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五四”时期是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大变动的岁月,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特别是觉醒中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精神和感情上,都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同一般的浮沉。
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觉醒了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怀着满腔热烈的情感、美好的向往,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与道德,但随着“五四”落潮之后又很快地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
而随着社会的大变动,大批知识分子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或出国留洋,国难家愁郁积于心,诸多原因造就了20世纪初期一大批孤苦的魂灵,于是苦闷、孤独、迷惘、彷徨就成了普遍的“时代病”。
而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浪漫抒情派小说的代表,也许是其在小说中所取得的夺目成就,使人们忽略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艺术才华。
其实除去他那些曾经激励过一代“五四”青年的小说创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之外,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从事散文创作的时间比他的小说创作时间还要长。
在那个岁月,散文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抒情达意的文体,备受青睐,不少文人在散文中找到了感伤情绪的最佳载体,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
因其早年生活的不幸,加上社会的黑暗,使郁达夫散文具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表现的情感也偏重于个人的孤独苦闷。
于是郁达夫便以他忧郁、凄切的笔调,从各个方面营造出充满悲剧美感的忧郁伤感的境界。
他常常在其散文中将自己孤独、感伤、苦闷,甚或种种颓废情绪,直接明了地告诉读者,在那个充满了贫弱、孤独、苦闷的时代,发出了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
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位将悲观、忧郁、感伤视为艺术美的人,他在《茑萝集·自序》中说:“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
所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经历、思想、感情,看到他毫不掩饰的痛苦、忧伤和愤懑,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灵魂深处,而这也正是郁达夫的散文之所以震憾人心灵的魅力所在,也是郁达夫散文的真正价值所在。
郁达夫:情多累美人

夫。 直到去杭州考中学的前夕,他们
才有过一次独处的机会,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 临行前的夜晚,赵家
庭院里,月光如水。 赵姑娘微笑着,
看看郁达夫,看看月亮;郁达夫微笑
着看看她, 看看空空的庭院。 月光
下,两个少年默默相对。 他感到一点
如同水一样的春愁。
○冯 渊
路,直通富春江。 在小学念书的时候,郁达夫老爱到江边上去玩。 那里空气清
新,在无边的桑槐的树影里,可以望见一碧无底的长空。 隔江是 烟树青山,少言寡语的郁达夫从小就在大自然里做白日梦。父亲 积劳成疾,在他 3 岁时去世,母亲是全家生活的主心骨,成日在 外辛劳,家里有个信佛念经、百事莫问的奶奶,哥哥在外求学,郁 达夫的童年是寂寞的。
中 旬 刊
2014.1~2.
]
56
开除,回家自修。 一年后,兄长郁曼陀前往日本考 月初回到离别四载的家乡。 他这次回来的目的,是
察,带郁达夫到日本去读书。 轮船到达日本长崎港 与孙荃订婚。 孙荃小郁达夫一岁,性格温存,能诗
