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

合集下载

2023年最新的《诗经-黍离》全诗赏析6篇

2023年最新的《诗经-黍离》全诗赏析6篇

2023年最新的《诗经:黍离》全诗赏析6篇黍离·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黍离》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王风;黍离》译注题解: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原文译文注释彼黍离离1,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2,中心摇摇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梁已结穗。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1.黍稷(shǔ j 蜀记):两种农作物。

黍,小米;稷,高粱。

离离:行列貌。

2.行迈:行走。

靡靡:行步迟缓貌。

3.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4.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5.噎(yē 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F-065】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1.1 《氓》(同步习题)(解析版)(1)

1.1 《氓》(同步习题)(解析版)(1)

《氓》同步习题一、古代诗歌阅读(一)根据课本所选的《氓》这首诗,完成小题。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yǎn)女也不爽.(过失,差错。

)B.将.子无怒(qiāng)以我贿.迁(贿赂。

)C.淇水汤.汤(tāng)体无咎.言(怪罪。

)D.渐.车帷裳(jiān)自我徂.尔(到,往。

)2.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

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

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B.《氓》的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桑叶嫩绿到枯黄这一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的变化,形象鲜明,激发读者联想。

C.“ 兄弟不知,其笑矣” ,说明女主人公面对婚烟不幸的痛苦还无法向亲人倾诉,只能一个人暗暗地忍受。

D.诗中的女主人公明明知道这样一个爱情定律:“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可是她还是沉迷于爱情之中,与“ 氓” 结婚,最后境遇悲惨。

5.《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D3.A4.D5.①女主人公婚前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

《诗经》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

《诗经》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诗经》学问点总结篇1一、词语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二、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恳切可信。

三、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学问点总结篇2《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苦痛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的憧憬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仆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剧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行即的苦恼。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现代文阅读窗花舞答案

现代文阅读窗花舞答案

现代文阅读窗花舞答案答案1.(2分)《诗经》芦苇的特点:风雅婉约,青碧茫茫;沙家浜的芦苇所具有的特点是:茂盛,茂盛,有蓬勃的生命力,充满民族精神。

2.(每小题2分,共4分)(1)(2分)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家浜的芦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2分)“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先民的风雅。

3.(3分)议论;提高对沙家浜的芦苇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沙家浜的芦苇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3分)示例:象征:根据第⑧段“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就布起了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

千万根芦苇密密生长,就生成了芦苇的海,就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大气象,就展现出了永摧不折的民族大精神。

沙家浜的芦苇,书写的不是《诗经》里小儿女的小情调,而是一种关乎民族大义的大境界”分析,具有象征意义。

题目(2021湖南郴州)记叙性文章阅读(14分)窗花舞张金凤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

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

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

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

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

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重庆市万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万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责任人:)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让我们以古今佳作为材建船,以先贤见解为舵,以文学经验为桨,一起,.航到经典的海里去”,一起亲近经典,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吧!一、漫步经典课文(13分〉阅读下丽文段,完成1~4题。

我们j尚待在浩;始的文学经典之海,巡i是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感受多样丰富的情思。

该小说,走进《平土戏》,我们一起回到迅哥的童年,听潺潺的流水,看向往已久的社戏,品尝让人回味一生的蚕豆。

该散文,走边《安塞旗鼓》,我们感受黄土高原后生们冲破了羁绊的那么一股劲,每一个舜姿都使人成呆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走进《灯笼》,我们跟随吴f白条回忆往昔经历,感受人情世故,听他愿做“灯笼下马前卒”的誓愿。

该演讲,走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丁肇中先生的指号|下,我们明白了:“。

”读游记,我们与采街畅游壶口瀑布,听炙耳欲聋的涛声,体味黄河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我们随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舟冬安营扎寨,为自然的魅力震撼,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感叹自然的伟力;我们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古1戚,“乘水车转轮缓缓什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衔。

古j成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潺潺(c仙〉B马前卒C羁绊D苍劲(ji ng)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项是() (3分〉人叹为观止B人情世故 c 震耳欲聋D.)川流不息3.下而句子填入文段横线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A③①②④B③②@①C①@②④D①②@@4.高峡出平湖,最美是万州。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1(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4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2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2分)【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

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

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关雎》中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蒹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回延安》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兴”的手法,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答案:(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
导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
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
1.A
2.C
3.B
答案解析:
1.“《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根据原文,《诗经》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2.“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原文是“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根据原文第三段的论述,“徒歌”是与“献诗”对应的,不是与《诗经》对应的。

【关于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
1.诗经文章赏析
2.写诗经典文章
3.做客文章阅读理解
4.诗经文章赏析参考
5.关于诗经名句
6.关于诗经简介
7.关于《诗经》的简介
8.关于诗经的简介
上文是关于文章诗经的阅读理解,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