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 重点 整理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1)通过雨水的淋溶和地表径流的渗滤,污染土壤、地下水和 地表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通过飞尘、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恶臭以及化学反应产生的有 害气体等污染空气; (3) 固体废弃物的存放和最终填埋处理占据大面积的土地等。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五)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性污染的种类: 噪声、电磁辐射、振动、热污染等。
(二)膜分离特点 • 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能耗较低,能量转化效率高。 • 可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处理。 • 不需要投加其他物质,可节省化学药剂,并有利于不改变分离物质原有 的属性。 • 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能回收有价值的物质。 • 膜分离装置简单,可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容易且易于实现自 动控制。
第六章 沉降
第II篇 分离过程原理
分离过程的分类?
• 机械分离:非均相混合体系(两相以上所组成的 混合物)
• 传质分离:均相混合体系 • 平衡分离过程(借助分离媒介,如溶剂或吸附 剂等,使均相混合体系变成两相系统) • 速率分离过程(在某种推动力下,利用各组分 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分离)
第一节 沉降分离的基本概念
表示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
(1) 临界直径
临界直径是指在旋风分离器中能够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
颗粒的直径,用dc表示。
(2) 分离效率
dc
9B πuiP N
(6.3.9)
总效率:指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的粉尘的质
量分数。
粒级效率:表示进入旋风分离器的粒径为di的颗粒被分离下来的
(3)温度:是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 当温度升高时,液体的黏度减小,气体的黏度增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环境工程原理是指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为目标,通过分析和研究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和传递规律,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理策略的一门学科。

环境工程原理的内容涵盖了环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环境传递规律以及环境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总复习。

一、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1.自然因素:自然界的地质、气象和生态等因素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地震、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人为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工业排放、生活垃圾和土地开发等。

3.综合因素:环境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环境传递规律:1.污染物的传递途径: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媒介传递和扩散,其中大气传递是最常见和普遍的途径。

2.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转化过程,同时会迁移到不同的介质中,形成环境污染链。

3.污染物的累积与富集:一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累积和富集的特性,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在食物链中逐步积累并富集到高等级生物体内。

4.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破坏,以及对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干扰。

三、环境治理策略:1.源头控制:通过减少或改变污染物排放源头来控制环境污染,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政策等。

2.污染物去除与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例如大气净化器、废水处理设施和土壤修复技术等。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管理与政策: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环境管理与监管,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环境工程原理的简单总结,实际上环境工程原理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和方法也非常多样化。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

1.2.3.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处理技术利用的主要原理主要去除对象客土法隔离法清洗法(萃取法)吹脱法(通气法)热处理法电化学法焚烧法微生物净化法植物净化法稀释作用物理隔离(防止扩散)溶解作用挥发作用热分解作用、挥发作用电场作用(移动)燃烧反应生物降解作用植物转化、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固定所有污染物所有污染物溶解性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机污染物离子或极性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4.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3.简述沉降分离的原理、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征。

原理: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水或气体)置于某种力场(重力场、离心力场、电场或惯性场等)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4.比较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的主要区别。

与重力沉降相比,离心沉降有如下特征:①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②由于离心力随旋转半径而变化,致使离心沉降速率也随颗粒所处的位置而变,所以颗粒的离心沉降速率不是恒定的,而重力沉降速率则是不变的。

③离心沉降速率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速率,对于细小颗粒以及密度与流体相近的颗粒的分离,利用离心沉降要比重力沉降有效得多。

④离心沉降使用的是离心力而重力沉降利用的是重力5.表面过滤与深层过滤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各自的定义?表面过滤: ①过滤介质的孔一般要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②过滤时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③此时沉积的滤饼亦起过滤作用,又称滤饼过滤④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的情况。

深层过滤:①利用过滤介质间空隙进行过滤②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滤料的过滤操作中③滤料内部空隙大于悬浮颗粒粒径④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内部,在拦截、惯性碰撞、扩散沉淀等作用下颗粒附着在滤料表面上而与流体分开区别: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的情况,过滤介质的孔一般要比待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重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重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重点总结一、环境工程概述环境工程是针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的工程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以减少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并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工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来源与特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二、环境污染的来源与特征1. 大气污染:主要源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活动,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有机物和气体等。

2. 水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排水等,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悬浮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

3.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料的堆放和排放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

三、环境污染防治技术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1) 大气净化技术:如除尘、脱硫、脱氮等,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

(2) 大气防治策略:如限制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执法等,通过管理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 水污染防治技术:(1) 污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等,通过处理工艺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2) 水体净化技术:如深海排放、湿地修复等,通过生态修复手段净化水体。