口,明媚的风光给他留下了“像处女似的清丽的印 能文。 郁达夫致长兄信谈到孙荃“荆钗布裙,貌颇
— —— —— 天外杨花化浮萍— —— —— 郁达夫被杭州府中录取了,可
是因学费无着,改往嘉兴府中就读。 由于用功过度,他病了一场。 暑假离 校回家路过杭州时, 口袋里还有一 点余钱, 他就在旧书摊里买了一大 堆书。 郁达夫一生穷愁多于显达,但 一有钱就买书的嗜好伴随终生。 由 于嘉兴路途太远, 第二学期还是转
比较率性大胆,完全不像诗人在国内见过的情形。 爱来,所以几次想离婚,几次受了家庭的责备,结
这给了诗人很大的诱惑。 郁达夫在求学之余,接触 果我的对抗方法, 就只是长年避居在日本……我
郁达夫婚变始末

郁达夫婚变始末作者:孙玉祥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01期“烈女怕缠夫”在现代文人中,郁达夫是位颇有“艳福”之人——他娶了当时的大美人王映霞。
从照片上看,王是当之无愧的美人,而从当年文人的描绘来看,作家唐瞍就在《记郁达夫》中记叙了自己的观感:“映霞女士比他(指郁达夫)年轻得多,体态匀称,真所谓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两眼灼灼有神。
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与其说她长得美,不如说她长得有风度,是一个举止大方、行动不凡的女人。
难怪达夫先生一见倾心,如醉似痴,颠倒至于发狂的地步。
”1927年1月14日,寓居上海的郁达夫前往法租界的尚贤坊,去拜访留目的老同学孙百刚。
一略上寒风凛冽,但他并不觉得冷,因为身上穿了远在北平的夫人孙荃寄来的皮袍子。
正是在孙百刚家,郁达夫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20岁姑娘一王映霞。
王映霞是杭州学者王二南的外孙女,当时跟孙百刚等人一块从温州逃难到上海。
郁达夫一看这丰满美丽的少女,大有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之感——“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王映霞没搭理他,还是孙太太打圆场:“也许是在杭州什么地方碰到过吧。
”聊下来才知道,王小姐毕业于杭州女师,是出名的校花,社交能力很强,参加选美还被评为“杭州小姐”。
到了吃饭的时间,郁达夫大方邀请其他人到南京路新雅饭店吃饭,饭后又提议一起看电影,再逛街。
回到家中,他更是热情澎湃地写下日记:“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接下来,这位已婚并有三个子女的大文豪,便开始了对王映霞的疯狂追求,武器当然是自己得心应手的文字。
他不停地给对方写情书,时而说自己如何苦闷,准备到法国去了却残生;时而说自己真快要死了,爱情朝不待夕,“如猛火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己身不可的”。
他甚至想出了几条王映霞不爱他的理由:“第一是我们的年龄相差太远,相互的情感当然是不能发生的;第二我自己的丰采不扬——这是我平生最大的恨事——不能引起你内部的燃烧;第三我的羽翼不丰,没有千万的家财,没有盖世的声誉,所以不能使你五体投地地受我的催眠暗示。
郁达夫从沉沦到殇国

RE NW UCHUNQI U
遮夹
舣 治 副 殇 图
◎ 李乃 清
的期望 ,最终成 了一 名 “ 文 ”人 ,但 人生底
色却是 悲情 。他 一生 困于矛 盾之 中 :有着 强
烈 的政 治抱 负 ,但总觉 自己怀才不 遇 。他 有 文字命 ,字字 见性情 ,却常遭 误解 。他有 女 人缘 ,次次都倾 情 ,但 屡受 伤痛 。踽 踽独 行 于兵荒 马乱 的时代 ,狂狷 于文字 ,浮浪 于生
活, 零余 于当世 , 这样的人 , 大抵 和他 笔下 “ 沉
沦 ” 的 主人 公 一样 , “ 孤冷得可怜 ”。
天 真 、感 伤 的 小 说 家
1 9 2 1 年l 0 月, 郁 达夫 的小说集 《 沉沦 》
由泰东书 局 出版 ,一时洛 阳纸 贵。有人 甚至 从无 锡 、苏 州连夜 赶火车 专程 到上海来 买这 册 薄薄 的 “ 畅销 书” ,还有 人跟 风定制 了 书
1 9 1 5 年 ,年方二十 ,他就 在诗 中写 道 : “ 我生虽 晚犹今 日,此后 沧桑变 正多 。千 载
盖棺 良史笔 ,老夫 功罪果如何 。”
月上是第 一 ,他 那种 惊人 的取材 与大胆 的描
写” , “ 也还不 能不说 是第一 。”
郁达夫 的父亲 给他取名 郁文 ,依 据孔 子
怙与病 体缠 身都影 响着他 的性情 , “ 自小 就
习于孤独 ……怕羞 的心 ,畏 缩 的性 ,更使 我
的胆量 ,变得异 常的小 。”
多病 多愁 亦多情 ,少年 时代 的他 就浸在
