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l3的制备与实验方案
2023年浙江省化学学考专题突破之实验探究练习题

浙江省2023年学考专题突破之实验探究1.某实验小组用如图装置制备无水FeCl3。
已知:FeCl3固体易升华,易吸收水分变质。
请回答:(1)装置A中有分液漏斗,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应该先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有两处需要加热,点燃酒精灯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提出装置F和G可以用一个球形干燥管来代替,球形干燥管中所装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5)待反应停止,装置冷却后,取出D中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溶解,检验该溶液中是否含有Fe3+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加热分解得到的2CO质量进行计算,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存在缺陷,有关该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中,下列因素可能使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样品分解不完全B.装置B、C之间缺少2CO的干燥装置C.产生2CO气体的速率太快,没有被碱石灰完全吸收D.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通入过量的空气3.为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装置D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需要以下步骤:①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304.6g;②称取13.7g样品装入装置B中的广口瓶中;③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入相应试剂;④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⑤再次称量D的质量为311.2g;⑥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⑦关闭弹簧夹,滴加稀硫酸使其发生反应,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以上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③→②→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请将缺少的步骤编号填入空格中。
2-实验2:氯化铁系列性质实验-必修1

实验2-1:教材核心实验-氯化铁系列性质实验学习目标:文字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规范;2.化学用语准确;3.实验操作规范;基础实验:FeCl3系列性质探究(分组或演示)固体:CuO溶液:0.1 mol/L KI、CCl4、Na2CO3、NaHCO3、1mol/LKI溶液,0.1mol/L H2SO4溶液和淀粉溶液实验2-2:教材核心实验-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检验及相互转化实验目的:Fe2+和Fe3+的转化,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实验要求:两人一组做好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固体:3gFeCl2、pH试纸溶液:饱和FeCl3、0.1 mol•L-1 FeCl3、0.1 mol•L-1 KSCN 、NaOH、5% H2O2、盐酸、BaCl2蒸馏水加热至煮沸滴加入3-4 FeCl3饱和溶液实验2-3:探究实验-氯化铁和碘化钾的反应※【跟踪练习】选择:()1. 在5ml O. 1 mol /L-1 KI溶液中滴加O. 1 mol /L-1 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I3和KI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含现象)是A. 滴加AgNO3溶液,观察有黄色沉淀产生B. 加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C. 加人CCl4振荡,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 加入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2.已知氯化铁溶液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钾和碘单质。
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I2,若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成血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原溶液中的Br―一定被氧化②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的Fe2+一定被氧化;③不能确定通入氯气之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④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l4,静置,向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Fe2+、Br―、I―均被完全氧化A.只有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④ D.①②③④【跟踪练习】非选择3.(16分)甲同学进行Fe2+还原性的实验,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溶3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3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4.认识胶体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利用已有的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咨询,完成以下问题:(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组合形成9种分散系,对每种分散系,请各举一个实例。
(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哪几类?对每一类请各举几个实例。
2.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体系,它研究的(填“是”或“不是”)某种物质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此可知,物质的性质不仅与有关,还与有关。
3.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你预测在滤纸上都有固体物质留下吗?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食盐溶液,淀粉胶体小烧杯,量筒,酒精灯,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玻璃棒,漏斗,火柴,滤纸1.制备FeOH3胶体:在洁净的小烧杯里加入约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FeCl3饱和溶液呈色。
FeOH3胶体呈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的外观比较:另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25 mL CuSO4溶液、25 mL泥水,观察比较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
FeOH3胶体、CuSO4溶液都是的液体,泥水是的液体。
静置,的分散质会下沉。
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在外观上。
三种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分散质粒子最大的是。
3.丁达尔效应:1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设计性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韩丰 郭麟 刘天乙〔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1,2]---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
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外表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
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
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
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良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正确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良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1.1 实验原理胶体简介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制备胶体的原理: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1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3价和+2价的铁的重要化合物,了解Fe2+、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大胆推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并通过印刷电路板的讨论了解铁的化合物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价和+3价铁的化合物的性质难点: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相互转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与应用】血红蛋白、补血剂铁的重要化合物根据已有知识,发表自已的看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推测与猜想】各类铁的化合物的性质。
1)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断铁的化合物性质2)从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角度推断铁的化合物的性质运用已有知识预测某些物质的性质。
认识铁的化合【实验与探究】提供学生所需仪器和药品。
提出要求:①大胆推测物质的性质?②设计实验方案③动手实验,检验推测是否正确。
④观察现象,准确记录,得出结论。
⑤提出你的疑惑或你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可能的实验方案:方案一:研究FeSO4、Fe(OH)2的性质方案二:研究FeCl3、Fe(OH)3的性质方案三:Fe2+和Fe3+的检验在实验研究中学习,同时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准确描述现象得出结论的表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及物【巡视与指导】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2-实验2:氯化铁系列性质实验-必修1

