文字,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
目
的怀念和悔恨。
标
情境任务
《我与地坛》自1991年面世之后,获得颇多赞誉,如作家韩少 功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 全可以说是丰年。”作家曹文轩说:“《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 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 主题。几十年的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 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恰值史铁生逝世12周年之际, 班级要举办一次以“怀念”为主题的读书会,跟随史铁生重回地坛, 跟随他看景,跟随他思考,跟随他怀念母亲。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 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还没来得及看菊花,母亲就永远地走了”“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在五彩缤纷的花海中,还记得母亲的话:‘要好 好活……’”感情是如此地逼真,痛苦又是如此地深厚,以至于在梦中都是 母亲的印象。在《庙的回忆》中,史铁生写道:“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 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会合, 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他把心底 对母亲的想念转化为对母亲无尽的回忆,母亲生前是史铁生坚强的支持力量, 去世后仍然是拯救他、鼓励他好好活下去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助;离开时:两个“送”;离开后
:望、祷告、恳求、嘱咐、祈求;
呆得太久:七个“找”、张望。
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
表现了对儿子那份深沉的 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 儿子读懂了吗?有何表现 和认识?
这是一个活得最苦
又是伟大的母亲。
她有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和毫不
张扬的爱。
17
问题3(10)、作者对母亲的概述是什 么?
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 律动的真实。这实际上在回答了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
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
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热爱1生2 命
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
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生命卑微的草木昆虫不在
意栖息地的荒芜,只是按
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
着——生,无可辩驳;死
也不必急于求成。
8
问题6(3、5、7)、是什么给了” 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 样的特点呢?
9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 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 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
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
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 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地坛
我的母亲注定 是活得最_苦_的 母亲
18
问题4(10—15)、母亲的苦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我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
3、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6
问题5(3—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 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剥蚀—— 浮夸的 琉璃 除去人工雕琢 淡褪—— 炫耀的朱红 磨灭浮华光芒
坍圮—— 高 墙
散落—— 玉 砌 雕 栏 显露生命本真 7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史铁生
1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 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 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 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 雷特》)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 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 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 中。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 还是向困难挑战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2
第一部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79)
中短篇小说集:
《奶奶的星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舞台效果》
《命若琴弦》
史铁生知青3照
问题1(1-3):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
坛的?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 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 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问题2(1-3):我当时的精 神状态?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 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 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 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13
问题总结:地坛给了我怎样的帮助?
颓废
启示 生命律动 死是节日 生是幸福看透生死
热爱生命
14
第二部分
15
问题1(9)、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难题就是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表明母亲对我的疼 爱和理解,这与“担心”“不知 道”构构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是无法解决的难题。结合下段看, 母亲心中更有许多“痛苦”和 “惊恐”。
16
问题2(10、15)、母亲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或者说作者是如何把深沉的母爱描写在默默无言中?
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临走时:帮、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
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 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 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我”从“荒芜但不衰败”的园中找到答案:虽然残疾, 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 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珍爱生命)
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
10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 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 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 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 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 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
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
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
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
失魂落魄
颓废 孤独
4
问题3(2—5):我与地坛的关系用哪个词 来概括?文章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
缘分、宿命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 离地坛很近
2、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等我出生, 等我残废
3、地坛是我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
个世界
5
问题4(6—7)、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 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1、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11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 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 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 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 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 微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