“ 水样 的春愁 ” 里, 青 春期阶段 , 欲念尤盛 , 幻念尤 多 。在 散文 《 雪夜 》中,他坦承 ,2 0 岁的光 景 ,因着 “ 性 的苦 闷,昂进到 了不可 抑制的地步”, 他忍不住 步人 日本妓 馆 , “ 选 定 了一个 肥 白高 壮 的花 魁卖妇 ……于狂 歌大
论郁达夫小说的悲剧特征及其表现

郁达夫在他 的作 品 中刻画 了种种 悲剧 人物 的影 响 ,如
《 沉沦》 中的 “ 他” ,《 春风沉 醉的 晚上》 中的 “ 我” ,《 薄 奠》 中的车夫等等 。这些 悲剧 人物 都被称 作 为 “ 零余 者 ” , 郁达夫是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写 “ 零余 者” 的 大师 。他 小说
个没落的知 识分 子家庭 ,幼年 丧父 ,十多岁 随兄 长 留学
日本 ,由于 明治 维新 日本走 上 了资本 主义 扩张 之路 ,变 得
日益强大 。在 E t 本 他饱受 被称 作 “ 支那 人 ” 的痛苦 ,回 国 之后 ,他事业又 非常 不顺 ,加 之婚 姻生 活 的种种 变故 与受 挫 ,使得其一生 都充 满 了悲剧色 彩 ,这种 悲剧 也 深深影 响 到了郁达夫 的小 说创 作 ,强烈 的悲 剧意 识 和浓郁 的忧郁 风
每个人都 有不同程度 的 自卑感 , 自卑感 实际上 是活 生生 的 个体 面对 实在 的世界 ,一 下子 无法认 识 ,把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征服 ,无 法肯定 自己表现 自己和发 挥 自己 ,因而从 心理 产生 的气馁
和无 可奈 何 ,这是一种隐秘的痛苦心境 。 L 4
们意志薄弱 ,精神 萎靡 ,不 能在 人生 低谷 期奋 力 向上 ,不 能 冲破 困难 的束 缚 ,不能 为 自己命 运打 开新 的大 门 ,于是
当然也会决 定某 些 人 的命 运 。当 “ 他 ” 想 自由,想 解 放 , 诗一般 ,梦迷一 样 的理想 都归 于幻灭 ,他 想洁 身 自好 却苦
于性欲无 处发泄 ,他 想理 性 ,理智 却 习惯性 地颓废 ,于是
在绝望之余 ,他 只能是在 呼唤 祖 国快快强 大 的喊声 中投海 自尽 。正是 “ 零余者 ” 这种感 伤气质 ,使 他们 逃脱 不 出悲
风雨茅庐:悲情文人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伤心地

而后 , 居 当时 杭 州 4大 美 人 之 首 。郁 达 夫 一 见 到他 的 心被 搅乱 了。但也 正 是在 同一 天 ,郁达 夫 更 还 倾 心 , 求再 见 、 遂 三见 , 是上 演 了现代 文 坛 一 段 收 到妻 子 孙 荃寄 来 的 皮 袍子 ,心 中十 分感 激 , 于 轰轰 烈烈 的 恋爱传 奇 。 盘 算着 要 写一篇 小说 卖 几个 钱寄 回 家 中。
发 着迷 人的 光彩 ,怅 惘也 罢 ,迷 离也 罢 ,悲歌 也 喜欢 孙 荃 ,与孙 荃 生活 的 时间不 算短 ,他 在 日本 罢 , 之都 成 了传世 的 名作 。 总 留学 时 写给孙 荃 的信充 满 感情 ,而 孙荃 为他 养 儿
郁 达夫风 流 倜傥 ,浪 漫 多情 。他 的第 二 任夫 育 女 、 照顾他 的 生活 , 达 夫对其 也 十分 感激 。 郁
中动 显丰满 , 曲线 窈 窕 , 肉停 匀 , 杭 州女 中和 浙 江 像 闪 电一 样击 中了郁达 夫 这位 多情 浪 漫而 又 骨 在
省 立 杭 州 女 子 师 范 就 读 时 , “ 花 ” 誉 , 笄 的作 家 ,他 当即 陷入 了情 网。郁达 夫 在 日记里 写 有 校 之 及
风 雨茅 庐 ■
悲情 文 人 郁 达 夫 与 王 映霞 的伤 心地
口 周 军
文学 与 恋爱 , 郁达 夫 是互 为表 里 的 , 爱的 年 ,他被 母 亲召 回 家 乡匆匆 完婚 ,娶 了~ 位 知书 在 恋
郁 激情 早 已融化 在他 的 血 液之 中 。观其 一生 ,无 时 达 礼 、颇 有 才 情的 贤惠 女子 孙荃 ( 达夫 与王 映
人, 即是 为人 熟知 的王 映 霞。 1 2 7年 1月 1 9 4日 , 12 9 7年初 ,就 在 在 留 日同学 孙 百 刚 家 邂 逅 了王 映 霞 ,一 见 倾 达 夫 随着 南 方 革 命 军 胜 利 北 伐 的 步 伐 来 到 了上
历史趣谈著名作家郁达夫被害真相 郁达夫是被谁害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著名作家郁达夫被害真相郁达夫是被谁害死的?导语: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1938年12月,郁达夫接受胡文虎的聘书,携夫人王映霞和儿子郁飞乘船前往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华文副刊。
三年内,他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抗日,在东南亚读者中形成了密集的影响。