实验2-1:教材核心实验-氯化铁系列性质实验学习目标:文字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规范;2.化学用语准确;3.实验操作规范;基础实验:FeCl3系列性质探究(分组或演示)固体:CuO溶液:0.1 mol/L KI、CCl4、Na2CO3、NaHCO3、1mol/LKI溶液,0.1mol/L H2SO4溶液和淀粉溶液实验2-2:教材核心实验-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检验及相互转化实验目的:Fe2+和Fe3+的转化,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实验要求:两人一组做好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按时按要求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固体:3gFeCl2、pH试纸溶液:饱和FeCl3、0.1 mol•L-1 FeCl3、0.1 mol•L-1 KSCN 、NaOH、5% H2O2、盐酸、BaCl2蒸馏水加热至煮沸滴加入3-4 FeCl3饱和溶液实验2-3:探究实验-氯化铁和碘化钾的反应※【跟踪练习】选择:()1. 在5ml O. 1 mol /L-1 KI溶液中滴加O. 1 mol /L-1 FeCl3溶液5-6滴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I3和KI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含现象)是A. 滴加AgNO3溶液,观察有黄色沉淀产生B. 加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C. 加人CCl4振荡,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D. 加入CCl4振荡后,下层液体为浅紫色;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2.已知氯化铁溶液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钾和碘单质。
某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FeBr2、FeI2,若向该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成血红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原溶液中的Br―一定被氧化②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的Fe2+一定被氧化;③不能确定通入氯气之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2+;④若取少量所得溶液,再加入CCl4,静置,向上层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Fe2+、Br―、I―均被完全氧化A.只有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④ D.①②③④【跟踪练习】非选择3.(16分)甲同学进行Fe2+还原性的实验,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氯气有毒,无水三氯化铁易潮解,能升华。
设计实验应考虑这些性质。
(1)B装置用来制备Cl2。
(2)实验前先使Cl2生成反应开始发生一段时间,
则可使整个装置中都充满Cl2。
(3)2Fe+3Cl2
2FeCl3
(4)装置(Ⅰ)的缺点:无水FeCl3由D进入E是通
过细玻璃管。因FeCl3易升华,细玻璃管易被无水
答案 (1)4HCl(浓)+MnO2
MnCl2+Cl2
+2H2O或16HCl(浓)+2KMnO4
2KCl
+2MnCl2+5Cl2↑+8H2O
(2)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
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
(3)2Fe+3Cl2
2FeCl3
(4)导管易被产物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
境污染
(5)产品易潮解 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
滤液
Cl2 Ⅰ
FeCl3溶液 Ⅱ
FeCl3·6H2O晶体
①步骤Ⅰ中通入Cl2的作用是
。
②步骤Ⅱ从FeCl3稀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
的主要操作包括:
。
③该流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主要原因是(结合
离子方程式简要说明)
。
解析 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
A.产生水蒸气,碎瓷片起防止暴沸的作用
FeCl3固体堵住。尾气含有未参加反应的氯气,没
有用NaOH溶液吸收,造成环境污染。
(5)装置(Ⅱ)的缺点:没有用盛浓H2SO4的洗气 瓶吸收水蒸气,以防止无水FeCl3潮解。根据装置 (Ⅱ)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改进措施:在E和F两瓶之
间连接一个装有干燥剂的装置,防止无水FeCl3潮 解,如装一个氯化钙干燥管。
过滤③Fe3++3H2O 制FeCl3水解
Fe(OH)3+3H+,过量盐酸抑
【实验探究2】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 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 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 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 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试回 答: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应采取的方法是
。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
。
(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
。如果选用
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
是
。
解析 试题涉及用盐酸和氧化剂制氯气、氯气和
铁反应制无水三氯化铁、无水三氯化铁的收集等
B.水蒸气在高温下与Fe反应,3Fe+4H2O(g)
Fe3O4+4H2
C.缓冲、冷却气流,使气体中的H2O部分冷凝
D.干燥生成的H2
E.H2在加热条件下还原CuO,H2+CuO Cu+H2O
Fe3O4溶于盐酸:Fe3O4+8HCl2
FeCl3+FeCl2
+4H2O,其中Fe3+能和SCN-反应,生成血红色溶
步制取FeCl3·6H2O晶体。(图中夹持及尾气处 理装置均已略去)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装置E中的现象是
。
(3)停止反应,待B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滤液
中Fe3+的操作方法:
。
(4)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FeCl3·6H2O 晶体,设计流程如下:
的装置
返回
实验探究 FeCl3的制备与实验方案 的设计与评价
由于Fe3+水解能力较强,当pH>4时,Fe3+即可形 成Fe(OH)3沉淀。在配制FeCl3溶液时,应先将固 体盐溶于少量相应的酸中抑制水解,再加水稀释
至所需浓度。在制FeCl3固体时,加热浓缩FeCl3 稀溶液时应在HCl氛围中进行。 【实验探究1】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 置进行“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
液:Fe3++3SCN-
Fe(SCN)3。在溶液中通入
Cl2能将Fe2+转变成Fe3+:
2Fe2++Cl2
2Fe3++2Cl-。
答案 (1)3Fe+4H2O(g)
Fe3O4+4H2
(2)黑色固体变红,右端管壁有液珠
(3)取少量滤液,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溶
液是否变红色
(4)①将Fe2+氧化成Fe3+②加热浓缩,冷却结晶,