3. 土壤污染防治技术:(1) 土壤修复技术: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通过修复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2) 土壤保护技术:如土壤覆盖、植物修复等,通过保护措施减少土壤污染。

四、环境监测与评价1. 环境监测技术:(1) 大气监测技术:如连续监测和间断监测等,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评估大气质量。

(2) 水质监测技术:如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等,通过监测水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来评估水质。

(3) 土壤监测技术:如土壤采样和分析方法等,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来评估土壤质量。

2. 环境评价方法:(1) 环境影响评价:对新项目进行评估,预测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减轻或消除影响的建议。

(2) 环境风险评估:对已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四章热量传递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1.什么是热传导?2.什么是对流传热?分别举出一个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的实例。

3.简述辐射传热的过程及其特点4.试分析在居室内人体所发生的传热过程,设室内空气处于流动状态。

5.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第二节热传导1. 简述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环境工程学复习重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

2、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3、水质标准:习惯上常把前一类国家或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统一规定称作是指标准。

4、水质要求:把后一类由一些有影响的部门或单位建立的参考规定称为水质要求。

5、社会循环: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要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这些经过使用后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混入了各种污染物质,它们经过一定的净化处理,最终又流入天然水体。

6、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的污染分两类,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对水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7、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性质。

8、水质指标:表示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是否符合要求的具体衡量标准。

9、碱度:水的碱度是指水接受质子的能力。

10、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所形成、可经煮沸而除去,故也称为“暂时硬度”。

非碳酸盐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形成,不受加热的影响,故又称“永久硬度”。

11、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 数来表示。

12、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采用5d,20℃作为生化需氧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这个过程所需要氧量。

BOD5量测定的标准条件,这样测得的生化需氧量记作BOD5.13、pH反映的是水的酸碱性强度。

14、常用的蒸发烘干温度为103~105℃。

15、同一废水中各种有机物质的相对组成没有变化,则 COD > BOD > OC16、如果同一废水的BOD5/COD>0.3,一般认为此种废水是适宜于采用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的。

比值越大,可生物处理性越强。

精选-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精选-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四章热量传递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1.什么是热传导?2.什么是对流传热?分别举出一个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的实例。

3.简述辐射传热的过程及其特点4.试分析在居室内人体所发生的传热过程,设室内空气处于流动状态。

5.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第二节热传导1. 简述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过滤分类:1、按过滤机理分: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2、按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分: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

表面过滤(滤饼过滤):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度较慢、滤饼层易形成的情况下
深层过滤:常发生在滤料内部、固体颗粒物浓度稀的情况下。

它是利用过滤介质间的间隙进行过滤的过程。

过滤比阻是单位厚度过滤介质或滤饼层的阻力
目数:泰勒标准筛系列的各个筛以筛网上每英寸长度的孔数为其筛号,也称目数。

过滤水头损失曲线偏离理想曲线的原因在滤料表面有悬浮物沉积,造成表面的堵塞
可压缩滤饼:S=0.2~0.8 不可压缩滤饼:S=0
第八章
1.吸收:吸收是根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
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2.吸收的类型: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混合气体中
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分: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分: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在这些吸收过程中,单组分的等温物理吸收过程是最简单的吸收过程,也是其他吸收过程的基础。

3.溶质在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关系就决定了溶质在相间传质过程的方向、极限以及传质推
动力的大小,是研究吸收传质过程的基础。

4.气-液平衡:在一定的条件(温度、压力等)下,气相溶质与液相吸收剂接触,溶质不
断地溶解在吸收剂中,同时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也在向气相挥发。

随着气相中溶质分压的不断减小,吸收剂中溶质浓度的不断增加,气相溶质向吸收剂的溶解速率与溶质从吸收剂向气相的挥发速率趋于相等,即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和液相中溶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保持恒定。

此时的状态为气、液两相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5.亨利定律: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
正比,其相平衡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6.亨利定律三种形式和三者的关系:1)PA*=EXa,PA*——溶质A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XA——溶质A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E——亨利系数,Pa。

2)PA*=CA/H,H——溶解度系数,kmol/(m3.Pa).3)yA*=mxA,yA——与溶质平衡的气相中的溶质的摩尔分数,m——相平衡常数,无量纲。

三者系数的关系:E=mp E=c0/H,c0——液相总物质的量的浓度,kmol/m3 (P270可能有补充)
7.吸收过程的机理:吸收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溶质由气相向液相的两相传递过程,这个过程
可以分解为以下3个基本步骤: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的气相一侧,即气相内的传递;2、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3、溶质由相界面的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8.双膜理论: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
层虚拟的停滞气膜和停滞液膜。