1940年3月,由于自曝家丑,《毁家诗纪》捅出大娄子,郁达夫与王映霞协议离婚。
嗣后,他的感情空白在星岛得到填补,才貌双全的记者和播音员李筱瑛进入他的生活。
李筱瑛是福州人,在上海长大,毕业于暨南大学,中英文俱佳。
她年轻浪漫,崇拜郁达夫的文学天才,乐意以身相许。
两人热恋一段时间后,李筱瑛即以“契女”的身份搬至郁家居住。
王任叔(巴人)在《记郁达夫》一文中写到郁达夫与李筱瑛的恋情:“达夫对于这位同住的女人,十分关心留意她的謦欬、笑貌和烦躁,忠顺与卑屈,已到奴隶的程度。
而那女人呢,大有法国贵妇人气质,自恃青春,傲慢而骄横,在不可一世的气概之下,包着一颗实利主义的灵魂。
尽可把一个男子作为工具而使用,但必须和她站在平肩的时候,既须有名士的才气,又须有达官的权势与巨贾的富有。
”不知为何,王任叔的坏印象与刘海粟等人的好印象并不吻合。
郁达夫有了女朋友,这件事情不可能瞒得住十三岁的儿子郁飞。
尽管李筱瑛对郁飞关心备生活常识分享。
郁达夫愁情写山河_高三作文

郁达夫愁情写山河―郁达夫写景技巧精析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他生性抑郁,加之国难当头、人生失意、中年丧子,下笔为文自然凄恻动人,让人荡气回肠。
他的散文常用清丽潇洒的语言,挥洒写影传神的妙笔,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虑而又秀丽隽永的画卷。
郁达夫写景状物描摹入微,曲尽其妙,如: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长,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倒伏危墙。
危墙腰下,离地二三丈的地方,墙脚忽而不见,形成大洞,似巨怪之张口,口角上下,都是石壁,五峰书院,丽泽洞、学易斋,就建筑在这巨口上下腭之间,不施椽瓦,而风雪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
……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飞鸟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天中。
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心来……(《方岩纪静》)是的,“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不仅袭向了作家的心头,让他几乎忘却了现实的忧伤;也袭向了我们的心头,给我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而日渐烦躁的心田带来了一丝丝清凉的滋润。
在写景中,郁达夫善于运用烘托与比喻。
如:花坞的好处,是在它的三面环山,一谷直下的地理位置,石人坞不及它的深,龙归坞没有它的秀。
……将花来比花坞,更象碧桃开谢,未死春心;将菜来比花坞,只好说冬菇烧豆腐,汤清而味隽了。
(《花坞》)作家先用“石人坞”和“龙归坞”烘托花坞的“深”和“秀”,再连用妙喻突出花坞的生机与隽永。
在朴素天真、沉静幽娴的村姑似的花坞的纯情中,忧郁的作家暂时得到了解脱。
郁达夫才情过人,写景时常将古典诗词信手拈来,使文章意境更为优美深邃:……“春来晚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雨酒香村。
”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尽后的景况。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雪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情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郁达夫与孙荃■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了革命激情与浪漫理想主义精神的时期,也是一个被战争的烽火紧紧追赶的时期。
许多学者作家都曾在新旧两种婚恋模式之间摇摆,处境尴尬,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
郁达夫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富春江畔的一个旧式文人家庭里。
他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性格也是矛盾和复杂的。
他身上既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名士作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尚痕迹。
和许多当时的著名文人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
1920年,当他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时,娶来了一位也算是知书达礼颇有才情的贤惠女子孙荃。
但与人们所理解的包办婚姻不同的是,郁达夫并非不喜欢孙荃。
郁达夫与孙荃生活的时间不算短,他在日本留学时写给孙荃的信充满感情,而孙荃为他养儿育女、照顾他的生活,郁达夫对孙荃也十分感激。
1927年初,就在中国时局处于风云变幻之际,郁达夫随着南方革命军胜利北伐的步伐来到了上海。
那一天,在上海尚贤坊的一个朋友家里,郁达夫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对他后半生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女人——王映霞。
她的美丽容貌和青春风姿像闪电一样击中了郁达夫这位多情浪漫而又冲动的作家,当即陷入了情网。
郁达夫在日记里写到他的心被搅乱了。
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达夫收到妻子孙荃寄来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还盘算着要写一篇小说
卖几个钱寄回家中。
王映霞是一个新式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放,加之她漂亮的外形,一切都符合郁达夫心目当中的理想女性。
恰巧当时孙荃也不在上海,郁达夫陷入热恋,突然燃烧起对现实生活的热情。
恋爱中的郁达夫时而如痴如狂激情澎湃,时而郁郁不乐伤心自怜。
他终日徘徊在那座“王女士”住的尚贤坊的楼下,一向生活拮据的他突然变得挥金如土,他与王映霞的恋爱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级饭馆、看好莱坞电影,尽情地追赶着摩登都市的时尚。
但是,年轻美丽而又受过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几岁、家有妻儿的著名作家始终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王映霞的犹豫使郁达夫痛苦万分,相思成狂。
他的信如雪片一样飞向她,有时居然一天两封。
他写道: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记了。
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丢弃。
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1927年的4月,著名的412事变爆发了,混乱的政治时局使富有正义感的郁达夫感到迷惑彷徨。
也许正是由于对革命失败的失望情绪使郁达夫把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对爱情的追求当中。
一次,郁达夫听说王映霞回到杭州,竟不棺髡吒鋈说慕嵌?公开披露了他与王映霞之间的情感恩怨,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
《毁家诗记》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分手。
1940年,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这对曾被喻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
王映霞于1940年回到重庆,经人介绍与钟贤道先生再婚,婚后生活十分安定幸福。
在晚年的回忆录里,她始终否认郁达夫在《毁家诗记》里加在她头上的“情感上的背叛”的罪名,她说:我想要的是一个安安定定的家,而郁达夫是只能跟他做朋友不能做夫妻。
所以同郁达夫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同他性格不同。
离婚后的郁达夫始终流浪在南洋一带。
1942年,他流落到了苏门达腊岛与一位当地的华裔女子结婚。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只有49岁。
郁达夫的一生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他的儿子郁飞曾这样评价说:我父亲是一位拥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
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