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

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

3、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停滞膜内。

(示意图在P274的图8.2.2)
传质阻力分析:总传质速率方程表明,传质速率与传质推动力成正比,与传质阻力成反比。

化学吸收:是气相中的溶质A被吸收剂吸收后,与吸收剂或其中的活性组分B发生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化学吸收的特点:
1)溶质A被吸收剂吸收后,继续与吸收剂或者其中的活性组分B发生化学反应。

2)气液相际传质和液相内的化学反应同时进行。

3)如果反应速率很快,活性组分B的扩散速率也比较快:溶质A达到相界面后,立即被反应消耗,相界面上液相中的溶质A的浓度就很低。

4)如果反应速率比较慢,或者活性组分B的扩散速率慢:溶质A可能扩散到液相主体之后仍有大部分未能反应。

化学吸收过程为什么加快溶质的传质速率,增加吸收剂的吸收容量?
已经反应的溶质不再影响气液平衡关系。

溶质在液相扩散中途即发生反应而消耗,增加了传质推动力。

第九章
温度、压力怎么样影响吸附:对于物理吸附,当吸附剂表面的引力大于气体分子热运动产生变得反作用力时,气体在吸附剂表面发生凝聚。

平衡状态下吸附剂上吸附质的分压等于气相中该组分分压,气相分压下降或温度上升则被吸附的气体很容易地从吸附剂表面发生脱附。

1、吸附质附着到吸附剂表面的过程——吸附
吸附质从吸附剂表面逃逸到另一相的过程——解吸
2、常用吸附剂的主要特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高,稳定性好,适当的物理特性,廉价易得。

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

3、吸附平衡:吸附是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吸附剂的表面特性及其他多种条件相关的复杂现象。

4、吸附平衡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吸附剂与吸附质接触时,吸附质会在吸附剂上发生凝聚,与此同时,凝聚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质也会想气相中逸出。

当两者的变化速率相等,吸附质在气固两相中的浓度不在随时间变化时,称这种状态为吸附平衡状态。

q=f(p,T) 吸附量随T 的上升而减小,随p的升高而增大。

5、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吸附剂的平衡吸附量q与吸附在气相中的组分分压p的关系曲线。

第十章
1、在环境工程领域,离子交换主要用于水处理中的除盐软化及除重金属离子等。

2、离子交换树脂的物理化学性质:①交联度,交联度是指交联剂的用量(用质量分数表示)
②粒度③密度,真密度和视密度④溶胀性⑤交换容量:全交换容量: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树脂中可以交换的化学基团的总数,亦称理论交换容量。

工作交换容量:指树脂在给定工作条件下实际可利用的交换能力。

⑥选择性。

3、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因素:离子的水化半径:离子在水溶液中通常发生水化作用,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实际大小以水化半径来表征。

水化半径越小的离子越易被交换。

离子的化合价:离子的化合价越高,其与树脂的亲和力越强,越易被树脂交换。

4、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因素:①离子性质:化合价越高,其孔道扩散速率越慢;水合半径越大,扩散速率越慢。

②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大,离子在树脂网孔内的扩散慢。

③树脂的粒径:粒径小整体交换速率快,但颗粒太小,会增加树脂层阻力,且反洗树脂容易流失。

④水中离子浓度:浓度高,其在水膜中的扩散很快,离子交换速率受孔道扩散控制。

反之,
为液膜扩散控制。

⑤溶液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离子交换速率。

⑥流速或搅拌速率:增加树脂表面水流流速或增加搅拌速率,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液膜扩散速率,但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影响变小。

5、萃取: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转移到液体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以萃取剂为主的液相称为萃取相E,以稀释剂为主的液相称为萃余相R
6、溶解度曲线、联结线(R、E的连线)、共轭液相(萃取相E和萃余相R达到平衡时的液层)、临界混溶点(萃取相E和萃余相R的组分完全相同,溶液变为均相的点)
7、膜分离: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的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

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和性能的不同。

电渗析:在电场力作用下,溶液中的反离子发生定向迁移并通过膜,以达到去除溶液中离子的一种膜分离的过程。

8、膜种类:对称膜:膜两侧截面的结构及形态相同、孔径与孔径分布也一致的膜。

非对称膜:非对称膜由厚度为0.1~0.5 m的致密表皮层及厚度为50~150m的疏松多孔支撑层组成。

非对称膜的传质阻力主要由很薄的致密表皮层决定。

由于非对称膜表皮层比均致膜的厚度薄很多,故其渗透速率比对称膜大。

9、膜分离的表征参数:渗透性和选择性。

渗透性:渗透性也称为渗透速率,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膜的渗透物的量,可以用体积Nv来表示,单位m3/(m2s)。

选择性:膜的分离选择性是指在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膜将各组分分离开来的能力,对于不同的膜分离过程和分离对象,其选择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